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立 项 单 位:河南省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课 题 类 型:河南省基础教研课题

实 验 单 位:河南省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课 题 负 责 人:河南省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赵红霞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背景一: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国家政府都把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是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中国教育部在20xx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全面地发展、创造性地发展。然而,我们的教育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困扰,受教育发展相对社会经济水平滞后的制约,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教育虽然有所尊重,有所解放,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高度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必须致力于学生自主探究性及创造性的能力培养,努力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模式、评价三大体系,从而实现新课改的历史性突破。

背景二:我校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从20xx年10月年开始进行了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经过半年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于20xx年5月,完成了课题的结题工作。在此期间,我校构建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一般模式框架及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初步形成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搭建了新的平台。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清醒地看到现实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课题研究有着继续深入探索和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课题内涵、价值的必要性。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整体发展,继续从更深层面上对“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力争使开发区小学的科研工作和课改工作继续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这一课题的实施,可以使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变为实践,让教育真正体现人本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自主化成长,让学生得到最好、最充分的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揭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学习环境的创设,凸现我校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完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进一步健全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激励机制。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深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大力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变革,促进教师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中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主动地尝试探究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全面提升课改实验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二、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探究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它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探究学习要求儿童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探究中学习研究自然的方法和技能;二是探究学习要求形成自然科学的基础,那就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三是探究学习希望儿童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掌握一定的探究能力,在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乐于继续对未知世界进行科学探究。“探究学习”的特征可概括为: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

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实践意义: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评价管理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具体目标:

(1)成果目标

以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特色的发展,全面构建我校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特色。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揭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

进一步凸现我校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探索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继续优化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性、探究性、智慧性。

(2)教师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真正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观、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促进教师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中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3)学生目标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捕捉和发现生活、学习、大自然中的有价值的思维对象及问题;具有积极实践、乐于探究的愿望,能掌握独立解决问题一般方法;具有良好的人

文科学精神和合作能力,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成长会学习会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围绕五个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即:探究学习的特征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性学习成功案例的积累与研究。旨在通过对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 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讨,不断完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评价体系”,从而构建我校“学科教学特色”,真正凸现我校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特色,塑造富有个性的品牌学校形象。

3.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采用个案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的对象与时间

研究的对象为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研究时间为半年。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9---2013.10)

1、研究课题前期准备:调查学生现状及开教师座谈会,组织学习新课程有关方面的理论。搜集资料,完善课题方案,确定研究方向。

2、填写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书。

3、制定研究计划,选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阶段计划,并完成课题的论证,参加申请评审。

4、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5、学习课改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10---2014.3)

1、开展调查活动,找出存在的问题。

2、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的内容,调整研究方案,设计行动研究方案。

3、不定期举行问卷调查,进行相关检测,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效果分析,并针对问题调整方案,及时积累资料和成果展示。

4、采用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法,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积极探索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案和途径。

5、不断学习和研究,设计一系列活动方案。

6、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收集数据和资料,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3---2014.5)

1、完成学生的后测工作,并与前测进行分析比较。

2、对阶段成果进行整合,撰写研究报告。

3、进行成果展示,申请结题,进行成果推广和应用。

六、研究的具体措施

从本课题实施至今,我们围绕“探究学习的特征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性学习成功案例的积累与研究”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1)拓展校本教科时空,激活教师课题意识。

“读书启思——互动借鉴”的校本课题培训模式。

名师引路,开阔视域。近年来,我们邀请了省、市优秀教育专家和教研员来校作专题讲座,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取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并下载“自主探究性”相关的论文、案例等组织学习,引导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为课题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读书启思,内化观念。读书是提高教师专业理论修养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属于隐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因此,我们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通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每月至少向同事推荐好文1篇,注明文章出处,并写上简短的推荐意见或感受,共享优秀理论成果;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引导老师养成思考性阅读习惯,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思想。

校际延伸,互动借鉴。开放性校本科研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校际界限和资源封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多年来,我校与周围的学校进行了多次的结

对研讨活动,在多层面的交流中,课题组成员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到激活,课题研究的内涵因此而不断丰富起来。

(2)、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努力实现课题为教学服务。

。我校不仅要求每位教师围绕“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人人上好一节课题研讨课,人人写好一份课题案例,人人参加好每次的课题组活动。而且,要求青年骨干教师在主课题背景下,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寻找切入点,以一个学期为时间段确立一个小课题,透过教学实践表象研究和剖析教学的本质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实践,不断丰富理论的微观研究。我们要求期初上报研究课题名称,撰写研究简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展开短期研究,并填写研究记录表,要求每月在教科沙龙微型团队活动中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小课题研究情况交流,学期结束时撰写总结文章,交流展示,并选择优秀成果在学期末的全校教科大会上交流。实践证明,这种草根化的研究不仅为老师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而且,最大可能地实现着教师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目标,为提速老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多管齐下,提高课题研究的反思力度。

