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协连云区委员会

(20xx年7月18日)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业连接着生产与消费,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加快经济循环、合理配置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连云区是全市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具备发达的交通网络,特别是拥有巨大的港口吞吐量和铁路运输,奠定了物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连云”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也是拓展全区经济发展更广阔空间的重要途径。作为连云港市现代物流业最具发展优势和潜力区域的连云区,于20xx年5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区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期,由区政协副主席夏信喜带队,组织区政协办、发改局等单位及部分区政协委员对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连云区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和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企业物流发展环境,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努力培育现代商贸服务业,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不断呈现新的特点:

1、物流业贡献作用日趋突出。物流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资流通提供了有力保障。20xx年连云港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8506.8万吨,同比增长17.6%,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12位。东部城区物流相关行业数量多,产出大。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xx年东部城区物流行业总产出为34.01亿元,按行业划分: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政业) 19.91亿元,批发和零售业14.10亿元。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整个物流产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占全部物流产业总产出的 58.54%。

20xx年连云区物流行业产出情况表

单位:亿元

总产出占比

全区物流业34.01100%

其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19.9158.54%

批发零售业14.1041.46%

2、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目前,连云区已初步形成以海运为龙头,铁路运输为骨干,公路运输为网络和各大型场站为集疏枢纽的综合运输体系。港口是连云区发展物流业的重要依托,连云港港是江苏唯一大型海港和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千个港口开展贸易往来,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29个,位居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行列。铁路运输是连云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东西大动脉之一的陇海铁路,向西横贯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北向的沿海铁路已列入全国铁路“十一五”规划,即将开工建设。公路交通便捷,310国道和全国东西高速公路主干线连霍高速的起点就在连云区,并与南北走向的同三、京沪高速公路贯通;242省道、226省道、疏港通道正在加快

建设中。信息网络方面,光缆干线网己初步建成,形成高速度、大容量信息的传输能力。物流园区建设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近年来,连云区重点建设以港口、板桥等为中心的区域物流中心,并已形成若干亮点。

3、物流骨干企业蓬勃发展。目前,连云区已经发展形成了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培育了中远物流、源达储运、东鸿物流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骨干企业。港口物流公司和中外运陆桥运输公司已被江苏省经贸委确定为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建设了陆桥保税库三大仓储系统,打造了专业从事集疏运车辆信息、货运信息管理与发布及电子商务服务的物流信息交易中心平台。通过招商引资,中海集运、五矿国际等多家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著名物流企业落户连云区。这些物流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技术,对于提高全区物流业现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传统运输、仓储、货代、贸易、商业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涌现、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落户,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4、商贸流通体系基本形成。近几年,连云区商贸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20xx年全区大型商业网点总数达到

31个,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店、超市、专业店等大型商业网点2家,营业额超6亿元;20xx年全区各类连锁企业发展到3

家,连锁门店14个;全区拥有各类市场14个,其中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2家,总成交额19.02亿元,同比增长6.55

%。苏果超市、家得福等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迅猛。大型市场的物流配送业务增多,为拓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运输代理、仓储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拥有国际货代企业101家,发展形成了以中远、中海、中外运等国字号企业集团为主体,民营货代、仓储企业为补充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这些企业从事海陆空国际货运代理、大陆桥过境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租船订舱、集装箱班轮运输、船务代理、仓储(保税库、监管库)、报关报验等综合物流服务。铁路及其专用线是仓储企业的主要运输方式。全区现有80余家仓储企业。以中储物流中心、陶庵储运等为代表,建有铁路专用线,从事仓储、发送和配送等业务。

二、主要制约因素

1、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目前连云港港的实际吞吐量远远超过了设计生产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造升级。港口综合运输体系尚缺少海河联运,集疏运能力一直不能满足要求。二是铁路运力受限制。连云港港口的集疏运近70%依靠铁路,铁路车皮紧张将会影响港口物资装卸和全区物流业发展。公路集装箱运输主要依靠大港路、中山路,运输通道贯穿城区,港口运输和城市交通互相干扰,目前疏港通道正在加快建设,但公路集疏运通道不畅的矛盾仍较突出。

2、物流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目前,连云区大多数物流企业主要由零散的小型配货站、个体运输户以及提供简单仓储租赁的企业等构成。企业规模较小,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工业企业物流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上游企业送货或下游企业取货的方式。仓储设施缺乏,仓储用地不足,尤其是港口堆场严重不足,大大影响了港口的运输效率和城市形象。

