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论文

摘要: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毒素,黄曲霉菌是空气和土壤中存在的非常普遍的微生物,世界范围内的绝大多数食品原料和制成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人类及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从黄曲霉毒素的分类、发现、污染、毒理学试验评价、毒理作用、预防和去除等方面来描述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发现和污染、毒理学试验评价、作用机理、防治和去除


1、概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4年前震惊国内外乳业界的“三聚氰胺”事件刚平,前不久蒙牛牛奶被检测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又一次将乳品的污染话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消费者对黄曲霉毒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化合物。从结构上看,各种黄曲霉毒素彼此十分相似,均为含C、H、O三种元素的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Coumarin,又叫香豆素)。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8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

根据在紫外光下发出的荧光颜色的不同,将黄曲霉毒素分为发蓝色荧光的B族和发绿色荧光的G族。其中B1、B2、G1、G2、M1和M2有很强的毒性,而B1的毒性和致癌性都最强,M1、G1次之,B2、G2、M2稍弱。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和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石油醚,可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二甲基甲酰胺等溶液中。黄曲霉毒素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结晶的黄曲霉毒素B1非常稳定,高温(200℃)、紫外线照射都不能使之破坏,将其加热到268-269℃时,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烹饪处理温度是不能使黄曲霉毒素分解的。

2、黄曲霉毒素的发现

1960年,英国发生了10万只雏火鸡突然死亡的事件,当时由于未能查明病因,就把这种疾病称为“火鸡X病”。后来又在其他动物和鱼类中也发现患有类似症状的疾病。经过解剖后发现,肉眼可见肝脏已严重坏死。病理检查时发现肝实质细胞退行性变,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现已证明这种疾病是由于火鸡食用了发霉的花生饼造成其肝坏死和中毒死亡。1961年,科学家从这种花生饼粉中培养分离出了一株霉菌,经鉴定是黄曲霉。正是这种黄曲霉产生的一种毒素造成火鸡的大量迅速死亡。此毒素被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3、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世界范围内,众多研究人员对许多农作物进行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相当广泛,除了大家较为熟悉的玉米、花生、牛乳及其制品外,水稻、棉籽、油菜籽、开心果、坚果、南瓜子、葵花籽、核桃仁、枣、薯类、调味品以及中草药等均有因储藏不当而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报道。其中仍以玉米、花生及混合饲料的污染最为严重。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3.2%~94%,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18~12.mg/kg;花生的阳性检出率为6.2%~97.5%,黄曲霉毒素含量为3.3~10mg/kg。我国南方地区、印度、美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黄曲霉毒素污染率较高。1960年的研究显示,美国超过一半的花生酱样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干燥的意大利通心面中也含有黄曲霉毒素。

许多粮食在储藏期间由于水分与温度过高,未经充分干燥,在此条件下,黄曲霉、寄生曲霉大量生长,产生大量毒素,从而对食物造成污染。一般而言,如果食物和食物原料的储存条件足够潮湿,允许黄曲霉毒素生长但又并不足以潮湿到使其他生物生长时,都有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

4、黄曲霉毒素的毒理学试验评价

4.1 动物试验

在黄曲霉毒素中,以B1分布最广,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

表1 黄曲霉毒素B1对各种动物的急性毒性

*除鳟鱼为腹腔注射外,其他实验动物皆为经口途径。

由表1可见AFB1对多种动物的LD50≤1mg/kg·bw,因此AFB1的毒性属于“极毒”水平。AFB1对不同种类的动物的毒性有较大差异。最敏感的动物是家兔和雏鸭。同种动物中不同年龄对AFB1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4.2 七天喂养试验

用出生50天左右、体重60-90g的Wistar大白鼠,连续灌胃一周,同时设阳性、溶剂、空白对照组。其结果如下表:

表2 AFTB1对Wistar大鼠的七天喂养试验

4.3致畸性

关于AFB1致畸性方面的报道较少。虽个别学者认为AFB1能使豚鼠产生畸胎,但大多数学者对哺乳类动物的研究皆或否定结果。鸟类和鱼类对AFB1的致畸性比较敏感,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时,可以将AFB1对卵直接进行处理之故。用0.2~0.6mgAFB1处理孵育中的受孕鸡蛋,结果在存活的鸡胚胎中,有35%~45%出现前后肢畸形。

4.4 致癌性

AFB1对动物的致癌实验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见表3、表4和表5。

表3 AFB1对动物的致癌实验

注:*观察20个月,**观察117周,***观察82周,其他实验的观察期与实验期同。

表4 黄曲霉毒素对不同种系动物的致癌性

表5 不同剂量的AFB1对虹鳟鱼的致癌实验

由上面3个表可得出AFB1致癌性的几个特点:

