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步伐

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按照“深化改革、破解难题、转变方式、提升内涵”的思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改善教育民生,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基础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些难题得到破解,各类教育全面转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但同时,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与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仍然有着差距,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教育理念亟待转变,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但“上好学”却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反映出教育质量与人们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相当多的学校仍然围绕应试教育打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孩子选择名校现象十分普遍。加之一些培训机构的炒作,许多人怀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心理,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竞赛活动,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教育资源配臵区域性结构失衡,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且学生家庭获取这些优质资源的经济等成本也越来越高,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优秀骨干教师紧缺,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上有较大差距,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

——教育考核评价不够科学。由于教育管理、办学和评价 - 1 -

不分家,评价标准单一,方法简单,仅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育质量,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比较普遍,使教育丧失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性。评价过程中有的突击应付,有的甚至违规公关,教育质量评估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染缸效应”和教育对象的多样化使新的教育问题不断出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着传统思维,特别是功利与浮躁主宰的社会文化对教育的“染缸效应”越来越强,部分教师师德失范、师能下降、职业操守缺失,“烟酒味浓、书卷气淡”,损害职业形象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隔代监护子女等群体不断增加,教育对象呈现出多样化。这些孩子的安全、教育、管理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教育的发展既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需要先进理念作支撑,制度创新作基石,人才资源作保障,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致力于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步伐。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其根本目的和首要功能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应跳出教育看教育,回到原点来对教育进行审视和思考,进一步转变认识,完善措施,强化引导,促进教育质 - 2 -

量进一步提高。

首先,应对教育质量有正确的认识。评判教育质量好坏关键应有四条标准:一是能否塑造健全人格;二是是否尊重成长规律;三是能否拓展个性空间;四是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和模式改革,正确处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关系,不光是发展智商,还应培养情商;不光学习成绩好,还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应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适度、适量施加教育,不能拔苗助长。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秉性,要尽力搭建多姿多彩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获得自由发展。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衔接,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使人人都能通过教育成长为不同领域的有用之才。

其二,应进一步加快素质教育推进步伐。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多年,但从总体看,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仍显步伐缓慢。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教育改革要把更加突出德育与社会责任感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加强化体 - 3 -

育和美育,这也标志着推进素质教育将进入新阶段。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进一步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评价机制,把提高教育质量的理念变为完善的政策制度,把提高质量的说法变为科学的方法做法,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第三,应着力营造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教师要摒弃对教育固有的“分数”、“应试”、“填鸭”、“相同”等关键词,真正让“综合”、“个性”、“潜能”、“品德”、“信念”、“审美”、“创新”等关键词在脑海里扎根,不能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父母要发挥好第一任教师的作用,用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言行举止、道德养成。社会是人成长的大课堂,应着力消除社会浮躁之气,让教育变得从容与理性,让校园回归淡定与宁静。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取得突破。

归根结底,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社会都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相互理解,共同努力,携手承担起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

(二)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核心环节,其关键在于资金投入和师资配臵上的均衡。应坚持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加 - 4 -

大投入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资金投入方面,在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应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明确市县(区)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分担比例和具体的财政扶持政策,切实保障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城乡学校统一发展规划,统一经费标准,统一人事安排,统一设备配臵,统一监测机制,统一评价办法,科学布点,均衡建设,深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行标准班教学,消除“大班额”现象,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逐步实现同一县域不同学校硬件设施配套基本无差异。

师资的配臵均衡上,应注重四个方面的探索实践:一是在县(区)域内明确规定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一定年限的校长和教师均应交流,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之间校长教师交流,重点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的交流。二是交流方式可实行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等办学模式手段,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三是强化激励保障机制,在编制核定、岗位设臵、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四是建立“县管校用”的“无校籍”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臵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级政府应着力 - 5 -