3、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保障能力有待增强。物流人才问题是困扰一个区域、一个物

流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物流企业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增值化的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规划制订,明确物流业发展目标定位。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尽快制订出台《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并与港口发展规划及周边地区发展进行衔接。城市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和修编,必须充分考虑现代物流发展和港口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及相关道路等设施,并为港口的发展留足物流发展空间。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按照区域性的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地区性物流枢纽的总体要求,拟定阶段性目标实施计划。根据物流需求的分布特征,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依托港口和全区工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外向型经济较快提升和区域性重要枢纽城市的优势,重点发展以下三大领域:一是行业分拨型物流,依托港口优势,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合理布局分拨配送中心,积极发展跨区域的分拨配送;二是都市配送型物流,依托枢纽城市优势和快速发展的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壮大国内连锁经营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力争形成辐射全市、全省的消费品配送中心。三是产业基地型物流,即依托各产业园区,优先布局物流项目,形成合理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2、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联系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鼓励其收购、兼并传统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中的物流部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在集装箱联运、仓储运输、货运代理和商贸流通领域培育和构建4大物流产业集群板块。大力扶持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逐步培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加强现代化大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连锁配送中心、信息服务等物流服务网络建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构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产业物流中心和连锁配送系统,并设立仓储基地和区域性分销中心,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大力支持区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3、完善交通网络,不断夯实物流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的运输体系,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加快实施大型集装箱泊位和30万吨级深水矿石泊位建设;在加快15万吨级深水航道改扩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连云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深水泊位。做好港口集疏运,加快推进疏港公路建设和通榆运河建设,实现海河联运。做好东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争取连盐(沿海)铁路尽快立项开工;建设连临高速公路,实现各方向上运输通道畅通。“十一五”时期,重点布局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区,主要包括大陆桥公共保税仓库、金港湾大型物流园、板桥工业园物流中心等骨干项目,形成全区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4、加快引导推进,不断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推进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建设,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物流专业知识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府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构建连云区现代物流业信息交换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加强物流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积极推动组建物流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加大物流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重点是规范市场行为、推动联托运等运输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建立现代物流培训和咨询等中介组

织的认证制度。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统计和监测,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开展物流信息的收集和评价工作,适时定期发布现代物流业发展报告。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适应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形成政策合力,努力营造加快发展氛围。加强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区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对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努力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改善服务,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大胆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本区权限内的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流通等具体物流项目审批,建议由区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扎口、牵头会办。积极提供财政扶持,在区服务业引导资金中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建设用地支持,鼓励在统一规划的物流园区内设立物流企业,建设物流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运用财政贴息手段,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和国外资金用于增加现代物流业发展投入;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建立油、电等物流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协调机制,保障企业平稳健康运行。抓好物流企业的宣传、推动和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全社会物流业的发展意识。

 

第二篇:关于海曙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海曙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蔡建军

作为“第三利润源”,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宁波市作为全国现代物流发展三个试点城市之一,已与上海、广州一起入围《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的城市榜”前三甲。随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宁波市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宁波全市物流业发展优势不断凸显。20xx年1月至11月份,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372亿吨 ,同比增长14.0%;截至20xx年12月10日,宁波-舟山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突破900万标箱。20xx年上半年,全市物流总额达到4613.08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65.43亿元,同比增速达24.81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71%,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6.0%,已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

本调研报告结合宁波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海曙区物流业企业运行现状和发展分析,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加快海曙区物流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海曙区物流企业运行现状

现代服务业是与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物流业对应或包括国民经济分类行业标准分类中14个行 1

业,即:铁路货物运输、铁路运输辅助活动、道路货物运输、道路运输辅助活动、水上货物运输、水上运输辅助活动、航空客货运输、通用航空服务、航空运输辅助活动、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运输代理服务、仓储业、邮政业。

1.行业分布情况。截至20xx年12月底,海曙全区物流业内资企业(未注明均包括企业分支机构,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下同)为615户,外资企业为83户。行业服务内容涵盖上述14个行业中的11个。其中,运输代理服务内资企业最多,为436户,占70.9%;其次是仓储业,为68户,占11.6%;第三是道路运输辅助活动,为31户,占5.0%。在物流业外资企业中,运输代理服务则占92.8%。(详见一览表)

