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开发调研报告

突出重点 服务大局

全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合水县文化产业开发调研报告

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社会进步的智力源泉,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髓与灵魂,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传承着人类文明,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愉悦了人们的心声,塑造了人们的素养,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为了提高人们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全面掌握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工作思路,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制定良好的工作计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全力推进我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对我县文化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县文化产业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步入较快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崭新局面: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发展,我县文化产业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独户零星生产到成立公司、建立生产基地产业化生产,从摆地摊到 1

开门面、出外销售、参加展会,从分散生产到集中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县有专业性文艺表演团体1个,演出场所1处,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古石刻专题博物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单位1个,文物保护单位点661处,馆藏文物3400余件;文化娱乐场所3家,网络服务企业8家,复印打印企业5家,印刷企业1家,书刊零售出租业7家,音像制品出租门店4家,秦直道避暑山庄等文化旅游景点20多处;文化产品公司14家,重点生产户450家,从业人员8900余人,年设计香包刺绣图案1161个,开发新产品45种,生产各类文化产品3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基本形成了以文化馆站、艺术团体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娱乐、网吧、音响、书刊为主的文化市场经营体系;以香包、刺绣、根雕、香道产品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以人文景观、文化遗存为主的文化旅游体系。

(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县委、县政府把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与其他行业工作同部署共安排。制定下发了加快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加强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成立了合水县民俗文化研究所、合水县文化市场稽查队、箱包刺绣协会等组织,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指导、管理、服务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将文化产业纳入县乡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在全县目标管理考核中,文化产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以此来提高人 2

们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度,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小额贷款和资金援助等政策方面向文化产业生产大户倾斜,部分缓解文化产业生产户的资金困难问题。

(三)依托优势资源,促进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我县我作为全国重要红色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文化特色鲜明,人力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依托这些优势资源,突出民俗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和艺术含量的适销对路产品,畅销国内外,受到专家的肯定和消费者的青睐。文化馆凭借子午岭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设计研发的《益康褥垫》等香道产品具有延年益寿,治疗颈椎病等多种疑难杂症的作用,销路畅通,申请三项国家专利。民俗文化研究所设计研发的《松鹤图》、《芦雁图》、《领袖群像》、《刘志丹太白起义》立意新、制作精湛,艺术含量高,成为陇绣中的精品。万红绣坊开发绣制的丝绒绣《马到成功》和十字绣巨幅长卷《清明上河图》分别以数万元的价格售出,创造了香包产品单件销售额新的记录,该公司还在北京等地设立分公司大力宣传和销售我县的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提高了我县知名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巨幅剪纸作品《神龙腾飞〃中华盛世》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等。石刻艺术和面塑艺术分别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唢呐、民谣等七项被列为市级保护项目。西华池镇、何家畔等七乡镇被省、市命名为根雕、高跷、民谣、唢呐、石刻、面塑、剪纸艺术之乡。

3

(四)搭建了交流平台,建立了销售网络。

为了推动我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确保各个生产大户生产的产品顺利售出,取的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树立了打造区域品牌的思路,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机制,坚持走产供销一条龙,重点开发香道产品、刺绣作品两大类的路子,努力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积极组织各类文化企业到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展销我县特色文化产品,这即拓展了销售群体,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还提高了我县知名度,扩大了招商引资渠道,给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加强了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针对我县文化产业人才奇缺,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技能差的现状,我县建立健全了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通过讲座、教授、观摩、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全面加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努力培养懂文化、有创意、会创新,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和各类操作性、技能性、实用型、实践性人才,重点加强文化产业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全县共建立文化产业培训基地2处,培训点18处,培训人员近万名,参加省市培训1100多人次,参观交流860人次,培养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两名,创新性管理人才4名,顶尖创新型人才1名,其他技术型人才10名,国家、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46名,他们在推进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都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军 4

人物赵星创办的合水县文化产业总公司经过短短6年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集文化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装饰装潢为一体的中型企业,剧团创编的《好年好月》、《孽缘》分别获得庆阳市新创剧目调演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理智地看到我县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更加昂扬饱满的工作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勇闯一流的进取精神,负重奋进、攻坚克难的勇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狠抓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经营水平、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远,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规划不科学、产业布局不合理。

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文化产业发展正式规划,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如何定位及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尚未把工作重点放在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上。市场相对分散零乱,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没有规模性综合生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经营管理不善,项目单一,消费者较少,导致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濒临破产的危险。

(二)文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奇缺。

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性很强的行业,所需人才的素养、知识、技能都比较高,而我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是个体经营者,文化程 5

