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王夕珍 更新时间:2010-11-23

一、选题的意义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如何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小学生恐惧作文,有的作文时头脑空空,没有内容可写,有的有话不知道怎么写,有的甚至写假话,写套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了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我们提出了“开发作文资源,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

1、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口语交际能力。

2、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找米下锅,在动态多维的生活天地里,把心灵深处的风再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使作文教学产生整体大天部分的系统效应。

3、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实现作文内容上的创新。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凭借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或“顺从”外部世界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停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优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得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知方面的自我构建,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情意方面的自我建构。

⑵现代知识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大脑中处于惰性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活,被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而使认识得到巩固,并帮助学生更主动、更灵活地去学习新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意识,就必须使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是一种内心的需求。兴趣是写作的前提,有兴趣,才会有创造作文教学,它是贯彻了这一宗旨。

⑶俄国教育家乌申期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⑷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愉快教育的理论,只有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满怀热情、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克服困难,不断创造

四、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xx年8月-20xx年3月)

1、成立研究课题小组,学习理论,形成研究共识

2、制定实施方案

3、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现状,为课题开题作准备

4、课题开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

1、各成员制定研究计划

2、分别开展研究活动,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搜集优秀习作

3、召开阶段性小结合

4、举行研究课例展示活动,收集作文教学故事,案例分析,搜集优秀论文,形成成果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20xx年8月-20xx年11月) 1、收集资料,整理汇编 2、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总结合,接受上级专家评估

五、研究的方法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系统地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本课题在申报立项之前请教育教学专家做宏观的理论论证,在实施过程中就微观问题请专家做过程性指导,中期请专家做初步鉴定,再次做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动态掌握实验者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情况做动态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实验预设进行比照,不断重新审视、调整研究方向。

(3)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生活作文理论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动向,做必要的分析、对比、借鉴和动态调整,保证课题研究的独特性、超前性。

(4)问卷调查法:对参与课题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的提高情况进行调查,以验证实际效果。

六、研究的内容

1、调查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学生作文兴趣低下、作文整体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对学生而言,主要问题有:

(1)惧怕心理。一方面,因儿童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作文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以至于作文内容空洞,题材狭窄,语言枯燥,形式呆板,作文时产生畏难心理。另一方面,因教师目标设计及教学方法不当,以致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热情,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因而提起作文就头疼,害怕写作文。

(2)依赖心理。学生作文往往是无话可写,学生写不出作文并非是智力障碍所致,主要是学生与各种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丰富写作材料不能见诸笔端。我们也调查了部分同学,他们确实能说会道,然而在命题作文前,很多人束手无策,思路狭窄,没有多少语言可以表达,为完成作文往往依赖于家长,家长说一句,自己写一句,作文成了家长代笔;或是依赖于各类作文选,抄袭他人之作。

(3)虚假心理,说假话、空话、套话。例如,在一篇《夸夸我的同学》的习作完成后,从问卷得知,大多数同学没有写出真实的事迹,有的模仿范文,有的凭空杜撰,言不由衷。可见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

(4)应付心理。应付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不勉为其难,完成习作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教师而言,主要问题有:

(1)忽视作文教学,常把课程中安排的每周两节作文课挪作他用。

(2)孤立、片面地看待作文教学,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3)“死”搬教材。现在的作文教材不同程度地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束缚教师手脚,如此教学很容易脱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使教学枯燥乏味。

(4)重写作技巧的指点,轻生活积累的指导。

2、探索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及作文教学整体效益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开掘小学生的生活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改进作文教学,让学生均能在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中,经历过程,有所体验,经教师诱导,达到乐于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并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能在作文中进行个性表达,做到说实话,说真话,说心

里话,表达出真情实感,进而达到所写的作文生动具体、真实感人。

(2)探索挖掘教材中作文生成的预设点,切实抓好读写结合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意识到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美国韦斯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下列结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会写作,其效果与通过写作练习大体相同。”“读写结合”有许多方法,但抓住阅读和作文的共同点进行训练是“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基本途径

