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读书报告《乌托邦》

马克思读书报告乌托邦

读书报告

目:

名:

院:

业:

级:

号:

导教师: 职称:

200 年 月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题 姓 学 专 班学 指

《乌托邦》读书报告

摘要:《乌托邦》是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之一,该著作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托马斯莫尔在该书中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真实地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广大劳动群众的痛苦生活,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者的血腥罪恶,并且通过对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国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他的理想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卓越设想。

关键词:《乌托邦》;托马斯莫尔;读后感

《乌托邦》是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之一,该著作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1516年,莫尔代表英王出使国外调解商务纠纷,并开始写作《乌托邦》,此次出行也为该书提供了素材。《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部杰作,同年《乌托邦》出版,很快传遍全欧及全世界,在世界进步人士中誉得很高的声誉。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托马斯莫尔约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他的父亲约翰·莫尔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拉丁文是上流社会的主流文学,因此,托马斯莫尔自年幼时便开始学习拉丁文。十三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大主教莫顿的家中作少年侍卫。

1492年,莫尔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在这里他学习了希腊文,这使得他可以尽情地阅读柏拉图、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其中,尤其是柏拉图的思想对莫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他还学习了不少人文主义学科,并与在此任教的著名人文主义者科利特、格罗辛、林纳克等人有很深的交往。这些人文主义者,以及后来莫尔所接触的欧洲大陆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都对莫尔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

莫尔曾当过律师 、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1886年,莫尔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人,在在英国历史上最伟大100个名人中评选中名列第37位。

《乌托邦》一书原著是用拉丁文写的,1516年初版于比利时的卢文城,书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全书通过作者和一个水手的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了这个水手在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岛的见闻。“乌托邦”一词是拉丁文“Ubopia”的音译,源出希腊文,由两个希腊字拼成,“乌”(ou)的意思是没有,“托邦”(topos)意思是“地方”,“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乌有之邦),故而,后人称莫尔式的社会主义为“乌托邦社会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一词也逐渐成为“空想”的同义语。《乌托邦》中译本19xx年由戴镏龄从英译本译出,三联书店出版,以后,19xx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多次重印,全书共163页。

托马斯莫尔在该书中结合当时英国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社会现实,真实地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广大劳动群众的痛苦生活,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者的血腥罪恶,并且通过对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国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他的理想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卓越设想。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是《乌托邦》以及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的物质前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 ,而莫尔正是生活在这一历史巨变的过渡时期。《乌托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

2本书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全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以锐利的眼光,透视了英国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

当时英国正在兴起“圈地运动”,莫尔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羊吃人”。莫尔在《乌托邦》中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说“你们的绵羊本来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了,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凶残,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都蹂躏完啦。” 莫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他超越了一般人文主义者的理性、人道等抽象概念,深刻地指出:“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的担子。”莫尔认为,造成社会不公正的正是这罪恶的私有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乌托邦岛国内,财产公有,消灭了私有制,所有东西都尽归公有。在分配问题上,莫尔提出“按需分配”的主张,尽管在以手工生产和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剩余产品不多,要实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不过,莫尔大胆地提出了这一原则,意义十分重大。

乌托邦实行民主制度,所有官员都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任期一年。乌托邦全岛分54个城,每个城分4个区,各区每30户选举一名低级官员摄护格朗特。从每10名摄护格朗特中选一名高一级的官员特朗尼菩。全国的最高机构是元老院,并设民众大会。元老院推选一人任国王,国王是终身制,但如国王虐待人民,亦可撤换。国家政权偶尔组织人民反抗侵略,其余几乎全部职能在于组织社会生产和安排人民生活。官员除调解民事纠纷外,主要的任务也是以身作则参加劳动。莫尔实际上提出了国家消亡的思想,即随着阶级对立的消失,国家的职能逐渐缩小,随之变成一个生产合作组织。不过,莫尔没有提出实现国家消亡的途径。

乌托邦岛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家族生活制度依族长制。在乌托邦人看来,婚姻关系是神圣的、破坏婚姻关系的人将被罚做奴隶。乌托邦岛的经济生活也有很详尽的 2

