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业调研报告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改革调研与分析报告

一、专业分析

1.行业现状

根据统计,我国现有汽车维修企业近30多万家,其中一、二类企业6万多家,从业人员约500万人以上;2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900万辆刷新全球纪录。 20##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增长4.6%和4.3%,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预测2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为2000万辆,年增长9.5%,汽车工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2.6%,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GDP约占全国的20%,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最具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区域。汽车产业是长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到20##年长三角地区汽车产量将超过400万辆;汽车销量的增加带动的汽车后服务市场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其折射出来的巨大活力和潜力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椐统计,截至20##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2.6亿人,其中汽车1.2亿辆,汽车驾驶人2亿人。江苏机动车保有量达781.89万辆,同比增长18.83%。预计今后几年将以15%的速度增长,汽车销量的增长带来了对汽车售后市场人才的巨大需求,汽车维修类人才已被列为国家急需培养的紧缺人才之一。

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的扬州市, 20##年底拥有的机动车数量为352041辆,比上年增加了8万辆。从20##年到20##年的6年间,扬州市新增汽车241893辆,较20##年底增长了两倍多。近6年来,扬州市汽车上牌量也是逐年上升、高速增长。近3年,每年的上牌量都保持在5万多辆的高位上。扬州地区现有汽车维修企业500余家,各品牌汽车专营店、4S服务站、快修店、汽车交易市场星罗棋布,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人员年需求在1000人以上。目前,汽车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及数量远不能满足汽车业发展的要求。汽车电子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汽车保养维修越来越复杂,大批高科技检测与维修设备应用于汽车维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汽车后市场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新型应用人才。

2.工作任务分析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的高技能人才,在正规汽车4S店,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隶属“服务部”,“服务部”岗位设置基本相同,见图1-1。

组织结构图

图1  汽车4S店服务部岗位设置

根据我校汽车专业群的专业设置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主要面向“机电技工”岗位,后期(毕业后半年至两年)发展的目标岗位为“服务顾问、索赔员、质量检验员、工具/资料管理员”,终极(毕业两年后)目标岗位为“服务经理、技术经理”。

根据企业服务管理相关文件,总结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即岗位职责),见表1。

某高职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任务及职业能力               表1岗位任务及职业能力

 “汽车机电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所有岗位中的基础岗位,根据企业需求和用人的实际情况,将“汽车机电维修”作为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岗位,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作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3.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面向汽车制造企业、汽车维修企业、汽车运输企业和汽车性能检测站等汽车技术服务的基层单位,对应的岗位群有:汽车机电维修或技术主管,车辆技术管理员或技术主管,车辆检测工或技术主管,车辆维修检验员或技术主管,汽车检修设备技术主管。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汽车维修能力、汽车维修设备和工具的维护保养能力、汽车维修质量的检验能力,具有一定的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能力、汽车理论知识和汽车维修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阅读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熟悉汽车驾驶并考取驾驶执照。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见表2。

表2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

4.课程结构分析

根据本专业面向的岗位要求,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初步构建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课程体系,并根据本专业所要求的核心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结构分析过程见表3。

表3课程结构分析

 二、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课程体系开发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课程体系开发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课程体系开发要依据专业及课程类别与服务面向的不同进行设计;课程体系开发要遵循时效性原则。

1.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描述

组织本专业教师联合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针对汽车后市场汽车检测与维修职业岗位,采用访谈、问卷、研讨、论证等方式,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繁程度、重要性以及所能承载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描述见表4。

表4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描述

2.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研究职业标准(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作为切入点,以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点及相关知识点为核心,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根据工作任务的系统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开发、整合课程,形成由专业能力课程、基本素质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详见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描述

(1)课程体系要求,基础必修课以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为核心,专业必修课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获得“汽车维修工”证书为核心,专业限选课以提升、拓展学生专项能力为核心,公共任选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

(2)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所必需的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使学生达到社会需求的职业标准;

(3)建立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的长效机制,形成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发课程体系并建立课程标准、通过师资队伍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教学过程管理、保障教学效果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的良性循环。

三、教学实施模式

1.课程教学实施设计原则

(1)以行动导向为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以技能培养为主线,项目课程按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中级、高级,分别在一、二、三学年完成;

