战士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20xx最新原创)

一例战士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 要:战士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基层部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张某,新兵,因为和同寝室战友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训练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1一般资料

1.1基本情况

张某,女,19岁,四川人,新兵。自述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吵架致离婚,离婚后跟随母亲。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身高大约1.60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1.2个人成长史

张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小学期间,父母离异,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活没有乐趣,并与同学很少来往,没有一个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情况有好转。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得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大学,应征入伍。来到部队和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自己也只是想认真训练,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朋友;平时遵守部队纪律,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训练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连队组织的集体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1.3个人陈述

最近三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战友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前天训练自己没做好,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寝室战友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刚到部队时和寝室战友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但现在寝室有的战友拉帮结派,欺负我这个外地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训练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连队的同年兵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领导,拍马屁什么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不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1.4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到激动处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战友们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2诊断

2.1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

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2.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战友的理解和关注。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4咨询方案的制定

4.1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战友的关系。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4.2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5咨询过程

5.1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

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5.2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战友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训练;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3)经过一次和寝室战友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4)因为我做错事或说错话,冒犯了室友她们,她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好,没有用。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与我交往。

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室友要我早点睡觉,说明天还要训练。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室友要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因为训练太紧张,她要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她累了需要早休息,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可能是因为她要训练或有急事,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一定是在针对我生气报复。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我也不例外,这是正常。如果我真的做错了事,冒犯了她们,那么她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她们对我存有特别的、一贯的不满态度,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自己不在任何一件事上出错。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而且人们也不可能获得周围生活环境中每一位人物的喜爱和赞许。3)经过一次和寝室战友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4)即使我做错了,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吗?——我做错了,会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但那只是暂时的错误,我会吸取教训并改正。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以往我太过于担心被别人拒绝了。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寝室战友孤立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寝室战友,内容为那次冲突情景的对话,这样可以了解求助者平时和战友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把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战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5.3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6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到图书馆去借了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

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比较稳定了,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求助者身边战友,尤其是同寝室战友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类型: 案例分析报告 论文题目: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空着,不需要填) 所在省市:辽宁省大连市 1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目 录

1、来访者简况??????????????????????

2、观察和他人反映????????????????????

3、评估与诊断??????????????????????

4、咨询目标的制定????????????????????

5、咨询方案的制定????????????????????

6、咨询过程???????????????????????

7、咨询效果评估?????????????????????

8、咨询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2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摘要:咨询师通过SCL-90、SDS测验来访者,发现来访者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制定了缓和羞怯焦虑情绪、建立良好人际沟通模式的咨询目标,并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贯穿整个咨询方案与咨询过程,进行放松训练与人际关系训练,使来访者学习状态与人际关系得以有效改善。

关键词: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现代社会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海啸地震、病菌瘟疫,而是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自身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狂躁、自卑、自杀等。在诸多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紧张、冷淡、猜疑、嫉妒等人际关系问题屡见不鲜。实践证明,心理咨询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生活状态及人际关系。

1、来访者简况

刘某,男,22岁,工科类大专二年级学生,未婚。父母均为农民,父亲初中文化,母亲文盲,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基本和睦,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身高大约1.74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在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坐立不安,不停搓动双手。来访者填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个人基本信息中,他的交友原则是“不准在别人面前说坏话,要诚实、勇敢就可以了”。

据来访者自述:在来咨询中心前两个星期曾有一次因心情不佳、情绪不稳定和一室友由于使用电风扇的问题而发生激烈争吵,一时冲动砸坏了调速器。事后,来访者本人感到内疚,想主动向室友道歉又不好意思。由此事便开始深入地反思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方面面,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归纳了十条,寄到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并诚恳地希望老师能帮助他。

在来访者的来信中,分条叙述了他的困惑,概括如下:第一,觉 3

得自己的胆量很小,参加集体活动或与其他同学接触时,容易紧张,心跳加速,还会发抖。第二,觉得自己总喜欢注意自身穿着。第三,总怀疑自己的实力,容易失去信心;每次与对手相比时,看到别人演讲、书法等方面那么厉害,而自己却一窍不通,觉得自己很笨。第四,觉得自己的忌妒心很强,厌烦在考试或比赛中超过自己的人,有时还会偷偷地在内心辱骂别人。第五,人际关系不太好。性格较内向,很少与别人说话,特别是跟女生一句话也说不上,看到她们就像老鼠见到猫。第六,养成了手淫的恶习。第七,自身的压力很重。第八,总把一些小事放在心里,如开玩笑被同伴笑骂了一顿,上课被老师批评等,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总忘不了放在心里。第九,自尊心特强。第十,有时兴奋过度,一到寝室就大声吼叫、唱歌,情绪变化很快。来访者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前,就因自己的上述问题求助过不少医生,也在网上查过许多资料,可总是得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得不到医生的满意答复。

2、观察和他人反映

同学反映求助者性格偏内向,有些孤僻,不太说话;和其他同学一起吃饭夹菜时手会不停地发抖。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喜欢参加各种活动,而且都能为之努力,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同学还反映他偶尔会梦游,情绪不太稳定,容易冲动。一次在寝室内因电风扇问题与一室友发生争吵,求助者一时冲动砸毁了调速器。鉴于他经常容易手发抖而且自己控制不住这一现象,向班主任老师询问过,类似于甲亢现象。到医院检查,结果并不是甲亢。

3、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中上,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性格偏内向,容易紧张、焦虑,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心理测验: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总分为248分,10个因子分别为: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F10