创造有利于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师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三)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的风向标和测量仪,“评什么”决定了“教什么”和“学什么”。应把学生、学校和教师作为主要评价对象。评价学生,应打破“唯分是举”,要把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考察。评价学校和教师,不能唯升学率,而应全方位、多元化。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评估教师的德、识、能、绩,改变单凭分数评价教学优劣的做法,建立有利于推广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的倾向,尊重学校的差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应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村)共同评价机制。逐步改变“政府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学生”的单向度、封闭式模式,培育社会专业评价,突破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增加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生培养的跟踪监测制度,实施动态化管理,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总之,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的统筹协调,激发学校和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全面提升。

- 6 -

(四)不断激发强化教育正能量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完善教师行为规范和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并加强督导检查,引导教师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坚守师德,增强教书育人责任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应自觉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基本价值追求,坚持专业学习并勤于思考,不断提升自身“软能力”,更新教学办学理念,从以往的教学生应对考试转变为培养学生终身技能,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同时,应进一步重视留守儿童、随迁子女、隔代监护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应建立关爱这些群体的社会体系,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给其更多的精神关怀。学校更应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教育办法,如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力及的义务劳动,锻炼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分担;建立学生家庭和心理档案,确定教师当留守学生的“代管家长”,经常性与留守学生进行交流,掌握思想动态,给予心理疏导,并加强与家长联系、互动交流,为学生与父母开通视频电话,弥补亲情缺失,强化教育的正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全社会的呵护下追逐梦想、成人成才。

- 7 -

 

第二篇:濮阳市劳教所教育矫治工作调研报告

第14期

濮阳市司法局办公室编 20xx年6月22日

濮阳市劳教所教育矫治工作调查报告

尹济国 王官政

近年来,市劳教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劳教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挽救质量开展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工作机构,配齐配强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劳教人员构成日趋复杂,教育矫治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围绕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要求,笔者对市劳教所当前教育矫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浅显建议,以求进一步推动教育矫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近年来开展教育矫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 1 -

(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这是做好教育矫治工作的前提。近年来,市劳教所所总支高度重视教育矫治工作,始终把教育矫治工作摆在突出的地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四个倾斜,即更多时间向教育倾斜,更多精力向教育倾斜,更多人员向教育倾斜,更多经费向教育倾斜,要求全所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经费用在研究和开展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上来,把更多的优秀警察充实到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去。同时,为加强对教育矫治工作的领导,促进各项教育措施的落实,专门明确1名所领导主抓教育矫治工作,全面负责教育措施的制定与落实,保证了教育矫治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二)加强宣传,转变理念。这是做好教育矫治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市劳教所通过召开动员会、举办演讲比赛、编发所内小报、办黑板报、悬挂标语等多种宣传形式,在全体警察中反复突出强调教育矫治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促使广大警察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逐步摆脱重生产、重管理、轻教育的思想,强化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意识,把工作理念、思想认识逐步统一到中央提出的“首要标准”上来,不断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强化课堂化教学。这是开展教育矫治工作的主体。首先配好配强专职教师,把最优秀的警察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使专职教师人数超过劳教人员的3%;其次在内容上以思想政治、文化、技术教育为主,同时还根据劳教人员的兴趣和特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第三是在教学方式上综合运用分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法,特别是积极推行面对面的启发互动式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第四是因人施教、有的放矢,牢牢掌握劳教人员的认知特点,从劳教人员的罪 - 2 -

错性质、文化水平、年龄阶段等实际出发,精心备课,分别施教,使劳教人员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材的内容;第五是严格落实教学时间,确保课堂化教学的效果。

(四)强化心理矫治。这是开展教育矫治工作重要手段。首先是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教育网络,设立了心理矫治中心,建立了所、大队两级心理咨询教育网络,对劳教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其次是加强心理矫治队伍建设,积极选派警察参加省司法厅劳教局组织的心理咨询业务知识培训,并鼓励广大警察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使多名警察具备了心理咨询师资格;第三是配备必要的心理矫治工具,为心理咨询师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设备,购买了心理咨询电脑软件;第四是积极引进心理教育社会资源,河南濮阳华夏心理咨询中心在市劳教所建立了实验基地,弥补了该所心理矫治教育专业人才和工作经验的不足。

