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山地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革利乡发展山地农业调研报告

革利乡地处镇宁自治县中部,东与紫云自治县猫营镇接壤,东南与本寨乡、紫云自治县猫云镇毗邻、南与本寨乡相邻,西南与江龙镇、本寨乡接壤、西与江龙镇毗邻,西北与江龙镇相邻,北与西秀区岩腊乡、鸡场乡相邻、东北接西秀区鸡场乡、紫云自治县猫营镇。全乡总面积78.75平方公里,全乡平均海拔1450米,森林覆盖率达46%,空气湿润,常年雾气缭绕,高海拔高森林覆盖率形成了独特的优质的区域小环境,适于种植中草药、茶叶、核桃、烤烟等农特产品。在革利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以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山地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如何突出山地特色,科学化管理、科学化种植,加速推进传统生态农业向现代山地农业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革利乡山地农业的发展现状

乡党委政府紧扣建成同步小康主题,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将发展方向与乡情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革利乡土壤气候等比较优势,以特色化、个性化、优势化、规模化、产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山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培育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核桃、茶叶、中草药、烤烟大乡。

1

目前,乡党委、政府围绕“四大产业”的思路与定位,已经组

织实施了22054亩优质核桃种植,苗木存活率达80%;预计2014

年—20xx年内在棉花冲村、窝子田村、木朗村、人仁坡村 和窝寨村种植2600亩核桃;大力发展烤烟种植,20xx年在水

牛坝村组织实施了850亩烤烟种植,预计今年实现产值160万

元;已启动中草药种植试点工作,今年组织全乡8个行政村实施

了2300亩何首乌种植,试点成功,拟将中药材种植发展到10000

余亩;20xx年在窝子田村、六村、人仁坡村、板尧村和棉花冲

五个村种植中药材黑花生300亩,亩产800斤,将增加农村收

入达96万元;在人仁坡村、水牛坝村种植薏仁米210亩,亩产

500斤,可增加农民收入36.75万元;拟引进茶叶项目,在原来

2000余亩茶叶的基础上,发展6000余亩,其中在李亚林原有

的茶场面积上扩到1000余亩;留转棉花冲村大革窍组172户

2000余亩土地(包括荒坡)种植茶叶;分别在革帮村、水牛坝

村种植1000亩、2000亩茶叶。

二、革利乡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统一过程,农

业生产要素不仅包含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还包含生产技术、

科技、政策以及要素配置比例等。在发展山地农业的过程中,

其不仅受到生产要素的制约,也受到外部因素和环境的影

响,不仅取决于要素投入的数量,还取决于要素质量状况等。

因此革利乡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在充分利用自身要素优势的

2

同时,也存在诸如传统观念难以转变、教育事业落后、科技能力薄弱、科技储备滞后、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尤其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信息闭塞、资金短缺以及相关农业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制约因素,使革利乡在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进程中发展缓慢和效率低下,突出表现在:

1、观念落后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许多干部、农民在思想观念上仍旧比较传统和保守。这种思维定式使山地农业发展路子越走越窄,陷入困境,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摆脱不了传统农业思维定式的束缚。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即使新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都难以在农户之间进行推广。

2、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我乡山地农业生产发展规模都比较小,有的还是零星种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部分特色农业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生附加值小,资源开发程度低。在产业组织上,革利乡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都是以农户为主,市场竞争不够,企业参与较少,山地农业发展力度不强。

4、产业政策宣传不到位,技术培训体系不健全

我乡在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没有把培育山地特色产业作为后继支柱产业的主攻方向来抓,没有加强对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宣传,导致大多数产业生产投资不足,企业和农户积极性难调动。另外,在技术培训服务 3

方面跟不上,培训体系不健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根据本地环境因素制定专业的培训计划,没有专业的种养殖技术培训,使得很多企业和农户进行盲目的生产却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损失。

5、基础设施不健全

发展商品农业的关键是比较效益和时效,尤其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交通和市场等。目前我乡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仍然不发达,也缺乏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到我乡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

6、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劳动力素质低

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缺乏是山地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后两种人才的缺乏更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的主要问题之所在。我乡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教育落后,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严重,这就严重制约着我乡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着山地特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