(1)AFB1能诱发多种动物发生肝癌:包括鱼类、鸟类、哺乳类和接近于人类的灵长类。

(2)不同种动物的致癌剂量差别很大:其中以大鼠最敏感。用含AFB115ng/g饲料喂大鼠,经68周,12只雄性大鼠全部出现肝癌;最不敏感的是小鼠,AFB1剂量高达15000ng/g,尚不能诱发出癌症。和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因品种不同其敏感性也不同。

(3)同种动物品系不同,敏感性也有差异。

(4)剂量关系:大鼠的实验证明,小剂量的AFB1(15ng/g)长期饲喂或一次大剂量(500ug)攻毒皆能诱发动物产生肝癌。

(5)在AFB1诱发鳟鱼产生肝癌的实验中,反应出了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进一步阐明了AFB1与肝癌的因果关系。

4.5 致突变性

    AFB1是一种能导致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致突变化合物,但AFB1本身不能引起突变,而必须在机体内进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突变作用,称为间接致突变物。McCann等(1975)首次报道了AFB1的Ames试验结果:AFB1为7057;AFG1为116;AFB2为2.1;AFG2为0.43。AFB1的致突变作用最强。

5、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理

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均与黄曲霉毒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关,黄曲霉毒素分子中的双呋喃环结构是产生毒性的重要结构,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的细胞毒作用可干扰信息RNA和DNA的合成,进而干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动物全身性损害。

其引起肝脏中毒是因为黄曲霉毒素可使肝脏细胞变性坏死,胆小管增生,以致肝硬化和诱发肝癌;引起血管中毒是损害了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壁变脆破裂,导致出血和出血瘀斑;蛋白质合成障碍是抑制了mRNA合成,进一步抑制DNA合成;抑制细胞免疫系统的机理在于引起了肝脏损伤,影响肝脏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引起胸腺发育不良和萎缩,淋巴细胞生成减少。

研究发现,AFB1的摄入量与地区的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具有高度显著性。通过研究肝细胞癌(HCC)的病例,用活化AFB1处理含P53基因的质粒后,发现AFB1能与P53基因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诱发G→T突变,且249密码子是一突变热点。AFB1由霉变食物进入体内后,经肝微粒代谢,形成活性产物,活化AFB1在体外或体内能与DNA分子中鸟嘌呤的N—7位点结合成加合物。活化AFB1是一种强诱变剂,能使AFB1—N7—鸟嘌呤加合物脱落形成无鸟嘌呤位点,或鸟嘌呤的咪唑环打开形成甲酰嘧啶。研究已证实活化的AFB1可使大肠杆菌发生G.C→T.A颠换突变,其机理可能系活化AFB1使DNA形成脱嘌呤位点,DNA复制时插入嘧啶而形成。此后报道在AFB1诱发的鼠肝癌模型中,有ras12密码子G.C→T.A颠换突变。这种突变使癌基因ras激活,是导致肝癌形成的主要原因。

6、黄曲霉毒素的防治与去除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不仅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造成禽畜的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导致死亡,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产生的霉菌毒素可能会在畜类产品中残留,从而影响人体健康。而谷物、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则会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所以在预防中毒方面,主要方法是避免毒素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过程中的产生,和尽量减少或去除被霉菌污染的食物。

在防止黄曲霉毒素生成方面,主要有以下方法:

(1)选用不易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抗性品种作为栽培种。

(2)采用适当的种植技术和收获方法。例如采用轮种的方式可以控制农作物中霉菌的生长。农产品的收获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黄曲霉毒素的生成量。如果收获方法不适当,造成花生或谷粒的机械损伤,就会破坏抵抗霉菌污染的天然屏障,有利于黄曲霉毒素的生成。

(3)采用适当的贮藏方法:1降低水分,农产品收获后,要迅速干燥,降低水分含量,使其达到安全水分值,降低水分的方法有日晒、风干、烘干以及采用远红外干燥、微波干燥等新技术;2降低温度,建造低温仓库,使温度维持在13℃以下,相对湿度在70%~75%之间,能够有效地抑制霉菌的生长;3降低O2浓度和增加CO2浓度能抑制霉菌的生长和降低黄曲霉毒素的生成,用聚氯乙烯薄膜袋贮藏粮食,能大大降低O2浓度,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有效期为9个月。此外,利用氮气贮藏粮食效果也很好。