(五)强化职业教育。这是开展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合理选择技能培训项目,针对劳教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济条件较差、教期长短不一实际,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尽可能地开设一些学制短、费用低、浅学易懂、培训面大的“短、平、快”项目,并积极争取免费培训项目。同时,还结合劳教人员兴趣爱好,尊重劳教人员意愿开展技术培训;其次是加强同劳动就业部门联系,市劳教所与市劳动局、就业中心、人才市场等建立联系,及时掌握市场用工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技术工人,就想法进行什么样的技术培训,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做文章;第三是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结合我所周边企业较多的实际,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签订用工培训安置协议,企业需要什么工人,我所就开设什么 - 3 -

样的培训项目,参加培训的劳教人员经市劳教所推荐和用工企业考核合格后,可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解教后即可到该企业上班。

(六)强化社会帮教。这是做好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要途径。首先做好新闻宣传工作,适时邀请濮阳市日报社、濮阳市电视台、濮阳广播电台等社会新闻媒体来所对工作进行采访报道,开展大型对外宣传活动,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劳教人员教育挽救工作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建立帮教工作网络,主动与县(区)司法局、企事业单位、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建立帮教关系,通过向劳教人员赠书、发倡议书、结对帮教等形式定期开展帮教活动,还直接与劳教人员家属、劳教人员原工作单位签订《帮教协议书》,明确劳教所与帮教方的义务,建立起信息畅通、协调科学的工作机制;第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同市党、政、工、青、妇等社会各界的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各级领导与知名人士到所视察或与劳教人员座谈;聘请市人大、市政协代表担任义务帮教员,定期到所开展帮教活动;每逢重大节日邀请劳动模范、退休老干部和解教后表现突出、做出显著成绩的典型人物来所作报告,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第四是借助法律援助手段,加强同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的合作,邀请法律援助工作者来所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法律宣传,对需要法律援助并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劳教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二、当前教育矫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警察对教育矫治工作认识不足。虽然上级机关一直强调教育矫治工作在劳教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受经费等因素制约,加上部分警察自身认识偏差,对教育矫 - 4 -

治工作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劳教场所的主要任务是把劳教人员管住、看住,在教育矫治上投入精力和时间是一种浪费,从而轻视或忽视教育矫治工作。有的认为教育矫治工作难度很大,付出的劳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而在工作中缺乏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片面认识导致个别领导和警察对教育矫治工作热情不高,工作力度不够,对上级的教学部署和常规教育任务,仅作一般性的安排,满足于计划有了、通知发了,在调查研究、落实检查、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等方面做得不够。

(二)现行经费标准难以满足教育矫治工作需要。目前市劳教所教育经费标准仍然沿用19xx年《劳教教育工作规定》中的每人每月4元的标准,与教育矫治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明显偏低,从而严重制约了教育矫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市劳教所有时不得不靠组织劳教人员生产劳动来弥补所政和教育等经费不足的困难,导致重生产轻教育现象,要么教育矫治课时被挤占,教育矫治工作不能真正做到“四落实”,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要么教育矫治工作走过场、走形式,劳教人员最终达不到转化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技能的教育目的,阻碍了教育矫治工作职能的发挥。

(三)教育矫治内容、形式与劳教人员实际相脱节。首先,当前对劳教人员的教育内容,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单调、空泛,缺乏新意,与劳教人员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脱节,针对性不强,可信度不高。例如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主体内容基本上还是延续建国以来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当今社会对“三观”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已 - 5 -

与传统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师资、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基本上采用“干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模式,很难对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就业产生积极作用。其次,在教育形式通常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不分年龄、文化、罪错程度,一律以大队为单位开展教学。教学中基本上采用机械重复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警察多是照本宣科、简单说教,针对性、互动性不强,不能吸引劳教人员。

