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是一本历史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历史革命所需要的思想支撑,而且还深刻的总结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根据历史知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 产 党领导集体,在革命中认识到必须纠正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及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

中国共 产 党经历了19xx年和19xx年两次惨痛的失败,使之认识到除了敌我实力悬殊外,党内路线错误也是让外部敌对势力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几近灭亡,虽然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但是只是在军事和中央领导机构上做了变动,全党需要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根本路线上进行通盘的审视,而在19xx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面对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各种矛盾,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订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也就是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

这一切都催生了《实践论》,?毛泽东在此书里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即行与知的关系。首先他肯定了唯物论不能脱离社会与历史发展,应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这样人类才慢慢了解自然,得出经验,在延伸至规律,而且还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认得社会实践除了生产活动室外,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和艺术活动,所以人的认识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还包括政治,文化,科学等,其中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以深刻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官僚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就此起彼伏,例如陈胜吴广起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政府对农民的压迫,沉重的赋税,生活的困苦,逼农民走上一条反政府的起义当中,而且阶级斗争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因素,无论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实现的。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对其的了解也从低级到高级,有片面到全面,但是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那是因为剥削阶级的压迫和生产规模的狭小。直到工业化大发展的时候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它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并且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我们人类从实践中获得对某事物或某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阶段只是对事物的印象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所以我们这是对该事物的了解是片面的。想要达到理性认识,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在把认识抽象化,形成概念,这种概念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时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由表及里,有片面到全面。认识的真正任务就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思维,到达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论理阶段。

虽然认识两个的阶段都各有不同,但是连个是密不可分,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目的,他们二者是相互结合,因为感觉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是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认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要根据的物质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认识的步伐是永远不会停止,因为物质世界时不断运动的。

但是由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能事事都经历一遍,这是不实际的,但是人的认识不仅来自直接的经验认识,还可来自间接知识,如通过书本,网络,即通过学习别人的认识。这样我们可以更快捷,更广泛的认识到世界。如果这些知识客观反映了客观事物,这就是可靠

的。知识无非由直接和间接得到,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来源,所以中国共 产 党当必须参加革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出被列强侵略的境地。如果认为认识可以不经过感性阶段,那就成了唯心论者,因为其忽视了经验的的实在性,认为感性的经验的不可靠,只有理性才可信,但这其实已经自相矛盾了,因为没有感性认识,哪来的理性认识呢?认识是有一个过程,有表象到本质的过程,其中表象就是感性认识得来的。即使是间接认识也是一样,因为间接认识只不过我们认识的渠道是间接的,但是认识的过程是一样的。第一步是从实践得到感觉,第二是进一步实践,把各种感觉伦理化,得到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深化——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和辩证性。

但是认识的运动并没有完,更重要是把这种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是认识最终是要回到实践当中,并指导实践。因为认识具有能动性,不仅表现在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而且还表现在把这种理性的认识放回到世界的实践中,指导生产实践,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其实这是检验和发展认识的过程。因为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我们要知道这是不是准确的,必须去应用,如果这种认识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其真理性的结论,不过这种真理性不是永恒的,因为世界上是没有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且有些理论的真理性事不完全的,只有跟随物质世界的运动不断调整,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所以保守派往往因为不能与时俱进而被社会淘汰。就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就是一种不愿接受先进生产技术,不能与时俱进的很好表现,在我们自夸为天朝大国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呗世界抛弃,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但是一般来说,人们的认识是不能完全丝毫不变的是实现。因为在实践过程有太多科学和技术条件上的限制,也受客观过过程的发展及表现程度的限制,所以这回事我们的思想,理论和计划的改变。这就需要人民的灵活和机动性,在必须的时候即使改变法案,已达到实践的成功,就像20xx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设定了多个预备方案,就是以防万一,如果遇到什么突发情况可以及时处理,保证奥运会的顺利举行。

所谓实践出真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并指导实践。人类社会之所以会不断进步,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得出了对物质的世界的认识,掌握自然和社会生产的规律,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这样社会才会进步,我们才会有现在的高科计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并使世界接轨,融会贯通。所谓幸福的生活是创造出来的,只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深化认识,解决遇到的各种矛盾。矛盾的解决,才会有发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必须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具体分析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实践论》的出现,不仅是哲学史上的一大成就,它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实践做出了详尽的解释,并指导了中国革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各种社会活动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实践论》,并把它贯彻到生活中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