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出土铜器铭文研究

满城汉墓出土铜器铭文研究

摘要: 满城汉墓共出土铜器600余件,其中30件刻有铭文,计52处近800字。这批铜器铭文集中体现了西汉前期器物刻铭的面貌,对研究西汉的度量衡制度、诸侯国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本文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对刻铭重新做了录文,更正了个别错讹之处,并分别做了考释。

关键词:满城汉墓;铜器铭文;录文;考释

19xx年在河北满城陵山发掘的中山靖王刘胜墓和王后窦绾墓,共出土铜器600余件,其中30件刻有铭文,记录了器物的名称、所有者、重量、容量、编号、产地、制作(购买)时间、制作人等。铭文主要集中在壶、灯、钫、钟、甗、镬、鋗、盆等器物上,计有52处,近800字。《满城汉墓发掘报告》[1](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些铭文进行了识读录文,并对部分内容做了注解。经仔细阅读,我们认为《报告》对铭文的注解过于简略,识读录文也偶有错讹,故在其基础上重新做了录文,并详加考释。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 铭文考释

(1)铜壶

1、乳钉纹铜壶铭文

壶底:甄氏,大官,五斗五升,今长乐飮官。圈足:右□重四十斤一两八朱六□。

“甄氏”指中山国下辖毋极县(今河北无极县)境内的甄氏家族。甄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西汉时期,甄氏先民已在无极形成世家大族“甄氏”,二字证明此器物曾为甄氏家族所有。“大”通“太”,“大官”即“太官”,全称为“太官令”,为少府属官,掌膳食。《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内者、宦者。”[2]可见,“大官”与后文出现的“内者”、“宦者”均为少府属官。“长乐”即长乐宫。“飮”为“食”的俗写,“飮官”即食官,为詹事的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3]“长乐食官”指此壶归长乐宫食官令掌管。“五斗五升”为壶的容量,“四十斤一两八朱”为壶的重量。“朱”同“铢”,为汉代最小的重量单位,24铢等于1两。 壶盖口处也有“甄氏”二字,字迹与壶底铭文相同,圈足铭文“右”、“六”后面的文字模糊难辨。“甄氏/大官/今长乐飮官”用笔较流畅,应为一人所刻,记录了器物的流转过程。“五斗五升”四字粗重呆滞,应为他人另刻。

2、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铭文

楚,大官,糟,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

“楚”为西汉诸侯国,位于今江苏徐州。自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年)“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4],至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交的孙子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被废,楚国共存在了46年。“楚”字不仅说明此器物最初属楚国,还证明其铸造时间应不晚于景帝前元三年。“糟”,《报告》识读为“槽”,应为“糟”,指未滤清的带渣酒,说明了此壶的用途。“石”为汉代容量单位,10斗为1石。“钧”是重量单位,30斤为1钧。“第一”为器物的编号[5]。从铭文字迹看,“楚/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为一人所刻,记载了铜壶的属地、容量、重量、编号;而“大官/糟”字体较大,当为另刻。据《报告》分析,此壶原是楚国的器物,景帝前元三年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败死,此器物与其他家产一起被朝廷没收,“大官/糟”应是铜壶转入朝廷少府后所刻,其后又转赐给了刘胜。

(2)铜灯

1、铜“当户”灯铭文

御当户锭一,第然千。

“御”,对帝王所用物品的敬称。“锭”同“灯”。“当户”为匈奴官名,《史记·匈奴列传》:“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置左右贤王??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托灯俑人的着装

也似匈奴人,铸跪立的匈奴官吏托灯,反映了当时汉和匈奴之间的矛盾以及汉统治者想击败匈奴、使其称臣的愿望。

“然千”,《报告》释读为“然于”,笔者认为是“千”字。查汉代刻有“千”字的器物,如“日入八千钟”、“日入千斤壶”、“千万鉤”、“千斤金合符鉤”、“千金氏器”等,其“千”字的写法均与此件铜灯相同。“然千”为器物的编号。