2.8 2.2 2.3 3.2 2.9 2.4 1.6 2.3 2.5 2.5 总分超过常模88分,因子分F4(忧郁)、F5(焦虑)、F1(躯体 4

化)分值较高,显示求助者在忧郁和焦虑方面症状比较严重,伴有严重的躯体反应。

SDS总分57分。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典型性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庭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品行障碍。测验结果表明,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及由此而引起的学习适应障碍。

4、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4.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轻求助者与他人交往时的紧张、焦虑及手发抖的现象,改善其当前的人际关系;提高上课的注意力水平,增强学习兴趣;找出自己实实在在的优点和不足。

4.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5、咨询方案的制定

5.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对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及由此而引起的学习不良,学习效率不高,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表现,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与个性的偏离。此外,求助者有较好的自知力及求助动机,因而适合于应用人际关系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

5.2、双方权利和义务

5.2.1咨询过程中,明确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5.2.1.1权利:

5.2.1.1.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5.2.1.1.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5.2.1.1.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选择权。

5

5.2.1.2义务:

5.2.1.2.1遵循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5.2.1.2.2遵循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5.2.1.2.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5.2.2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5.2.2.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5.2.2.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5.2.2.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5.2.2.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2.2.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5.2.2.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5.2.2.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5.2.3、咨询时间和费用

时间安排: 年 月 日 — 月 日

费用:

6、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 6

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 年 月 日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让求助者做SCL-90,SDS测验;

(3)确定咨询目标;

(4)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矛盾及求助意向;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让他初步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作业。

(6.1)观察周围同学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并诚恳地询问;

(6.2)就砸风扇调速器一事真诚地向室友道歉,并在以后冲动想付诸行动时想想后果并有意避开;

(6.3)找出自己的优点。

第二次:年 月 日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

(2)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

(3)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法、认知疗法

过程:

(1)和求助者讨论他认为自己很差的方面,发现他参加各类活动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如参加运动会能取得男子100米第三名、200 7

米第五名以及英语朗读比赛也能获得名次;而他平常只关注自己比别人差。引导他换位思考,和你一同参加活动、比赛的其他同学会认为你很差吗?进而引导他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

(2)通过讨论,明白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主要是不自信、嫉妒和缺乏沟通技巧,并鼓励求助者进一步与人交往,进行人际交往技巧训练。

(3)改变不合理认知,如“自己很笨,跟别人的差距很大”,“我会受到别人的嘲笑”,“我一定要赢”,“比我强的人很讨厌”等。

(4)帮助他确立新的合理信念,如“我不笨,我能行”,“重在参与,锻炼锻炼,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同学是竞争对手,更是朋友”,“比我强的人一定有他的长处,有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5)讨论青年时期如何面对并缓解自己的性冲动,以及他所采取的方法有无害处;

(6)针对他的情绪不稳定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发现偶尔梦游,说梦话的情况多是在白天受了表扬,成绩好而引起情绪高涨的晚上才发生(只在大学时发生)。

(7)布置咨询作业。

(7.1)每天坚持记日记,帮助自己有效思考,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

(7.2)学习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以减少上课因分心而没有认真听课而引起的焦虑;

(7.3)找出自己的缺点、不足。

第三次:年 月 日

目的:

(1)缓解人际交往时的紧张、焦虑;

(2)逐渐改善手发抖的症状。

方法:放松训练

过程:

(1)向求助者介绍放松疗法;

(2)对求助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示范;

(3)对求助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 8

注意观察求助者的反应,遇到问题,及时重复示范,并指示“注意放松状态的沉重、温暖和轻松的感觉”,“注意肌肉放松时与紧张时的感觉差异”等。

(4)布置作业: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练习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第四次:年 月 日

目的: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方法:行为训练法

过程:

(1)练习与本寝室同学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

(2)练习与本班女同学、陌生人打招呼,交谈,注意真诚、友好、自然;

(3)主动与同学讨论问题,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观察、分析和思考;

(4)尝试帮助他人,与同学建立友谊;

(5)布置作业。

(5.1)每天主动与15分钟,并感受快乐。

(5.2)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协作。

第五次: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

(3)增强自信心;

(4)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反馈作业;

(2)表扬其认真完成的态度;

(3)鼓励其今后多从这些方面观察自己;

(4)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

问题:

9

(1)巩固和他人交往的方法,技巧;

(2)继续努力的方面,自我观察与评价;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认知行为目标,加强人际交往,提高学习能力。

7、咨询效果评估

7.1、求助者的评价。一个月后,求助者主动表示“感觉全身上下放松了许多”,“我会主动与同学交往了”,“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写字时,发抖的情况减少了很多”,“学习时安心多了”,“上课即使没听讲也不再那么害怕、紧张,心情不再差了”,“准备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7.2、咨询师的评估。

再次心理测验结果: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总分为110分,10个因子分别为: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F10

1.3 1.2 1.6 1.8 1.4 1.3 1.1 1.2 1.4 1.17 总分降低138分,因子分F4(忧郁)、F5(焦虑)、F1(躯体化)已恢复正常水平。

SDS总分:32分。

测验结果反应求助者已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和追踪,发现求助者精神饱满,青春焕发,与同学谈笑风生,上课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和女同学讲话镇定自若,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环城长跑活动。该咨询增加了求助者的情绪稳定性,促使了他的人际关系得以良性发展,改善了其学习状态,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10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3]许又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4]徐俊冕,季建林.《认知心理治疗》.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5]曾文理,徐静.《心理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7

[6]张亚林.《行为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7]张积家.《普通心理学》.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王登峰,谢东.《心理治疗的理论技术》. 北京: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1997

[9]张日.《青年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