介绍,其主要生产部门是手工业和农业、技术基础是手工劳动。每个“家庭”就是一个手工作坊。生产的产品归全社会所有。农业实行义务劳动,人们轮流下乡,从事二年的农业劳动。乌托邦岛因没有商品贸易,所以鄙视金饯。乌托邦岛也有对外贸易,但主要是为了得到岛上所缺的铁。

莫尔在《乌托邦》中还提到了男女平权的思想,主张妇女有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可以和男子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因为实行公共食堂制,从而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乌托邦岛国内人们可以“奉行各种各样的宗教”。他们最古老的一条法律是:“任何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宗教受到责罚。”但岛内禁止无神论的存在。莫尔的宗教观近似于自然神论。他认为世界有其规律性,受自然规律支配,是由神主宰的。莫尔认为构成人的幸福的是快乐。快乐分为二类,一类是精神上的,二是身体上的。两种快乐之中,精神上的快乐最有价值,但莫尔并不拒绝合理的肉体上和感官上的享乐。他说:“不是一切快乐,只是正直高尚的快乐才能构成幸福,德行引导我们的本性朝向正直高尚的快乐、如同朝向最高的善一样。” 这种观点反映了刚刚形成不久的资产阶级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乌托邦中还保存有奴隶。奴隶的来源有二:一是战俘和在国外判了死刑的人,二是本国犯了罪的公民。奴隶从事又脏又累的“不愉快劳动”。奴隶的存在同公有、平等原则是相抵触的。

乌托邦的生活是莫尔设想的人类至善至美的生活。但乌托邦统一划齐的生活却是令人感到单调枯燥的。正如罗素指出的那样:“参差多样、对幸福来讲是命脉,在乌托邦中几乎丝毫见不到。” 当然,莫尔设想的“乌托邦”还有许多时代局限所造成的缺撼。

3 本书的价值意义以及局限性

3.1开空想社会主义先河

但是无论如何,托马斯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和他的《乌托邦》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为历史的进步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托马斯莫尔在书中历史性地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观点,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这句话虽有不足,但它给日后的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

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莫尔的空想不是白日做梦,而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过渡。我们都知道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很艰辛,但提出一项前无古人的理论同样不易,莫尔无疑是世界历史进程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3.2《乌托邦》中的教育思想

莫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而且又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教育家。《乌托邦》一书中有丰富的教育思想。莫尔在书中详尽地描写了乌托邦社会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理想的乌托邦岛国里,教育是受到极大重视的,同其社会制度一样,教育制度也是焕然一新。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乌托邦人的生活包括两件大事,一是生产劳动,一是从事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所有儿童都要接受教育。男女两性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实行的是公共教育制度。莫尔几乎与路德同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岛国内负责儿童教育工作的是教士。岛上的54个城市中,每个城市有十三座教堂,每一教堂有一教士。教士除负责宗教事务外,还负责教化人民并充当儿童的教师。

在乌托邦的教育中,德育占最优先的地位。“在一切财富中,美德占首位,而学问居第二位。” 乌托邦人还重视美育的实施。在美育中,音乐占有特殊的地位。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例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

3.3《乌托邦》的局限性

当然,《乌托邦》和空想社会主义一样有它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由于莫尔所处时代和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乌托邦”中的看似完美的和谐社会并不是那么的和谐。首先,“乌托邦”是莫尔基于社会黑暗面的空想,对于当时和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内是不切实际的,即使“乌托邦”建立起来,也不可能维持多长时间。

其次,即使生产力水平满足了要求,“乌托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莫尔是中世纪的英国人,他所构想的完美社会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的,“乌托邦”中居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明显为西方的色彩。

另外,《乌托邦》中一些思想是片面的,存在着大量的宗教和禁欲主义的描写,以及书中宣扬的绝对平均主义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吸取和必须抛弃的。