语言文字、内容和思想感情都体现在阅读和作文之中,只是走向不同而已。这里必然有许多的共同点。从语言文字来看,读时要把每个词理解清楚;写时要把每个词表达清楚。从内容来看,读时要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写时要把内容写具体。从思想感情来看,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时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细分还可以找出许多的共同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读、写的共同点安排对应的训练项目。

(3)利用身边的阅读资源,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并把阅读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读书活动中,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学习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

七、研究的策略

1、加强学习与研讨,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习作指导能力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心育能力。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很重视通过兴趣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明清时王夫之也指出:“故学者在乎先定其情而教育导之以顺”,即强调教师在情感教育中要顺乎学生乐之本心而进行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我们通过校本研训,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努力提高教师的心育能力,并将其运用于习作教学实践当中。

(2)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了读与写并重。我校实验组教师同时还参与了区“课文导写”的实验研究。如教学古诗《游子吟》,首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接着,结合注释,议议诗意;然后,展开联想,感悟诗情。教师出示图片,并出示三个联想提示:

a、灯下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裳的画面

b、老人心中对儿子的牵挂、不舍

c、即将离家的儿子看者年迈体弱的老母复杂的心情

教师给画面配上抒情的音乐,选择提示a,联想引路,感染学生,为学生联想并写一段话做了铺垫,学生选择提示,展开联想,自由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3)强调教师习作实践,和学生一道写文章,即写下水文。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作文的兴趣。“教师下水”的本身是身先士卒,就是无声的鼓励和有形的引导。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为教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发现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这本身就具有榜样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之后,引导学生改写这首古诗,同时,教师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改写。彭俊老师“抛砖引玉”,写了一篇下水文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发现如何描绘王安石泊船于瓜洲时所见的江南美景和如何反映王安石此时的心境,将是学生这次习作的“拦路虎”, 彭俊老师便在自己的文章中特别突出了这两点。 课堂上,在学生们明确了习作要求后,教师便让他们说一说,孩子们说的大同小异,基本上是把诗句意思连起来,干巴巴的,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在学生们说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改写的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了,纷纷要求老师讲一讲。这时,老师拿出自己写好的下水文,一边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一边用课件播放精

美的照片。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听的投入,看的认真,仿佛同老师一起来到了秀美如画的长江岸边,时而站在船头远眺,时而聆听诗人心灵的慨叹。果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朗读完毕后,孩子们热情高涨,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要求重新说说。教师顺势让学生们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些孩子站起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次孩子们说得不但具体生动,而且还把自己内化成了诗人,同诗人一起欢喜,一起忧愁,甚至还有个别孩子进行了细节的描述。同时孩子们选择的题材也由单一变得丰富起来。有了说的基础,孩子们不再为如何下笔而苦恼了。在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有许多孩子的脸上还带着微笑,似乎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从“下水文”开始,在指导学生时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症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2、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1)、引导观察、体验,铺就表达基石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习作必须要观察社会生活,体验生活,了解许多事物,懂得很多道理。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有很高的写作本领,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中说,学习作文,“第一是观察”;茅盾也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初学作文就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不断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恐怕是所有文学家的共同经验。

新课标也提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我们没有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把捕捉的精彩镜头及时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例如,三月八日的前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这样的作业:为妈妈(奶奶、外婆等)送上一句祝福,并为她做一件事情。能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的,老师非常愿意与他分享快乐。 第二天,我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不少的学生都记录下了昨天的事情。

一个叫唐芳的女孩子在习作中这样写道:“??妈妈一边麻利地为顾客称秤、收钱,一边不停地为唠叨的顾客解说着。尽管有些顾客的态度近乎挑剔,妈妈还是那样和善而又耐心地解说着做生意的不易。望着妈妈那粗糙的手,再望望妈妈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我忽然觉得心底里被什么东西抓了一下。站了片刻,我便飞一般地跑到妈妈旁边,学着妈妈的样子招呼客人??”她在观察中真正了解了父母,体验到了父母维持生计的艰辛,感悟了人生,为自己的习作表达积累了素材,铺就了基石。

