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导则(试行)

山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导则

(试行)


目   录

1.前言. 1

2.范围. 1

3.规范性引用文件. 1

4.基本要求. 3

4.1评估目的. 3

4.2评估重点. 3

5.评估形式. 4

6.评估方法. 4

6.1形式评估. 4

6.2要素评估. 5

7.评估程序. 5

7.1评估准备. 5

7.2会议评估. 5

7.3意见处理. 5

7.4实施备案. 6

附 录 A 7

A.1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 7

A.2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8

A.3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13

A.4 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 15

附 录 B 17

B.1 应急预案评估意见表. 17

B.2 应急预案参考封面. 18

B.3 应急预案参考批准页. 19


1.前言

为指导和规范我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工作,完善预案管理体系,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等,我厅制定了《山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导则(试行)》。

2.范围

本导则包括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的基本要求、评估方法及程序、评估内容等。

本导则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的评估以及工程建设、影视拍摄和文化体育等群体性活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估。企事业单位可自行编制和组织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也可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和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本导则适用于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估可参考本导则。

3.规范性引用文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专家管理办法》(环发〔2010〕105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山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山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GB 5085.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易燃性鉴别》(GB 5085.4)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反应性鉴别》(GB 5085.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 5085.7)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

《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上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4.基本要求

4.1评估目的

(一) 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应急保障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 增强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上级主管单位以及其他所涉及单位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性。

(三) 提高应急预案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中的作用。

4.2评估重点

 应急预案评估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规范性。内容格式符合本导则要求。

(二)完整性。具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要素。

(三)针对性。紧密结合本单位风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四)实用性。切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相适应。

(五)可行性。组织体系、信息报送和处置方案等内容科学合理,应急响应程序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切实可行。

(六)衔接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形成体系。

5.评估形式

预案评估由企事业单位组织应急预案涉及的有关部门和人员组成评估小组进行。评估小组人员应当包括环境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应急管理人员、相关行业协会、相邻重点风险源单位代表、周边社区(乡、镇)代表以及3名以上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专家。

预案评估工作完成之后,评估小组出具预案评估意见,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针对评估小组提出的问题,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或完善。

6.评估方法

预案评估分为形式评估和要素评估。为细化评估,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形式和要素进行评估。应急预案评估表见附件。评估应急预案时,结合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表中的评估内容及要求进行对应分析,判断是否符合表中要求,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6.1形式评估

依据有关规定和要求,针对提交评估的应急预案,从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和装订印刷等方面进行评估。形式评估的重点是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可读性。应急预案形式评估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附件A.1。

6.2要素评估

依据有关规定和要求,针对提交评估的应急预案,从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和衔接性等方面进行的评估。要素评估包括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应急预案要素评估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附件A.2。

7.评估程序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企事业单位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会议评估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

7.1评估准备

应急预案评估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落实参加评估的单位或人员。将应急预案及有关资料在评估前5天送达参加评估的单位或人员。

7.2会议评估

企事业单位组织召开评估会议,成立应急预案评估小组,与会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应急预案评估小组根据会议讨论情况,提出应急预案最终评估意见。

7.3意见处理

企事业单位应按照评估意见,对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合格项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研究,对预案进行修订或完善。评估意见要求重新评估的预案,应按照要求重新组织评估。

7.4实施备案

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估,符合要求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实施,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报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附 录 A 

A.1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见A.1表。

表 A.1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

A.2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见表A.2。

表A.2 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A.3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见表A.3。

表A.3 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A.4 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见表A.4。

表A.4 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

附 录 B 

B.1 应急预案评估意见表B.1。

表B.1 应急预案评估意见表

B.2 应急预案参考封面B.2。

X X X X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发布人:

批准日期:

执行日期:

X X X X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B.3 应急预案参考批准页B.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批准页

编制:(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评估:(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复核:(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批准:(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发布令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它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要求,有效防范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减少单位财产损失,本单位特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编制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是本单位实施应急救援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本单位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

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于       日批准发布,       日正式实施。本单位内所有部门均应严格遵守执行。

                    

                 主要负责人:

                    年  月   日

 

第二篇: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及评估格式

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及评审格式

1   

1.1  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1.2  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1.3  工作原则

明确应急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企业自救、属地管理,整合资源、联动处置等原则。

1.4  适用范围

明确应急预案适用的范围。

1.5  事件分级

明确应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指标。

1.6  应急预案体系

明确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以及与外部其他预案的关系。

需要编写综合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事业单位,应该说明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预案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基本情况

2.1  单位概况

1、企业(或事业)单位名称、法人、企业代码、详细地址、邮政编码。

2、企业经济性质隶属关系及事业单位隶属关系、正常上班人数、往来人数(原料供应商及客户)等。

3、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地理位置(经纬度)、详细位置图、所处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河流的岸边)。

2.2  周边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2.2.1  周边环境概况

一、自然环境概况

企业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质、地貌、地震烈度、气候(风向、风速等)、水文、水系、土壤、植被、降雨量及暴雨期等资料。

二、社会环境概况

企业(或事业)单位所在地社会经济概况。

企业(或事业)单位物料运输(进厂和出厂)依托的公路、铁路、水域、管道等情况。

2.2.2  环境保护目标

企业(或事业)单位周边区域5公里范围内大气、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规模、联系方式、人数、与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距离和方位图等相关资料。