4本人对本书的评价

这段时间一直在拜读托马斯?莫尔写的《乌托邦》一书。作为读者,我深深地感叹《乌托邦》的文学价值。但是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讲述的故事和其描绘出的那个超越当时社会现状的社会模式。作者超前的想象描述出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的,同时也真切地表露了当时人们对私有制及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公有制及美好社会主义生活的无限向往,本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及其深刻的见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它的启发下,马克思等一批先进的社会主义者积极进取,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理论,人们的生活也逐步地朝着书中的美好社会接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那个平等、自由的社会就会实现……

从文学性来说,《乌托邦》这本小说语言优美流畅,小说的前后两部分形成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让人震撼。语言真实而有条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乌托邦》真实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使我在读书的同时引起思考和想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从内容上说,《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第一部分对 4

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其中从六方面谈乌托邦这个国家的:财产公有、生产劳动、务农为本、城市规划、卫生健康和教育研究。每方面又从多个小的方面深入乌托邦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说实话,《乌托邦》中的看似完美的和谐社会并不是那么的和谐,它所描绘的空想社会主义存在自身的弊端和不合理性。但是这反而引起我门的更多思考和辩证的批判。可以说,这篇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著作,更是一部启发人性的哲学著作。

乌托邦在社会发展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正是在现代性与乌托邦的影响下,中国人对资本主义进行着判断,对超越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进行着追求,并且成功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开拓,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结合当下中国的社会制度,中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思想上的,而乌托邦所描绘的社会与马克思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的最高形式——共产主义社会极其相似。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制度,这与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存在异同。

《乌托邦》的局限性在于莫尔所处时代和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于当时和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内是不切实际的,即使“乌托邦”建立起来,也不可能维持多长时间。可以说建立乌托邦所需的生产力水平,当今中国的社会制度都达不到。

《乌托邦》中居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明显为西方的色彩,而我国的宗教性质和西方有着很大区别。另外,《乌托邦》中一些思想是片面的,存在着大量的宗教和禁欲主义的描写,以及书中宣扬的绝对平均主义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吸取和必须抛弃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借鉴《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社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社会制度的发展中,我们要实时更新社会主义观念,不能太过激进,也不能顽固不化,需求一种适合我国社会完善、人民生活改善、国家发展的模式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马克思读书报告乌托邦

马克思读书报告乌托邦

 

第二篇:《乌托邦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乌托邦读书报告》

曾琳 1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20141407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乌托邦中有很多篇幅讲到战争,其中的战争观念以思想,是乌托邦是否真的能够存在的重要条件, 值得思考、借鉴,发现其中错误,引己为戒,因此对其进行总结研究。

一、战争思想是否可行?

乌托邦人认为杀戮是兽性认为其可耻至极,原文中说“他们作战所追求的唯一目的,如果早就达到,本事可以无需宣战的”,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在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乌托邦人才会选择作战,总结文叙述,乌托邦人只会在两种情况下,因为本国事宜挑起战争,其一:保护本国领土,其二:本国公民在任何地方因受到欺辱而成为残废或就此丧命。规则看起来十分可行,且表现了乌托邦人爱好和平。但是,其可行性值得思考

文中所述,由于乌托邦经济制度为公有制的原因,与外界的经济交流少,并且是在本身供应充足且有所生剩余时将剩余部分出口换取金钱和铁,因此国内与大量的金钱,已备战争和突发情况发生。由于产品过剩且为公有制经济,而漠视金钱。因此乌托邦并非会因为经济原因与外界产生矛盾,以至于出现战争。但是,其思路值得推敲,在换取金钱和铁时,若对方将价格压制极低,以至于无法达到国内有足够的金钱,无法为下一次到来的战争和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应对时,乌托邦的人真的会漠视金钱么?会不在意商品价格么?双方的冲突乌托邦间如何应对?那他们将用何种手段处理矛盾?若外交手段无法调和,他们将如何保证自身利益?发动战争么?即使将对方压价的行为视为欺辱,却未使本国公民造成残疾或使其死亡,按照乌托邦的战争规则是不会主动挑起战争的。那矛盾将如何解决?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即使乌托邦与外界交流少,但若如作者构想,乌托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雇佣军愿意供乌托邦人所驱使,对任何一方作战,因为他们受雇与乌托邦人所得的钱比起任何地方所得的多”。自然是树大招风,再加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必然受到其他国家的排挤和制裁,即使他的金钱足够丰富,但也无法抵抗其他国家加起来的实力,仅仅是这两种情况下才出兵,显然是不够的。所谓经济是基础,若军事力量不对经济进行保护,像上文所述,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受到制裁、排挤,自然无法将这世界首富的地位永久的做下去,而乌托邦一切的基础就建立在有很多很多的钱,一旦基础被摧毁,那么乌托邦的存在和发展必定受到影响。

