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比 试 验 报 告

垫江县绿柏小学校

小学生阅读习惯对阅读兴趣的影响

对 比 试 验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进入了一个知识不断更新、高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更新知识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学会学习,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但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成为畸形状况。一方面,小学生出于兴趣、好奇和求知欲,“饥不择食”地到处找书看;另一方面,家长、教师唯恐分散学生精力,非但不予以组织指导,还多方阻挠,导致学生阅读量少、书源不畅、环境不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更谈不上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学生大量课外阅读量的摄取,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以保障,读书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儿童抓起,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

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这一目标很难落实。为改变这种现状,许多专家、学者、教师经多年不懈的努力探索,初步形成共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此,充分发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兴趣、愿望,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将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任务,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以上背景和理性认识,20xx年10月,我们参加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的引领下,申报并实施子课题“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习惯及方法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可行性的实践研究。

二、我校小学生阅读现状

(1)部分学生阅读兴趣比较单一,将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读漫画、画报等休闲性书籍,不愿读经典名著。

(2)部分学生阅读习惯不够理想:读书只顾看热闹,缺乏独立见解和深入思考。

(3)部分学生读书量太少:有的家长过于注重孩子参加各种艺术特长班学习,孩子课余阅读时间较少。

由此,我们做《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习惯及方法的研究》的对比实验报告。

我们采取“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通过调查结果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测实验的效果。行动研究法:实验的过程,对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进行动态的跟踪、观察、记录、分析,在行动中进行研究。个案研究法:注重个案研究分析,从个案研究中发现有价值的典型经验和成果,为实验结论积累重要的生动的素材。 研究中,注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最后形成此“实验报告”。

三、措施的保障

(1)、建立网络:学校建立 “行政领导,专职负责,教师实施”的读书管理网络,使阅读活动有组织地进行。 (2)、完善网点:学校有一馆一室——图书馆、阅览室;班级有一角——图书角;个人有一柜——图书柜。网点完善,为学生校内外阅读提供丰富的书源,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3)、落实时间:阅读课、图书馆、阅览室开放日,是学生读书时间,教师不得占用;学生一周有三次阅读,教师通过《课外阅读卡》作检查。 (4)、教师示范:学校全体教师,每学期都有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而且要写读书笔记,为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形成了师生共读的全校性阅读的良好风气。 (5)、借助书籍:学校为一至六年级征订了《学语文之友》系列丛书,充分发挥家庭的辅导作用。 管理到位,措施得力,保证了阅读活动的良好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四、实践与结论

(一)、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读写结合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在表现

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呢?实验的过程中,课题组借助问卷调查、对学生个体进行个案的观察、跟踪、记录和分析,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通过读书节的活动以及读书征文比赛活动等,发现“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读写结合”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共同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在阅读的态度上是主动的,会主动借书、买书、读书,读书的时候,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而且注重做好阅读笔记的工作,要不就是在书上圈划批注,要不就是进行摘抄,写读后感等。换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引导和效果的观测。

如个案一:白瑶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刚开始时,她给学生强行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但效果很不理想,她也深感疲惫。经过反思,她认为问题主要是没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态度,学生的读与思,读与写都是一种机械的应付的做法,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良好习惯的表现。于是,她开始利用故事交流,好书推荐等做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态度,取消阅读的硬性任务。她每月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心得交流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会进行交流,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收获自信,增进兴趣。同时,对主动上交并写得较好的读书笔记在班上进行

展示交流,表扬这些同学的阅读主动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培养,白老师发现,停止硬性要求写读书笔记后,学生的阅读热情不减反增,就是课间也有一些同学手不释卷,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最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读写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态度端正,优选方法,读有所获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内在品质 学生的阅读行为,既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关联到内在的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实验中,课题组借助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记录、个按研究等方法对几百名阅读习惯养成比较好的同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端正的阅读态度、优选的阅读方法以及读后有收获,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的内在品质。端正的阅读态度,指的是对阅读有高尚的志趣,阅读过程中主动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接受道德品质方面的激励和启迪,对读物的价值倾向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判断等。优选的阅读方法,指的是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读书体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能较好地将这些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时候,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在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引导。

如个案二:我(李乐坤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训练,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小成同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小成根本没心在阅读,而是东张西望,想方设法和周围的同学闲聊,甚至捣乱。通过和他的交谈,我得知他对所要阅读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又缺乏阅读方法。结合小成和班上的整体情况,我尝试通过以下手段调节同学们的情绪,鼓励他们选择多样、新颖的读书形式去阅读。1、课内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看书;2、课内学生按与同学间的亲密程度分组看书;3、课外,学生可以上网阅读;4、课外发动学生去图书馆阅读。