(4)搞好清洁卫生。做好仓库的清洁卫生和消毒灭菌工作。在贮藏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仓库内的通风干燥和清洁无虫,不要贮藏破壳花生以及污染霉菌的农产品等。

(5)添加防霉剂。在粮油储存、生产加工、运输期间,适量食用苯甲酸钠、水杨酸等防霉剂,对防止霉菌污染有较好的作用,但须注意其使用剂量及残留量不能超过国家标准。

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法:

对于已经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品和饲料,可以采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方法来去除其中的毒素。

(1)物理方法:有热处理、微波、紫外线、漂洗、溶剂提取、脱胚处理(主要用于玉米脱毒)和吸附添加剂。生产中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日粮中添加吸附剂来吸附动物消化道内的黄曲霉毒素,阻止机体对毒素的吸收,从而降低毒素对动物体的危害和毒素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常用的吸附剂有水合硅酸钠钙盐、沸石、膨润土、黏土、蒙脱石、活性炭等。

(2)化学方法: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等使黄曲霉毒素结构被彻底破坏,转变为无毒或低毒物质。谷物类的氨化处理也是一种有效的解毒方法,用铵盐或氨水处理玉米、花生饼粕、棉籽可以将其霉变水平下降约99%。

(3)生物方法:对于不宜被吸附的黄曲霉毒素,利用微生物的转化作用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常用的生物系菌种有乳酸菌、黑曲菌、米根霉、葡萄梨头菌、灰蓝毛菌、橙色黄杆菌等。因此可考虑到微生物之间的竞争作用,按比例添加到饲料中,达到预防禽畜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目的。

7、个人对黄曲霉毒素的认识

百度一下有关黄曲霉毒素的新闻,经过蒙牛的黄曲霉毒素事件以后,有关的内容基本都是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解读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真相等等诸如此类的,而花生油、饲料、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则少有提到了。确实,从蒙牛的黄曲霉毒素事件以后,公众不仅对乳业的信心再次下降,也引起了对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恐慌。

对于有关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事件,是该像不明真相不明科学的群众那样起哄还是冷静思考分析,以科学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呢?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当然应该是后者。下面我将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谈谈我的认识:

众多研究表明,众多数据分析得出,黄曲霉毒素跟肝癌的患病率是有正相关的关系的,同时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会有叠加效应,所以,应将膳食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量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尽可能减少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危害。我们摄入的食物当中,可能很多都会有黄曲霉毒素,既然会有可能存在这种毒物,那么它的存在对于我们的健康是有风险的,我们就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规避风险。从蒙牛事件说起,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是由于奶牛食用了霉变的饲料之后,黄曲霉毒素进入奶牛体内的代谢循环,由B1变成了M1,在未完全代谢完后,奶牛分泌的牛奶中就会含有一定量的黄曲霉毒素。从这个角度来看,黄曲霉毒素也不是百分百就能避免的,因为饲料不可能百分百的安全,所以我们所食用的食物也不可能百分百的零黄曲霉毒素含量。那该如何尽量减少这些风险呢?

在消费者方面,首先不要盲目地对黄曲霉毒素恐慌,在了解了一些性质和毒性方面后,在生活中尽量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这些事情。比如说,在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是极其容易产生的,当吃的时候遇到了有发霉的花生或者不小心吃到霉变的坚果时,要及时吐掉并用清水漱口;发现玉米或者其他粮食中有发霉的迹象时,要认真多清洗几遍,实在是不敢接受的话,也就只能扔掉了。平时在家里保藏一些食物时,要注意保持储存环境的通风干燥,食品要尽量干燥,不能储存太长时间等等。

在企业方面,要加强品质控制和管理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一定要按照良好生产规范(GMP)要求来全程监控,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因为追逐利益就忽视了消费者的安全和削减了消费者对食品的信心。

在政府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对于法律的执行度是远远不够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了3年多以来,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好像都没有变成现实。所以,在执法力度方面,是需要大大加强的,不仅是惩罚力度还是其他的什么检测项目,都应该严格的。在出现了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超标的事件后,政府应该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消除公众的恐慌。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单方面的,要解决好也不是说某一方面做好就可以的。所以,从这个黄曲霉毒素推广到其他的有毒物质在食品中的存在问题,应该从企业加强监控管理、公众加强认识、政府加强执法力度和检测力度等这几方面多管齐下,才能慢慢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Z].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 陈宁庆.实用生物毒理学[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高仕瑛,欧阳敦惜,王湘伟.氨熏蒸降解稻谷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安全性毒理学试验[J].衡阳医学院学报,1985,(3):10-16

