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情况报告-

20##年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在建项目

智慧新大新材生产经营管控平台”

项目情况报告

一、项目综述

智慧新大新材生产经营管控平台是完成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管控平台,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运营管理模式。横向覆盖新大新材集团本部与所有分子公司,纵向覆盖集团所有核心业务,使集团复杂业务简单化、简单业务标准化、标准业务体系化,通过管理工具实现信息管控化。同时提升集团整体管理水平,整合集团资源,发挥集团优势,降低公司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加强异常经营成果预警,促进公司扁平化管理,提高客户产品的交付能力,确保公司利益最大化。

项目信息化主体分别为:智能化集团管控、数字化工厂、智能办公,通过与各子系统的配合实现以下目标:

    1、在信息管理上,基本完成数据标准、应用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及管理与服务规范的制定工作,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和标准服务平台。建立完备的信息安全政策、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安全培训、安全工作的检查与考核体系,逐步建立信息安全自我完善机制,使信息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数据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利用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完善。

    2、在应用系统上,全面推进以智慧新大新材生产经营管控平台,建成统一、集成、高效的经营管理平台,使集团公司在经营管理业务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尤其是电子商务、条码管理、绿色物流、集中销售、集中采购、资金集中管理、产销协同方面。

    3、在基础设施上,以单元区域网络中心为核心,VPN同时保驾护航,形成畅通、安全、便捷、可靠的网络体系。以数据中心和备份中心为基础,以终端设备和服务器等硬件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稳定运行,总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在工作体系上,基本建成总部和所属单位两级信息管理机构及有效的内部技术支持服务网络,各项信息工作管理制度和流程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

二、项目建设情况

2.1项目计划总投资情况、资金到位情况、投资完成情况未完工程资金保障等情况;

智慧新大新材生产经营管控平台项目计划总投资860万元,截止20##年12月份已完成投资   450万元,项目资金按项目采购进度表安排全部到位,20##年12月份项目投资已完成53%,预计20##年6月项目投资全部完成。公司严格遵循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后续未完工程资金,公司财务部门严格按项目进度表安排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完工。

2.2工程设计内容、项目形象进度、未完工程施工计划安排

a 、工程设计内容

b、项目形象进度

l  项目规划阶段:20##年5月至20##年8月

l  蓝图设计阶段:20##年9月至20##年4月

l  系统建设阶段:20##年5月至20##年9月

l  切换准备阶段:20##年10月至20##年1月

l  系统切换阶段:20##年2月至20##年3月

l  持续支持阶段:20##年4月至20##年6月

3、未完工程施工计划安排

    项目严格遵循进度安排,当前处于系统切换阶段,预计20##年6月完成全部进度要求。

2.3项目设计功能、已完工工程可实现功能等情况;

2.4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已完工工程质量情况;

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项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我方技术人员和项目工程师共同验收各个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全部竣工后,由甲方、乙方会同产品厂家共同参照国际、国内标准验收(EIA/TIA 568、 IS011801),由布线产品厂家派员进行抽检。

验收条例

结构化布线工程竣工验收的内容、方法及要求均遵循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的标准——CECS89:97《建筑与建筑群结构化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同时,针对所选用结构化布线系统本身的特点,作出如下竣工验收要求:

工程交接验收

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在工程验收以前,将工程竣工技术资料一式三份交给建设单位。

结构化布线系统工程的竣工技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安装工程量;

工程说明;

设备及器材明细表;

工程设计变更表(附图);

测试记录、系统如采用微机设计、管理、维护、监测应提供程序清单和用户数据文件:如磁盘、操作说明等文件;

工程变更、检查记录及施工过程中,需更改设计或采取相关措施,由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双方洽商记录;

随工验收记录;

隐蔽工程签证。

竣工技术文件要保证质量,做到外观整洁、内容齐全,数据准确。

结构化布线工程应按《结构化布线系统工程验收项目及内容》中所列项目、内容提要进行检验。

验收中发现不合格的项目,应由验收机构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解决办法。

质量控制过程

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高质量的完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总公司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程序文件执行,使对工程质量有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各个环节处于受控状态。

采购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公司的采购招标文件执行主材采购,辅材的采购也要详细考察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杜绝三无产品的采购和使用。

