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读书报告

读完《世界文明史》,我更相信一句话:“历史是人的创造”,这句话包含着两个意思:首先是表层的,就是说历史是人类曾经的活动记载;其次历史是包含着历史学家的主观感情,是他们的精神创造。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理出人类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知未来,可以与现实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问题。

人类的文明是复数而非单数,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文明,究竟有多少个,连历史学家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么到底为什么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明会不一样呢?这本书里这样描述:重要原因之一是地理的差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埃及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而不必去支付自然,在他们的处世之道中充满了顺从自然的思想。由于这种顺从自然的思想,埃及人热爱现实生活,也希望这种生活永远延续,而当生命结束时,他们会希望有来生,于是他们创造了金字塔、木乃伊等等。我认为这个原因造成了早期的人类文明之间的差异,但是却不是后来晚些时候的差异来源,因为随着人类的发展,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地理的差异。那么当人类发展那种境地,有时什么继续造成人类文明的差异呢?答案是随着人类发展,人们克服空间的障碍,开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这样在互相学习中就会形成新的文明。这新的文明就相当于是已存在的不同文明的组合,但是不同的新的文明是由不同的旧的文明组合而成的,这就是差异来源。如现代西方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宗教的组合。但世界上没有其他那个宗教也是这三者的组合,这就是差异。最后这种一开始的小的差异不会给予不同的文明以不同的历程、不同的经历,从而把这种一开始小的差异无限扩大,从而真正的形成差异巨大的文明。

读这本书,使我对几个文明非常感兴趣。下面将一一讲到。

首先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明,一开始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并且苏美尔人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的使用文字的民族,除此之外,苏美尔人也是世界上许多早期生活常用品的最早发明者,比如车轮、历法。说到历法,苏美尔人在那时的历法里就有了瑞年的说法。早期的文明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宗教,苏美尔人也不例外。苏美尔人的宗教史一种多神崇拜,他们认为范式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神性,为此他们还搭建了吉古拉特等大型的神庙,城市也是以这些神庙为中心建立。苏美尔人也非常热爱艺术,他们的生活用品,即使是最常用的也会被制作的非常精美。苏美尔人还是学校的最早创造者。可见苏美尔人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会穿凿出文明程度这么高的文明呢?这一点,书上没讲到。我想既然是早期的文明,那么按照上面所说的理论,原因肯定就是地理因素了。那么到底和地理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尼罗河环境并不好,因为多灾多难,人们对死亡就是司空见惯,这样他们就不会像埃及人那样重视来生,只会更注重今生,于是造成他们重视眼前的利益和现实的生活。他们的城市外面有先进的蓄水池,可以保他们安然无忧;他们的贸易很发达,因为人们享受生活需要很多的物品交换;他们没什么军事活动,因为他们觉得不需要,只需要享受当前安逸的生活。所以后来苏美尔人的地方很容易的就被闪米特人“占领”了,但是这是由于苏美尔人的这种先进的文明使得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一件事情发生了:落后的民族用武力占领了先进文明,但是在文明本身上,终究是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占领。后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进程到古巴比伦时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当数《汉莫拉比法典》,这部法典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美尔人的文明的不断延续。我们可以从苏美尔文明里得到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最主要就是,要居安思危,要重视军事的发展。就如后来的希腊,虽然文明程度很高,但是最后还是被亚历山大占领了。

其次就是希腊文明,很多人肯定对希腊文明很熟悉,因为当今西方的思想流行于世界,而希腊文明是它的一个重要根源。早期,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之后形成了雅典和斯巴达来年各个风格迥异的两排城邦。斯巴达是寡头政治,就是封闭式管理城邦,所以斯巴达的文明程度在公元前6世纪也是停滞不前。那么为什么斯巴达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由于是早期文明,环境因因素起很重要的作用:斯巴达周围群山环绕,环境相对封闭,有点夜郎自大的

现象,也较少受到邻邦城市发展的影响;斯巴达尚武使得他们向外扩张,就不得不一直保持他们在军事上的领先优势,由此统治者把人分为几个级别,武士在这个级别划分中拍到相当高的地位,分别是:公民即武士、边民和奴隶;斯巴达也缺乏一个有政治权利的中产阶级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这样这个斯巴达国家就是一个超级军营,全国实施军事化管理。