(3)考虑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课程序化体现由易到难、不断提高的过程;

(4)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5)以学习任务牵引理论的学习,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融合;

(6)考核过程重视学生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2.整体教学实施模式设计

(1)校企合作共同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学习任务。本课程具体项目的确定是我校专业教师到多家企业调研并与多名企业专家,在参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汽车技术发展状况,对岗位能力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之后形成的。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设计教学单元。基本思想是:确定的学习单元要与学生将来具体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即工作过程需要什么任务,课程中就开发什么任务。在教学单元的设计过程中,打破过去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思想,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要素退居到辅助能力项目的地位,以行动牵引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融为一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运用多媒体、仿真软件、电子教学软件、计算机网络、实物教具、工作台、生产设备等,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在汽车钣焊理实一体化教室、汽车仿真实训室、汽车发动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电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及汽车校内维修车间中进行。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过程的学习情境,呈现一种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状态,营造职业环境以产生职业氛围。

3.单元教学实施模式

(1)任务导入 根据客户报修的故障现象(模拟)导入课程,通过询问客户(模拟)了解车辆信息及对车辆进行直观检查确定检修计划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检修内容过多时可划分成几个学习任务,这一阶段可采用教师向学生直接讲解或采用角色扮演法。通过分析故障现象,确定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以此作为此情境的学习任务。

(2)信息收集 根据学习任务收集相关资料信息。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必要时集中讲解(可采用电子课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信息收集的方法主要有:①教材;②维修手册;③公司资料;④网络课程;⑤实训指导书;⑥互联网;⑦专业参考书;⑧仿真软件。

(3)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计划。主要内容包括:①所需工具;②安全操作规定;③环境保护;④操作步骤;⑤场地整理。

(4)决策 对所作计划进行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可采用头脑风暴法。

(5)实施 根据制定的计划先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操作,然后在实车上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必要时教师可先演示,学生再加以练习。

(6)检查①检查工作计划的所有工作项目并确认所有项目都已认真完成,并在解释的范围内做出全面解释;②检查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工作是否到位;③检查是否遵守规定的维修工时;④检查车辆是否干净整洁,工具是否整理;⑤结合检测结果,指出汽车故障的部位、原因及排除方法;⑥考虑工作计划的准备工作,检测仪器、工作油液和辅助材料的可使用性是否达到最佳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在下一次检修时予以考虑。

(7)评估 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①评估是否达到了规定目标;②评估与相关人员沟通的效率是否很高;③评估组织协调工作是否很好。

(8)总结 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要对所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每组出1名学生代表所在小组发言,教师做最后总结。

(9)拓展 对学习任务相关的一些知识如新技术、与以前所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关联等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模式参见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文件。

4.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及教学进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进程、课程体系安排见人才培养方案。

5.核心课程基本要求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维修基础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对汽车电器及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发动机机械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发动机机械系统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汽车传动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汽车电器及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汽车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安全与舒适电子控制系统的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发动机管理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发动机管理系统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利用检测仪器设备汽车的综合性能及维修质量进行检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通过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专业能力

①能够制定汽车电器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能够制定汽车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空调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能够制定汽车电器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部分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

②熟练使用通用工具、发动机机械维修专用工具;能够制定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能够对汽车发动机机械部分零部件进行检测;能够使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万用表、试灯、喷油器清洗仪等检修设备;能够制定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能利用专用检测维修工具、设备、仪器进行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能够制定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

③能够制定汽车传动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能够制定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

④能够制定计划,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汽车维修质量进行检查,并按计划实施;填写工作任务单,借助于专用的检测仪器、设备对汽车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检测规范、规定检测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对汽车的每一部分的系统运行功能进行检测,核查检测程序;

⑤能够遵守操作规范,使用相关技术资料;能够用资料说明、核查、评价自身的工作成果;能够按规定使用工具、设备,遵守劳动安全、环保的规章制度;

⑥独立或合作形式完成作业内容;能够分析故障原因,做出解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⑦具有成本意识;工作流程设计和控制;评估工作结果。

(2)方法能力

①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学生的后续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打好基础;

②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联想与创造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

③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④能够查找资料与文献取得有用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社会能力

①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

②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③注重事故保护和工作安全;

④遵守职业道德;