必要时,设备生产供应过程中,将派员监督。

设备出厂前及到货后,认真检查测试,确保质量。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确定并策划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施工,安装和服务过程,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严格执行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指定的工程标准。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方法和规程,确保施工质量。

分工序制定控制方案,各专业工程师必须根据各工序特点,制定各专业主要工序质量控制方案。

建立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基础经理部根据各施工管理各部门、各工程的特点,制定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范围、工程程序、质量标准、质量目标、规范施工及管理。

认真填写施工记录。

落实检验、试验制度

未经检验的设备不得进场。

施工过程中的各工序完工后,必须经质保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加强与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联系,认真执行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各项指令、要求。

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

发现不合格的工程,立即纠正,确保最终质量合格。

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使整个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及时发现、分析并消除不合格因素和潜在因素。

质量控制环节-基础设施控制

施工准备

☆ 落实基础施工的辅助工具和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

☆ 落实基础施工图纸、线缆敷设准备工作。

设备基础预制

根据施工图纸,制作有关设备的预制基础,保证安装尺寸的精确性。

线缆敷设

☆ 敷设线缆之前,现场工程师对线缆进行质量检验,并填写现场设备检验测试报告单。确保线缆的可靠性。

☆ 根据线缆敷设表对所用线缆进行标记编号,编号清晰、明确,一致,确保线缆编号不会因为意外事故而丢失。

☆ 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线缆敷设工作。

☆ 线缆敷设完成后,现场工程师应该对线缆进行进一步检查,确保线缆不会在敷设过程中损坏,由现场工程师填写线缆敷设工程检验单。

     总结:我公司严格遵循以上条款,所建项目工程均符合本公司使用要求。

2.5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法规、制度、程序执行情况等;

    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公司相关项目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规定

为了提高公司项目管理水平,充分调动项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促进公司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项目立项申请、审批、实施、验收的过程,适用于公司各类项目的管理。

    项目管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倡导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探索创新,追求“合作、创新、严谨、勤奋、高效”的工作方式。

    公司对外投资项目的管理,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管理制度的其他相关规定。

项目组织实施

组织管理机构

公司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全过程的组织实施管理。

公司项目评审委员会负责项目立项评审、中间评价及验收考评工作。

项目实施流程

    项目提出后,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召开项目评审会,组织项目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给出评审意见后,交公司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的管理负责人审批。

    审批通过的项目,由公司成立项目组,任命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协调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项目实施完毕后,由项目经理向项目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项目管理部门组织召开项目验收会,由公司项目评审委员会出具验收意见后交公司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的管理负责人审批。

    项目日常管理

公司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负责拟定项目实施计划,编写《项目时间表》(见附件4),掌控项目进度,定期召开项目会议,对项目进度进行追踪和协调。

项目经理应做好项目成员的工作安排,保证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营造相互信任、关系融洽的工作氛围,保证项目按工作计划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

项目设备、资料管理

   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进度、经费使用、人员安排、设备使用等进行监督、协调。要按月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促进项目按期完成。项目经理每月要有一个小结,年终要有一个全面总结,内容包括项目的进展、工程的进度、取得的预期成果、经费支出明细、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计划。年终总结在每年12月20日前完成并提交项目管理部门。

为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由项目组按公司规定进行管理。项目结束后,由公司项目管理部门根据生产、研发的需要进行调配。

项目的原始记录、研究总结、申报资料等各种文件或资料均统一保存在项目组,由专人负责管理。文件或资料的借阅须经项目经理批准,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外借。上述各种文件和资料不能由个人保存,项目参与人员不得擅自将所有参与项目的任何形式的文件及资料给无关人员和单位,在离开本岗位时要将所有相关文件交付给项目经理。项目结束后,所有文件归入公司档案室保存。

 2.6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执行国家有关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规定情况等;

项目建设中公司按国家相关法规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专项资金设立项目专账,专人管理,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规定。

