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考察报告

西北考察报告

这次学校组织的考察活动主要是让我们对西北地域的风土人情能够有一定的认知,我们主要对两个地方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希拉穆仁草原和库布齐沙漠。

希拉穆仁草原,位于呼和浩特以北100公里。希拉穆仁草原,俗称“召河”,“普会寺”为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宫,建于乾隆34年(1769年),雕梁画栋,颇为壮观。希拉穆仁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场,每当夏秋时节绿草如茵,鲜花遍地。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的投资建设,接待设施相当完善。成为著名的内蒙古草原旅游点。

普会寺背后环绕着希拉穆仁河,跨过河上大桥可达阿勒宾敖包山上观赏草原风光,一望无际的景色,使人如痴如醉。这里有蒙古包62顶,其中现代化星级标准的蒙古包30顶供游客下榻。更有别具风味的民族食品供您去品尝。欣赏完了那古朴的建筑,再去那广阔的草原上感受一下美丽的大自然所给我们的天然避暑山庄的风采吧。

昼夜温差较大,盛夏之夜,也凉爽似秋。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有专供活佛避暑的行宫—普会寺,此寺气势宏伟,是各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希拉穆仁河川流不息的从寺旁流过,给寺庙增加了动感的美。当你静静的躺在秀美的希拉穆仁河畔,聆听着这天籁之音,会解除你工作中的烦恼,平静你烦燥的心情。

在这儿有令人向往一睹其风采的敖包、秦汉时期修建的长城,心动不已的草原日出、日落,这一切都让人终身难忘。

当你来这儿旅游,热情好客的草原人会手捧洁白的哈达,端上醇香的美酒,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来招待你,在这热烈的气氛中你会品尝到具有浓厚草原风味的奶茶和奶食,以及美味的手扒肉。 希拉穆仁草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风,北聆百灵庙的铃声,因清王朝赐名的“普会寺”喇嘛寺屹立河畔,又名召河。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羊、马、牛、驼,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驰,或漫游,象彩霞在天际飘动,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玛瑙,落在银链般的希拉穆仁河两岸。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将会捧出鲜洁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风味将透入您的心田??

希拉穆仁草原上的普会寺,当地人称召河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草原上众多庙宇殿堂古迹之一。普会寺座北朝南,长方形院落,院中排列着三重殿阁,为汉藏混合结构。两层楼阁,造型优美,庄严宏伟。在草原腹地能见此殿宇,足以使人惊叹200多年前蒙汉能工巧匠的技艺。

当您来到美丽的希拉穆仁草原,或骑金驼漫步或乘骏马奔驰,或登高远眺,草原的美景将像一个神奇的梦,使您回味无穷。

库布齐沙漠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温高,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内流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

库布齐沙漠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属半干旱区;西部降水少,跨入了干旱区。该沙漠区有较好的光、热、水,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该沙漠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中、东部雨量较多,西部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沟川约10余条,纵流其间,并具有沟长、夏汛冬枯、含沙量大等特点。在流经沙漠的沟川两岸,常有面积不等的沟谷阶地。地下水埋深1--3米,土壤肥力也较高,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景观,形成较优越的小气候条件。西部地表水很少,水源缺乏,仅有沙日摩林河流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中。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埋深1--3米,水质较好,也在黄河灌区之内。

据介绍中国荒漠地区日照一年大多在70%天以上,多数地方全年日照时数都长达3000小时以上,每天平均都超过8小时,荒漠地区全年平均每平方米的太阳能达10.62万千瓦,如利用1平方米的太阳能,全年所获得的热能就相当于烧掉38.232吨标准煤,如果累计开发达1平方公里面积,则要获得相当于3823.2万吨标准煤燃烧发出的热量,比目前查明的全国水力资源蕴藏能

量要大156倍。在甘肃敦煌和青海盆地防治荒漠化重点地区建立“太阳能利用”示范工程,规模各为500户,目的是解决由于民用燃料缺乏所出现的乱樵滥砍引起的地表植被破坏。开发太阳能资源,保护和增加人工植被是一条既可行又经济的途径。

库布齐漠中充足的太阳能也成了主要能源之一。太阳能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太阳能在民用取暖、热水供应或农产品生产应用等方面已十分普及,居民建筑都配置了太阳能供热装置,全国居民生活用热水、取暖、照明等大都通过太阳能解决。农业生产中温室气温调节、灌溉系统和科研观测系统的用电多数已采用太阳能,太阳能还用于农业土壤消毒和病虫害控制。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开发太阳能发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能源发展目标之一,也就是试图通过太阳能的成功开发来解决荒漠开发,特别是荒漠高技术的农业生产对能源的巨大需求。通过对荒漠地区太阳能充足这一优势的充分发挥,以进一步推进荒漠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这次考察活动对我们收获很大,它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西北地域的民情、民风。让我们更深的理解摄影的意义何在,是意识上的一大进步。

