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貌学

野外实习报告

姓 名:  陈德强

学 号:14032051001

班 级:14地理科学


目录

实习目的... - 2 -

实习时间、地点... - 3 -

(一)时间... - 3 -

(二)地点... - 3 -

实习内容... - 3 -

(一)都匀市的大地构造... - 3 -

(二) 都匀市的地质构造... - 3 -

1、褶皱... - 3 -

2、断层... - 5 -

(三)实习中所见的构造地貌... - 6 -

1、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 6 -

2、流水地貌... - 9 -

螺丝壳茶产业... - 11 -

实习总结... - 12 -

实习目的

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猎面广,要求地理科学的学习要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这一模式,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必要的实地、实物认知和实践技能的锻炼,野外实习也是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时间环节,通过亲身体验的综合野外实习,将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同学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自然要素的各方面知识,对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吸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地理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实习时间、地点

(一)时间:

20##年9月26日——螺丝壳滴水岩和金钟朴地

20##年9月27日——螺丝壳河头茶叶合作社

(二)地点:

都匀市螺丝壳风景区位于都匀市区西部约20公里。地处东经107°20′~27′,北纬 26°12′~16′。为斗篷山的姊妹山,因山形酷似巨大的螺丝而得名。景区地跨甘塘、摆忙、凌云、团山4个乡。东西长的10公里,南北宽 约6公里,总面积6.75万亩,最高峰螺丝壳海拔1738米,为全市第二高峰。是具有代表性的构造运动区,高山峡谷,流水侵蚀强烈,兼有一些坡地重力地貌,是非常适合地貌学课程实习的地点。

实习内容

(一)都匀市的大地构造 

都匀市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皱带及黔南古陷褶断束的南东边缘。从整体看,主要具扬子准地台的特征,但亦兼江南台隆的特点。

(二) 都匀市的地质构造 

1、褶皱  

市所有褶皱构造,均为燕山期产物。由西向东有黄丝背斜,都匀向斜,王司背斜。 

(1) 黄丝背斜   位于市境西部的谷江经江州区至凯口一带,轴向南北,轴线若断若续。贺部底层至北向南依次出露中上寒武统至上泥盆统,两翼地层为泥盆至二迭系。背斜顶面宽阔呈箱子状,两翼倾角较缓,一般在10度以下。远离背斜顶面之两翼,倾角较陡,达50~70度,与东侧的都匀向斜呈挠曲过渡。背斜 内的次级褶曲有邦水穹窿、凯口背斜、向斜等。 

(2) 都匀向斜   位于市境中部,北起杨柳街,经都匀市区、大河、呼德直沙寨乡的东侧。轴向南北,在护德乡拐向北东,呈弧状向东南突出。核部地层为三叠系,两翼地层为泥盆至二叠系。翼部岩层倾角较陡,达60~80度,甚至向东倒转。 

(3)王司背斜  位于市境东部绕河至王司一带。~轴向近南北,核部地层由寒武系组成,岩层倾角平缓,约10~20度。两翼地层由奥陶系至二叠系组成,岩层倾角一般在25度左右,但东西边缘的岩层倾角较陡,达30~35度,与都匀向斜成挠曲过渡,是一个对称的箱状背斜。 背斜轴部走向(近南北向)断层发育,中部被东北向的蔓洞断层斜切。

2、断层 

大致以都匀市区为界,西部以东西向的横断层为主,构成巨大断块,东部则以北东向的蔓洞断层为主,间有南北向、东西向,隅见北西向断层,构成多种形状的断块。 本是绝大部分断层燕山运动的产物,仅东部蔓洞断层形成雨雪峰期,并在加里东及燕山期数度复活;西部一部分东西向断层,很可能形成于加里东期,在燕山期亦有复活的迹象。 

南北向断层    主要有都匀、造纸山、平寨、子王等断层。 

(1)都匀逆断层是一条向东突出的弧形断层,北起沙包堡经小围寨、墨冲至沙寨,全长50公里。该断层自北向南被两条横向断层截成三段。北段走向南北,倾向东,倾角50度;中段和南段,断层走向随着向斜轴由西拐而呈北东向。最大水平断层断距约800米,垂直断距约250米。 