乌托邦人反战的精神,和对于和平的向往之心,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对于出兵进行战争的规则应加以完善,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便是足够了。

二、通过战术赢得战争非兽行?

原文“由于大量杀戮而获得胜利是乌托邦人感到遗憾和可耻??如果他们用

韬略战胜和击溃敌人,他们就引以为巨大的光荣”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经宣战,他们就在敌人境内主要地区张贴布告,布告上言明杀死国王将获得重赏,使敌人内部互相怀疑。若策略失败,就鼓动对方内讧,挑唆王弟或大臣篡位,若此计又不成,便唆使敌人邻邦与敌人进行战争,并予以志愿。并且,乌托邦人会用大量现金招募雇佣兵与敌军进行作战。

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我们简单地认为一方投降,则另一方获得胜利。能让敌方投降无论怎样就只有两种方法,第一,让敌方 不再存在,第二,让敌方无力或不敢继续战斗。

原文中所举的例子,第一种方法,让敌人内部相互怀疑,自古以来,各个战争都不缺少刺客进行暗杀行动,国王作为一个国家受到最高保护的人,是否会真的怀疑其近卫的战斗力,而近卫之所以能够成为近卫,便也不会被去去金钱所打动,去暗杀他的主人,而外人——那些从布告上得知杀死本国国王能得到金钱,并付出行动的人,若能进入王宫接近国王,那近卫、禁卫不要也罢,国王和大臣会因为怀疑自己最亲近的人,而导致自相残杀?而所谓因为畏惧自己的亲信草木皆兵,即使是在没有发出布告时,那个国王又能真的相信自己每一个仆人、臣民说的每一句话呢?乌托邦的人要是认为区区布告便能致敌人于死地,未免也将其他国家的国王和大臣想的太过愚昧了。

第二种方法,使敌方内讧,趁机偷袭获得胜利,敌方国主换人,难道敌国不会生灵涂炭么?若敌方并非因为篡位而有所损失,那又哪里来的偷袭的空间呢?

第三种方法,挑起敌国邻邦和敌国的战争,便更是又背与他们自己说的,和平、仁慈了。

乌托邦人所谓的对人民的仁慈,虽然嘴里说不分国界,不希望无论敌我哪方的人因为战争无辜的死去,然而在他们看来,依旧是自己的子民更加重要,若我们的子民不死便万事大吉。无论是站在对立的敌国的人民,还是与这次战争没有任何关系的敌国邻邦的人民,乌托邦人牺牲起来,都不在话下呢。更不要说所谓的雇佣兵,把雇用他们战争作为一种恩赐,我相信只要是人格健全的人在可以过平安富足的生活时,是绝不会成为雇佣兵的。历史上的雇佣兵无论是古罗马军队中的野蛮人还是,近现代被流放至非洲的欧洲囚犯,也不过是一群可怜人罢了,乌托邦人民,非但不予以帮助,落实了爱好和平憎恨兽行的名声,反而对其加以利用,似乎是帮助他们实现了自身价值。

个人并不认为这些军事战略,多么反人类,所谓兵不厌诈,只是认为,乌托邦不能为了掩盖战争本身的兽性而为其穿上所谓和平的人性的外衣,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就是暴力手段、就是兽行,并不是通过什么方法杀人,杀的人少了,就不是杀人了,就不是兽行了,双方作战,兵不厌诈,但是通过战略战术的战争就不是战争?就不会让敌人受到伤害?就不会危及百姓的生活?就不会将不相干的人卷入灾难之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说出来应该是带着愧疚的,而不是光荣的。

三、出国境迎击,保卫本国国土?