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发现小成同学在阅读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为了使他继续保持阅读兴趣,我做了许多工作。开始,我让他选自己喜欢的杂志、书籍。他挑的多半是图画多、文字少的书。当他有了阅读积极性后,我适时地向他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让他有书可读。有时给他介绍科学类的小常识,扩大他的知识面,有时介绍同课文有关的资料,增进他对课文的理解。阅读了书籍后,我让他作摘记,写心得体会,或让他背诵精彩片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阅读课上他能认真阅读,作好读书笔记,积极参与课内讨论,回答或提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思维活跃、语言流畅。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让班中每一个同学都来介绍一下自己的阅读方法,以便于其他学生有所借鉴。我发现小成居然也能说出他的方法,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对他来说,这已

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现在他喜欢订报刊,喜欢买书,变“要我看”为“我要看”。 看到小徐同学的进步,我真正理解了“开卷有益”这四个字的含义。

(三)、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

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校外进行的。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和帮助,而到了校外,就应该依靠更多的社会力量给他们提供阅读的环境和阅读的引导。实验过程中,课题组跟踪了一些阅读习惯养成比较好的一部分学生,发现他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除了自身努力和学校的引导之外,家庭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一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他个人与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培养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课题组充分考虑和重视了家庭、社会的因素,注意了整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实践证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

如个案三:(一个家长的体会)“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这是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籍的赞美。书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它会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新天地。作为父母,当然想让7岁的婷婷从小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自从婷婷上学后,学校也有阅读课外书的要求,于是我们有意识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也收到一些效果。

婷婷从小好动,别说要她每天阅读课外书,让她安安静静坐10分钟都不容易。人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于是我们决定从引导她读书的兴趣入手。我们一起去书店买了《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西游记》、《世界经典童话》等许多课外书,先有声有色地讲给她听,生动有趣的故事令她着迷,使她感到读书的乐趣,然后鼓励她用刚学的拼音试着自己读,并及时表扬她“婷婷真棒!会自己读故事书啦!”慢慢地婷婷对故事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她阅读的积极性。

有了兴趣,我们开始培养婷婷每天阅读的习惯。配合学校制作的《阅读入门辅助

表》,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我们就一起阅读课外书,有时读童话,有时读寓言。刚开始是我们读给她听,随着她对拼音的不断学习,慢慢地由她自己读,一遍不明白,再读第二遍,我们让婷婷反复读,大声读,让她感觉到一种美,包括词汇的美,故事的美,文章内在的美。

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后,为人父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帮孩子把好关、择好书。优秀的书籍像一座宝库,带给孩子的是奇异珍宝,而不健康的书则会让孩子误入歧途。我们在选择好书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挑选那些适合她,能让她理解的书籍,这样就有助她健康成长,否则只能起到对孩子思维的僵化和禁锢作用。

读书还要讲究方法。我们除了让婷婷大声读,反复读,还让她读完后试着概括故事内容,讲讲自己读书的感想和体会,并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为训练她们演讲、说话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增长知识,明白不少做人的道理。 等婷婷再大一点,我们还会教她养成做读书笔记、做卡片的习惯,并摘抄一些篇幅不大、很精练的好文章。

上面这一个案表明,家庭对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关键的作用。这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耐心培养,循循善诱,与学校进行密切配合,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如个案四:我(胡中红老师)班上的学生李洋,家长认为读好学校的课本,便是读好书,而忽视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指导。因此学生课外识字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每次阅读活动只好走马观花似的看书,对于书中讲什么,是模糊不清的,阅读的能力明显比不上爱读书的同学,读书兴趣不大。

针对问题的出现,我们采取正确的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课堂上通过提问让“李洋”同学来展示自我,调动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读书的兴趣。我经常对该同学进行鼓励,激发他读书的热忱。班级设立的“读书角”,让李洋同学当图书保管员,用环境的影响激发读书的兴趣。当他对读书产生一定的兴趣时,我们就抓住这一时机,教给他读书的方法,使他学会阅读,主动地阅读。

在活动中,我让他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活动,展示阅读的成果,提供学习的机会。在李洋同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我与家长共同配合,要求家长为他提供读书的良好环境,提供阅读的内容,帮助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请家长每周对孩子的阅读态度、阅读数量、阅读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认真促进,定时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李洋”同学的被动读书变为主动读书。

这一个案表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和老师的共同配合是不可缺少的。

五、效果与分析

(一)、对比数据——学生越来越爱阅读

实验前,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已经做了一定的指导,有些班级的学生还自发成立了班级文学社,学校年终为课外阅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还颁发了“阅读之星”奖。根据学校对各班的调查了解和数据统计,实验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整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一)

实验前后学生课外阅读整体情况对比表

对比试验报告

对比试验报告

从表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进行之后,学生的人均藏书量由原来的14本上升为30本;人均每日课外阅读时间由原来的8分钟提高为25分钟;班级文学社的个数由原来的3个,上升为15个。全校性的读书节由原来的每年一场上升为每年两场;年均读书卡份数由原来的300份上升为1000份;年均阅读之星人数由原来的20人提高为120人。学生普遍提高了课外阅读的自觉意识有所提高,学校的读书氛围浓厚。学生开始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而且阅读的成效比较明显。学生喜爱阅读,是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题实验目标预设中的“形成爱读书的局面”的重要标志。