2.7项目资金管理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情况。

    项目顺利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情况:  1.减少平均存货占用。通过智慧新大新材生产经营管控平台对安全库存、库存分析、订单管理、经济批量、采购周期、采购成本、供应商管理等控制手段,预计降低库存占用1%~3%。 2.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控制成本,利用DCS控制系统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设备利用率,提高产品的交付能力和产品质量,扣除产品销售价格因素,预计成本降低1%~2%。3.减少外购原料成本。通过新大新材随时随地手机移动应用系统,加强订单管理、供应评价、交易管理、货计量检验入库控制,提高订单准确率,降低采购内耗,减少沟通成本。预计外购原料及物料综合成本降低1%~3%。 4.减少管理成本。降低人员的时间成本、办公用品支出以及低值易耗品的消耗,集团生产运营管理报表有原来3天提高到3小时 提高集团内部外部决策效率。预计综合管理成本降低2%~3%。

    项目顺利实施产生的社会效益情况:新大新材集团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内技术领先,对同行具有示范性的引领作用。智慧新大新材生产经营管控平台的实施,将拆墙透亮,淹没“孤岛”,实现整个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过程集成,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管理方式以及无纸化办公应用的推广,有助于绿色环保理念的落实,同时公司的发展可促进当地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公司生产的高科技节能减排产品也可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光伏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和工作建议

董事长、总裁对公司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组织核心业务部门人员成立信息化实施专项小组,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对应的激励措施; 选择了国内最大的管理软件厂商用友软件及其他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为公司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制定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通过近两年的信息化建设,围绕全面规划、分布实施、重点先行的原则,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虽然过程艰辛、困难重重,在新大新人和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公司两化融合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横向已覆盖开封、郑州、平顶山、上海、新疆等区域,核心业务供应链业务、预算业务、资金票据管理业务、财务集中核算、报表业务都全部能过信息化工具处理和分析。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工具的作用,如:效率方面、流程固化方面、关键点管控和分析,公司建设的两化融合项目不但满足了目前管理的需求,还能支撑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需要。

     两化融合项目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通过信息化段提高生产力、提升管理水平。但由于行业不同、管理理念不同,因此对信息化产品的要求也不同,但也存在前期规划时完美主义理论,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严格测试,部分特殊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还需要充分测试。

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年3月22日   

 

第二篇:我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xx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党的十七届三中指出,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与必然选择。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更是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与必然选择。

一、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及我省现状

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近两年来,借助实施“金农”工程的契机,我国在农业信息网络化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国基本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一是依托国家公共数据通讯网,通过补充、完善,建设国家农业信息中心及行业中心,形成了农

业信息传输系统;二是建立了农业服务信息系统,组织、协调、引导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农业基础数据库群,并提供短信、语音、网络等多方式的咨询服务;三是建立了90%以上的省级数据传输交换中心和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站。

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北省农业主管部门狠抓工作职能转变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省级基础平台设施建设初具规模。19xx年省农业厅就建设了农业主管部门门户网站——湖北农业信息网,20xx年又建设了办公及住宅区外网,组建了农业厅院内局域网。20xx年4月,农业厅筹资300多万元新建了103平方米现代化信息网络机房、完成农业厅机关大楼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对湖北农业信息网进行升级改版和农业厅外网整合。经过多年的努力,省级内外网平台完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

2、农业信息基础性工作扎实有效。多年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统计、物价调查、成本调查和基点信息等农业信息基础性工作,形成了一整套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和人员队伍,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信息基础性工作。一是改革统计报表制度,使统计工作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农业的需要。二是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如采物价信息的采集点由7个基点县市增加到19个;报送频率由每月一次增加到每旬一次。三是加强统计分析,提高参谋水平。每年为全省农村和农业工作会、秋冬农业开发会提供农产品市场走势分析、预测材料。四是建章立制,规范统计信息工作行为。先后制、修订了《农业信息工作质量考评办法》、《基点调查工作质量考评办法》,从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信息工作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工作效率。

3、农业信息网络纵向延伸,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xx年底,全省有91.3%的县(市)和61.3%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全省共发展农村信息员14290人,有289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607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19368户农业生产经营大户、10.58万农村经纪人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料或其它有效形式定期得到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其中,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得到服务的分别占36.2%、15.9%、10.1%和1.6%。

