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出土玉器初步研究

历史与社会学院 博物馆学专业 2008级 兰扬

指导老师 蒋刚

摘要:汉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期之一,汉代出土玉器较多的是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满城汉墓是西汉中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大量玉器,种类丰富,分为丧葬类玉器、礼仪类玉器及装饰类玉器,包括玉璧、玉衣、玉环、玉带钩等;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在特征和艺术特色上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特点,而且还具备汉代玉器独特的风格,该墓出土的玉器在汉代玉器中期是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玉器 种类 特征 艺术特色

Abstract: Han Dynasty is the ancient Chinese jade development peak of the Han Dynasty,unearthed jade more is the Han Dynasty Kings and their relatives .Mancheng Han tombs is mid western Han Dynasty feudal tomb,unearthed a large number of jade,variety,divided into funeral jade,jade Decoration jade and etiquette classes,including jade jade,jade Yuhuan,jade belt hook,etc. Mancheng Han tombs unearthed jade in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feature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pre-Qin period features,but also with Han Dynasty jade's unique style,the tomb unearthed jade in Han Dynasty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ddle.

Key words:Jade ware Type Feature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汉代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贵玉”的思想,那时的人一般都会做到“玉不离身”,玉象征着地位与权贵,同时受道家思想(在生死观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乐死态度, 生死若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更替,并认为玉可以使自己的尸身不朽,灵魂升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汉代用于随葬的玉器有明显的增加,提倡厚葬的习俗也慢慢形成。西汉初期的玉器继承了先秦时期玉器的形态结构和艺术特色,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玉器的发展在西汉中后期也逐渐自成一格,形成

第1页(共12页)

了自己独特的结构与特征。满城汉墓是西汉具有代表性的诸侯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出土铜、陶、铁、金、银、漆器以及帷帐、俑、五铢钱等器物共1万多件,其中包括比较精美的玉器如玉璧、玉塞、玉人等,还发掘了两套比较完整的金缕玉衣。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这两套保存完好的金缕玉衣,还缺乏对整个墓葬出土玉器做全面分析的成果,因此下面将以整个墓葬为基础,对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作全面的介绍与分析。 1 出土玉器的种类

满城汉墓由刘胜墓与窦绾墓室组成,两个墓都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器。刘胜墓的玉器主要出土于中室和后室,共78件,其中包括璧、环、圭、璜、玉带钩、玉佩、玉九窍塞、玉人、玉印、圆管形玉饰和其他玉饰等,均属软玉类:有白玉42件,质地细腻,光洁无瑕,晶莹明亮,有的呈半透明状;青玉30件,质地粗糙,光洁明亮的较少,大多因受水土沁蚀而形成斑痕,个别严重的已变成乳白色石质状;碧玉有6件,质地同青玉,不透明。窦绾墓的玉器大多出土在玉衣内外,共48件,包括玉璧、玉环、璜形玉器、玉带钩、玉佩、玉九窍塞、玉印、条形玉饰、玉饰及玉饰残片等。以下是对两个墓出土的玉器进行的分类与介绍。

1.1 丧葬类玉器 丧葬类玉器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敛葬,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朽,这里的葬玉是指专门用于入敛的玉器,满城汉墓出土的葬玉有玉璜、玉衣、玉九窍塞。玉璜在古代的现实社会是一种礼器,

满城汉墓

但根据它在该墓葬的位置,我

把它归类于丧葬类玉器,在墓葬里起到

了玉握的作用。

1.1.1 玉璜

玉璜(图一)为中国古代玉礼器①

之一,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

①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 图一,1980 :环形玉器137页.

第2页(共12页)

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玉璜具有礼器和配饰两个功能。满城汉墓出土了5件玉璜,其中1件为白玉,呈半透明状,一端雕作龙首形,另一端斜边,正面细线琢刻卷云纹,这件玉璜可归类于装饰类玉器;另外4件为青玉璜形玉器,用璧的残段制成,分别出土在两个墓的玉衣的左右手套内,属于丧葬类玉器中的玉握。

1.1.2 金缕玉衣 玉衣也称"玉匣"、"玉押",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①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举世闻名,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玉衣,它们的出土为我们对汉代丧葬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由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等玉片拼成,玉衣是用黄金制成的丝缕穿过玉片上的小孔编织而成,该套玉衣共有玉片2498片,金丝约1.1千克;玉衣包括头部、手套、鞋、上衣、裤筒五部分;头部由脸盖和头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口的形象;手作握拳状,左右手各握一件环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上衣由前衣、后衣、左袖筒、右袖筒组成,各自分离,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体形;裤由左右裤腿组成,各自分离。在结构上,除了上衣的前后片外,窦绾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与刘胜墓的金缕玉衣大致相同。窦绾墓的金缕玉衣是由织物编结起来的,这套玉衣有玉片2160片,金丝0.7千克。

1.1.3 玉九窍塞

玉九窍塞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满城汉墓出土了两套完整的玉九窍塞,春秋战国时期也出土过一些玉塞,但并不完整,因此满城汉墓出土的玉九窍塞有较高的价值。

① /view/33167.htm:第一段,第一句.