度普遍较低,缺乏创新精神和研发技能,再加之近几年外出务工收入和从事文化产业收入差距比较大,导致部分专业技能人员外流,给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

(三)资金短缺,资本结构单一化。

资金不足,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投融资体制不完善、渠道不畅,文化产业生产经营单位资金少,周转困难更是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投入少,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不到位、不配套,影响着社会投资者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不强,产业意识薄弱。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型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试图靠特色树立品牌,以创新求突破,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但由于社会认可度低,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存在着各种偏差,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文化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盲目建设、重复投资、一哄而上现象严重,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再加之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指导理论,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品牌意识。

(五)文化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链条,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力度欠缺,各部门、各生产单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产业集群没有较好地形成。一些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竞争力,产品质量亟待提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 6

实体不多,文化企业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成绩令人振奋,前景令人堪忧,任务繁重艰巨,困难在所难免,机遇弥足珍贵,道路艰难崎岖。但是,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永不停止,为此我们必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明确的工作思路和高远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崛起、率先发展的关键时刻,推进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高举跨越式发展的旗臶,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振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更新理念,创新思维,抢抓机遇、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以产品研发为龙头,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健全完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开发体系。按照省委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紧盯推动全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围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突出特色文化产业建设这条主线,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项目两项建设,搞好节会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活动、主题文化活动和重点文化产品展销活动四大活动,突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文物普查,深化文化体质改革“五个重点”工作,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努力推进我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规模化、集约化、跨越式发展。倾力打造“庆阳香包中国香道”品牌,把 7

以香包刺绣为重点的民俗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县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在看清形势,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思路,把握大局的情况下,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薄弱环节,握紧拳头,集中攻坚,开拓创新,以强有力的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抓落实,干到位。确保文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和办法

“十二五”时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县文化资源优势,挖掘特色文化,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放手发展各类经营性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培养我县文化产业的名优品牌,努力开创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的局面。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拓展文化产业发展市场。

加强宣传教育,切实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对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和作用及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新理念,破除对文化只讲服务的社会意识,树立文化经济价值;消除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力起来的观念,树立文化的市场效益观念;消除把发展文化产业只看作文化系统的工作的狭隘观念,树立文化产业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的新认识。成立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管理。

(二)科学规划、全面发展。

科学制定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我县文化产业发展 8

的重点范围、内容、发展数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确现阶段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现实手段和措施。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甘肃文化发展的政策,有序发展文化产业。对市场饱和、需求萎缩、濒临淘汰的项目,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要强行发展;对于富有市场前景,且有潜力可挖的文化经营项目,要给予支持和扶持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快速发展。同时要在巩固和发展已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培养和扶持一些骨干文化企业,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议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建设合水县综合文化产业园、红色产业园、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民间工艺产业园、传统书画产业园,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形成我县文化产业特色发展模式和运营机制,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三)强化人才培养,壮大人才队伍。

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纳入全县人才培养规划,大力培养拔尖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年轻创新型人才,尤其要培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力度;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专业技能人才加入到推进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来;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推行人才、技术、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全力推进我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9

(四)鼓励投资,提升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

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细化和完善政府专项贷款贴息、贷款担保、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举措,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和吸收社会闲臵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合水文化产业园,引导规模企业入驻产业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形成规模优势和群聚效应。同时,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五)加强改革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提高文化产品艺术含量。 改革和完善现有文化产业发展制度,大胆创新,设计研发新颖独特、具有地域特色、创意内涵丰富、附加值高、竞争力强、适销对路的产品,挖掘文化产业领域比较优势和优质资源。提倡手绣、机绣并举,更加注重手绣,体现手绣的价值。努力生产精致、有品位、上档次、便于运输和观赏的新产品。全力打造合水特色文化创意品牌,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市场准入“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建立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防止无序竞争和过度竞 10

争。

(七)设立基金,整合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精心选择扶持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产业品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改进工艺、提高技术,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最终形成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

(八)注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提升园区管理层次。

建议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调控与监督作用,尽快制定合水县文化产业园区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社会环境等服务管理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县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综合性的参照体系和横向可比的指数体系,为社会投资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量化参考依据,引导园区致力于提供专业化和多元化服务。定期测评园区运作状态和水平,为园区发展和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开放、快捷、专业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产业支持、行政服务、公共技术、法律援助、互动交流等五大服务平台。

放眼当前,合水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千载难逢;展望未来,合水文化产业美好的前景令人振奋。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文化产业战线上的全体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全面开创文化产业发展 11

