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精神。“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我们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情况在本校大一至大四的四个年级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 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96%。从统计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主导价值认同感强。调查显示,当代学生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总体上持肯定的回答,明确表示认同的分别为87.30%、86.28%、91.78%、92.64%、82.62%。这说明即使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仍然得到广大大同学的认同。 共同理想的认同存在偏差。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持“一般”、“无所谓”、“没有必要”态度的同学分别为10.11%、3.01%、1.60%。这说明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比较淡化,对于树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不是很到位。

是非荣辱取向紊乱不容忽视。调查表明,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持“一般”、“无所谓”、“没有必要”态度的同学分别为11.18%、4.79%、1.42%,总体占17.39%。这表明在部分大学生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倡导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存在认识模糊的情况。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任何一个社会,总是企图通过教育来向青年一代传递关怀和特定的价值观念,使其日后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今天,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新的价值观层出不穷,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大学生必不可少。如何使大学生面对多样的社会价值观而不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探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路径的基础和出发点。笔者认为,必须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引导的途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的价值导向,解决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冲击而导致的道德困惑、理想迷失和信仰危机,解决因社会不良风气带来的浮躁、急功近利等,引导学生树立起高尚的价值目标。引导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灌输,从根本上说,灌输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们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启发自觉,转变观念。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们遇到问

题时善于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盲目地跟从别人。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应大力倡导共建共享的渗透教育。具体来说,在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打破以往老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其见,在争论中加以引导;在课外,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社团开展活动,让他们在社会活动中体会接受劳动和奉献的价值。学校还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搬进课堂,把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请上讲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现场教育,让活生生的事迹来震撼他们的心灵。

第二,接受的途径。大学生的价值观受环境影响极深,由于生活在和平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能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世界、未来与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真正收到成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如果能充分满足学生最迫切的需要,则其成效必然显著,否则就小,甚至是负效果(逆反情绪)。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教育的重点。要及时主动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变成密切联系学生、解决学生问题、理顺学生情绪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校各级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意志,促使学校做出有利于他们的决策。

第三,协调的途径。首先是思想调节。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们国家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完全遵守,也没有完全实现一样,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于自身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接受程度等差异,也没有充分实现。因此,要营造公平、公正、平等、关爱的环境氛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其次是制度调节。通过制定一系列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管理规章制度来实现。例如,制定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条例,从一日常规抓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培养文明的价值观念;严格校风校纪,特别是考试纪律,促使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评价;制定大学生测评体系,把学生的学业道德表现与其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建立完善的奖助贷机制,通过奖惩制度诱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第三是组织调节。即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成效的基本前提,它要求学校党政组织管理机构和全体教师根据各自的优势,以不同的形式,全员参与到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改变过去只依靠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教育的现状,形成“大思政”教育体系。

另外积极从事社会实践,切实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注重能力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组织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构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和践行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提高认识水平;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情的了解,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从而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节俭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美丑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在实践中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社会思想意识带来了相应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问题都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来,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辨别是非的难度加大。面对这些复杂情况,关键是要有我们学生自己的主心骨,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被错误的思想所迷惑、所误导。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凝聚起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