(2)造纸山断层  位于王司以东,北起新场,南迄潘洞附近,长9.5公里。断层北端有强烈的重晶石化。东盘中下志流统翁项群地层厚度仅160~250米,而西盘突增至450余米,说明早在中志留系之前该断层已形成,且属东盘上升。西盘下降,而燕山期再次活动,此时表现与前相反,东盘下降,西盘上升。 

北东向断层   蔓洞断层 ,位于本区的东部,南起马寨经牛角塘至羊列而延至市境外,长24公里,最大断距约1000米。该断层控制了江南台隆西缘早古生代的沉积,说明它至少在雪峰期就已存在;同时,从下寒武统把榔组地层在断层西侧发生的相变来看,证实在家里东早期又增一度复活,又以其切割了燕山期的王司背斜来看,显然在燕山期或其后,又再度复活。   

东西向断层    主要出露在都匀市向斜两侧的背斜核部较老的地层中,多横切箱状背斜,向斜中很少出露。 

若李冲正断层  位于江州以南,西起剪刀河畔,东往经若李冲而上至摆羊附近。

断层角砾岩发育,时见急剧的拖引褶曲。最大断距约为500米。其切割了晚古生代地层来看,若李冲正断层属燕山期。此外,同这一组的断层相平行的还有邦水断层、团寨断层、河阳断层以及王司背斜南部的潘洞断层等。

北西向断层 

(1)王司正断层  位于王司至小寨,长12公里,最大断距近千米,倾向西,倾角60度。该断层北西延至沙寨就突然消失在泥盆系底介,加上两盘中下志留统翁项群地层厚薄悬殊,说明该断层是加里东期的产物。 

  (2)鱼洞山正断层  位于都匀市区之西,摆忙和团山之北,约长30公里。断层角砾岩发育,宽26~80米。断距最大达450米,形成于燕山期,与此相同的断层还有小围寨断层、马寨断层及重坡断层等。

(三)实习中所见的构造地貌

1、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在此次野外实习过程中见到的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形态多是由于物理风化作用造成的。

物理风化作用:又称机械风化,是最简单的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因岩石的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和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作用,此外,还有冰劈风化、盐类结晶与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

岩石的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是指形成于地表深处的岩石,后来收到地壳运动的抬升,上覆岩层逐步被蚀去,释放了原来承受的应力,由此而引起岩体膨胀。当膨胀超过了弹性限度之后,岩石就会发生破裂而产生愈多可见的裂隙或隐伏的纹理,称为卸荷裂隙。这种作用称为剥离作用。

因温差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作用:白天岩石在阳光照射下,表层首先升温,由于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热向岩石内部传递很慢,遂使岩石内外之间出现温差,各部分膨胀不同,形成与表面平行的风化裂隙。到了夜晚,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继续以缓慢速度向岩石内部传递,内部仍在缓慢地升温膨胀,而岩石表面却迅速散热降温、体积收缩,于是形成与表面垂直的径向裂隙,久而久之,这些风化裂隙日益扩大、增多,导致岩石层层剥落,最后崩解成碎块。

(2)坡地重力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使坡地物质发生运动的自然营力除自身的重力外,还受水、冰雪、风、生物、地震以及认为等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自然营力是重力和水。

2、流水地貌:

   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类有水流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在此次野外实习过程中所见的流水地貌很多,在此仅列出以下几种:

 (1)岩槛:又称“岩坎”或“岩阶”。坚硬岩层横贯河床底部或河流与构造线直交而形成的局部岩槛。岩槛往往成为浅滩,跌水和瀑布的所在处。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

(2)壶穴:壶穴是在河流上游经常出现的一种地理特征。由于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将障碍磨穿,形成一圆形孔洞。

因河水急流中常有涡流伴生,砾石便挖钻河床,河流中断层、岩性不同或是跌水的下方在水流的磨蚀作用下,往往形成很深的坑穴。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称之为壶穴。