2、铜拈灯铭文

御铜拈锭一,举盘俩,中山内府,第鹴。

拈灯由铜灯和举盘组成,灯壁和举盘口沿处均有铭文。以上录入的为灯壁处铭文,口沿处铭文与此类似,为“铜锭盘一,中山内府,第鹴。”此灯自铭为“拈锭”,“拈”,用手指取物,“拈锭”即可用手捏持的灯。“举”,《报告》作“承”,应为“举”,举盘即承盘、托盘。“中山”即中山国,始封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第一代王即满城汉墓的墓主刘胜,在位42年。“内府”即前文提到的“少府”,西汉诸侯国的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类同,内府执掌诸侯王府内的事务。“鹴”即鹔鹴,《说文解字》:“鹔鹴也,五方神鸟也,东方发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鹴、北方幽昌、中央凤凰。”

目前出土的刻有“阳信家”的铜器,除长信宫灯外,还有19xx年陕西兴平县汉武帝茂陵无名冢1号葬坑出土的钟、提链炉、温手炉、鼎、温酒樽、铫等。这些精美的器物在引起世人瞩目的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关于“阳信家”的讨论。《报告》认为阳信家应该是阳信侯刘揭父子家, 而茂陵的发掘者则认为阳信家为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家[18]。笔者更倾向于《报告》的观点。刘揭受封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 ),传两代至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年),因刘揭的儿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被除国,故“阳信家”存续时间只有28年,刘揭与其子刘中意各14年。因汉代列侯也有自己的纪年,故铭文中的“七年”可能为刘揭七年,也可能为刘中意七年。由此可知,灯的铸造时间或为汉文帝前元七年(前173年),或为汉文帝后元五年(前159年)。

“宦者”为少府属官。“常浴”似为官名,但未见于史籍。满城汉墓刻铭铜器中,有4件刻有“常浴”,前文提到汉初“六尚”中有“尚浴”,古代“常”、“尚”通假,常浴是否即尚浴?或者当时除六尚设置外,同时还设置常浴、常卧等机构?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刻铭器物中属皇宫使用的多为“尚×”,如长信宫灯的“长信尚浴”,阳信家熏炉的“内者未央尚卧”,而王侯使用的则多为“常×”,如“中山宦者常浴”铜灯,“阳信家常卧温手炉”,南越国“常御第十三”陶罐等,这是不是说明“尚×”、“常×”为同一职掌的机构,在皇宫称“尚×”,在王(侯)府则称“常×”?因资料不充足,不敢妄下结论,暂且存疑。“卢奴”,地名,为当时中山国的首府,位于今河北定州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xx年。

[2]汉·班固:《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xx年,第731页。

[3]宋代薛尚功《历代钟鼎彞器款识法帖》卷20有“虹烛锭”条,其铭文为:“王氏铜虹烛锭,两辟并重廿二斤四两,第一。”注释曰:“识相类是汉物也,说文以锭为镫,镫则登,而有用者,铭曰虹烛者,取其气运如虹之义,殆荐熟食之器,但阙其盖而不全。曰王氏者未审其为谁也,曰第一则知为虹烛者数,不特此耳。”可见,“第一”确指虹烛灯的编号。

[4]关于鸟篆文铜壶,上世纪70年代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分别为肖蕴:《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鸟虫书铜壶》,《考古》19xx年5期;收录张振林、周萼生、何学今三位学者观点的《关于满城汉墓铜壶鸟篆释文的讨论》,《考古》19xx年4期。

 

第二篇:满城汉墓出土之灯具研究

文物春秋20xx年第1期文物介绍与研究

满城汉墓出土之灯具研究

吴杏全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31)

【关键词】满城汉墓;灯具;铭文;造型【摘

要】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中共出土了铜灯20件,本文从造型、铭文、工艺等

方面对其进行了逐一探讨介绍,并就其功能、结构、造型及装饰艺术等分析了这批灯具的主要特色与突出成就。

灯是照明的器具。用来驱走黑暗,给人以

光明的灯具虽是极普通的生活用品,然而在平凡与普通之中却蕴含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中,出土了包括著名的长信宫灯在内的铜灯20件,其中刘胜墓出土了15件,窦绾墓出土了5件。这些形制各异的灯具尺度适宜、造型生动、讲究实用、功能合理,既可消烟除尘,又可挡风调光,有的还可以拆洗,便于携带。灯的装饰也富丽堂皇,尽显豪华,达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依据这些灯具的造型特征,可分为模拟器物形态的器皿形灯,塑成人物形象的人物形灯,模仿、创造动物形象的动物形灯。本文拟从造型、铭文、工艺与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批灯具作一探讨,以期对它们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