海曙区物流业企业按行业分布一览表

关于海曙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注:内资物流业企业注册资本(金)数额以万元计, 外资物流业企业注册资本(金)数额以万美元计。

2

2.企业规模情况。从物流业行业规模看,注册资本(金)50万元以下的内资企业数量为126户,占20.1%;注册资本(金)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的企业数量为66户,占10.7%;注册资本(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为163户,占26.5%。内资物流企业注册资本(金)合计为168798万元,注册资本(金)排名前三位的内资企业分别是宁波市邮政局,49694万元;浙江中外运有限公司,10000万元;中国外运(集团)浙江有限责任公司,9500万元。外资物流企业注册资本(金)10万美元的企业数量为6户,外资物流企业注册资本(金)合计434.3万美元,注册资本(金)排名首位的外资企业是宁波致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112万美元。

3.海曙区物流业企业运行特点。目前,海曙区物流业企业从事的业务范围相对单一,以货运代理服务业为主,合计户数为513户,占全区物流企业数量的73.5%,几乎4家物流企业中3家为货运代理服务企业。物流企业分支机构所占份额也较大,分支机构合计数量为342户,占物流业企业总数量的49.0%,2家物流企业中1家是外地物流企业(企业总部注册地不在海曙的物流企业)在海曙设立的分支机构(或分公司)。其中,内资物流企业分支机构数量为264户,占内资物流企业数量42.9%;外资物流企业分支机构数量为78户,占外资物流业企业数量94.0%。

二、海曙区物流业发展分析

3

(一)海曙区物流业发展基本情况

依据宁波市工商局20xx年度发布的《宁波市服务业企业分析报告》(截至20xx年6月底),内资物流业企业和外资物流企业户数排名首位均为海曙,分别占26.8%和35.1%,海曙区物流业企业数量在全大市所占份额有相对优势。目前,全球排位前20强班轮运输公司中已有10家在海曙设立了运营机构。20xx年宁波市十强物流企业名单中,海曙占三强,分别为浙江中外运有限公司、宁波致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和宁波船务代理有限公司;20xx年宁波市十佳成长型物流企业名单中,海曙仅有一家企业入围,为宁波外运国际集装箱货运有限公司;2007-20xx年度宁波市现代物流重点联系企业(共有20家)名单中,海曙有三家分别是浙江中外运有限公司、宁波中亚国际航空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宁波达利世纪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根据海曙区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xx年1-9月份,海曙全区以物流业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营业收入为867536万元,同比增长30.8%;资产合计为631699万元,同比增长16.5%;营业利润为20046万元,同比增长51.3%;吸纳社会从业人员达6986人,占全区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总人数(53597人)的13.0%,同比增长2.0%。

(二)海曙区物流业发展的优劣势比较

--优势方面。海曙区作为宁波市传统的中心,经济文化 4

资源丰富,商贸商务基础雄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优势也日益明显,有一定的发展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此外,随着“商贸兴区”战略的逐步深入,海曙逐渐呈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集聚能力。目前,海曙区已经汇集了物流企业相对聚集的商务楼宇,如华联写字楼、中农信大厦、世贸中心等。

--劣势方面。海曙区全区仅有29.4平方公里,狭小的的空间内已汇集了大量的政治机构、文化场所、公共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瓶颈制约将愈加明显,土地的缺乏严重限制了城市功能的拓展,同样也成为海曙物流业发展的束缚。另一方面,根据宁波市物流中心总体规划的布局,全市已确定了近期(至20xx年)和远期(2011至20xx年)的“一主六副”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打造现代化物流运作中心,分别为北仑主物流中心、江北物流中心、明州现代物流中心、镇海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杭州湾新区物流中心、宁海物流中心。依该规划,海曙属于全市物流中心总体发展布局之外的边缘城区。

综上所述,海曙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实行错位发展、竞位发展,重点发展运输代理服务业。