(3)坳沟:由侵蚀而成的宽而浅的干沟。冲沟发育到一定程度,向源侵蚀和下蚀减弱,不再加深谷底,纵剖面坡度平缓,沟床上有沉积物覆盖,而沟坡愈来愈变得平缓,不再有明显的沟缘。坳沟的形成标志着沟谷发育已进入衰亡阶段。

螺丝壳茶产业

一路的翻山越岭,艰难中并着许多乐趣,大约下午四点左右,我们的队伍走上了一座茶山,后来才知道,这里是常年云遮雾绕的摆忙,是都匀毛尖茶核心产地之一,我们此次的野外实习也将在到达这里的河头茶叶合作社之后告一段落,今晚将在合作社里吃晚饭,然后茶话中秋。

螺丝壳河头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年5月13日,位于都匀市摆忙乡坪阳村,地处国家风景名胜区螺丝壳山脉,海拨1480米,远离城市工业区30公里,常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优良,土壤富含有机质,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之一,更适合高档名优茶的种植和产业化发展。

坪阳村是都匀毛尖茶的主产区,现有人口1920人,475户,面积23平方公里,拥有茶园面积4.5万亩,可采茶园3.8万亩,均分布在海拨1200——1500米之间,良好的地域优势赋予了茶叶优异的内质。过去,这个村茶产业主要以家庭作坊分散生产和销售为主,加工粗放,产品质量不规范,产量低,名优茶比例小,生产成本高,茶农收入少。同时,由于茶叶都是以初加工产品出售,没有固定的市场,不仅不能实现好茶好价,而且生产波动大,影响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发挥。残酷的现实使茶农意识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仅不能摆脱贫困,更谈不上致富了,必须走合作之路,以整体力量,建立标准化基地,进行规模化生产来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实现增收愿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以张光辉等为代表的当地八位茶叶种植能手大户共同倡议和相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下,于20##年5月成立了摆忙乡第一家以茶叶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合作社成立至今,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考验,随着“扩大规模、统一加工、吸收小户、收购周边茶农茶青,严把质量关,提高都匀毛尖茶产品产量”的口号的提出,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互助形式,经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了摆忙乡乃至都匀市农民茶产业合作社的标杆。目前已被农业部授予20##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光荣称号。

27日早上,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体同学走进茶园深处,亲自采茶,体验茶业生产的采摘环节,一个小时时间采摘了四斤多的茶青,对初次采茶的我们来说,算是喜获丰收了。

实习总结

野外实习也是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时间环节,通过亲身体验的综合野外实习,将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同学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自然要素的各方面知识,对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吸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地理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此次地貌学野外课程实习,使我们从教室走进野外自然环境中的直观教学,深入大自然中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实地、实物认知和实践技能的锻炼,亲自观察了一些真实的自然地形地貌形态,更加直观地学习到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特征以及各地貌类型下的细致划分,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的基础。

此外,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去采摘茶青,加之后来老师对都匀毛尖茶的历史进行了详细讲解,更让我对之前印象中的都匀毛尖茶的理解更加清晰,也使我对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简言之,此次野外实习获益匪浅。

 

第二篇: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报告

肇庆地区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09地理科学 09344044 梁健彬

一 .实习概况

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地貌学是地理类专业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地貌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地貌学实习既是地貌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野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及地质测量,地质地貌现象、土壤剖面、植物等的观察与描述,各种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上述这些方法与野外技能训练对学生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将奠定良好野外工作基础。

2.时间:8月1日至8月3日

3.地点:广东肇庆市及周边地区

4.行程:第一天从校出发下午到达并前去观看三榕峡地貌及北岭山前洪积扇特征,第二天全天在肇庆七星岩风景区考察,第三天前去三水及周边地区考察河流地貌等。

5.带队老师:高全洲 参与学生:09地理科学班全体

二.实习内容和行程

1.内容:考察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洪积扇,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断层等)

2.行程:

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报告

8月1日早上由于客车故障造成了我们的出发时间延迟了一个小时,不过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的热情,在车上,老师对我们说,我们学地理的坐车时,要注意路两边的“风景”,这样才能做一个有心的学者,而不是在车上睡觉,或者是听音乐。这番话令我印象真的很深刻。经过三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白土镇青年旅馆,吃晚饭安顿好之后,我们下午出发前往三榕峡考察地质剖面和地貌现象。老师在车上告诉我们,在枯水期,珠江口的咸水向内陆倒灌,最远可以抵达三榕峡,因此,三榕峡就是西江的潮流界所在地。三榕峡以下河段,每年会受到不等程度地咸潮的影响(咸潮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常见的自然灾害。)三榕峡自北而南横切北岭背斜构造,将以砂岩为主要岩性的泥盆系中统地层完全暴露出来,并且整个峡谷从北向南依此经过背斜的北翼、轴部、南翼。从北翼向轴部过度,岩层的倾角逐渐变小。我们在车上首先看到的是背斜的南翼(如上图),可以明显看到平行排列的岩层节理。一直往南走,我们越来越接近背斜的核部,此处岩层层面倾角已经很小了,再往中部走时看到的岩层几乎是水平平行排列了(如左图)。遗憾的是由于修公路,不能停车,我们只能在车上看。其实我们对于这些名词一点都不陌生了,在初中我们都学过,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背斜里容易找到石油,在向斜则容易找到地下水,这是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学了这么多年地理,当今天真正看到课本上的知识展现眼前时,让我的感触很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接着我们来到了北岭山前的洪积扇(右图)附近的东岗村考察。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形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由北领山地冲积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是由西江的冲积而形成的。根据我们

观察,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下图)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大多为砾石,粒径较大,较疏松,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话,那么这里的岩型应该会比较复杂(因为冲积物复杂),颗粒一般是为圆形的,磨圆度较好,没有棱角,质地也会比较硬,而且纵观整个地貌类型,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那么宽度应该很大(比冲洪积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宽度并不是很大。故我们判断,这应该是由北领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从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走的公路、广茂铁路以及它们两边的建筑物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因为洪积扇是经过很上的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比较平坦(这里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层的建筑,这也是我们在路旁都没有见到高层建筑物的原因。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环境遭到人为改造的程度很大,几乎很难找到原来的地貌特征了,只能大致的看到洪积扇的轮廓。看完东岗村地貌后我们回到了白土镇的青年旅馆,第一天的实习就此结束了!!

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报告

8月2日早上吃过早餐后,我们直接坐车来到了著名的肇庆七星岩景区,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进入景区大门后,老师告诉我们,在路的左边是沙页岩形成的一些侵蚀丘陵,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然后我们向前走,大约到了禾婆岩前的佛像时,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显的看到两边的地貌景观有很大的不同,左边马栏岗是砂页岩经风化后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高耸奇峰--禾婆岩(左图),由于两边岩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类型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马栏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边山峰上生长的植物多为藤本或木本并很稀疏。

我们从旁边的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在马栏岗半山腰处,我们尝试运用罗盘进行岩石的测量,老师介绍,这是一个背斜,而且我们从地图上观察整个七星岩的地图可以发现七座山峰的排列并不平行,老师推断出这是由于该背斜是一个向西沉得倾伏背斜造成了两侧山峰的连线交汇在一起。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右图)。据我们的观察,这个落水洞比较大,由于其四周长满了植物,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从岗上望下去,一片绿荫,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难判断这个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着我们沿着另外一条山路下山,这时我们来到了双源洞的一个出入口。双源洞是七星沿风景区里面最长的一条静水地下河,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长270多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老师告诉我们,双源洞是一个典型盲谷,在历史上双源洞(左图)的地下水是一条弯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岭山区。水的整个路线为:北岭山地来水——洪冲积扇——地下水出露与喀斯特水相汇合——进入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接着我们沿着阿波岩寻找双源洞的另一个出口,沿途我们遇到一处名为奇观钟乳石前,这是一个外露石钟乳(右图),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看完石钟乳,我们向前走到了双源洞的另外一个出入口(下图),在这里,地表水进入地下成为了盲谷。老师此行一再跟我们强调了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是:①岩石必须是可溶的。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就是说岩石必须有裂隙、节理等。③水具有侵蚀性。即水中含