除铜灯外,满城汉墓另出有铁灯1件、陶灯44件。陶灯均为明器,皆作豆形,分泥质灰陶、泥质红陶两种,质略粗,火候差,制作粗糙,留有刀削、手捏的加工痕迹,本文从略。

一、铜灯的器型与铭文

由于西汉中山王府中的灯具数量很多,为了便于使用和区分、管理,多在青铜灯具上刻有编号、次第,而在铜器上刻铭则需要锋利

由于钢的出现,雕刻工的刻刀。战国至汉代,

具铜刻刀的锋锐,为刻铭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刻铭的部位主要在器表,在刘胜墓出土的15件铜灯中,除铜羊尊灯、带罩铜灯、组合式铜灯3件外,另12件铜灯上均刻有铭文,或以鸟、兽名编次第,或用数字编号。

以鸟名编次的有:铜盘锭(1∶4117),因其在豆形灯下做有底盘,故名盘锭。灯盘直壁,平底,灯盘侧平伸一叶形,盘中置烛钎。细座把,座把上段有凸弦纹一周,中腰作倒葫芦形。器分二次制成,底盘作插头伸入座把腔内,然后用铜钉铆住(图一)。灯盘外壁刻铭文:“御铜盘锭一,第田鹕。”铭文中的“御”字,指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1]。“锭”,《说文》:“锭,镫也。”汉代铜灯或自铭为“锭”,“锭”可能是汉代灯的又一称谓。“田”和“鹈”

[2]

二字通假,“田鹕”即“鹈鹕”。“鹈鹕”,鸟名,“一种斑嘴鹈鹕,大多在冬季见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一种卷羽鹈鹕,头顶及颈部羽毛卷曲,在河北一带为夏候鸟,在江苏、浙江、福建

[3]

及更南地区为冬候鸟。”

铜拈锭(1∶4274),一套,由铜灯和承盘二器组成。通高5.9厘米,灯高4.5厘米,口径11.8厘米;盘高2.5厘米,口径22.2厘米。铜灯直壁,浅腹,平底,三蹄形足,壁侧出一叶形

·59·

文物春秋20xx年第1期文物介绍与研究

图一铜盘锭(1∶4117)图二铜拈锭(1∶4274)

,外壁有铭文4行14字:“御铜拈锭一,承此灯系用手指夹、捏盘俩,中山内府,第。”

取物,非握持取物,故名“拈锭”。承盘敞口,外折沿,浅腹,下腹折收为小平底,盘壁有数处修补痕迹,说明使用时间较长(图二)。口沿上有铭文4行10字:“铜锭盘一,中山内府,第。”铭文中的“中山”系指西汉中山国。“内府”是官名,掌管皇室仓库,《周礼·天官·内府》“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

[4]

兵,良器。”“”与“”同,即也,鸟名[5],为雁的一种,是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说文·鸟部》“,:也,五方神鸟也。东方发明,南方焦明,西方,北方幽昌,中央凤凰。”根据灯铭,该灯有承盘两个,而仅有一个承盘随葬。

铜卮锭(1∶5086,1∶5087),两件,大小杯作子口,平底,上腹相同,为带盖直筒杯形。部有菱形带环,口沿饰窄带纹一周,腹中部隆起宽带纹一道,带上施瓦纹两周。盖似覆盘,使用时将盖上翻,即为灯盘。灯盘直口,底部作假圈足,恰好纳入杯口中,中心有一烛钎,用以插烛。壁侧伸出一菱形,面有槽,槽的大小和杯身菱形相等,把灯盘覆盖在杯上,盘

即套合在杯上。杯、盖(灯盘)均

有铭文(图三)。1∶5086杯铭:“御铜卮锭一,中山内府,第。”盖铭:“卮锭,第。”卮为饮酒器,《急就篇》“蠡升参升半卮。”师古注::“卮,饮酒圆器也。”此灯因形似古代饮酒器