三、海曙区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尽管海曙区在物流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上相对其他城区而言,略显一定的优势,但海曙区物流企业大多数仅仅停留在运输和配送服务方面,基本处于物流业发展的初期,海曙区物流业的发展尚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物流业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海曙区现代物流的企业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本地物流企业是近几年来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资本构成单一,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尽管海曙内资物流企业中,注册资本达500万元以上企业数量超过163家,但依据《宁波市物流企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海曙资产总额超过1亿的企业仅为5家。全区大多数物流企业以代办、运输、装卸、仓储等传统业务为主,涵盖包装、分拨、采购、加工等综合业务的物流服务相对缺乏。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以降低成本作为盈利模式,忽视增值服务,企业服务功能单一,高端服务水平有限,海曙区物流企业总体上处于初级状态。

(二)海曙区物流业对外依存度过高。根据上述的统计,海曙物流业以货运代理服务业为主,占全区物流企业数量的73.5%,4家物流企业中,几乎3家为货运代理服务企业;物流企业分支机构占物流业企业总数量的49.0%,2家物流企业中,其中1家是外地物流企业在海曙设立的分公司。从某种程度上将,一方面凸显了海曙区作为中心商贸区其产业聚 6

集效应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间接反映了海曙区物流业对外地物流企业的依存程度过高的隐患。随着宁波市提出“中提升”城市发展战略,各城区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同时由于海曙区资源瓶颈制约(如经营场地有限、租金持涨等)的进一步显现,外地物流企业在海曙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本地物流企业不排除迁出的可能。

(三)物流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目前,海曙区多数物流企业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得到普遍应用,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较大提高,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差错成本、人事成本不能有效加以控制,有的企业的通讯手段甚至还停留在使用电话、传真方式上,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海曙区物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不能实现及时化传达,现代物流系统要求的服务、快速及时、节约、规模化、库存调节五大目标无法实现,因而极大地影响了物流业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四)物流业专业人才缺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调配人员,而是一批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也将是人才的竞争。根据20xx年《宁波市物流企业发展现状研究报 7

告》报告,34%的物流企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5人,69.5%的物流企业物流专业毕业的员工不到5人,34%的物流企业没有物流专业方面的员工。因此,要使海曙区乃至宁波市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培育、引进物流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四、加快发展海曙区物流业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成立海曙区统筹物流业发展的领导组织机构。20xx年,宁波市政府成立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统筹全市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并每年拨出1000万元资金引导发展物流业。海曙还没有相应的发展物流业组织领导机构,建议海曙区成立海曙区物流业领导小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发展海曙区现代物流业的统一领导,制定相关发展扶持政策,同时形成相关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根据宁波市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结合宁波市、海曙区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运输网络布局,统筹制定海曙区相应的物流发展规划,并负责制定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为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创造体制环境。

(二)加大海曙区物流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招商亲商工作力度。要充分利用CEPA实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形成、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海曙区自身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第三方物流 8

企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投资和运营环境,做好相应的投资服务工作。加大对传统物流企业改造整合力度。采取引进、参股、合作、兼并、联营等重组方式,提升传统物流企业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合作的层次,加强与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物流公司的交流和招商亲商工作的力度,认真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千方百计吸引其来海曙投资设立运营机构。

(三)加大对龙头物流企业的扶持和指导力度。落实对海曙区物流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直通车”制度,为它们做强做大、加快发展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要发挥物流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他们领好头,带好路,当好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排头兵。通过企业回访、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和现场咨询等方式,指导物流龙头企业加强企业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诚信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物流龙头企业的营运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海曙区物流业的整体发展。

(四)加快推进海曙区商务楼宇建设。海曙区物流企业以货运代理服务业为主,并且物流企业分支机构占物流业企业总数量的近一半,所以,大多数物流企业一般会把办公场地选择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的商务办公楼宇内。目前,物流企业聚集比较集中的商务楼宇已有华联写字楼、中农信大厦、世贸中心等商务楼宇。海曙区土地的缺乏 9

限制了区域城市功能的拓展升级,从而导致了海曙区物流、国际贸易乃至金融保险业等对商务楼宇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同时,海曙商务楼宇办公场地的缺乏和租金的相对偏高也会成为海曙区物流业发展的束缚。所以,加快推进海曙区楼宇建设,培育出性价比高的办公楼宇,对形成海曙区物流企业集群效应,从而加快海曙区物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加强物流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普遍短缺。因而,宁波市包括海曙区政府在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培养方针,扩大高素质物流人才的供给,尤其是精通国际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如物流企业经理、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同时,积极面向全国和全世界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加速宁波包括海曙区物流技术更新、管理更新和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曙分局)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