(四)教育矫治考核方式流于形式。无论是上级部门,还是市劳教所在下达教育矫治工作指标时,往往过于注重外在形式。首先,重形式的多,重内容、重效果的少。特别是在考核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教育矫治工作的各种记录、各类数字,形成了“形式”教育、“数字”教育。其次,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特别是在评价劳教人员的受教育效果时,只要劳教人员不违纪,就往往被认定为所内表现良好。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易受警察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不能真正作为劳教人员改好程度的指标。这种只注重表面、忽视本质的考核方式,容易使教育矫治工作只做表面文章,

(五)师资队伍状况难以适应教育矫治工作发展需要。首先,专职教师队伍数量偏少。我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4名,其中专职教师仅5名,有些兼职教师仅仅是名义上的。其次,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法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专业方面的专业人才。最后,教师队伍缺乏培训。面对新时期劳教工作的新特点、新挑战,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上,缺乏对教育工作全面、深入地思考,而我所由于警力、经费等原因教师难以得到经常性的培训,知 - 6 -

识得不到更新。这些因素导致我所的教育矫治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式发展需要,影响了对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效果。

三、当前做好教育矫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广大警察的宣传教育,促使广大警察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把教育矫治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向教育要质量,向教育要效果,向教育要稳定,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管理、教育与习艺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管理、教育、劳动三大职能在和谐有序、作用互补中同步协调发展,使教育矫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二)要积极筹措资金,解决教育矫治工作经费问题。经费保障是做好教育矫治工作的前提,只有解除缺乏教育经费的困扰,劳教场所才能一心一意搞教育,才能把劳教人员教育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合法公民。为此,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给予资金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开展教育矫治工作所需的仪器、设施,娱乐活动中心所需的设备等所需资金的投入。其次,必要时可以从劳教人员习艺劳动收益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开展教育矫治工作,逐渐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自筹为辅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

(三)要改革内容形式,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劳教人员普遍存在的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低下、自控能力差和比较自私等特点,着重围绕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来进行,还要在教育内容中注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时代气息,使之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文化教育应在扫盲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向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延伸。不仅要把他们改造成为合格的公民,还要努力在提高 - 7 -

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方面下功夫,这就要求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定期组织劳教人员进行读好书、看优秀影片等活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适用性,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劳教人员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来选择培训项目。要积极借助社会资源,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所开展技术培训。其次,在教育形式上,要做到“三个改变”、“一个突出”,即改变单一的灌输型教育为启发诱导互动式教育;改变粗放式的大课堂教学为灵活机动的多元化复合教学;改变生硬的说教方式为人性化教学;突出个案教育的矫治功能。个案教育就是劳教人员一入所,即根据其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罪错性质、恶习程度等制定分阶段矫治目标,并把每一阶段的任务落实到警察身上。

(四)要加强考核检查,促进教育工作扎实开展。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考核和检查。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还要包括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也就是劳教人员的转化情况,例如,认错悔过、遵守所规、行为养成的实际情况以及重新违法犯罪率等,这些都应实行量化考核,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细则。要把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阶段性考核与长期性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要将教育考核成绩和部门、警察个人工作成实绩挂钩,切实把教育工作变成一项硬任务,建立有效的教育矫治激励机制,对教育矫治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警察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增强警察做好教育矫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要建立专家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矫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敬业精神,还要提高他们的严格管理文明执法的水平、 - 8 -

增强自觉维护劳教人员合法权益的意识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其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为劳教人员做出典范,才能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才能使其言语、行动中透露出的各种信息更容易地被劳教人员所接受,进而对其进行熏陶、感染,加速他们的思想转变,为教育矫治水平的提高提供动力。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把紧“入口”,把有限的编制用于引进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急需的专业人才,调整优化队伍结构,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其次,要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经常对教师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或鼓励警察自学,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知识化水平,使教师由看守型向教育型转变,由低层次、经验型向高层次、知识型转变。最后,要开展经常性执法执纪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严格、依法、文明、科学执法的意识和水平。

(本文作者:尹济国系濮阳市劳教所所长,王官政系该

所办公室副主任。)

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纪委、市委政

法委、市综治办、市直工委、省司法厅办公室、依法治省办公室、市中级人民

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

发:本局各位领导同志,各县区司法局,局属二级单位,局机关各科、室、部。 - 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