·60·

“卮”而命名为“卮锭”。“云:“

”即,《玉篇》

,即布谷也。”1∶5087杯铭:“御铜

卮锭一,中山内府,第鸿。”盖铭:“卮锭,第

鸿。“鸿””一说天鹅,一说大雁。1∶5087通高10.6厘米,径7.1厘米,盖高1.7厘米,“出土时杯内尚有残余的烛块,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用红外光谱法剖析鉴定,它属于动物脂类。卮灯中块状物呈灰绿色,在常温下呈固体状态,不溶于水,比重小于1,易溶于有机溶剂中。经乙醚、氯仿萃取过滤,滤液蒸干后用红外光谱鉴定,属于脂肪酸甘油酯,并部分已成为铜盐。与已知牛油、蜂蜡的红外光谱比较,谱图与牛油的一致。经灼烧试验,其现象亦和牛油相同。由此可以证明,该块状物属于

[6]

动物脂类。”我国东汉以前多以脂膏为烛,《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文子》:“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备。”销。”

以兽名编序号的有铜当户锭(1∶4112),是人物形灯。通高12厘米,灯盘径8.5厘米,高1.6厘米。其造型为一个半跪铜人托灯形象,铜人左手按左膝上,右手上举,支托灯盘。灯盘敞口,直壁,平底,盘心有烛钎。灯盘和人俑分别铸成,在俑的右臂上用铜钉铆合(图四)。盘壁上刻有铭文:“御当户锭一,第然于。”“当户”是匈奴的官名,史籍多有记载,如《史记·匈奴列传》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置左

文物春秋20xx年第1期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汉书·宣帝纪》:“诏单于毋谒,其左右当户之群列观。”孟康注

曰:“左右当户,匈奴官名。”[7]

这件铜灯在刻铭中就明确地指出了所表现的是匈奴官吏当户的形象。铭文中的“然”字为兽名,《周礼·春官·巾车》“:然饰。”郑玄注:“然,果然也。”贾公彦疏:“果然,兽名。”“然”也称“猓然”,兽名,长尾猿[8]。此铜俑身着胡服,短衣直襟左袒,衣后部束成长尾状拖于地,以支持灯座不致倾倒。手有臂,脚著长靴。时人在铭文中特意使用了兽名“然”(长尾猿)字,使之与铜俑所着衣服后部束成之长尾暗合,可谓煞费心思。铸匈奴官吏的形象来跪擎铜灯,则反映了当时汉和匈奴之间的民族矛盾。

以数字编号的有:豆形灯(1∶4114),因其与陶器和青铜器中的“豆”造型基本相似而命名。灯盘敞口,直壁,平底,喇叭口形圈足,细座把,在座把之中腰作倒葫芦状隆起。盘和座把分铸,盘底下有小柱插入把腔内,用铜钉铆合。盘外壁刻铭文:“椒林明堂铜锭,重三斤八两,高八寸,卅四年,锺官造,第二。”豆形铜灯(1∶4116),盘外壁刻铭文:“椒林明堂铜锭,重三斤八两,高八寸,卅四年,锺官造,第七。”豆形铜灯(1∶4118),盘外壁刻铭文:“椒林明堂铜锭,重三斤八两,高八寸,卅四年,锺官造,第十。”(图五)豆形铜灯(1∶4113)铭文:“中山宦者常浴铜锭,重三斤十二两,卅二

图三铜卮锭(1∶5086,1∶5087)文物介绍与研究

年,第廿五,卢奴造。”以上铭文中的“卅四年”

、“卅二年”,是西汉中山国的纪年。“锺官”、“宦者”,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锺官属水衡都尉,主造币,辨铜主鉴别铜质;宦者属少府,管内廷事务。“卢奴”指卢奴县(今河北定州市),是西汉中山国的首府。组合式铜灯(1∶5084),具有灯、承盘、小勺三器。灯身敞口,直壁,浅腹,平底,三蹄形足。器壁一侧有一小嘴,作子口,嘴上有带活钮的小盖,小盖上安一带环小钮,掀开小盖可以注油。另一侧壁下方作一管状流,估计此小管即用来穿捻点燃的。在嘴、流间器壁上伸出一菱形长,上有槽。灯有盖,呈盘形,侈口,平折沿,平底,口侧伸出一较小的菱形长,恰好纳入灯身长的凹槽内。灯通高7厘米,灯身径9.6厘米;盖高1.8厘米,底径8.1厘米。承盘作敞口,平折沿,下腹急收为小平底。高2.4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7.7厘米。小勺为大口,小平底,一侧有小流嘴,龙首形长把。口径6.6厘米,底径3.9厘米,高2.7厘米,把长7.1厘米(图六)。出土时灯、承盘、小勺即在一起,小勺置于灯盖内,承盘覆盖其上。全灯通高7.5厘米。