[4] 李枝文.黄曲霉毒素的发现、毒害及预防[J].生物学通报,1992,(12):1-3

[5] 白璐.黄曲霉毒素的危害[J].吉林农业,2012,(01):178

[6] 马健,林清.黄曲霉毒素及其致病机理简述[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1):43-45

[7] 陶小红.黄曲霉毒素与肝细胞癌变机理研究进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7,22(2):171-173

[8] 王晓晓,王宝维,王鑫等.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的危害、检测及去毒方法[J].中国饲料,2011,(13):33-36

[9] 栾丽杰.黄曲霉毒素与食品安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6):166-167

[10] 余小东,王彦.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毒理作用及防控措施[J].浙江畜牧兽医,2011,(6):11-12

 

第二篇:法医毒理学测试题

法医毒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毒物

2、中毒

3、速发毒性效应

4、迟发毒性效应

5、死后毒物再分布

6、蛋白黄色反应

7、酚尿

8、雨点样色素沉着

9、毒品

10、药物依赖性

11、毒蕈碱样症状

12、烟碱样症状

二、选择题

1、法医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那些。( )

A、中毒现场勘查 B、法医病理学检查

C、法医毒物分析化学检查 D、中毒案情调查

2、在许多智能化投毒犯罪中,哪些是常用的手段。( )

A、一次大量投毒 B、小剂量多次投毒

C、肌肉或胸、腹腔注射投毒 D、阴道填塞投毒

3、以下哪些是常见的呼吸功能障碍性毒物。( )

A、氰化物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亚硝酸盐

4、河豚的那些组织成分是有毒的。( )

A、卵巢 B、血液

C、眼球 D、肝脏

5、下列哪些毒物属于终毒物。( )

A、氰化物 B、盐酸

C、蛇毒 D、三氧化二砷

6、下列哪些人群常常在低于一般中毒致死量的情况下发生中毒死亡。(

A、老人 B、儿童

C、女性 D、营养状况差

7、下列哪些人群常常在低于一般中毒致死量的情况下发生中毒死亡。(

A、老人 B、体重较小者

C、有潜在性疾病者 D、长期使用同一种毒物者

8、在法医学中毒案件中,以下哪些绝大多数为急性中毒。(

A、自杀 B、他杀

C、意外灾害 D、职业中毒

9、职业性中毒主要通过下列哪些方式接触毒物。( ) ) ))

A、消化道 B、皮肤

C、呼吸道 D、粘膜

10、毒物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机体引起的毒性反应最快,影响程度最严重。( )

A、吸入 B、腹腔内注射

C、静脉注射 D、口服

11、铅、钡、砷等毒物在体内的蓄积器官有哪些。( )

A、肝脏 B、肺

C、毛发 D、骨骼

12、下列哪些检材是毒物分析过程中常用的重要检材。( )

A、肝脏 B、肾脏

C、尿液 D、胆汁

13、自杀中毒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

A、口服方式为主 B、毒物用量大

C、同时使用几种毒物 D、为易获得、众所周知的毒物

14、他杀中毒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

A、多选择无色、无臭、无味的毒物 B、多选择毒性高的毒物

C、胃肠道途径投毒为主 D、一次给以大剂量毒物

15、下列哪些情况应考虑急性中毒的可能。( )

A、平常健康者突然出现消化道症状 B、平常健康者突然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

C、平常貌似健康的老人突然死亡 D、在一个单位同时或先后出现群体性类似病人

16、对疑为有毒气体中毒时,应立即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

A、系统的尸体解剖 B、检查有毒气体的来源

C、检查现场的通风情况 D、采集现场气体进行毒物分析

17、下列哪些毒物中毒后呕吐物或呼气中有特殊的气味。( )

A、三氧化二砷 B、有机磷

C、苯酚 D、氰化物

18、下列哪些材料可以用来盛装毒物化学检验的检材。( )

A、无毒新广口塑料瓶 B、无毒结实的塑料食品袋

C、无毒塑料小瓶 D、玻璃制品

19、毒物中毒最常见的受到损害的器官有哪些。( )

A、肺脏 B、肝脏

C、肾脏 D、中枢神经系统

20、下列哪些毒物中毒可以引起肾小管上皮明显脂肪变性,并发生坏死。(

A、乙二醇 B、磺胺类药物

C、铅 D、四氯化碳

21、急性死亡的尸体,因故不能进行解剖时,需保留那些检材备用。(

A、毛发 B、皮肤

C、血液 D、尿液

22、当尸体腐败,内脏已液化消溶时,最常取哪些组织作为检材。(

A、消溶的内脏组织 B、脑脊液

C、眼球玻璃体液 D、肌肉

23、为了满足三级送检的要求,一般要求取血样多少毫升。( ))) )

