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智慧的世界

——读《苏菲的世界》后感

外国语学院119班 黄梓琪 1118100162

我们只是一个平凡人,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我们要有一颗好奇心,去寻根问底,探索世界。

——题记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硬着头皮去看一本哲学书。本以为所有的哲学书都是条条框框的理论那样沉闷,生涩难懂,但《苏菲的世界》却让我发现其实自己不太了解哲学而且它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苏菲的世界》是哲学的入门书,通过它可以对柏拉图、尼采、黑格尔、费尔巴哈、弗洛依德学说等哲学有所涉猎。其实哲学于我,艰深玄妙,似懂非懂,可远观不可近之。以前我甚至常想:哲学书看多了,我们的脑袋里会不会充斥的都是别人的观点?会不会就离自己的思想远了,就离现实的世界更远了呢?但当我捧起《苏菲的世界》时,对哲学有全新的认识。

以前小时候,每当有人问起:“你是谁?”,我都会毫不犹豫回答出自己的名字。渐渐长大后面对一个认识自己的人问:“你是谁?”或者自己对着镜子问自己:“你是谁?”的时候,却霎时间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

当“你是谁?”这个问题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的时候,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仰着一张要探索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着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着眼睛,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她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魔镜”等等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跟做事经常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我相比较起来实在为之惭愧。我想,像苏菲那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为什么不快乐”,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人生最困惑的一些话题,无论你贫穷或富足,健康或衰弱。突然想起《圣经》里面的一句话: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天使和世人看。人的存在,是一种表演。经常看到微博或者博客上很多被认为“少年不识愁

滋味”的青少年写道:“我把自己弄丢了。”当然不是我们把自己落在了哪个角落找不到回去的路,其实是我们找不到最真实的自己了。其实我们的身份角色越多,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我是哪个人。现在的我不是20年前刚出生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上一秒的我不是这一秒我的。其实在当你问自己“我是谁”的时候,问是问不出所以然,只能靠明心见性,谁都是自己问题的答案,谁都是自己答案的问题。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经历积累多了,思想就发生变化。这些一点点小的变化积聚起来的大变化就形成了新的“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自己,成为你心中自己最想成为的自己,仔细聆听自己的心声,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对比起现在的自己来反思,或许“我是谁”这个问题就不再困惑我们,也把那个丢失的自己找回来。

记得书中有萨特的宣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这个事实比我是谁要更加重要。”他说:“存在先于本质。”所谓的本质是指组成某些事物的东西,也就是说某些事物的本性。但根据萨特的说法,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他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或“本质”,因为他的本性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那么,我们寻常所说的创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事业、人生追求,为什么常常会被演变为勾心斗角、疲惫不堪而无法停止的闹剧呢?如果说成功到了最后,只是自我的良心不安和弱肉强食的竞技人生,那么人就真的只是高级动物了。人们到底争夺的是什么。争夺的原因不是为了纯粹的物质,而是因为丧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我们在成功中,在竞争中,争取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因为我们没有创造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

引用一句书中我十分赞赏的话“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而无需急着解答问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我们常常被外在因素给禁锢了自己的思想,禁锢了自己的想象,我们常常被灌输着先人已证实的“真理”,我们这一辈人都活在了先人的思想里,我们慢慢习惯了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于是我们也失去了提问题的能力。就如之前听过的一个事例,幼儿园老师教小孩认识字母O,回到家以后,孩子的母亲画了一个圈,问孩子是什么,母亲期待着孩子的奇思妙想,以为他会凭着自己的想象回答出气球,地球,苹果之类的物体,但孩子却回答了这是字母O。现在的社会太过急功近利化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早早就给他们上各种兴趣班,扼杀了孩子的天真和想象。难以想象在这样一个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教孩子们这个是字母O,有小孩站起来跟老师辩驳:“老师,它为什么不是一个鸡蛋啊。”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

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却被越来越多已成定局的“真理”扼杀了。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也忘了自己的好奇心摆在了哪一个角落,也忘了怎样提问题。 如果我这样想,如果我意识到自己的好奇心不够,如果我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力不足,如果我意识到我自己的求知欲不强,是不是我已经前进了一步呢?因为我记得苏格拉底曾说过“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因而我认为哲学的最根本是反思自我,从而提升自我。每个人都在思考,但无论他在思考什么,他都会感受到他自己的存在,即使他是渺小的,也会在阳光下留下自己的影子。我们要感谢造物主赋予我会思考会异想天开的大脑,感激自然赋予我思考的能力,让我有机会用思考来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思考,我能在读书时领会作者的思想精髓,并读出自己的感悟,运用到生活中,激励了自己也鼓舞了他人;因为能够思考,我可以在课堂上抛砖引玉,打破课堂的沉寂;因为能够思考,我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帮朋友解决一些麻烦;因为能够思考,我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因为能够思考,我们可以适时说出调节气氛、愉悦他人的话,可以让父母欣慰老师放心……因为思考,我才能放射自己的光芒,描绘自己的天空。“我思故我在”,人只有在通过不断地“思”,寻找“我”存在的价值,最终以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方式,实现“我”存在的意义。当对“我”有了真正深刻、清醒的认识后,我们对自身的定位将更加准确,驾驭主观情绪的能力会更强,心胸将更加的豁达,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将更加的客观、理性。面对各种矛盾时,将能协调、处理、转化。更加能够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和而不同,我们的事业也将伴随着“我”的成长而不断的发展、升华!