而雅典的发展确实另外一个轨迹。雅典的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公民,不是武士、外来人口、奴隶。雅典规定,奴隶主一定要善待奴隶,不能虐待奴隶,也不能随意杀害奴隶。其实我们说西方受希腊文明影响很大,这里所说希腊文明其实就是指雅典城邦的文明。雅典在当时是一个很民主的地方,而雅典是在经历了四个阶段后才慢慢走向民主的。这四个阶段是:德拉古的改革、Solon改革、比希特拉图改革和克里斯蒂尼改革。雅典民主是希腊后来的民主政治的缩影,它在城邦范围内实现了公民的民主,掌握政治和军事实权的重要官吏由公民选举产生,收到公民的监督,并有不太长的任期。大多数的普通官员和陪审员有抽签产生,面向所有公民。各种权利之间有制衡。就是这些原则也行了以后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当然这些不是说希腊的民主制度就是完美的,比如雅典民主制度把妇女完全排除在外,这不得不说是不足之处。

提到希腊,除了政治,不得不提的就是希腊的艺术。希腊的艺术最具有影响力的当数起其神话故事。希腊艺术里大量呈现神的形象,表现神就是为神服务,是对神的敬仰。希腊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样崇拜多神教,甚至还有厕所神。但是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不同的是,希腊神之间是有很密切的联系的,不是互相孤立的。希腊诸神就是通过这种神话来编制的。希腊神话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神被人化,神具有人的一切个性,包括贪欲、性欲等等,神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另外希腊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和气它文明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对神很虔诚,但是并不狂热,这一点可以由此证明:祭祀在他们的社会里地位不是最高的,祭祀活动在他们的生活里也不占多少分量,但是他们很虔诚。

另外一点就是希腊的思想和艺术。希腊古典时期思想上的主要成就其实就源于那几个名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学生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提倡民主,这点可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看出。另外希腊的艺术成就也是相当的惊人,他的建筑、雕塑在今天看来都是无价之宝。

这是早期的文明,体现出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几乎是零。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之高,令人不可想象。下面我将提到,由于文明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文明。

罗马帝国可以说是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帝国之一了,由亚历山大大帝横扫出的帝国,把地中海变成了国家的内海,融合了世界几乎所有的文明因素,包括东方。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希腊文化的扩展,因为亚历山大从小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诲,对希腊的文化认同感很强,随着他的全世界的征程,希腊文化也就传到了几乎全世界。这其中希腊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在默默的改变,在默默的融合。由此产生出罗马帝国的文化,大融合的文化,这是人类文明个一个新的伟大阶段,标志着人类大规模文化交流融合时期的到来。在文学、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法律和科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各民族的融合中基督教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并在罗马帝国里发生着重要的演变。

这是真正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兴旺。但是由于罗马帝国从全世界各地挂搜来的财富太多了,使得罗马人原本纯朴的生活作风完全改变,最终拜倒在金枪的足下,而日益腐朽,最终被打败。其实历史上总在进行着这样的更替,中国就是最好的例证。开朝总是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东西总是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需,而旧的东西的危害就在不断的积累,渐渐的这种危害使得社会承受不起,这时这套旧的制度就会被先进的另一套制度所取带,而这期间往往会伴随着流血的斗争。

当然,笔者为了达到荐书的目的,在文章结尾再强调一下本书流畅简练的语言特色还是有必要的。这些年不少著作之晦涩难懂已成学术之“世风”,比如人们感叹布迪厄和詹姆逊等

人的文章之难读实在再无法刺激人们再度领教的欲望(翻译本难读另当别论)。虽然布迪厄等人认为“复杂的东西只能用复杂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这种表达已经被认为是学者本人有意制造“学术区隔”的手段;[15](P11)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学术人”都将这种写作风格当作不可违背的戒律接受下来。相反,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赞成“通俗学术”的写作家们对前一种表达方式亮出了近乎训斥般的不满。因为波普尔认为,这种晦涩不仅是文字上的错误,而且是个道德上的错误,因为它是对理性的威胁,因为理性的生存取决与表达的明晰性。[16](P253)一本书不能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但《文明史》一书。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的建构和理论资源的索取,还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立场来看,在这个提倡创新而知识越来越不确定、知识分子越来越浮躁和不自主的时代,我们或许确实能够从中找到部分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学术越来越“不学术”的今天,能够安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摆上这本书,恐怕是越来越重要了。套用一句广告语就是:你还在等什么呢?