有大量的CO2,它溶于水后于水反应产生HCO3-,把CaCO3变为Ca(HCO3-)2溶于水。④水具有流动性。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双源洞的岩性为石灰岩,而且又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空隙比较大,有利于水的渗透和流动,洞里面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蚀性。也正是由于双源洞的具备了这些条件,经过日积月累,终于发育成为七星沿里面最长的一个溶洞。结束双源洞的考察后我们沿着原路折回来到公园入口休息和吃午饭,上午的实习就这样告一段落了!!

吃过中午饭后,我们跟随老师到了玉屏岩西面山脚观察断层,老师向我们解释,这是一个右行平移的断层,玉屏岩和观音岩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观音岩向南东方向移动,玉屏岩向北西方向移动,从而形成一个左旋的断层,其断层面呈弯曲形,这也说明了断层面不仅仅是平直的事实,印证了课本上所说的。在两个断层的中间破碎带,由于很容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积月累蓄满雨水而成为湖。来到山脚我们看到一部分出露岩体,这时老师向我们讲解(上图)如何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纵观上根据断层的阶步,顺则是其走向。不过天公不作美,我们刚走了一会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的行程被迫耽搁了十几分钟。老师也告诉我们这是他带了这么多届实习学生以来第一次遇到下雨的情况,这个“第一次”让我们的实习增添了不少特色啊!!躲完雨后我们继续行进,我们将要到七星岩里面的龙岩洞观看喀斯特地貌里面的最大特色—地下溶洞和石钟乳。进洞之后(左图)我们分批坐船深入龙岩洞观赏里面的奇妙风景,在灯光效果下的溶洞给人一种神秘迷离的震撼感受。让人惊奇的是,在乘船游洞登岸处有一个石鼓,一个工作人员用草席击拍它,竟然发出犹如古代战鼓的声音。在洞内坐船游览一周后我们下船继续在洞内观赏石钟乳,洞内的石钟乳(右图)千姿百态,什么形状都有,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佩服!!这时老师向我们解释这里由于长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蚀、侵蚀作用,所以洞顶平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内凹入的槽状结构。洞内充满水时冲击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故洞口在洞上方,易为冷气积聚,形成清凉世界。从龙岩洞出来后,我们继续行进来到了天柱岩脚下,准备攀登七星岩景区的最高峰。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由于在地下,我们见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经过大概有20分钟时间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柱岩的最高点――摘星亭。从山顶眺望,七星沿风景区一览无余(左图),青山绿水,奇峰异景,无不让人赞叹。整个七星沿地区的地形也尽收眼底,此时老师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整个肇庆城区的地形地貌大致特征: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接着我们在老师带领下下山并沿途考察不同梯级的溶洞。我们大约走了一会就看到了一个溶洞,但是这个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接着我们跟随老师的指示继续往下走,来到了第二个溶洞(左上图),这个溶洞已经基本上停止发育,只有一些石钟乳的遗迹(右图),可以看到这里原来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后来经过地质作用而得以外露的。接着我们继续往下走来到了第三个溶洞,在接近洞口的地方已经被开发成为一个庙宇,我们只见到洞口进去5米左右的地方,由于光线太暗,我们无法看到这个洞究竟有多深,在这个洞里,我们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

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看完这个洞穴之后,我们就直接下山了,第二天的实习到此也就完满结束!!