A、100ml B、200ml

C、200~300ml D、400ml

24、对于怀疑通过注射途径投毒的案件,应取哪些检材。( )

A、胃及胃内容物 B、血液

C、注射部位的肌肉 D、注射部位对侧的肌肉

25、对于不能及时送检的检材,应该如何处理。( )

A、4℃低温保存 B、—10℃低温保存

C、加入防腐剂 D、不加防腐剂

26、开棺验尸时,需取下列哪些物质作为毒化分析的检材。( )

A、死者的胃、肝、肾或相当部位的腐泥 B、毛发和骨骼

C、棺木旁的泥土 D、棺内的衣物、液体等

27、硫酸对皮肤和粘膜有很强的( )

A、腐蚀性 B、氧化性

C、吸水性 D、皂化作用

28、下列哪些选项符合口服腐蚀性酸性物质形成的征象。( )

A、口周有流注状腐蚀痕 B、口腔、咽、喉及食管粘膜呈凝固性坏死

C、未穿孔者,胃内可见深棕色液体 D、腐蚀处胃粘膜呈棕黑色,质地较硬

29、蛋白黄色反应是下列哪种物质中毒的特征性变化。( )

A、盐酸 B、硫酸

C、硝酸 D、草酸

30、酚尿用三氯化铁试剂法进行检测时,可以使酚尿呈( )

A、红色 B、紫色

C、绿色 D、黑色

31、腐蚀性碱性物质中毒可以出现下列哪些特征性征象。( )

A、接触部位的组织呈淡灰色 B、肿胀、质地柔软

C、肿胀、质硬 D、触之有油腻感

32、下列哪些金属毒物引起的中毒最常见。( )

A、铅 B、铬

C、砷 D、汞

33、砷中毒最常见类型为( )

A、急性麻痹型 B、急性胃肠型

C、亚急性型 D、慢性型

34、砷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有( )

A、呕吐、腹痛、腹泻 B、米汤样大便

C、皮肤角质增生、色素沉着 D、周围神经炎

35、汞在下列哪种组织或器官内的蓄积量最大。( )

A、肝脏 B、肾脏

C、皮肤 D、骨骼

36、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后,很快发展为肾损害征象,应考虑何种毒物中毒的可能性。(

A、汞化合物 B、砒霜

C、铅 D、铬

37、下列哪种吸毒方式最常见。( ) )

A、口服 B、烫吸

C、咀嚼 D、皮下或肌肉注射

38、阿片类药物中毒,以下列哪些较常见。( )

A、吗啡 B、可待因

C、海洛因 D、罂粟碱

39、慢性阿片类药物中毒死者,常有哪些特征。( )

A、营养不良 B、静脉炎,皮肤脱屑、化脓

C、纹身 D、自杀或自伤切割留下的疤痕

40、阿片类毒物中毒的检测中,最好的检材是( )

A、血液 B、尿液

C、胆汁 D、粪便

41、乙醇中毒死亡者,取下列哪种内脏组织最佳。( )

A、肺脏 B、肝脏

C、脑 D、肾脏

42、口服氰化物中毒死亡者,可以出现下列哪些尸体征象。( )

A、尸斑呈鲜红色 B、肌肉、粘膜及肺呈樱桃红色

C、胃内容物有苦杏仁味 D、胃粘膜显著碱性腐蚀现象

43、凡突然急性死亡的案例而有中毒可疑时,应首先考虑何种毒物中毒的可能。(

A、砒霜 B、一氧化碳

C、氰化物 D、有机磷农药

44、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者,可以出现下列哪些尸体征象。( ) )

A、尸斑呈樱桃红色 B、内脏及肌肉呈樱桃红色

C、心血呈紫红色、不凝 D、组织、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45、在我国,有机磷农药中毒,常见的有哪些。( )

A、乐果 B、甲胺磷

C、对硫磷 D、敌敌畏

46、多数有机磷农药的特征为( )

A、多为淡黄色或棕色油状液体 B、多数为白色固体

C、多有大蒜样特殊臭味 D、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47、口服敌敌畏中毒死亡者,尸体解剖时可能发现下列哪些征象。(

A、胃内容物有蒜臭味 B、胃内可见黄色油状农药原液

C、胃粘膜呈大片灰白色或灰褐色坏死 D、胃内未见明显农药原液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