(2)、结合校园生活、实践活动,丰富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厌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避免了人云亦云,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组成员通过实验得知,从组织活动入手引导写作,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自己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并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更不会有无病呻吟,总之在谋篇构段,详略安排,开头结尾都富有个性,并达到了学习语言,练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最终目标。例如,校园艺术节、班级器乐合奏竞赛、大课间活动比拼、“我当推普小天使”推广普通话等,丰富的活动,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现多彩的校园生活,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常常结合教材开展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更大空间时将课堂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养花》一文中,老舍先生介绍了一些养花的经验。教师们及时鼓励学生到图书室或在网上查阅关于养花的文字资料,还让他们去植物园听花农讲养花的知识,观察农养花的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积累养花的经验。举办赏花和习作比赛,交流养花经验,描绘花的特点。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许多学生喜欢的作文活动课,进行先活动后作文的训练,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择优录取方案。在这种充满竞争的氛围中,学生收集资料、开动脑筋,设计出了许多充满情趣和创意的活动方案,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还有,我们将学生喜爱的各种游戏活动与习作指导结合起来。首先,以“边玩边记录和整理”的形式进行现场游戏,强调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记住精彩瞬间;接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谈论游戏:汇报自己观察所得,表达各自感受,不解之处质疑等;然后,让学生现场自由习作,争取一气呵成;最后,引导学生们交流,让他们在小群体中朗读自己的作品,大家相互议一议,评一评。

3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读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的书,利用学生自家的书,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引领学生大量读书,从而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认识,体会生活,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理解与表达获得同步发展。

八、研究的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综合素养。

1.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基本消除,习作兴趣日趋浓厚。

2.学生的习作质量明显提高,持续发展后劲十足。多名学生获金坛市作文竞赛一等奖,陈予婧、史昀欣、均获得常州市作文竞赛特等奖,丁健、陈真慧分获一、二等奖,于潇垚的《梦圆飞天》获江苏省红读活动一等奖,陈予婧获20xx年常州市中小学生读书活动征文一等奖,傅敏萱获20xx年网络读书征文金坛市一等奖。

3.相关习惯得到培养,整体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的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观察习惯及观察能力、积累运用习惯及能力、写作习惯及写作能力、修改习惯及修改能力均得到了培养,贡正、孙卓凡等在各级各类组织的比赛中成绩斐然。

(二)提升了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更为广泛的教学研究的实践领域中进行探索和思考,教育理念、观念在不断地转变、充实,工作视野进一步开阔,业务理论素养和理论提炼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和教研(尤其是习作教学方面)实践能力得以增强,习作教学经验进一步丰富。苏爱琴老师在作文教学设计评比中,她的《露一手》获金坛市三等奖,她撰写的《被忽视的价值观》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谈璀老师执教了金坛市的作文指导课,她撰写的论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作文快乐又有趣》获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王夕珍老师撰写的论文《去伪存真,让作文成为生活的剪影》、《开发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发展》分别发表在《新课程》和《成才之路》上,《开源活氺,回归童真》获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三)总结了实用性较强的习作教学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课案设计、论文及案例反思等。这些从教学第一线中形成的课案、论文、反思等,经过组织、整理、修改、归类、充实了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为作文教学探索出了一些经验。

九、反思和困惑

1、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就是在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究,强调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然而,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要写

好生活作文,学生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较自由的时间和较广阔的空间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讨。

2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在家里进行,主要依靠学生自觉完成,所以部分不自觉的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导致语言贫乏,感悟不多,写起作文来简单,如何确保学生有质有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3、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要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还要进行课题方面的研究,工作量大,如何合理高效愉快地工作,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了许多体会、认识,写了不少反思和论文,有的没能及时发表出来和更多的老师、行家进行交流,以后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