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心得

附件: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部读书心得提交表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部

大学生读书计划

活着读书心得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快过完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也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来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些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是啊,不管怎样,两个富贵依旧活着,多少年过去了,他们依旧在这个世界活着。“两个老不死的”,两个村民远远地议论着。依旧活着,或许也一直在那个世界活下去。

活着是一种状态。“活着”的英语是alive,在牛津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活着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敏感的”。这其中有一点特别关键的是敏感,或者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应激性的反应。而不是仅仅是一具躯壳,有血有肉,唯独少了思想,在这个世界上游荡着,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麻木的。或许我们更应该叫他丧失,行尸走肉,他们活着却死了,就像鲁迅先生在《祝福》当中的祥林嫂。

而余华笔下的富贵却不一样,甚至是带点特殊的,就像余华讲述的那样,“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富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够如此清楚的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的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苦难的生活损害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于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的只记得零星一点,即便是这零星的几点也都是自身以外的回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后辈们这样骂他们:‘一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也或许只有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村庄、那样的各种不幸才造就了这样特殊的富贵。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不幸都格外照顾这个老人,他在年轻的时候败掉了他家所有的家产,从地主变成了佃户,气死了他爹,但就是因为这样,死的人变成了龙二,他因而捡了一条命;就算是在被国军拉去推大炮,子弹从身边刷刷地飞过,老全都死了,他也没死成;似乎与他有关的人都死了,春生死了,家珍死了,凤霞死了,二喜死了,有庆也死了,他亲手把他们都埋了。可他依旧活着,或许那个老人早就该死去了,但他依旧在那个世界上顽强的活着。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富贵能够得以活着。这或许就要从余华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说起,余华在他的中文版自序中这样写道“我听到了一首美国名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黑奴

经历了一身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旧有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决定了富贵始终以一种平静的态度活着。“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有很踏实。”这就是他对以往生活的全部感受。我记得其中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很朴实的一个道理。在这里我又想起了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情节,主人公在经历了无数苦难后终于成功逃脱,这或许影视作品稍微夸张了些,但这两件事都反映了一个最朴实的价值观。或许现在苦难始终格外照顾你,脚踏实地的做事,厚积薄发也是很有可能的。

活着与死又有多少区别呢?有些人活着却死了,有些人死了却活着。只是物质不同的存在状态罢了。活着的过程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在你的一生里,组成你的物质形态从有序到无序,混乱度不断增加,当增加到一个最大值时,当你的身体不能承载这份混乱时,你的生命就到此截止了。又进入一个循环的过程。从无序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无序,生命因此就在这里得以传递。想起了纳兰妙姝对死亡的描述“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又是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到世上学会的第一样本领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当死亡来临时,静静地面对他,不需要太多的畏惧,可以重于泰山,亦可轻于鸿毛。

富贵牵着富贵在黄昏中一摇一摆的离开了,他们两个是那么的相像,都是那样的老,我不知道他们会以那样的状态再活多久,一年,两年、、、、、、谁又知道呢?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降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