谁也左右不了历史的前进方向,每个人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并作出自己的努力。如果你看清了历史的这个潮流,你将会留名;如果你看错了历史潮流,那么你只会被抛弃。就如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往往是农民起义军先上,而农民起义军要靠一个领袖来振臂高呼以云集之,但是什么时候高呼,这有很大的学问。有的人时机选择正确,成功了;有的人选择错位,结果肯定只会是被送上断头台,人们也不会记住他们。我们记住的人,他们是成功的。但是不要忘记,在他们之前或之后肯定也有人干过和他们一样的事情,只不过时机选择正确的才活了下来,我们才能知道,才能记住。所以,学习历史的目的就在于明白这些道理,并付诸于实践!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中“最出色的画稿之一”,小说极为成功地塑造了老葛朗台这样一个凶狠残忍、贪财好利而又悭吝成癖的资本家形象,展现出了资本家的无穷贪欲和冷酷无情;揭示了在人的家庭幸福和道德品质上金钱的巨大破坏力量;提示了资产阶级的血腥发迹史和由金钱崇拜带来的社会丑恶和人性沦丧。小说把心理分析、风俗描绘、细节刻画、人物塑造、哲学议论融为一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标志着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

从艺术上看,作品在塑造人物、描写环境、叙述故事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精细入微的环境描写,反映了时代风貌,生动再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可以说是整个法兰西历史的一个真实断面。另外,作品结构紧凑、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各线索之间相互联系,显得跌宕有致。行文如滚滚洪流,直泻而下,笔试酣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这部小说以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

作者主要采用了典型环境中的塑造典型人物、细节描写、对比手法、讽刺与幽默手法、漫画式夸张手法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带给我们极大的审美享受,同时也为我们观察和描摹生活、刻画人物提供了借鉴。

《欧也妮·葛朗台》对于巴尔扎克本人来讲,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葛朗台的形象作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而流传后世。这部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最具可读性的一部著作,它以讽刺的巧妙运用而吸引着人们。巴尔扎克其他批评现实主义作品虽博大精深,却很难让人一气读下,原因在于他叙述的冗长,技巧的呆板,唯此部除外。总之,巴尔扎克仍以其《人间喜剧》成为当时法国社会出色的书记员。巴尔扎克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不仅属于法兰西民族,巴尔扎克是全人类的骄傲。[4]

这部小说能获得斯德哥尔摩的青睐,除了大师级的叙事艺术之外,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也起到关键的作用。文如其人这句话,至少对海明威而言是适用的。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又喜欢拳击、斗牛和狩猎,是个不折不扣的硬汉。他这种酷爱冒险和暴力的性格在早期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太阳依旧升起》中的贾克·巴恩斯,《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里德里克·亨利,还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无不是极富男子气概的英雄式人物。甚至连安德斯·奥斯特灵也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说:“诚然,海明威早期的作品有其残暴、愤世和冷酷的缺陷,这有悖于诺贝尔奖对理想文学作品的要求。”但《老人与海》却有着明显的衰年变法的痕迹:海明威这次要探讨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并试图传达一种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精神。

他以往的作品,尤其是《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本质上是对暴力和残酷的揭露,弗里德里克·亨利惶恐地在卡波雷托的泥泞中浴血战斗的场景,以及罗伯特·乔丹奋不顾身地在西班牙的群山中炸毁大桥的画面,无不令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互为地狱的恐怖。而且这两部小说均以悲剧收场:凯瑟琳因难产而在血泊中去世,留下亨利独自在雨中凄然地返回旅馆;而乔丹虽然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却逃不过沦为俘虏和被处死的命运。