以动物造型的铜羊尊灯最为人所称道。羊灯整体铸成卧羊形,昂首,双角卷曲,躯体浑圆,短尾,刻划细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羊背与躯体分铸,在脖颈处用活钮相连,臀上安小提钮,可将羊背提起向上翻开,平放于羊

图四铜当户锭(1∶4112)图五豆形铜灯(1∶4118)

·61·

文物春秋20xx年第1期文物介绍与研究

图六组合式铜灯(1∶5084)图七铜羊尊灯

头上作为灯盘。灯盘略呈椭圆形,作子口,一端有一小流嘴,宽1.35~1.9厘米,估计是置

灯捻用的。灯通高18.6厘米,长23厘米;灯盘长15.6厘米,宽9.2厘米,高3.2厘米(图。羊尊灯造型精美别致,既可用于照明,亦七)

可当艺术品陈放,是实用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佳作。以羊作器是汉代人祈福心理的反映,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古代的“羊”与“祥”原为一字,甲骨文中有“不羊。王国维《观堂集林》“祥,古文作:雨三月”

[9]

羊。”《说文》:“羊,祥也。”孙诒让《闲诂》:“秦、汉金石多以羊为祥。”汉代铜镜和铜洗上就有“大吉羊”的铭文。以羊作灯具既可驱走黑暗,又可作为吉祥的象征,在给人以光明的同时,产生“吉祥”照耀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西汉以后仍有使用羊灯的,如东汉李尤在《金羊镫铭》里有:“圣贤勉务,惟曰不足。金羊载耀,作明以续。”梁简王在《对烛赋》中

[10]

写道:“照夜明珠且莫取,金羊灯火不须燃。”带罩铜灯(1∶5177)是一件科技含量较高的灯具,全器从下而上由三足空心炉、灯盘、灯罩、灯盖、烟道等部分构成。三足空心炉呈扁球形,小口,圆鼓腹,圜底,三蹄足,肩部一侧向上伸出一管状烟道,腹部饰宽带凸弦纹一周。炉内壁有一薄层白色水碱,估计此炉是装清水用的。灯盘作圈足盘形,圈足径略大于三足炉的炉口,恰好置盘于炉上,盘壁两重,壁间宽0.7厘米,用以插置灯罩屏板,外壁平伸一叶形长,可以调节照明方向。灯罩

·62·

为两片弧形屏板,

插置于灯盘壁间槽)图八带罩铜灯(1∶5177

内,屏板对称两下角各有小钮一个,便于推移屏板,随意调整灯光照度和照射方向。灯盖形如覆钵,置于灯罩屏板上面,盖面饰阴线柿蒂纹。在盖顶上伸出管形烟道,弯曲向下和三足炉身伸出之烟道相衔接,整个烟道即可为灯把,点燃之烟炱又

灯可通过烟道下沉于炉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的各部分可以拆卸,便于经常清除灯内的积

灰。该灯通高33厘米,三足炉腹径15.6厘米,灯盘径12.2厘米(图八)。有趣的是,刘胜墓出土的铜灯数量多,且多刻有铭文、编号,而窦绾墓出土的铜灯少,仅有5件,除“长信宫灯”有刻铭外,其余均无铭文。长信宫灯(2∶4035)亦是人物形灯,通高48厘米,作宫女跪坐持灯形象,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宫女头梳髻,发上覆(即巾帼),跣足,足尖抵地以撑全身。灯无底,通体鎏金,全器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分上、下两部分)、灯盘和灯罩(由两片捶制成的弧形屏板组成)等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灯可拆卸,灯盘可转动,内片灯罩可左右开合,用以调节灯光的亮度与照射角度。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不愧为灯中极品(图九)。

在长信宫灯的灯座、灯盘、灯罩屏板及宫女的右臂和衣角等处刻有铭文9处,共65字。下部灯座外侧面刻:“阳信家,并重二钧十

文物春秋20xx年第

满城汉墓出土之灯具研究

1期文物介绍与研究

字样应为该灯最初的主人所刻。《史记·惠家”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间侯者年表》均载有“阳信夷侯刘揭”世系,“阳信家”应即阳信夷侯刘揭之家。刘揭始封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在位14年死,其子中意嗣,于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年)“有罪国除”。铭文所“七年”,应为该灯始作的时间,汉代列侯在载