反思是最有效的自我提升方法,它是促进课题研究呈螺旋上升态势的助推剂。为了加强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反思力度,加快课题研究的步伐,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题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教师进行课题反思的主要平台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师备课本上特别辟出一栏,专门用于记录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情况,要求教师日日思,日日记,养成自觉反思习惯。

主题化的教科沙龙研讨是强化教师进行深入反思的重要途径。因此,每个研讨主题都是从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具体研究中遇到的普通问题中提炼而产生的,如“课题认识大家谈”“自主互动,追求高效”“自主探究性教学案例谈”“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等,主题一般提前两周公布,供教师就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实践、思考,撰写书面交流文章,确保每个教师的反思和对话都有一定的浓度,营造有一定的学术研讨氛围,达到智慧共生共长的效果。

撰写论文、案例是加强教师反思力度的必要手段,我们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和案例,并通过课题组评比推荐参加上一级的各类评比活动,争取让优质的反思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

七.研究的主要成效

(1)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几年来,课题组经过长期细致的课堂教学实践围绕“教学前的准备策略”、“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教学后的评价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推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使我们课堂教学不断走向四个和谐,即:教学目标的和谐相融、教法学法的和谐统

一、师生对话的和谐互动、教学资源的和谐整合。

(2)明确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以认识和把握有效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保证。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自主探究性学习”能较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性”,即:体验性、独特性、独立性、主动性、问题性。

“自主探究性学习”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性”。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人格健全的过程。在“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具有专业特质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要努力让学生获得四种体验,即“情感体验、探究体验、省悟体验、成长体验。”

“自主探究性学习”推进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确定教法和学法。在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个性化学习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从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怀疑学生与文本有独立对话的能力,而应当很好地反思我们是否给予了这种“独立性”生成的机会。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则为学生的独立成长构建了最广阔的平台,因为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必须为学而教,化教为学,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在学习成功之中不断走向独立。

“自主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关注“自主探性学习”的课堂就是要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得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我们突出了探究方法的指导,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化解在层层的感知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中,循序渐进,拨云见日,其过程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吸引与挑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释疑能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新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向。“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就是要充分呵护和诱发学生的发奇心,让学生既能走进教材,又能走向教材以外的世界,从中发现新的领域,寻求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性欲望,通过新一轮的学习与实践增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构建了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一般模式框架

本课题实施以来,我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坚持课题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认识,提高了研

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练并重→迁移实践”的自主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框架。

自主预习。“自主预习”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变 “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和“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重要环节。“自主预习”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自学对教材预先有所得有所悟,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作好充分准备。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差异,我们作了适当的调整:低年级以导学为主,中年级以半扶半放为主,高年级以自学为主。“自主预习”这一环节重在以自主为核心,以发现为目标,着力提高自学的效益。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在通过展开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获得释疑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一般操作步骤为:“启思——探究——释疑”。这一环节的操作是立体式的多向交流,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互动对话,是师生智慧共生共长的过程。

学练并重。“学练并重”是自主学生获得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重在以学导练,以练促学,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在具体操作时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练而有悟;通过突出重点,使学生练而有得;通过多法结合,使学生练而有乐。

迁移实践。“迁移实践”是指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拓展相关内容为载体,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运用的阶段,是知识、能力双迁移的提升阶段,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发展阶段。其一般操作过程为:“模仿实践——自主运用”。操作遵循的原则为:循序渐进的原则;自主选择的原则;创新的原则。

(4)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自主探究性学校课堂教学特色

在课题组构建了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一般模式框架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整合科研与教研,致力于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等的进一步探索,不断磨炼课堂,总结提炼成果,逐步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自主探究性学校课堂教学特色。

八、研究反思

通过半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我们看到我们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

1.科研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科研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尽管我校制定的科研工作制度比较健全,但制度的步伐跟不上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课题管理还不够精致化。我们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比较偏重于显性的活动开展、资料收集、研究成果,而对隐性的学习、思考、提炼等过程还缺乏强有力的、精细的管理方式。

2.理论创新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1)尚未建立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专家组。由于条件限制,加上主动性不够,我们缺乏比较有权威性的相关专家、教授给予全程而系统的理论构建指导,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力不是十分深远。

(2)课题核心成员的理论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近几年来,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但是具有良好专业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骨干教师还相对欠缺,因此,课题研究的理论创新力量显得比较薄弱。

3.课堂特色有待进一步打造。

教学方式转变不尽到位。从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其原因有:一是对自主探究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不够透彻、深入,课堂教学的特色比较趋向大众化,缺乏鲜明个性特征;二是老师的教学观念受大教育环境影响,受班级学额制约,不敢轻易走向教学的全面开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巩固成果,正视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一切都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力争把开发区小学的“自主探究性”特色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发展阶层。

九、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肖川 上海教育出版社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 郝志军《教育研究》20xx年11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