⑤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⑥具有社会责任感。

                                              汽车教研室

                                       2013.09.12

 

第二篇: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及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和示范专业建设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德国模式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正推动着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大踏步前进。关于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的高职教育理论问题,姜大源等著名专家已在多部专著中做了精辟的论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及其体系的开发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上要以职业导向,在课程开发中要以工作过程导向,在课程教学中要以行动导向。通过探索、改革和实践,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化的课程体系。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是进行行业现状、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改革调研。开展行业调研收集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构建知识体系、课程开发、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各环节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根据市场对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来研究分析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示范建设过程中,依托行业积极收集职业岗位能力标准,通过学习和借鉴,结合实际,加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辐射专业群的建设。

(二)调研方法

在常州及周边地区选取二十多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作为调研单位。调研的主要方式有:教师走访企业现场交流、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参观座谈,问卷调查等;同时辅助方式有:企业来校招聘、商谈项目合作时现场交流、实习学生反馈信息、信访等。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汽车电子制造业行业现状、制造业相关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总体评价;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等。

二、调研的主要企事业单位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三、调研情况

(一)地区行业调研——汽车电子制造业与汽车维修后市场

1、汽车电子制造业基础

作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20xx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用占全国1%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19.2%的国内生产总值,06年地区16城市GDP总量达39562亿元,逼近4万亿元大关。此外,长三角地区汇聚了全国1/6的科技人才,集中了全国1/5的科研机构、1/3的高等院校以及大中型企业1/4的科研经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汽车消费大国之一,巨大的市场商机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汽车企业来华投资,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现代汽车上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汽车产业的分化,汽车电子正日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分支,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而又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

常州市政府高瞻远瞩,抓住汽车电子产业起步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动汽车电子企业与整车厂的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汽车电子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从车载电子装置切入,创新开发适合国情的车载装置,如车载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娱乐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市现有规模以上汽车电子企业28家,20xx年完成工业产值20.5亿元,占常州市规模以上汽车配件企业的35.3%,从业人数约0.52万人。其主要产品为电子导航仪、汽车音响、微特电机、起动电机、线束、发电机、启动器、车灯、车用传感器等。

江苏新科电子集团,依据自身的优势以及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方向,从20xx年起,以GPS卫星导航仪作为突破口进入汽车电子市场,从开拓包括汽车市场、数码市场、家电市场和礼品渠道等多种销售渠道入手,新科电子迅速占领了汽车导航仪市场,成为国内汽车导航仪知名品牌。生产的GPS卫星导航仪,每年增长速度都超过50%,20xx年年产量达20万台,市场占有率50%左右,居同行业首位。

常州星宇车灯有限公司生产的车灯为一汽大众、夏利多家国内整车厂配套。

大茂伟世通车灯有限公司是由美国伟世通公司与台湾堤维西交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外资公司,产品已经进入跨国汽车公司全球采购系统。

汽车及配件制造产业是目前常州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无论是各类整车的制造产业还是零配件产业,常州都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常州拥有常州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等6家拥有整车制造资质企业。常州现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配件企业138家,20xx年销售收入58亿元,利润2.56亿,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5家。

2、汽车维修服务后市场

伴随着常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常州家庭圆上了“汽车梦”,常州市民家庭汽车保有量已位居全省前列。来自市车管所的信息表面,在全市范围内,20xx年私家车上牌数超过四万辆,目前保有量则超过20万辆。据相关人士预测,常州市今后几年汽车的年增长量将达到40%左右。20xx年,常州市私人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0万辆。常州高速步入了私人汽车消费 ,除了汽车销售以外,汽车的维护修理、美容装潢、保险、车载产品、二手置换等汽车后市场,显然是一个更加庞大的消费市场。

(二)人才需求现状

常州国家高新区已将汽车电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园区内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园,是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重点专题园区,立足于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

以汽车电子与传感器等为主导产品特色产业集群。为此,行业对汽车电子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然而,目前常州汽车电子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汽车电子专业中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均处在严重紧缺的状态,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2) 由于生产管理和市场拓展的需要,对于同时具备较高汽车电子技术水平和良好营销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3) 绝大多数企业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高级技术工人、技师的比例过低,且对人才需求缺乏信息途径,希望通过院校、政府等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

(4)汽车维修市场中,更多的是传统的机械维修工,缺少能维修汽车电子电器设备的高级技能人才。

(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对应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专业:汽车电子技术

面向:常州汽车维修服务后市场

职业岗位:机电维修岗、快修岗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四)调研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定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长三角地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这个社会使命,为常州汽车电子制造业和汽车维修服务业培养更多的从业人员!