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报告

今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我们收拾好行李并在旅馆出发前往广东四会市考察当地的河流地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四会市的岗美村,今天我们就是来这里考察河流的阶地地貌的。下车后我们沿着一个小坡进村,路上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坡并不是人为地,而是河流阶地的遗址造成的,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处外露的河床阶地面观察。老师现场告诉我们,我们站的地方并不是一级阶地而是二级阶地,因为一级阶地由于河床摆动等因素而消失了。附近有很多鹅卵石(左图),而且磨圆度都比东岗村的好,通过地质年代的分析这里的岩石形成于32-33万年前(老师现场介绍了地质年代测定的两种方法—C14和热释光)。老师同时告诉我们,这个河流阶地是一个孤立的阶地面,四周都是冲积平原,这形成的原因和河流摆动还有侧向侵蚀有关。接着我们继续往上一级的河流阶地前进,又来到了另外一处的裸露阶地面。在这里我们老师告诉我们在这个面上可以清楚看到河床相和河漫滩相得分界线(上层是比较松软的泥土层,下层是比较多砾石的河漫滩相)(右图)。据资料介绍,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平原。(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看完岗美村的河流阶地后,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四会市的另外一条村子—贺岗村。下车后我们跟着老师沿着村民开发的山路往村里的一个高坡走,在这里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站在第二级河流阶地上,再往上一点就能看到一些出露的基岩(下右图)。这里的基岩是砂页岩和砂砾岩为主,但大多数已经被风化。而且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陡坎,证明此处发生过河流摆动。再往上走,我们能看到的阶地面越来越明显了,在一些阶地面上我们明显看到了一些砾石层(河漫滩相)(下左图)。大概走了十分钟左右我们顺利到达了一处非常大的阶地剖面,老师告诉我们此处剖面是由当地人开发时无意弄出来的,但却是一处非常有代表性的剖面。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从上往下岩石颗粒分选性,这是一处很明显的河漫滩相。(下左图)这回清楚看到这个剖面后让我们对河流阶地的形成有了一次很深刻的理解。老师还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去敲一敲感受一下岩石的硬度,磨圆度和风化程度。经过我们的细致考察发现此处的鹅卵石磨圆度较好,成分比较复杂,砾石层厚度大概有十米。经过地质年代的分析,这里岩石的形成年代距今约有55.9万年。

考察完贺岗村的河流地貌后,我们从原路折回,继续前往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三水木棉围莘庄村。在车上吃过午饭后,我们就已经到达了,在这里我们一下车就看到了一些青灰色而且看上去有油性的岩石(右图)。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油页岩,是海相沉积物,通常会有化石。听到这个大家对这种石头都格外起劲,因为听说这种石头可以炼石油。接着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剖面,可以说是我们本次实习看到的最大剖面了,这里的剖面是一个三级阶地面,是由于断陷活动造成地面下沉形成的内陆盆地。而且由陆相盆地变成了浅海相盆地,因而该地盛产油页岩。这个阶地面的高程有31米,从上往下颗粒逐渐变粗,依次是基岩—河床—河漫滩相。(右图)观看完此处的阶地后,我们三天的实习也就完满结束了,下午两点多左右,我们全体便正式启程回校了!!

肇庆地区地质构造基础

(一)地层

参照此图对肇庆地区的区域地层进行分析,现将各时代的地层分述如下:

1. 寒武系(∈):此图并无标示寒武系的地层,这是由于奥陶纪的郁南运动使寒武系地层

被奥陶系地层所覆盖而没有出露在表层。

2. 奥陶系(0):只在西江南岸的侵蚀丘陵上找到几处超龙群(01ht)地层出露,为砾岩,

石英砂岩及泥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姆尾岭群(02sw)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绢云母页岩,炭质页岩,透镜状灰岩,以及三尖群(03sn)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互层和夹炭质页岩,发育于北岭,龙门山,西江南岸侵蚀丘陵等处的岩层不整合接触线或性质不明断层附近,估计为郁南运动的沉积。

3. 泥盆系(D):从图中可以发现,泥盆系地层在肇庆地区的分布最广,整个复式背斜区(地

貌上属于侵蚀低山)大都为泥盆系地层。

4. 石炭系(C):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

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 二叠系(P):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

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 三叠系(T):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

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 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

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 褶皱: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

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 断层: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

层不整合面。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

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④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一)侵蚀低山