第3页(共12页)

刘胜墓的玉九窍塞有9件(图二)①,

和玉衣同出,包括眼盖、耳瑱、鼻塞各

1对。眼盖表面微鼓,缘周有三个小孔,

偏中部有一小孔。耳瑱为青玉,略作八角

锥台形。鼻塞为青玉,略作圆锥体形。口

琀是灰白色的,平面呈月牙形,外侧有覆

斗形凸起,内侧有三角形凸起,中部圆厚,

图二 玉九窍塞(刘胜墓) 端略薄,适于卡在口内。肛门也是灰白色,

满城汉墓

作锥台形。生殖器罩盒是用玉琮改制而成,做圆筒状,一端封闭。

窦绾墓的玉九窍塞也有9件,皆由白玉制成,质地较劣,包括眼盖、耳瑱、鼻塞各1对和口琀、肛门塞、圭形器各1件。眼盖呈椭圆形,一端较宽,一端较窄,呈弧状。耳瑱和肛门塞都作锥形,而耳塞形同耳瑱,但略小于耳瑱。口琀如新月形,内侧中部有方形凸起。圭形器似圭形而略短,一端中部有圆孔,玉质较好,琢磨较细,出土于玉衣内下腹部,是堵盖死者阴户之物。

1.2 礼仪类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中,礼器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玉是山川赋予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神鬼的灵性。②满城汉墓出土的礼仪类玉器有玉璧、玉圭。

1.2.1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其孔径小于边缘。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精美。汉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璧陪葬品。满城汉墓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就是玉璧,其中刘胜墓出土了25件,窦绾墓出土了18件。根据形状和纹饰可将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分成四种类型。

②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39页. /view/1458588.htm.

第4页(共12页)

Ⅰ型 1件。

出土于刘胜墓,玉质晶莹洁白。璧的两面琢刻谷纹, 缘周起棱,璧的上端有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纹样优美,玉造型生动,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随葬在棺椁之间。 Ⅱ型 23件。

刘胜墓出土13件。有青玉、碧玉两种,青玉为灰绿或青灰色,碧玉皆为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杂斑;纹样有夔龙涡纹、夔龙蒲纹、凤鸟蒲纹三种;璧面中部刻弦纹一周,将其分为内外两圈,外圈琢刻夔龙纹或凤鸟纹,内圈琢刻涡纹或蒲纹,在内外周缘均刻弦纹一道;分布于棺椁之间、后室南部、中室中部、玉衣内背部和内胸部四个地方。

窦绾墓出土10件。有碧玉和青玉两种,碧玉呈绿色或深绿色,青玉呈青绿色或青黄色,因长期受水土侵蚀,部分璧面上沾有灰白色斑痕;外圈纹饰有夔龙或凤鸟,内圈纹饰为涡纹或蒲纹,出土于玉衣内胸部或后室。

Ⅲ型 18件。

刘胜墓出土10件。有青玉、白玉两种,颜色为灰绿或青灰,间有灰白色杂斑,其中一件沁蚀严重已变成灰白色石质状;璧两面纹饰相同,纹样有涡纹、蒲纹、谷纹三种,在内外周缘均刻弦纹一道;随葬在附近、玉衣内胸部及玉衣内背部。 窦绾墓出土8件。以青玉为主,颜色有青黄色、青绿色和青灰色;纹饰有涡纹和蒲纹两种;分布在玉衣内胸部。

Ⅳ型 1件。刘胜墓出土,青玉,有黄斑,素面,随葬在棺椁之间。

1.2.2 玉圭

玉圭是一种上端为三角形或直平,身为长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还用以区别等级和作符节等职能。满城汉墓出土了3件玉圭,均随葬于刘胜墓。出土的玉圭有青玉、碧玉两种,青玉做灰绿色,碧玉作深绿色,都有灰白色杂斑,其中有2件近底部有小孔,皆为素面。