其国中可自立纪年,铭文“七年”可能是文帝七年(前173年),也可能是阳信夷侯刘揭或其子中意七年(前159年)。文帝七年亦即刘揭七年,因此长信宫灯制作时间的上限应为公元前173年,下限应为公元前159年[11]。此灯最早为阳信夷侯刘揭家所有,大概是在阳信侯国除以后,没入少府的“内者”(官名,属

二斤,七年,第一。”实测全灯重为15782克,

所以此处铭文所刻的重量当为灯的总重量。铭文中的“第一”应是该灯最初的编号。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外侧刻“阳信家”。灯罩屏板外片一侧刻铭两行:一行为“阳信家”;另一行为“并重二斤二两”。灯罩屏板内片左侧刻“阳信家”;右侧刻“并二斤二两”。铭文所载重量显系指两片屏板重量的总和,两片屏板实测重量为490克。灯盘外侧及宫女右臂外侧分别刻“阳信家”,宫女右下衣角刻“今内者卧”。从灯体上所刻9处铭文的字体、刻工等观察分析,应属多次刻成。刻“阳信家”字样的有6处,所刻“阳信家”字迹工整,“长信尚浴……今内者卧”则显潦草。从铭文的内容得知此灯的所有者几经变化,最后才辗转到窦绾手中,而灯上的“阳信

少府,管内廷事务),归长信宫尚浴府使用。铭文中的“今内者卧”“长信尚浴”、等字样,应是该灯入“长信宫”后所刻的。“长信”即是长信宫的简称,是皇太后的寝宫。汉文帝的皇后窦氏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很有权势。长信宫灯为何出自窦绾墓?汉代婚姻多以门第相当,据史书记载,窦太后是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人[12],推测窦绾可能是窦太后的娘家人,所以窦太后就把这件铜灯转赠给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窦绾视为珍宝,死后随葬墓中。

九长信宫灯︵

图一○

2∶4035︶

铜朱雀灯(2∶3102)

图一一铁灯(2∶4098)

·63·

文物春秋20xx年第1期朱雀灯(2∶3102),塑作一只雄赳赳的朱雀脚踩蟠龙,嘴衔一灯盘,展翅欲飞,双翅和尾部阴刻纤细的羽毛状纹。上面平伸的灯盘作环形凹槽,内分三格,每格有一根烛钎,可同时点燃三支烛火(图一○)。汉代的工匠为了确保灯体平衡,在青铜的配料中加大了铅的比例,使灯体更加稳重。经鉴定,

朱雀灯的含铅量比一般铜器为高(占17.21%)。

二、其它灯具

窦绾墓还出土铁灯1件(2∶4098),胎体厚重,形制与豆形铜灯相近。灯盘浅平,直口,盘中有烛钎,细把,中腰稍粗,其上饰凸弦纹一周,喇叭形座。高24.6厘米,座径12.4厘米图一一)。

三、青铜灯具的造型特色

从这些青铜灯具的造型及装饰艺术来分析,其主要特色与突出成就集中表现在功能合理、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富丽四个方面。

(一)功能合理。灯是照明用具,首先是实用性,因此无论结构、造型或工艺都要根据其功用而确定。

1、尺度适宜。汉代的几、案、床、榻都比较矮,据史料记载,汉代的书案一般高约30~40厘米,汉魏的独坐式小榻高度一般只有12~28厘米[13]。灯具一般是放置在室内低矮的家具上,也可放置于地上,适应古人席地而坐的习俗,所以这批青铜灯具的尺度一般都偏小,高度在10~50厘米之间,与人们跪坐在地上的高度大体相符。如长信宫灯高度为48厘米,置于书案上的总高度约为70余厘米,有精致的灯罩,灯光从灯罩的一侧照出,也与人们跪坐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豆形灯的功能比较灵活,从汉画像石上可以看出,这种灯既可放置地上,也可根据需要端在手中移动照明,因此豆形灯的尺寸矮的只有十