全省构建了以湖北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以农产品供求、农产品网展会、畜牧兽医、种子、植保、环保、双低油菜、蜂产品、三元猪、农机、水产等专业网为骨干的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市、县网络平台建设也初具规模。截止20xx年底,全省17个市、州农业部门15个已建立局域网,15个在互联网上开通了信息网站;有66个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另外,全省还建有各类农业专业网站79个,涉农网站237个。省农业厅与各市、州农业局已基本实现了信息的网络传输,并开始向县以下基层延伸,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全省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同时,还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充分利用其项目支撑,开展了农业信息网络延伸、“三电合一”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建设了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开通“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专用号码的通知》(农市发[2006]10号)、《农业部关于启用“12316”短信息服务专用代码的通知》(农市发[2009]5号)文件精神,农业厅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12316”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厅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投入300多万元建设12316呼叫中心,建设了组建了1000多人的农业专家队伍,于20xx年

正式开通了热线,在各地设立了分中心,12316已成为集农业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查询、政策咨询和打假投诉的综合服务热线,深受广大农民的称赞,是农民身边的农业信息服务专家。

二、当前湖北省农业信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信息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迅速发展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和要求相比,与全国经济强省和农业信息化步伐快、力度大的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看,还存在很多障碍,主要表现在:

1、农业信息标准不规范,共享程度低。全省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职能部门多、渠道多,省委有农办,省直部门有农业厅、农业科学院、科技厅等,而且基本上都是独立开展农业信息工作,很多工作都是重复性进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不尽规范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资源开发、分析发布,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且体系建设交叉重复,信息服务管理和共享机制不健全,而对象都是“三农”。更为严重的是,各部门为了争取项目,争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争职能、抢建设,把农业信息服务这个市场搞得四分五裂,给平台整合、信息融合、整体规划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2、机构人员不全、素质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覆盖面窄。从机构人员看,截止目前,全省农业部门虽均设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平均只有1~2个人,即使满负荷工作,也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信息工作要求。主管部门省农业厅才刚刚将农业信息宣传中心职能进行整合调整,虽然有了名义上的信息中心,但短时间内缺人、缺项目、缺运行经费,这与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形势很不适应;与省厅形势相对应,17个市州中,除武汉、襄樊设有农业信息中心,且有人员、经费保证外,

其余地方均没有成立信息中心,即使有的地方成立了,也是与市场信息科或办公室一套班子,只有1~2个办事人员。

从网络平台建设看,全省仍有近一成的县市没有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平台,2/3以上的乡镇没有建立起信息服务站,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的延伸才刚刚起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及村组农户入网率还很低。大部门地区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变动频繁,且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3、省财政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据了解,吉林、黑龙江等东北三省由省财政直接对农业信息化的投资都在5000万元以上,而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每年的专项资金投入都在200万元以上,还不包括每年的体系建设、网络维护更新费用,而湖北省到目前为止除极少数市县有信息专项投资外,绝大部分地方既没有网络运行维护经费,也没有专门的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投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发布等主要靠挤用业务经费维系。同时,省级财政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费,连农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都还没有列入财政预算,这种状况怎么能开展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

4、农业信息服务重复建设问题。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都想抢占农业农村市场,就我省而言,农业系统建设有“12316”平台,省科技厅建设了农业科技110,省信息产业厅支持建设了“神农通”,20xx年省委农办主持推广“三峡手机版(惠农版)”-新华农讯,省移动建设有“农信通”,省电信建设有“农业信息田园”,省

联通建设有“农业新时空”,政府缺乏对资源的整合,信息服务样式五花八门,信息质量无法保证,农业专家很多时候无所适从,用户无从选择。

5、牵头单位不具体,无统一部署。湖北省进行农业信息化研究与示范的单位主要有: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省农业厅和华中农业大学,农科院相对较弱,由于经费来源和认知水平限制,三个单位的技术力量不能很好整合,没有长远规划,难以发挥整体效率,国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6、重平台和网络体系、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大量经费用于服务平台建设、软硬件配臵和网络延伸,甚至重复建设,而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热情,同时导致了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问题。

7、重视新技术应用研究,而对适合国情的、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管理效率的信息服务研究重视不够。几乎所有项目都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需要国家不断投入项目资金。

三、加快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和“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提高政府宏观决策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二)总体思路:以服务为根本目的,以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以信息网络延伸为支撑,完善应急系统和应用系统,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1、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2、信息技术对涉农部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效果明显;