1.3 装饰类玉器

第5页(共12页)

装饰类玉器是人们用于装饰和佩戴的各类玉器。受道家鬼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影响,汉代的古人视死如归,认为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重生,他们都热衷于追求死后的幸福生活,因此死者的后人会照他生前一样的装扮和喜好佩戴大量的玉器佩饰,以慰藉死者的灵魂和后人的心灵。满城汉墓出土的装饰类玉器有玉笄、玉带钩、玉佩、玉人等,种类丰富,纹饰精美,有这么多精美的佩饰随葬也取决于死者的地位与身份。

1.3.1 玉笄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玉笄即是玉质的簪子,也是玉饰的簪子,它是绾发用的细长尖头形玉器,有些上端有各色造型和纹饰。玉笄的用处是插入发髻,使其不会散开。男子的玉笄则兼有绾发、固冠双重作用。刘胜墓出土了1件玉笄,该玉笄为白玉,颜色为乳白色,光洁无瑕;首部透雕凤鸟卷云纹,上有涂朱痕迹,笄身线雕卷云纹,末端刻鱼首,有圆孔。

1.3.2 玉带钩

玉带钩是用于勾束腰带的器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满城汉墓出土了5件玉带钩。刘胜墓3件,皆为白玉,可分为二型;Ⅰ型2件,背部鼓起,钩体较长,腹部一纽,玉质细腻滑润,明亮光泽,都出土于棺椁之间,一件钩部作兽头形,背部浮雕一兽,两侧阴刻云卷纹,表面有朱红痕迹,另一件阴刻卷云纹;Ⅱ型1件,钩体较短,表面饰以兽面纹,腹部有一圆形纽,玉质较粗,随葬于玉衣内腰部。窦绾墓出土玉带钩2件,皆为白玉制成,钩作鸭首形,腹部有一椭圆形纽,出土在玉衣腰部和左袖内。

1.3.3 玉佩

汉代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强调君子必佩玉,玉佩也逐渐的多起来。刘胜墓和窦绾墓各出土了1件玉佩。刘胜墓出土的玉佩是白玉,质润光滑,椭圆形,中间有一个圆孔,两侧皆刻细线卷云纹,一端附饰透雕流云纹,纹饰优美,线条流畅。窦绾墓的玉佩的形状和质地与刘胜墓的玉佩大致相同,一端尖头,一端圆

第6页(共12页)

弧,正面微鼓,背面略凹,两面皆阴刻细线流云纹,两侧透雕对称花纹,作鸟兽相搏状,琢磨精巧,花纹流畅,表面涂朱。

1.3.4 玉人

刘胜墓出土玉人1件,玉质洁白晶莹,脸型消瘦,长眉短须,束发于脑后,顶戴小冠,冠带扎于领下,服饰为长衣右衽、宽袖,腰间系方格纹带,凭几而坐,双手置于几上,地面阴刻五行十字:“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1.3.5 玉饰

玉饰是人们用来佩戴或装饰的玉器,满城汉墓出土的玉饰形状各异,纹饰丰富,技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刘胜墓出土了1件圆管形玉饰、6件龙形玉饰、1件云头形玉饰、1件桃形玉饰、3件透雕龙形玉饰、4件透雕凤鸟形玉饰、4件透雕兽形玉饰、1件透雕龙凤形玉饰及1件菱形玉饰。窦绾墓出土了5件条形玉饰、1件玉饰残片以及由1件玉舞人、2件玉蝉、1件瓶形玉饰、1件花蕊形玉饰和1件联珠形玉饰组成的组佩。

1.3.6 玉印

玉印是以玉为原料制成的印琥,相当于后代的印章,象征着地位与权贵,也可作为装饰品将其挂在腰间,同时它也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信物,是一种交流工具。

满城汉墓出土了6颗玉印。刘胜墓出土4颗玉印,皆白玉质。其中两块较大,颜色为灰白色,光洁明亮,方形,螭虎纽,无印文。窦绾墓出土了2颗玉印,由白玉制成,玉质较差,颜色黄白,方形,盝顶,上有一横穿,皆无印文。

1.3.7 玉环

玉环是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玉器,形状与镯类似,其孔径大于边缘,也有与边缘相等的,刘胜墓和窦绾墓各自出土了1件玉环,内径均大于边缘。该玉环为白玉,有光泽,无斑痕,素面。窦绾墓的玉环青灰色,稍有光泽。

2 玉器的特征与文化内涵

第7页(共12页)