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及执行的环境标准,接纳地表水执行的环境标准,区域地下水(或海水)执行的环境标准。

3  环境风险评价

3.1  风险识别

3.1.1  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副产品及中间产品的产生量、消耗量等,并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排放污染物的名称、日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3.1.2  环境风险物质特性分析

明确环境污染事故产生污染物相关环境安全标准、限值、最高允许浓度。应包括GB 3095、GB 3838、GB/T14848、GB 5749、GB 16297、GB 8978、GB 14554、GBZ1、GBZ2 及相关标准中的规定。可能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等危害性说明,可以参照表1,危险物质识别表(以氨为例)。

危险物质识别表(例)

3.2  环境风险源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

预测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波及范围及严重程度。

3.3  风险能力评估

3.3.1  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危险源数量和性质,确定应具备的风险防范措施,并对企业现有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比对分析,对其对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评估。

3.3.2  应急队伍建设

内部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包括环境应急、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各种专业人员。

3.3.3  应急保障制度

明确各种保障制度。

3.3.4  外部资源及能力

明确外部资源及能力,包括地方政府预案对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要求、该地区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的状况、环境应急监测仪器及能力、专家咨询系统、企业(或事业)单位互助的方式等内容。

4  组织体系及职责

4.1  领导机构和职责

4.1.1  应急领导小组

说明应急领导小组领导机构、组织成员及职责。

4.1.2  现场指挥机构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明确其职责。

4.2  工作机构和职责

明确应急职能小组的构成及具体职责。

4.3  地方机构和职责

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企业不具备自己组织应急救援的能力(比如监测等),需要依托周边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所以应该简述周边可以依托的机构及其联系通讯录。

4.4  环境应急专家组

应急专家可以依托地方政府应急专家库专家成员,但至少应该列入三位本企业在职职工作为应急处置专家组成员。

5  预防与预警

5.1  信息监测

明确应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重点排污口进行例行监测。明确本企业事业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用的预防措施。

5.2  预防和预测

说明具体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

根据监测监控信息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5.3  预警

5.3.1  预警分级与预警发布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级别。

5.3.2  预警措施

说明进入预警状态后各级人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5.3.3  预警级别的调整和预警解除

说明预警解除条件和解除程序。

6  应急处置

6.1  分级响应

6.1.1  分级响应机制

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确定不同级别的现场负责人,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工作和开展事故应急响应。

6.1.2  分级响应的启动

明确不同级别的应急启动条件和启动部门。

6.2  信息报送

6.2.1  信息报告的时限和程序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报告的时限,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确定现场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6.2.2  信息报告的方式和内容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确定24小时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

6.2.3  信息通报

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方式、联络方式、内容及防护措施。

6.3  先期处置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企业事业单位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6.4  现场应急处置及救援

6.4.1  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具体的现场应急救援措施。

6.4.2  现场人员应急救援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人员紧急疏散撤离路线和程序,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措施等内容。

6.5  应急监测

根据在事故时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性质,明确应急监测方案、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监测布点和频次、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

6.6  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明确现场保护、清洁净化等工作需要的设备工具和物资,事故后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和受污染设备的清洁净化方法和程序。

6.7  信息发布

明确信息发布的程序、规范等。

6.8  安全防护

6.8.1  环境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应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设备,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的程序。

6.8.2  受威胁人员的安全防护

受威胁人员的安全防护由组织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7  应急终止

1、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

2、明确应急终止的程序;

3、明确应急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跟踪环境监测和评估方案。

8  后期处置

8.1  调查与评估

明确事故原因调查、经济损失评估、处置过程评估、总结报告编制等相关任务的具体职责部门。

8.2  善后处置

明确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损失赔偿方案,并组织专家对环境污染事故中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8.3  恢复重建

明确开展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8.4  保险

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保险机制,对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要依法办理相关责任险或其他险种。

9  应急保障

9.1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9.2  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9.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9.4  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的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9.5  其他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技术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医疗卫生保障、后勤保障等)。

10  监督管理

10.1  预案宣传培训

依据对企业(或事业)单位员工能力的评估结果和周边工厂企业、社区和村落人员素质分析结果,制定培训计划。

10.2  预案演练

应明确企业(或事业)单位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演习和训练的内容、范围、频次等。

10.3  预案修订

说明应急预案修订、变更、改进的基本要求及时限,以及采取的方式等,以实现可持续改进。

10.4  责任与奖惩

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11   

11.1  名词术语

11.2  预案解释

11.3  修订情况(若为第一次则不写)

11.4  实施日期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和生效的具体时间。

12   

附件1:内部应急人员通讯录(职责、姓名、电话清单);

附件2:外部(政府有关部门、救援单位、专家、环境保护目标等)联系单位、人员、电话;

附件3:危险废物登记文件;

附件4:企业环境监测应急网络分布或依托单位应急网络分布;

附件5:应急监测机构联系人通讯录;

附件6:单位所处位置图、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分布、位置关系图;

附件7:单位重大危险源(生产及储存装置等)分布位置图;

附件8:应急设施(备)布置图;

附件9:本单位及周边区域人员撤离路线;

附件10:危险物质运输(输送)路线及环境保护目标位置图;

附件11:企业(或事业)单位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

附件12:应急工作流程图;

附件13:应急物资储备清单。

备注:环保部门编制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用写第2章和第3章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