这都是我从读《苏菲的世界》里面获取到的一些哲学的体会和感受。通过《苏菲的世界》,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的知识,也了解到许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我知道我要改变一下对生活的态度,重新对自己定位,心里的想法还有很多难以言表,或许到了你真正翻开《苏菲的世界》,你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它带来的震撼!

 

第二篇: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

哲学,一个很普通而又高深的名词。说普通,是因为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名词;说高深是因为听说过哲学的人里没几个人懂得哲学。当开始进行马克思哲学这门课时,老师推介我们认真阅读以下书籍其中一本——《矛盾论》,《苏菲的世界》,《实践论》等,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信,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怎么思考过,在应老师推荐书籍阅读了《苏菲的世界》后,我跟着思考了这个问题。也因为这样,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与日俱增。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留下了一个悬念,更让人迷糊而想要去弄清楚事情的究竟。‘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在古代同样引发了一群人的思考,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古代哲学家们。他们让我们知道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好奇心的缘故,是因为人们对于活着这件事情感到非常惊讶。 就这样,《苏菲的世界》向我们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为人类文明和哲学史起到而来一个加速引领作用的哲学家。也向我们罗列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等波浪壮阔的思想主义和运动。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广博深奥的世界。笛卡尔、黑格尔、康德、尼采、马克思等哲学家用他们的努力一点一点的为我们揭开哲学的面纱。 该书中哲学思想分三部分穿插。第一:是大量的信件,是艾伯特写给苏菲的信件;第二:是艾伯特与苏菲的相关对话;第三:是少校和他女儿席德的相关对话。文中还有大量的独白,而正是这些独白比较系统的简介了哲学思想,让人一步一步的接触哲学,一丝一丝剖析哲学,而不是用一大堆普通人不想看的专业文字堆砌哲学。说到语言,作者精心安排的简单、亲切词语,包括很多的口语,更是为读者理解哲学起到很大的作用,也为该书增添了不少色彩。

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身边的一切感到习以为常,不再保留有孩提时对世界的好奇和兴奋?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已经感到麻木,对它提不起兴趣而只是庸碌和随波逐流地活着?这些问题很普通,却也很正确的揭示了我们的现状,一群人中大部分人都已忘却了去追问着一切的兴趣。在书中,苏菲无疑是幸运的,在她正准备向这种情况进发时,有人以写信的方式带着她认识了哲学,学会了思考,离我们现在的状态越

来越远,变得越来越好。苏菲的幸运并不只是幸运,还因为她那年刚好14岁。这样的年纪是什么样的年纪?是一个孩子向青少年的过渡年纪。在这段时间,她童年的好奇与天真开始被这迷蒙密布的世界泯灭,被现实世界灌以一层别样的认知。作者选择了这个年纪的苏菲,也在一定方面和程度上揭示了哲学或者说求知真相的权利应该在这样的年纪就开始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哲学得以真正的延续,让这个世界的真理继续不断的被挖掘,让这个世界不断的进步,而不至于总是让一小部分人活在探索中,而大多数人在懵懂中过日子,然后离世。

虽然读完了《苏菲的世界》,我对哲学也有一点点了解,但这些了解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的,所以我不打算像其他读后感一样在末尾写上自己的见解。我说的是一点我的担忧。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缺乏哲学性的思考。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长大成人的大人们更是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书中提到,人生如星尘,我们现在就如同处在魔术师变戏法时从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的身上的毛的一部分,大多数人人活着活着就钻进了兔毛的最深处而不再为戏法感到惊奇,而哲学家们则是爬出兔毛直接与魔术师对视,寻求这个戏法即我们的世界的种种答案,如果我们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就如同坐在了白兔毛的最顶端。不管怎么说,或许我们没办法回到那种类似于百家争鸣,为心中认定的真理不断求证的年代,但我希望我们可以保留最后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只剩下盲目的适应和跟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