的新局面。 12

 

第二篇:西宁市文化产业现状的调研报告

西宁市文化产业现状的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入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测算结果显示,20xx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149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高于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一、20xx年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xx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13326元。比上年增长12.9%,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1、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情况。20xx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149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3.1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

20xx年西宁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层别

文化产业分类 增加值(万元) 从业人员(人)

核心层小计

一、新闻服务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三、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合 计 41499 17422 核心层 16679 7002 226 95 6615 2777

4500

1889

四、文化艺术服务

5338

2241

外围层

外围层小计

五、网络文化服务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七、其它文化服务 相关层小计 11643 4888 379 159 7844 3293 3420 1436 相关层

13177

5532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8599

3610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4578

1922

2、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层发展情况。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20xx年,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6679万元,增长17.1%;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1643万元,实际增长17.9%;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177万元,实际增长26%。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40.19:28.06:31.75。

3、文化产业增加值按行业来看。在文化产业的9大行业类别中,实现增加值最多的行业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其增加值达到8599万元;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达到7844万元。实现增加值最少的行业是新闻服务,其增加值为226万元,其次是网络文化服务,其增加值仅为379万元。

4、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20xx年,我市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17422人。分层看,核心层共有从业人员7002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0.19%;外围层共有从业人员4888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8.06%;相关层

共有从业人员5532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1.7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有近一半的人员集中在核心层。

分行业情况看,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达到3610人,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达到3293万人。从业人员最少的行业是新闻业,仅有95人,其次是网络文化服务,有159人。

5、文化消费有所增长。20xx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34.63元,增长11.16%;在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教育类支出为788.99元,增长1.03%,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11.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50.99元,在消费支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165.08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7.93%。

6、西宁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20xx年,全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是5123亿元,同比增长17.1%,西宁市只有4.15亿元,同比增长17.6%。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生产总值增速6.4个百分点,而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生产总值增速3.15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全市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40.19:28.06:31.75,“外围层”和“相关层”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这与2006

年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之比42:18:40相比差别较大。从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看,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仍以核心层为主,这一点与西宁没有多大区别,但全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很发达,其比重占到了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而我市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1.75%,相差8.25个百分点。因此西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结构仍需调整,特别是要尽快采取措施,加快西宁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

2、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较小,占GDP比重偏低

20xx年,我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4.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

3、居民的文化消费较弱

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占消费性支出的11.74%,增长1.03%。文化娱乐消费缺乏刚性,仍处于弹性系数较大的次要位置。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xx年西宁市人均GDP达到13326元,折合美元为1708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65%,文化消费潜力很大。但文化市场还存在供需缺口,文化产品、文

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的文化消费预期产生较大落差。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xx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实现西宁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首先是要提高认识。要知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人士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之日,就是中国先进文化全面走向世界之时;其次,要加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作用。文化体制改革和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增强文化事业活力,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提高文化综合竞争力。政府是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文化服务的统筹者,既要发挥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又要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消极作用。要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地制定和健全市场运行规则和法规制度,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第三,发展文化产业还要处理好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因此,在大力加强现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继承优秀的传

统文化,并在继承中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发扬。

2、加快发展重点行业。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抓大促小”、“抓优扶弱”的方针,建议选择关联度强、增加值比重较大、人均增加值较高、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发展。因为:关联度体现各个行业间投入产出的市场供需关系,当这一行业获得先行发展之后,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在产业链中贡献度大;其增加值体现行业创造价值的程度,是产业贡献度的直接反映。从20xx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文化产业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增长速度较快,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这些行业具有关联度强和资源竞争的优势。建议将这些行业作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来抓,以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如何开发和释放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xx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占消费性支出的11.74%和

7.93%,城镇高于农村3.81个百分点。城乡文化消费存在明显差距。影响我市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除了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外,还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不一致有关。建议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

发展之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提升农村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水平,尽快缩小城乡文化消费差距。

4、拓展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领域。在“特色文化”方面下功夫,促进“特色文化”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始用打造特色文化来拉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如大连、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我市应充分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文化,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并提供原动力。深入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特色文化”方面下功夫,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是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渠道。

5、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提升我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要加强重点旅游区开发,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区和旅游精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新建一批旅游产业区域,培育和推出一些精品旅游线路。

6、进一步增加文化产业投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模式。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私人等投资文化事业项目。

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鼓励民营、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培育跨地区、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各级政府应树立正确政绩观,从偏重于经济发展转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重,确保社会事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