肇庆地区的岩石多为石灰岩、煤系砂页岩、红色岩系以及风化强的花岗岩。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地形。

(二)侵蚀丘陵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区,多为坡度较高的侵蚀丘陵,在这里一般发育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

(三)侵蚀台地

零星分布于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于15度。许多村庄和城市建筑就位于侵蚀台地上,在洪水时期,它们不会被淹没。

(四)河流阶地

从四会市的岗美村我们看到的三级河流阶地是半埋藏阶地,第一层阶地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摆动等因素而消失了,我们只能看到二三级阶地。而贺岗村的河流阶地属于基座阶地,建立在二级阶地上。

(五)冲积平原

肇庆冲积平原由全新统的高河漫滩和上更新统的半埋藏阶地组成,并以后者为主体。 高程约为3—11m,在西江两岸都有分布。

①河漫滩(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黄色粘性土和砂层组成。河漫滩的分布,在西江北岸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冲积层组成。当地半埋藏阶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阶地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于阶地基面相对变化,使原先的阶地面与高河漫滩类高,能被数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但阶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蚀低的地方有补偿沉积外,基本上没有被新沉积连续覆盖,或约有一米的新沉积盖层。

(六)洪冲积阶地

西江的洪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鸡笼山、龙门山和栏柯山的山前地带。大致可分出老、新两级洪冲积阶地。老洪冲积阶地为出露的,高出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73-12.8万年间),少量可延续至晚更新世早期,许多属基座阶地类型。该阶地高出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 以下。可见红土漂石、卵砾石,砾径多在30cm以下,最大达1m以上,呈次棱状和次圆状,岩性为该山区河流流域内的砂页岩,常深度风化,用手可抠动。东岗村西北侧海拔26.2m 的高地是源自北岭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冲积阶地。新洪冲积阶地呈半埋藏状态,没有完全出露,与山前倾斜平原属同一地貌面,在扇顶部位可呈埋藏阶地。该阶地由晚更新世(距今12.8-1万年间)的红、深黄、灰黄色粘性土与漂卵砾石组成。该漂卵砾石的大小、岩性和磨圆度与老洪冲积阶地相似,但风化不强烈。常为水稻田景观,地面坡度5°~1°,并与冲积平原中的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在七星湖附近衔接过渡。该阶地是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由于植被茂密,半埋藏的冲洪积阶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觉。

(七)洪(冲)积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具下述条件时规模大:谷底与平原高差大;溪流的汇水面积大;山前平原宽度不能限制洪冲积扇发育;河流对洪冲积地形侵蚀弱。 洪(冲)积扇一般形成于全新世(1万年以来),尚未被切割成阶地状态,它仅在上述新洪冲积阶地扇顶附近发育,在肇庆学院北面可见, 到扇中、扇缘, 全新世的洪冲积物一般成为新洪冲积阶地被蚀低后补偿性堆积。像西江冲积平原由Q3 第一级半埋藏阶地与Q4 河漫滩

共同组成那样, Q3 半埋藏的新洪冲积阶地与小型的Q4 洪冲积扇共同组成山前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 喀斯特丘陵: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波岩(119.6m),肇庆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枪岩(124.0m,与阿波岩合称禾婆岩),东湖的校杯石(38.8m),石牌、狮岗出米洞和水泥厂的几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组成。

2. 洞穴: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在七星岩的天柱岩岩壁,保留着四层水平溶洞。第一层高度3-12米;第二层高度25-30米;第三层45-50米左右;第四层65-75米。在天柱岩考察的溶洞为第一至第三层的水平溶洞。

3. 溶蚀洼地:肇庆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以及水泥厂附近的一些零散洼地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4. 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 在七星岩还能观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态。其中有一些由于石山和岩洞间的岩层不厚,当石山上的落水洞扩大后崩塌,形成“天窗洞”。我们在马栏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发展历史

(一)地质发展史

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是与广东省的地质史无法分割的。按照广东省地质史看,肇庆地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地洼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形成褶皱基底、沉积盖层和上迭盆地三个基本构造层。本区地质史上发生的主要运动有郁南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