实验中,课题组选取了12个实验班的365名学生进行了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两个维度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对比。共发放问卷365份,收回有效问卷365份。图

对比试验报告

二是365名被测学生实验前后在阅读态度方面的数据对比。

图二:365名学生在阅读态度方面的前后测对比

图二的数据表明,实验前,在阅读态度方面,理想状态(读书入迷,经常读课外书)的56人,占15.4%;较理想状态(学习之外的时间读一点课外书)的86人,占23.6%;不理想状态(不喜欢读课外书)的223人,占61%。 实验后,在阅读态度方面,理想状态的298人,占81

对比试验报告

.7%,比实验前提高了66.3%;较理想状态的52人,占14.2%,比实验前下降了9.2%;不理想状态的15人,占19.5%,比实验前下降了41.5%。学生在阅读态度方面,多数集中在理想的状态里面,较理想与不理想状态的人数明显下降,表明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同程度较高,习惯养成较好。

(二)、分析活动——学生越来越会阅读

全校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社课外阅读活动,共有班级文学社15个,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文学社的课外阅读内容基本上由学生自行策划进行,表明了学生能够将阅读的方法用于阅读的实践当中。

抽取12个实验班进行实验的前后测中,有关于阅读方法这一方面的内容,从前后测的结果对比来看,也表明了学生在阅读方法方面的长进,学生从“爱阅读”走向了会阅读。(见图三)

图三:365名学生在阅读方法方面的前后测对比

对比试验报告

图三的数据表明,实验前,在阅读方法方面,理想状态(能选择与自己有关的课外书,能在书上做标注记号)的98人,占26.8%;较理想状态(在读课外书时没有时间安排和不确定)的96人,占26.3%;不理想状态没有选择性地随便看书)的171人,占46.8%。 实验后,在阅读方法方面,理想状态的284人,占77.8%,比实验前提高了60%;较理想状态的96人,占26.3%,与实验前持平;不理想状态的9人,占2.5%,比实验前下降了

44.3%。学生在阅读方法方面,多数集中在理想的状态里面,不理想状态的人数明显下降,表明了大多数学生对在课外阅读方面,不仅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而且注意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当中,做到了爱阅读与会阅读的统一,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纵观成效——教师的阅读教学潜能得到开发

1、实验班的教师开发了阅读指导课、作品欣赏课、欣赏创作课等多种类型的阅读校本课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课外阅读活动形式,如胡中红老师的“同伴交往阅读”,根据学生同伴交往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在交往中的阅读倾向性,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阅读。何成林老师的将多种形式读懂文本融会贯穿于教学之中的“听书、讲书、读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舒刘明老师的 “好书推介专栏”、“搭建阅读交流平台”,让好书推荐成为班级的一个常规制度,学生在经常性的训练中养成习惯,同时,建立一个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读有所思,思有所论,论有所悟。余松老师的“提高阅读速度”训练,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为主要的训练点,在阅读速度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李乐坤老师的“树立偶像,培养高尚人格”,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敬佩的名人或伟人,并以他们为榜样,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特别是了解他们在读书方面的勤奋精神和良好习惯,用来激励自己在阅读方面勤奋认真,好学上进,并为自己树立起高尚的人格打好基础。薛晓玲老师的“低年级好词佳句积累”活动,让学生借助阅读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然后用专门的课堂进行背诵比赛,反馈评比等,学生兴趣高,阅读积累的效果好。白瑶老师的 “情感阅读”,以“情感”为支点,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系统的指导,分“快乐阅读”、“静心阅读”、“会心阅读”、“批判阅读”、“个性阅读”等方面进行周期性的培养和引导,充分体现了阅读过程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和谐人格的培养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

2、实验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写成的经验总结、活动设计、论文随笔、教育案例等,在学校内进行了交流。 实验的直接成效和间接成效,加上前后测的数据对比,学生阅

读活动的开展等,表明了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基本上实现了实验之初提出的目标假设。

六、 问题与设想

关于“良好阅读习惯”内涵的界定在研究过程只能感没有着力进行研究,现在看来已本研究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到底以什么为标志,这是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因为阅读活动不仅仅牵涉到学生外显的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阅读品质。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其外在的行为习惯与成年人所认为的“良好习惯”明显相反,但他们的阅读效果却是相当好。有些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时,表面上看,其行为可以称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但阅读的效果却很不理想。那么,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到底应该是从阅读的效果来认定,还是应该从外在的阅读行为来认定,抑或应该是内在阅读效果和外在阅读行为的统一?这是我们值得组织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问题就成为我校季候拓展该项研究成果的重要问题之一。此外,我们将该研究的成果按计划有步骤推广到各年级非实验班。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美〗温迪·威廉姆著《读书,从小养成的习惯》,中国海关出版社,20xx年10月。

3、孙云晓、张梅玲主编《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20xx年1月。

4、李方编著《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xx年9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