2.1 玉器的特征

从先古到汉代,玉器不断继承、发展与创造,不断的与政治、宗教、文化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普通的随葬品发展到具有汉代文化特征的丧葬玉器,从一般的装饰品发展到代表着正人君子化身的佩饰,玉器逐渐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与汉代的大一统制度及汉代儒家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玉器文化。以下是由满城汉墓出土玉器表现出来的汉代玉器特征:

2.1.1 玉璧的延续与发展

玉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历史悠久,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战国至西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数量属历代之冠,使用范围大增。玉璧是一种礼器,与玉璜、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统一被称为六器,主要有祭祀、朝聘等功能。到了汉代礼制用玉方面部分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制度,礼仪类玉器趋于简化。汉代用于祭祀、朝聘等礼仪类活动的玉礼器主要是玉璧、玉圭。玉璧在礼仪类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玉璧的数量也随着玉文化的发展而增加。满城汉墓的总共出土了43件玉璧,占该墓出土玉器的三分之一,足见玉璧在玉器的发展中的地位。 在刘胜墓中,刘胜的前胸和后背共放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式,在前胸部位放置13块玉璧,胸部中部竖排放置3块玉璧,上面一块最大,下面的次之,胸部两侧各竖排放置5块玉璧,两侧的玉璧较当中的较小,垫在后背的玉璧有5块,脊椎部位竖排放置3块较大的玉璧,左右肩个放置1块较小的玉璧,这些玉璧两面都残存织物的痕迹,多作条带状,根据这些痕迹观察可以推测,古人用织物带穿过玉璧的孔绕缠了四五道,以固定玉璧的位置;除了窦绾前胸两侧只有个四块玉璧,后背脊椎竖排放置四块,两肩没有玉璧外,窦绾墓的玉璧分布于刘胜墓大致相同。根据玉璧的用途,可以推测该墓的玉璧是下葬时用的祭玉;再根据刘胜墓和窦绾墓前胸后背的玉窦绾墓璧的数量,可以说明玉璧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地位的高

第8页(共12页)

低。

2.1.2 玉衣制度的发展

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是目前发掘的时期最早、做工最精致及保存最完好的玉衣,其中刘胜墓出土的玉衣是最具代表性的金缕玉衣。金缕玉衣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 “缀玉衣服”,根据等级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比较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是:皇帝玉衣用金缕玉衣,近臣及诸侯王则使用银缕玉衣、其他贵族使用铜缕玉衣,而刘胜(公元前165-前113)是中国西汉中期诸侯王,他的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全部是用金线编制而成,这说明在西汉中期还没有形成比较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窦绾的玉衣的上衣前后片是有织物编制而成,玉片的数量和金线的重量也没有刘胜的玉衣多,这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文化。

2.1.3 丧葬玉器的盛行

丧葬类玉器是专门用于入殓的玉器,包括玉衣、玉塞、玉琀、玉握四种。满城汉墓出土了两套完整的玉衣、玉九窍塞,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还出土了作为玉握的璜形玉器,璜形玉器呈半圆状和弧状形若新月,古人认为月主阴,人体腰部以下处为阴,璜形玉器放置的位置刚好是在腰部以下,人体与月代表的阴刚好相合。西汉丧葬玉器的盛行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上,而且还表现在精湛的技艺上。本文的第三部分将对其作详细叙述。

2.1.4 装饰类玉器的衰落

刘胜夫妇墓出土的装饰类玉器较少,并没有发现成组的玉佩,在两个墓葬中各发现了一件玉佩,发现的玉带钩、玉人、玉饰、玉饰数量屈指可数,只有窦绾墓墓中出土一套由玉舞人、玉蝉等构成的组佩,这跟西汉中期玉器的发展情况有关,当时的组佩并不像先秦时那么流行,玉璜逐渐从装饰类玉器中消失。

2.2 社会背景及特征形成的原因

第9页(共12页)

西汉初期,经历了多年的反秦斗争和楚汉争霸,生产力严重减退。为了发展国家,安定民心,稳定社会,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实行黄老之治,制定予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后的吕后专权和“文景之治”也继续执行这一政策,使得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裕,国力强盛,这为汉代玉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专儒术”的思想独裁和文化专制,从此人们继承了儒家贵玉的思想,以德比玉,认为玉器是正人君子的化身,“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那时的人们认为玉器可以呼风唤雨,驱神使鬼,惩恶扬善,驱邪扶正。