但在《老人与海》中,读者看到的只有温情。老人和男孩的深厚感情就不说了,连露台酒吧的老板马丁也经常给老人免费的饭吃,而老人则对他的邻居满怀感激,认为“我生活的这个乡镇很友好”。人在这里变成了大写的人,对应着的是自然。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改革家,是中国20世纪推动现代化的先驱。他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生活教育来推动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他热爱人民,鞠躬尽瘁,手脑并用,勇于创新,对祖国和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及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从《全集》中可以看出,他涉猎的领域很广,诸如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道德、国际交往、科学普及、民族团结、宗教信仰、新文字推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等均有精辟的论述。陶行知又是伟大的人民诗人,其诗的大众化“独开风气之先”,《全集》中收入他的诗800余首,仍未搜齐。当然最突出的仍是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家熟悉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他倡导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民主教育以及他身体力行的崇高师德,是多么贴近我国的现实与未来的走向。

陶行知全集共12卷。

其中第1至4卷为[论著];第5卷为[教材];第6卷为[英文著译];第7卷为[诗歌];第8卷为[书信];第9卷为[书信人名索引];第10卷分上下为[衙备忘];第11至12卷为[补遗一、二]

本卷为集外书信和人名索引卷,收入作者于19xx年8月至19xx年7月所写的书信350封;收作者与他人合写的书信及其他有关函电4件作为附件。少量题注放入注释中。整个全集的人名索引均收入本卷中。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

世界文明史读书报告

各种情况下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仅此而以。因此我们用此在并不是在表达它是什么而是它的存在。”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由台中中央书局于19xx年首次刊行,以后改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大陆有春风文艺出版社19xx年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xx年版,广西师大出版社20xx年版。全书共计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纲,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结论为中国绘画艺术实由庄学一路开导而出,给读者以颇多启示。

《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宗先生的美学思想。这部书中有四篇直接谈到了虚与实的问题,而且宗先生的对于绘画、书法、雕塑的欣赏中也时常涉及。本文试图从对虚与实的探究入手,逐步深入,逐渐领略宗先生的美学思想的内涵和人物风格。

宗先生认为,“实”是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虚”是欣赏者被引发的想象。宗先生还指出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儒道分殊,老庄由虚入实,孔孟由实入虚,并指出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因而两家并不矛盾。接下来宗先生又引用清人笪重光的话“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笪重光的话不是“由实入虚”吗?莫非宗先生认为儒家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泉?及至读到宗先生这样一句“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

宗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了另一组概念“空灵与充实”。“空灵与充实”并不等同于“虚与实”。空灵与充实是从艺术风格或美感的角度的划分。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既有虚又有实,可是却不能既空灵又充实。从绘画的角度讲,单纯的空白(虚)是不存在的,只能存在于景物的映衬下。从这个意义上讲,“虚”的存在是依赖于“实”的。因此,“实景清而空景现”是没有问题的。一幅优秀的绘画,自然是虚实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虚或单纯的实。老庄由虚入实,用力于虚,用意于实,由空灵之处而生传神之妙;孔孟由实入虚,用力于实,用意于虚,由充实之理而化意会之神。因此,老庄由虚入实,是指其美学思想重空灵;孔孟由实入虚,是指其美学思想重充实。至于“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应当指审美的侧重点由重实向在重虚转变,即由重充实向重空灵转变。由于文言文(尽管是宗先生说的)的凝练和歧异并存,这两处“由实入虚”应当不是一个意思。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本书作者威尔·杜兰曾游历世界各地,以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审视埃及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印度古老的泰姬陵、中国雄伟的万里长城,又奔走于地中海的波涛之中,在已被人遗忘的克里特岛,在残垣断壁的雅典古城,在残酷的斯巴达古战场,搜寻、鉴赏。直至19xx年,历四十年的光阴,终于完成了《世界文明史》这一部旷世巨著。

威尔·杜兰一直认为,一般分类历史写作法对于评价或批判人类整体的生活都有欠公正;历史的写作,一定要经纬兼顾,分析与综论并用;最理想的历史纂述应设法把每一时代、每一国家的文化、组织、发展和变动等整个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加以综述。他希望这部《文明史》永远能诱导出一点进取的精神,使我们能冲进文明史的致命深处。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过去的世界通史强调的是短时段的东西,政治事件,伟大人物,后来又加上了经济形势、文化情况等比较稳定的东西。文明史不同于世界史,就是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在历史长河中名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

随着许多原始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成为工业文明,他们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突显出来。不但原有的一些古老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成长为现在的强势文明,而且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还会有原来弱小的文明成长壮大,成为新的重要的文明。所以虽然有着全球化的发展,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依然是多样性统一的世界,依然是各文明共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