·64·

文物介绍与研究

几厘米,高的可达40厘米左右。

2、消烟除尘。满城汉墓出土的青铜灯具均是燃油灯,其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出土时在铜卮锭杯内与铜羊尊灯腹腔内仍有“燃余

的动物脂类”[14]

。战国、秦汉时期的灯芯用麻蕡等硬纤维做成,可以直接插在灯盏中心,满

城汉墓出土的一些铜灯灯盘中心立有尖乳状

烛钎,就是用来插灯芯的。

由于油脂和灯芯在同一个灯盘里,点燃时油脂沿着灯芯慢慢上升到火焰里,随着油面上升的热气流挥发,会造成室内烟雾到处弥漫,污染空气和环境。为有效防止烟雾污染和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在一些青铜灯具中设有挡风调光的灯罩和能消烟除尘的导烟管,如带罩铜灯、长信宫灯,当点燃带罩铜灯时,烟尘通过灯罩上方的灯盖被吸入导烟管,使烟尘溶于导烟管下空心炉内的清水;长信宫灯则巧妙地利用宫女的形体作为导烟管,烟炱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炱附着于体腔以保持室内的清洁。防止环境污染是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说明我国是最先发明和使用灯罩、最早解决灯烟污染的国家[15],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3、挡风调光是汉代青铜灯具的又一科学的功能设计。带罩铜灯的灯罩除了与导烟管配套控制烟的污染外,还可起到挡风和调节光亮及光照方向的作用。构成灯罩的两片弧形屏板各为半个圆周,合拢成圆形,外壁各附有一小钮。灯盘的周壁有内外两层,两壁之间形成宽不到1厘米、深不到2厘米的凹槽,两片屏板的下部就插于凹槽之中,上部插进灯盖的开口。使用时,根据风向和使用者的要求,手扣小钮使屏板左右移动,以调节其开合方向和开启程度,从而达到挡风、调节光亮度及光照方向的目的。长信宫灯的灯盘壁分内外双重,形成一个宽0.9厘米、深1.8厘米的环形凹槽轨道,槽内嵌灯罩。灯罩由内外两片弧形屏板构成,在环形轨道内可合拢成圆筒

文物春秋20xx年第

满城汉墓出土之灯具研究

1期形。内片屏板可左右推动,外片屏板下角有一个直角形缺口,恰与灯盘之平出方銎柄相扣。可转动的灯盘与能开合的灯罩巧妙结合,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光照度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

(二)结构科学。灯具的结构设计是灯具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满城汉墓出土的灯具在结构设计上是很科学的,当时已经充分注意到节省材料、易加工、易维修、易携带等因素,做到了既简便又巧妙,既结构合理又造型美观。

1、灯盘与灯体的连体结构。这批青铜灯具的灯盘大致有四种形式:豆形盘,圆环凹形槽,带盘形,椭圆形。灯盘与灯体的连接结构以简便、牢固、灵巧为原则。

2、灯具的连接方法主要有铸接、榫接、分铸组合加活轴等。铸接是灯盘与灯体分铸后再铸接在一起,如朱雀灯之灯盘、朱雀和盘龙三部分就是分别铸成后再接铸在一起的,朱雀的嘴部和足部均有接铸的痕迹。榫接是灯盘与灯体分别铸成后再榫接起来,一般是在盘底铸有圆柱状榫,插入灯柄上部銎孔内,榫上有对穿二圆孔,灯柱顶部也有对穿圆孔,承盘后用铜钉铆合起来,如豆形灯和当户灯等10余件灯具就是分铸后用榫接加铜钉铆合而成的。以活轴连接的方法是把灯盘做成翻转形式,合上盖则为某种器物造型,羊尊灯就是以活轴连接灯盘和灯体的。其优点是:使用时将灯盘上翻,是一件实用的照明器具;当灯置而不用时把灯盘下放,灯盘内燃余灯油可由小流嘴倾倒入羊中空的腹腔内,防止灰尘落入油内,保持灯油清洁。合盖后的羊尊灯则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

3、采用了分铸组装的形式。这种技术是将铜器器体上的某些部件先铸好,然后再与整体组合在一起,如长信宫灯、带罩铜灯等即系分铸而成。长信宫灯系将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分别铸造后,再与捶