汉代人受祖先崇拜和楚文化鬼神观念的影响,整个汉代文化充满了迷信思想,汉代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以升入仙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再也不愿顺其自然,安于天命,他们相信完全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玉器随葬,使尸体不朽和灵魂不化。“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都体现了当时玉文化。同时汉代的帝王极力提倡厚葬,其他贵族和百姓也纷纷效仿,因此玉器随葬品也大大的增加。

3 玉器的艺术特色

汉代玉器是在先秦玉器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与创新的,不仅具有先秦时期玉器的部分特点,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代独有的艺术特色。玉器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即玉器的造型纹饰,玉器的装饰纹饰,玉器的制作技艺。 汉代玉器纹饰主要以几何纹和动物形为主,受楚文化的影响,满城汉墓的几何形纹饰主要是蒲纹和谷纹为主,还包括一些卷云纹、弦纹,刘胜夫妇墓出土玉器的动物纹主要有龙形纹、兽面纹、凤鸟纹,龙形纹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即龙的形象基本确定,和现在龙的形象基本相同。这些纹饰基本上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特点,但更加注重利用写实的的表现手法,汉代在纹饰上的特点是从先秦时

第10页(共12页)

期具有装饰风格的纹饰向写实风格的纹饰转变。

在造型,满城汉墓出现了以动物和人物为题材的造型,如玉蝉、玉人、玉舞人等,它们都是比较具有汉代特色的玉器,特别是玉舞人,雕刻得形象生动,极富动感,玉舞人的小巧玲珑从另一方面衬托出雕刻者精湛的技术。

在制作技艺上,该墓出土的玉器有很多都是用阴刻线雕刻而成,线条细腻流畅,雕刻出来的玉器纹饰与造型精致,轮廓清晰,器物简繁得当,汉代的阴刻线有许多断线连缀而成,这种雕刻方法被称为“跳刀”;① 汉代玉器的制作工艺的另一个特点是浮雕大量的运用于发展,并出现了透雕的技艺手法,是雕刻出来的玉器形式多样,造型精美,形象生动,气韵流动。

从总体上来说,雕刻者注重根据玉器的材质和造型琢刻相应的纹饰,纹饰与造型逐渐趋于融合。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雕饰细腻精致,纹饰精美,图案立体化,造型具有一定的特色。

4 结语

西汉中期是汉代玉器发展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思想统一,为玉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满城汉墓作为西汉中期的诸侯墓,其出土的玉器为研究西汉玉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出土的玉器反映了西汉中期各类玉器的用途、玉璧的发展与延续、玉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及丧葬玉器的盛行,这些玉器发展特征为研究西汉玉器文化的历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大量玉璧以及完整的金缕玉衣、玉九窍塞和玉握的出土,促进了现实社会的人们对西汉中期的祭祀文化和丧葬文化的认识;出土玉器的造型纹饰注重写实艺术的应用,纹饰丰富多样,造型灵动形象,运用了阴刻线、透雕、浮雕等技艺,并出现了跳刀工艺,这些都对现代社会艺术与科学的发展有一① 朱单群.浅议汉代玉器纹饰的发展演变[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11页(共12页)

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卢兆荫.南越王墓玉器与满城汉墓玉器比较研究[J].考古与文物,1998(1).

[3]冯花周.略论汉代的葬玉[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6).

[4]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满城发掘队.满城汉墓发掘纪要[J].考古,1972(1).

[5]郑绍中.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西汉中山王陵满城汉墓发掘纪实[J].文物春秋,2008

(2).

[6]石荣传.从西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J].文物春秋,2004(1).

[7]张容幼.汉代古玉纹饰的演变及其影响[J].东南文化,2003(2).

[8]林开.汉代琀蝉造型与工艺研究[J].群文天地,2011(8).

[9]姚士奇.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在玉器上的体现[J].珠宝科技,2004(1).

[10]石荣传.西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J].中原文物,2003(5).

[11]卢兆荫.论玉文化在汉代的延续与发展[J].中国历史文物.2004(3).

[12]邓茂兰.浅谈古代玉器的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J].科教文汇,2004.

[13]朱单群.浅议汉代玉器纹饰的发展演变[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4]何松.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J].超硬材料工程,2007(1).

[15]杨海涛.汉代玉佩的美学品格与造型特征[J].荣宝斋,2009(5).

[16]王文浩.李红.汉代玉器[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7.

[17]张明华.古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8]季兆山.中国古代玉器文化分析[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

[19]常素霞.中国玉器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百度百科.满城汉墓.[OL]./view/5219.htm.

第1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