三、

找准革利乡本土优势,实现山地农业科学化可持续发展。一是采取农作物间高矮套种、种养殖相结合等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化发展,使农户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二是合理规划山地农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努力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特色发 4

展布局。三是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山地农业向化、规模化方向持续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三是大户带动,首先是典型户带动。要着力发展一批特色大户,使他们在种植和养殖规模、效益上都有一个新的突破,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山地农业发展步伐;四是专业组织联动。逐步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其运作机制,把散户小生产变为规模化大生产;五是是搞好服务。着力搞好山地农业技术服务,积极帮助各村制定山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户理清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升农业服务质量,推动山地农业发展。六是发挥区位优势。利用三县交界优势,建设车站及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农产品交易市场带动我山地农业稳定快速发展。

5

 

第二篇:南谯区发展特色农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力促农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关于南谯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南谯区作为城郊型农业区,地形地貌多样,资源较为丰富,特殊的区位优势为颇具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巩固提升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迈上了快车道。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并就进一步加快我区特色农业发展做些探索与思考。

一、发展现状

建区伊始,区委、区政府就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置,确立了几大产业分类指导,着力推进。全区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先后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圩区的特种水产、莲藕、席蔺草、苗木,山区的花生、芝麻、茶叶、经果林、食用菌,丘陵区的草坪、滁菊、烤食山芋以及近郊区的奶牛、蔬菜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国家、省市产业布局政策的明朗化,有的产业已成昨日黄花,失去了支柱产业的地位,如腰铺的棉花、大王的席蔺草等;有的产业变为旭日朝阳,得到进一步加强,如奶牛业、蔬菜、苗木草坪,薪碳林等,从而逐渐成为局部镇村的支柱产业;有的产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看好,有 1

望成为领军之势。总体来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区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成效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方面。区划调整后,我区尚有土地面积1187平方公里,除了传统的粮油面积外,多为特色农业生产。其中蔬菜基地面积4万余亩,年生产蔬菜10万斤,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茶园面积由原来的0.5万亩左右稳定发展到3万余亩,现已申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基本上为高档名优茶。滁菊生产从无到有,从零星栽培到成片大面积种植,前几年面积稳定在3000亩左右,去年发展到5000亩,今年已达1万亩,菊泰滁菊、滁菊研究所、施集茶场等企业都建有基地。以圩区为主的苗木花卉基地已发展到3万余亩。以施集、珠龙、腰铺为重点的草坪面积扩大到近3万亩。以山区为中心的薪碳林面积发展到15万亩。以圩区为中心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已达到4万亩,占全区可养水面的50%。今年福家水产养殖场、长江水产养殖场又被批准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全区繁殖各类鱼苗40多亿尾,其中鳜鱼近200万尾。奶牛生产由原来的分散养殖一律改为现在的基地化标准牛舍养殖,生产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国因“三聚氰胺”事迹乳制品企业近50%被淘汰的情况下,它仍然傲立于同行之中。此外,各类产业示范园,生态观光园建设方兴未艾,前景看好。大柳香菇产业示范园仅三、四年时间,就已建成大棚40多栋,带动农户20户,年产香菇30万公 2

斤,现又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规模进一步扩大,向木耳、灵芝发展。以休闲观光为主体的沙河图业生态观光园、黄泥岗舜耕农业园已初具规模,集生产、生态和观光为一体的腰铺国盛现代农业园、乌衣现代农业园都正在建设之中。

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增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我区,除了少数传统的粮油加工、乳制品等企业以原来为基础外,多数农业企业于20xx年以后建立,范围覆盖到蔬菜、茶叶、滁菊、水果、畜禽、水产、林木的生产和加工等多个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农业,带动了千家万户开展订单生产。目前全区各类龙头企业60余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省级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有10家涉及特色农业的生产和加工,其中滁菊已申报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金玉滁菊、施集牌茶叶等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和全省著名商标。几年来,通过企业化运作,目前全区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26个,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3个(其中有机食品6个),制订产品(国家和企业)标准13个,其中多数为特色农产品。

三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迅速增加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几年仅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发展到120多家,入社成员1.2万多人,加之原有农业专业协会10多个,全区共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30多个,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了重要栽体,也促进了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保障 3