3、信息入户对农民文化、意识、观念的转变以及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具体目标:建设全省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行政审批系统,整合三农服务热线,建设农业系统网站集群。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结合各地的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面向农民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前一公里”问题,力争在技术水平、质量标准、功能服务上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重点及突破口、重大工程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三大应用系统和七项重点工程建设。

1、应用系统:

一是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建立农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对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进行动态监测;完善农业综合信息监测系统,通过建立布局合理的农业固定观察点,实现对农业工作的动态监测。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分析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通过全面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信息,科学分析,及时提供权威、有效、准确的管理与决策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系统。主要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农机具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管,建立行政审批、认证监管网上统一平台,开发系统结构模块,建立开放的管理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实现网上受理并支持用户查询。

三是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应用系统。整合省市县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电信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农业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全方位、大覆盖地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市场和科技服务。在改善升级现有系统软硬件基础上,以加快省、市“12316”服务中心和县、乡信息咨询服务站建设为重点,依托电话语音和手机短信,建立协调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实行省市县乡四级农业专家联动服务,提高农业信息咨询服务水平。

2、七大工程:

为确保上述应用系统建设顺利进行,必须重点抓好系统运行数据基础、运行环境和服务载体建设,完善数据和网络支持服务,通过全方位、大覆盖,有效解决农业信息服务问题。

1、农业数据采集工程。主要依托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建立农业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信息数据库群。同时,开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有关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

2、省农业综合门户网站群建设工程。按照“统一标准、整合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完善省、市、县三级网站群建设,聚合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系统规划信息内容结构,按照平台一体化、服务多元化的原则,把湖北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3、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整合全省现有分散的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按照“谁投资、谁运营”和“共建共享、共同使用”方式,争取在全省每个乡镇和行政村建成完善至少

一个,并且具备“五个一”标准(一间房、一个人、一组设备、一条宽带、一套服务流程)的集中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场所。

4、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拓展合作社信息化应用领域,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合作社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包括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重点推动承担部、试点、示范建设项目的市、县、乡(镇)以及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5、农村专家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在全省建立7万名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村信息员队伍,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专兼职信息员2万名左右,并全部进行专业培训,基本做到每个乡镇2~3名、每个行政村1~2名、每个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1名合格信息员,形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基层技术和信息服务队伍。采用电脑上网、网络电视、电话咨询、视频问答、短信问答等方式,培育懂技术、用信息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1000万个用户终端与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年培训和服务农民超过1000万人次。

6、农业信息服务终端推广工程。利用通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自主研发的简单快捷的信息终端。为农民提供买得

起、用得好的产品,通过终端设备的普及推广,实现农民信息便捷查询和获取,加强信息的交互性。

7、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开展信息技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特色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信息技术的示范工程。发展大田作物生产和经营的智能化控制、食物安全信息追溯等关键技术,农机跨区收获信息化示范工程、渔业管理信息系统、水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服务系统、3S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和精准农业技术示范工程,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农业的智能化、规范化、模式化发展。

五、有关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对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围绕农业信息化的科研投资,都需要进行系列的政策调整。除了明确农业信息化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外,还要在保证基本投入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监督、成果公报和社会举报制度,保证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

2、制定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规范。主要问题表现在,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各行其是,不够系统科学,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够。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的关联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导致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下降。当前迫切需要按照我国农业特点,制定网络化农业信息资源采集规范,分学科资助、分类出台针对不同农业对象的数据库规范,以便整合与扩充数据库信息,在产权政策和法规的保护下进行全社会共享。

3、突出农业信息化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农业信息化既具有社会科学属性,又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双重属性的特征

必然会在发展阶段上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就社会性而言,通信网络设施与信息资源平台集成,政务和政策、商业和社会服务,农产品信息多级传递与延伸分布服务,教育和农技推广,农村生活、村务和娱乐等等均属于社会性一面,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产品流通效益。但是,就农业生产的本质来讲,这些不是农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

4、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涉及农业生产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信息技术而且还要熟悉农业领域不同专业学识的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严重落后于社会需要。信息技术是需求拉动发展的,因此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懂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管理,否则很难为农业信息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