专业建设目标:面向常州及周边汽车电子制造业和汽车维修服务业,探索“企-校-企”三轴联动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在学院“三依托、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OPC”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递进”式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规程,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结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服务中小企业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建设成为国内和企业知名的专业。

四、关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改革的几点校企共识与建议

(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定位于行业,服务于地区

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于地区行业发展,使更多的学生服务于地区经济,既有利于促进常州汽车电子制造业和汽车维修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的地区人口素质,实现常州各区的可持续发展,对高职园区和我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也是强大的推动。

(二)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共同培养学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和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其功能是具体引导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在调研和与企业人员的座谈中,企业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十分肯定,很多企业表明十分希望积极与学院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教学。在深入讨论中,以下几点校企双方达成共识:

1.以就业为导向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为思辨点、创新点而发展起来的“合作教育”范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首先具有“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这一基本特征。

2.工学结合要以“工”为中心,以“学”为根本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工”,是提高职业技能。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变革的是彻底纠正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如果“工学结合”模式,离开了“工” 与“提高职业技能”这一中心、这一落脚点,那么校企合作也就名存实亡,毫无意义,“模式”也不能成为模式。

“学”是各类教育的核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改变了课堂为中心,强化了实践性教学过程和权重,其实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到能够应对人才市场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真知识、真本领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的主要形式是“工”。它不仅是“学”的主体形式,“工”还是“学”的一种拓展。

3.可采用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工作相结合的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某一类或某一种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设计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考虑到教学项目的递进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再用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工作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在东区建成一个面向培养学生、企业员工、区域教师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和技能训练的实训基地——“汽车工业中心”,成为培养汽车电子维修、服务、设计等实际岗位职业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实施企业顶岗工作,企业对顶岗工作的学生也须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并付给学生相应的合理报酬。

4.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计划

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就要求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核心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种做法优势就是大大缩短了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之间的距离,避免了闭门造车现象、增强了计划的科学性,同时也更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学生顶岗与就业。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高职培养的人才主要在生产或服务第一线从事技术和最基层的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他们工作情况复杂,内容繁多,因而,这类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除了要会做事还要会学习新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他人共事,非智力因素对他们来讲特别重要。在调研和座谈中,诸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如踏实稳重、诚信执著、文化素质、文明礼仪等,很多企业人员更是明确表示,对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要求要超过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技能可以在工作岗位上不管学习和提高,但是人文和职业素养不够,企业认为员工一来不利于管理,二来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四)企业对职业技能证书十分认可

社会与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讲究“适用”和“效益”,要求应聘人员综合职业能力强、上岗快、不需培训就能独立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工作。毕业生除具有学历证书外,具有证明能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证书,就能在人才招聘中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汽车维修工证书、汽车电工证书、汽车驾驶证等。

(五)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和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转变思想观念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为了改造高职院校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首先要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观,选派骨干教师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参加课程体系改革的学习和培训,请国内专家作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学术报告,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做到政令畅通,

行动一致。

要实行与校企、行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中,要遵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内在规律,以大系统教育观为指导,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按照以社会需求定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定课程领域的思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同时大量吸收企业和行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参与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确定职业技能训练项目模块,改革教学实施方案,编写配套课程教材和实训教材,创新学习考核评价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对此,应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

①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②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③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④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⑤课程体系中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质的相互关系;

⑥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的相互关系;

⑦课程教学中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关系;

⑧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调研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步伐有待加快。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及兼职教师数量有待增加,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有待增强。 ●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条件与示范要求还有差距。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不够。

●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和就业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根据“订单”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在具体实施的形式上按“工学结合”的原则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最终确立企业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图1 “工学结合”实施示意图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根据汽车维修职业能力阶次培养的需要,按照“学习领域型”课程的开发步骤,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率,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拟构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含17个学习领域)。并将17个学习领域划分为具有模块结构特征的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图2 学习领域模块结构图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20xx年5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