了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运行比较好的有腰铺绿园蔬菜合作社、施集明张草坪合作社、大柳凤胜合作社、施集联盟养蜂业经济合作社等。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尽管我区在发展特色农业工作上取得不少成效,但与现代农业要求和农业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特色农业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总量偏小,规模不大,特色不够鲜明。或因资源条件所限,或因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或因发展速度不快,我区无论种植业还是畜牧业乃至水产业,生产总量都偏小,特色农业尤为如此。从近几年所建的蔬菜、滁菊、茶叶生产基地看,也都存在档次不高,规模偏小等问题。规模化程度不够,布局分散,不利于集约生产,也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创建和壮大。

2.龙头企业数量、规模小,牵动力弱。我区境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涉及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多创建或改制时间不长,有的还处在转型阶段,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实力不强。加上大多产品档次不高,品牌不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优势产品难以形成优势产业,难有效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不少产品深加工层次低,甚至以原料外销,如花生、芝麻、木材、山芋等。张浦郢小磨麻油虽在本地小有名气,但因对外宣传不够,企业规模过小,对外竞争力不够。有的产业 4

还存在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的问题,如滁菊、茶叶加工家厂都有七、八个之多,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品牌做强和市场开拓。

3.扶持引导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企业与种、养户开展订单生产的形式覆盖面广、涉及量多,但因企业与农户之间,合作社内社员之间没有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订单或合同短往往流于形式,履约率低。其关键是合作社和协会尚处于创建阶段,运作不规范,机制不完善,在企业和农户、企业和基地之间未能起到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方利益难以保证,急需加以引导和规范。

4.社会化服务薄弱,保障力度不够。因以区、镇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农技服务体系人员流失、老化,功能逐年萎缩,以企业、合作社、协会等市场运作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正在探索阶段,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动植物疫病防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急需创新开展,提供保障。

三、有关建议

1.提高认识,系统规划。特色农业既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全区上下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还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 5

重要任务。近几年,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业基本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加,农业生产基本条件逐步改善,加之全国、省、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和政策的日益明朗化,为我区产业规模奠定了基础。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这一主线,统筹考虑环境资源、区位、人才、资金等要素,制定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确立长期的发展方向已成为现实和必要。规划应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突出地方特色,布局适当集中,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规划还应包括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标准化小区、农贸市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建设内容。特别要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开展综合性农业园区建设,扩大特色农业规模,增强这亮点。

2.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建议区政府参照省、市的做法成立区级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农委设立办公室。除了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外,设立一定数额的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系统规划,有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区级龙头企业的评定和省市龙头企业的推荐工作,并在全区开展优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评选工作。指导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申报工作,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和交流。特色农业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一般规模偏小,应注意通过各类项目和政策扶持促进其发展。特别要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创立新的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结合体,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6

3.内外联合,扩大规模。规模化经济是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土地流转的有序开展以及养殖大户的兴起,全区规模化程度也逐年提高,但仍需继续推进。一方面要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在区内外建立基地,推动小户、分散经营向大户、集中经营转变,并实现基地与基地的联合,发挥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区内产品和基地通过合作社与外部加工企业、基地的联合。这样,如滁菊、山芋、花生、苗木、草坪、蔬菜、特种水产等企业、产业都可继续做大做强,有的企业已经尝试这一有效途径。

4.稳定基地,打响品牌。只有稳固的基地,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原料,才有利于开发产品、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再通过品牌效益,回馈基地,形成良性循环。当前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种、养基地的生产条件,推进标准化生产,统一管理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宣传推介南谯农业品牌,组织和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各类农产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工作,继续扶持农产品进超市活动,让各具特色的南谯农产品走俏市场。

5.强化服务,提供保障。政府要结合项目建设,逐步充实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境监测、农业技术推广、植物保护、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队伍和技术手段,加强对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和种子、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 7

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继续推广农业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轻型栽培等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结合实施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同时有针对性的为农业企业培育熟练工人。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通过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建机防、机耕、机收队形式,面向市场,开展服务。其他农业保险措施。还包括成立土地流转仲裁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帮助中小企业、种养大户、农业改制企业(无房产抵押)解决融资难问题,补贴降低企业用水用电成本等。另外还有特色产品市场(如山货市场、苗木花卉市场)、综合农贸市场、生产道路的建设、改善等。总之,有了保障性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才会降低农业投资风险,才有利于调动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