1、震旦纪—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Pz1)

震旦纪及早古生代(Pz1),广东地域为一个地向斜,属于华夏古陆华南地台(加里东地槽)一部分,早古生代之前为海水所淹。晚震旦世晚期全省发生明显的海退,出现含炭质沉积层。寒武纪(∈)是一个由海进到海退的过程,但仅表现在海盆中海水深浅变化而已。肇庆地区的海槽沉积物来自华南的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寒武纪末(∈)、奥陶纪的早奥陶世初(O1)在广东省范围内发生了郁南运动,造成粤西、桂东之间的云开大山一带的升起。志留纪(S)开始,地壳明显上升,肇庆地区奥陶系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由深变浅。志留纪末,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形态——复式背斜带,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2、泥盆纪—中三叠世,晚古生代准地台发展阶段(Pz2)

从泥盆纪(D)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时期。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早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到了距今3.4—2.8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温暖,贝壳类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许多地区都形成了

滨海环境,出现滨海和沼泽,形成含煤碎屑岩-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炎热,海水运动不强烈,流动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3ht)。早二叠世(P1)晚期(茅口期) 是东吴运动的前奏,地壳普遍上升,陆地范围扩大,海盆范围缩小,形成早二叠世煤层。早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发生,表现为大范围、大幅度的地壳上升,而在晚二叠世(P2)的早期,东吴运动以后,地壳又轻微下沉,此时呈海陆交互相,肇庆地区成为滨海沼泽。三叠纪(T)是印支运动的前奏,整个广东地域以大面积大幅度上升为标志,海水急剧向北和东北撤出。

3、晚三叠世—近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发生,结束了广东大规模海浸的历史,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并由相对稳定的准地台阶段转入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发展阶段。早侏罗世(J1)末期,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加剧,导致燕山运动首幕的发生,表现为大范围陆升和断裂,岩浆活动也相当活跃。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第二幕发生,使中侏罗世连同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侏罗世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进一步加剧,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席卷广东大陆,这是燕山运动的第三幕,也是燕山运动的主幕,距今1.55—1.35亿年。这一时期黑云母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庆地区的地质发展也趋于稳定。

(二)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前,即距今1.5亿至70万年之间,由于燕山运动与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的侵蚀,溶蚀,使中更新世以前形成了肇庆地区基本轮廓:北面侵蚀低山,南面丘陵,中间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峡、羚羊峡等。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抬升为洪冲积阶地;此时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蚀,喀斯特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原先的地下溶洞抬升为高位干溶洞;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砾石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冲洪积阶地。在晚更新世时期,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形成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七星岩的地下河在此后继续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后,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基面下降,河流下蚀;二是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大陆构造下降,第一级河流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一级半埋藏阶地。

实习后记和总结

三天的实习在我们艰辛的奔波中结束了,虽然旅途有点了,但我相信地理科学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很大收获,通过这三天的实习,尽管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过去课本上讲的但不是很好理解东西,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习、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期待着下次实习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严钦尚,曾昭璇. 地貌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xx年9月第1版: 99-100

2. 曾昭璇主编. 星湖与鼎湖. 广东地理丛书.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xx年6月第1版: 72

3. 肇庆市统计年鉴2003, 肇庆市统计局, 2003.

4. 刘尚仁. 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形规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27(2): 88-97.

5. 刘尚仁. 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23(4): 135-142.

6. 刘尚仁,彭华. 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 热带地理, 2003, 23(4): 314-318.

7. 今日肇庆网 / → 编年大事, 19xx年

8. 廖文波, 苏志尧, 金建华, 张宏达. 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8(1): 45-51

9. 黄耀丽,储茂东. 广东地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貌发育的关系.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5, 7(2): 85-89

10. 黄日恒.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危险刍议. 华南地震, 1998, 18(1), 64

11. 广东河谷地貌 刘尚仁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xx年1月 第36卷第1期;

12. 肇庆市地方志编委会,肇庆市志(上),1999,第二章(15页、192页);

13.百度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