书中原文“如任何国王骑兵攻击乌托邦人,准备进犯领土,乌托邦人立即调动大批军队出国境迎击”乌托邦人规定,在领土主权被侵犯、或公民在他国受到侮辱导致残疾或死亡是才会进行展战争。

首先,无论在哪个国家进行战争,乌托邦人以什么为依据在他国军队未进入国界、暴力行为没有在国内出现时,判断他国妄图进犯其领土?各国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思考确定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关系。单凭一方的“认为”恐怕有失

公正,若对方本无意进攻乌托邦,而乌托邦直接进入他国国境进行所谓“迎击”,不仅为他国带来无妄之灾,也无法证明自己在战争中的正义的地位。那是不是德国说英国要侵占他的领土,那二战便是德国在保卫自己的领土和人民呢?也许乌托邦多的是人才,说话都凭良心,但是,又怎么确定一定能没有小人、或他国在中间挑唆呢?领土主权:国家在其领土内行驶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力,处在其领

①土内的一切人和物都受其管辖。”队未进入国境如何判断他国已经侵犯了乌托邦

的领土主权呢?

其次国境迎击,即使确定了他国一定会出战,但是,先一步在其他国家上进行战争,战争作为暴力行为,会破坏村庄,让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动荡那和敌国又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高尚的?有人要打我,于是我先把他打死。乌托邦人的思维,与他们所说的,既爱本国公民,也爱其他国家民众,并不一样,在他们心中,总是本国公民的姓名要高于一切的,无论让敌国、他国、甚至整个世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是可以的,其思想已经脱离了民族主义,而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应为人所摒弃。

四、战争方法可取之处

原文中的程乌托邦人“在战争中,本国公民相互重视,以至于不以任何一个同胞换取敌方国王”在战争的过程中本国公民相互团结,共同对敌,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当所有人在战场上相互信任,所爆发出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乌托邦的人在战后,绝无滥杀情况,他们宁可俘虏败兵,而不将其处死”,任何国家的人民是无辜的,战士是忠诚的,只不过是立场不同,战争结束,战败国战士和人民,除非在战场上做出丧尽天良的类似杀害平民的行为,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善待俘虏。人道主义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现今《战争法》、《日内瓦公约》也提到:

以平民或民用物体集中的城镇、乡村作为军事目标进行攻击,附带使平民生命受损害的攻击,作为报复对平民进行攻击,视为不分皂白的攻击,被禁止。

对于战俘

1.战俘不应受侮辱、虐待、报复和杀害;

2.战俘的衣、食、住应能维持在保障其健康的水平;

3.战俘的医疗应有保障;

4.战俘的宗教信仰应受尊重;

5.战俘保有其被俘时的衣物、财产和民事权利;

6.战俘应被允许和家庭通信;

7.战俘拘留所应设在比较安全的地方;

8.战事停止后战俘应即释放和遣返。②

乌托邦人对于和平和人道主义的坚持,是值得当今人类所学习的。

五、总结

兵者,国之大事。强国不能无强兵,但和平才是我们强兵的根本目的。将兵用在该用的地方、或者尽量用兵,才是和平最重要的条件。乌托邦的初衷是善意的希望和平且强大,但无论是社会的局限性还是历史的局限性,都无法使我们完美的认识未来的事物,乌托邦的和平思想有借鉴意义,但是,实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战争方法和战争观念,还是应该因时而异,因国而异,因实力而异。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从邹忌的建议广泛纳谏,故而“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若乌托邦像文中所述的那样综合国力足够强大,那很少有国家会在无外力压迫的情况下或有极端主义存在的情况下对其发动战争,

并且这个国家也很少会与其他国家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国家是我们所希望和向往的,但是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永久的和平,还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尝试。

参考文献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第390页他国军。

②来自百度百科——战争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