制成的灯罩

文物介绍与研究

共六个部分组装而成。这种设计与结构便于拆卸组装和清洗烟垢。长信宫灯的设计十分

精巧,宫女的造型也极为生动,灯的各部分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可以拆卸,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将生活的实用、科学的结构、美观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代表了汉代造灯艺术的最高水平。

(三)造型生动。这是青铜灯具艺术魅力的体现,如动物形灯具的朱雀灯塑成以喙衔环、足踏蟠龙的朱雀来连接上下,朱雀的造型显得那么灵巧优美、生动活泼,底座的蟠龙高扬的龙首和圆睁的双目朝向灯盘。朱雀灯通过以喙衔环的艺术处理,将环形灯盘与蟠龙底座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圆环凹形槽分量既轻,又能象征“永恒”,朱雀以喙衔环有始终不

绝之意。“乾为天,为环”[16]

,天道循环,往复无穷,朱雀灯的造型充分表现了“力与永恒”的主题,达到了实用与美的有机统一。此灯在内容上亦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朱雀是一种神鸟,或者实际上是凤的演化,《梦溪笔谈》云:“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何谓鸟而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或谓之长离。……或云,鸟即凤也。”汉代贵族把凤鸟作为祥瑞的象征[17],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凤鸟、朱雀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祥禽瑞兽,以朱雀、蟠龙作为灯具造型的题材,寄托了人们对光明幸福的追求和向往。羊尊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凸显出卧羊的温顺敦厚,其艺术的巧思使灯具造型充满了一种亲切感,达到与居住环境的和谐,与人们视觉空间的统一。

人物形灯当户灯的人物形象与所刻铭文相呼应,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统治者大概以此来满足其占有欲和征服欲,然而制灯匠师们在塑造人物艺术形象时是倾注了自己的聪明智慧的,人物比例匀称,身体各部分及五官、发式、衣着刻划细致入微。长信宫灯则把人物塑形与灯的功能性、实用性(下转72页)

·65·

文物春秋20xx年第1期文物介绍与研究

水即可流出。这样,根据主人的需要可使用多这件瓷器充分体现次,直至贮水器无水为止。出辽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美妙构思,也证实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笔洗是文人墨客喜爱之物,这件笔洗在隆化出现,与这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隆化辽代为中京道的北安州,是辽在燕山北麓设置的重镇及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也是辽朝境内的南京(今北京市)通往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进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必经之路。1005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宋、辽

双方不仅有政治上的往来,经济文化上的交当时中往更加频繁,许多中原瓷器进入辽地。原与辽地都烧造白瓷,双方既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这与当时的民族关系有着必然的联系。契丹建国前,阿保机率骑兵侵入长城以

南,曾在今山西、河北一带掠获汉民9万多人,迁至潢水(今西拉木伦河)附近。中原汉族工匠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从此北方的辽地开始有了自己的窑厂,烧制出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瓷。这件辽代白釉贴花莲生贵子双榴联体笔洗应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责任编辑:许潞梅〕

········································(上接65页)融合为一体,呈现给人们的是:

一位跪坐的宫女默默地举着一盏灯,右臂自然举起,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灯盘,体态生动,神态端庄安详,衣纹疏密有致,简洁流畅。当灯盘点燃时,灯烟通过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体内,灯火的映照更增添了宫女形象的魅力,达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四)装饰富丽。长信宫灯采用了鎏金工艺作装饰。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的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则附着于器表。铜器鎏金既可美器,又可护器。长信宫灯通体鎏金,虽经2000多年的岁月剥蚀,至今依然金光灿灿,富丽豪华。

满城汉墓出土的灯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灯具制作工艺的辉煌成就。

摄影:张益帅、张———————————————

[1]《汉语大字典》简编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

出版社,19xx年,第398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文物出版社,19xx年,第74页。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xx年,第1775页。[4]《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286页。[5][6][7]同[2],第71页。

[8]同[1],第398、638、645、1031页。[9]同[1],第1116页。

[10]高蒙河:《铜器与中国文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xx年,第237页。

[11]同[2],第261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仪器厂工人理《满城汉墓》,文物出版社,19xx年,第47页。论组:

[13]孙建君、高丰:《古代灯具》,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xx年,第166、167页。

[14]同[2],第69页。[15]同[13],第2页。

[16]蓝云泰:《说卦传》第11章,载《太极思维与预测》,花山文艺出版社,19xx年。

[17]同[13],第47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7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