 

第二篇: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赴厚畛子林场调研报告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赴厚畛子林场调研报告

一、 周至县厚畛子镇厚畛子村和花耳平村基本情况介绍

1、 自然环境

我们选了厚畛子村和花耳坪村为调研对象村。两村地处秦岭中段的周至县厚畛子境内,最低海拔1500m左右,最高海拔2500m左右,属秦岭中山区。两村所在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中冬寒且长,夏短炎热。秋季低温多雨,早春常常残雪盖地,直至四月中下旬才解冻回春。两村境内由于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小气候变化剧烈。详细如下: ① 气温 区内年平均气温6.4℃(高山)~8.4℃(中山),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平均下降0.5℃。

② 降水 两村地处秦岭中山、深山区,年降水量高于平原地区,且多集中在7、8、9月。三个月平均降水448.7mm,占全年降水量1004.8mm的44.7%;冬季(12、1、2月)降水最小,仅有34.6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4%。

③ 湿度 区内除冬季(12~2月)较为干旱外,3~11月的湿度均较大。

④ 光照 区内年日照时数略长于平原区。辐射高峰值出现在6月,最小在12月。年日照时数合计2002小时,最多为6月,最少为9月。

当地山势陡峻,山脊耸立,森林植被良好,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后,野生动植物种类逐渐增多,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

完整,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景观.

2、 区位环境

两村 居住平均海拔1100米,距周至县城88公里(厚畛子镇),其周边林区分别是厚畛子林场、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其地处西安供水工程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厚畛子和花耳坪两村相邻,道路全部水泥硬化,两村间交通比较方便.镇政府和保护站位于厚畛子村,村内有一趟班车往返与村子与周至县城,通常是今天发往县城,第二天从县城回到村子.因此大家去县城也不是很方便,受发车时间的限制.两村的居民相对集中,大部分村民的房屋都修建在道路旁边.从 厚畛子村可以乘车前往熊猫山庄,从那里可以登太白山。

3、 村民及其生活

花耳坪村共76户,324人,厚畛子村57户,共209人.村民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平房、楼房和瓦房,其大体情况如下:

自从退耕还林以后,当地的生产生活主要以打工和林副业为主,其次是 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 。

农业 :农作物大都种植玉米、洋芋、小麦和豆类,庭院常种植蔬菜, 主要 供自己食用。大多数耕地不具备灌溉条件,基本上不浇水。农药的用量较少,但近年来有增加趋

势。

林副业生产 :以前的林业靠采伐获得收入,天然林禁伐后,主要靠经济林增收,如 山茱萸(又名枣皮) 、花椒、核桃 。而枣皮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花椒和核桃一般都是套种在山茱萸中,产量不多,够自己食用。有部分村民上山挖药,主要是挖猪苓,但近年来由于猪苓的数量越来越少,上山采药的人也逐渐少了,更多的人在当地打工。

畜牧业 :社区的牧业尚未形成规模,仅供自用。养殖的种类是牛、猪、鸡 和 狗。随着旅游业的兴旺, 当地的土 鸡、 土 鸡蛋等畜产品开始成为商品 向游客 出售。 旅游业 :主要在黑河国家森林公园和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 的带动下,依靠太白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本地避暑度假优势发展形成。最重要的服务形式是“农家乐”旅游服务。

4、 医疗服务

当地的医疗条件比较差,一方面基础设施不足,另一方面医生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大多数医生是原来卫校毕业的。花耳坪村没有医生,医生全部集中在厚畛子村。厚畛子村上有一座希望医院,是由爱心人士捐建的。医院大体已经修好,但是没有任何医疗设备,如X光监测等都没有,医院内只有一名医生。因此当地的村民如果得了重病的话必须去周至县城医治。其他一些小诊所的条件比医院的还要差一

些,但是也能帮助当地的村民医治一些日常的小疾病。据当地村民反映以前有医生在医院待过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待多久就回县城了,可能是不习惯山里面的生活。当地如果要吸引老年人前来避暑的话,医疗条件就必须加以改善,否则很多年轻人是不放心将自己的父母送到山里避暑的。

5、 教育情况

厚畛子镇各村上的小学已经全部撤掉,把小孩全部集中到厚畛子村上的厚畛子镇中心小学上学,花耳坪村的许多小孩不得不步行半个小时去厚畛子村上学,有些家长则选择小孩住校,周末才能够回家。一些富裕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周至县城上小学。厚畛子镇上没有中学,因此村子里的孩子小学毕业后都不得不到周至县城读初中,给当地的孩子造成许多不方便之处,而且也增加了父母的交通费用负担。厚畛子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一共13人,全部是公办教师。教育水平与以前相比大大提高。但是和县城的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二、 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分析

两村居民收入来源主要有三部分:山茱萸、农家乐和打工,下面具体分析如下:

1、 山茱萸收入

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是山茱萸,山茱萸中套种一些花椒、核桃,但套种的量并不大,一般供自己食用,少量出售。

自从退耕还林之后,大部分退耕地成为了经济林,主要种植的是山茱萸,因此当地山茱萸的产量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有限,因此近两年来山茱萸的价格有所下降,一般为14元/公斤——16元/公斤,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数据显示,当地村民山茱萸的平均收入为6580元左右。花耳坪村种植山茱萸比较早,因此种植规模和产量比厚畛子村大得多,而且花耳坪村的土地大多是沙土,很适合种植山茱萸。花耳坪村也是种植山茱萸示范基地,这无疑大大促进了当地山茱萸的发展。

在山茱萸的种植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管理粗放

当地的居民对山茱萸的管理比较粗放,一般的工作就是锄草和施肥,偶尔打点药,其他时间就不去管理山茱萸了,等到10月份采集果实,然后脱皮出售。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当地山茱萸的亩产量并不高,每亩地不足200斤,但是如果科学种植的话每亩产量可达800—1000斤。因此,如果认真管理,当地的山茱萸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经济收入就很可观了。

(2)缺乏技术指导

镇上也组织过一些山茱萸的种植培训,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两个村子里也没有技术骨干带头种植山茱萸,为此整

个地区山茱萸的种植都是沿用原来的粗放种植方式,种植的数量增加了,但是每亩的产量并没有增加。

当地的山茱萸产量如果想大量增加的话,就必须进行科学种植,必须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当地的居民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当地村民科学种植的意识。也可以从当地村民中选拔一些人进行技术培训,培养成当地的技术骨干,通过他们向其他村民传授种植方面的技术,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山茱萸种植的发展。

2、 农家乐收入

花耳坪村和厚畛子村的农家乐最早是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下于20xx年开展的,当时受资助的农家乐数量不多,但在这些农家乐的带领下,两个村的农家乐在几年内发展得很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厚畛子村大约有20多家农家乐,花耳坪村大约有30多家农家乐,发展状况良好。相比而言,第一期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的农家乐发展得相对好一些。他们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方面比其他农家乐更完善,每年入住的游客也比其他农家乐多,有了一定固定的客源。一部分农家乐的收入占了整个家庭收入的60%—70%,但大部分农家乐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0%左右,整个地区农家乐的平均收入为8583元。但是各农家乐的收入差距比较大,收入好的一年能够收入20000元左右,而收入差的一年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

当然,农家乐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详细如下:

(1)门票的制约

进入厚畛子林场的门票从原来的20元涨到40元以后,来厚畛子和花耳坪的游客明显比涨价前的游客少了很多,给当地的农家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游客不足,一些农家乐不得不停止营业。因此门票成为制约当地农家乐发展的瓶颈。

(2)宣传力度不够

从网上搜索当地的农家乐,结果只有一户农家乐的联系方式。当地的农家乐主要是面向来往的游客宣传,以吸引回头客为主。并没有主动地利用媒体向外界宣传自身的特色。为此,外界对厚畛子村和花耳坪村的农家乐所知甚少,也并不了解当地的避暑优势。宣传的不足也导致了农家乐的市场的狭小。

(3)市场定位

厚畛子村和花耳坪村的农家乐的市场定位并不清晰,它现在主要面对的是附近县市的游客,而这些游客的出游方式一般是自驾游。他们一般是在双休日和一些假期间家庭一起出游,因此农家乐接待游客的时间比较集中。除此之外,当地的农家乐并没有主动地去开发新的市场,其实当地的避暑优势最能吸引老年人暑期前往避暑。所以当地的农家乐相对市场是比较被动的,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

(4)缺乏特色和独特性

当地的农家乐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太大的差别,都很普通,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只有少量的农家乐借助自身的地理环境或自身建筑的特点来体现自己的不同之处。当然,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更能够吸引游客入住。为此,没有特色是限制大部分农家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环境问题

农家乐的发展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当然也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大部分游客还是比较爱护环境的,但是那些丢在道路旁、河道的塑料纸屑,确实我们都不想看到的。一般而言,注册过的农家乐都会按要求修建生活污水处理池,但是很多农家乐还都未注册,他们把生活污水排到田地,这必然引起土壤质量的恶化。厚畛子村的垃圾一般仍在垃圾箱里,然后由村上统一处理。但是沿路的垃圾箱并不多,很不方便。花耳坪村的垃圾箱更少。当地村民对塑料袋一般是焚烧或填埋,虽然量不大,但经年累月,也会带来不小的环境危害。

3、 打工收入

退耕还林后,当地居民的农活量比原来减少了许多,因此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多了。一般情况下每户都会有1—2名劳动力外出打工,年龄稍大的农户会选择在当地打工。一方面是可以照顾家里,另一方面是当地有很多打工的机会,而

且价钱还不错,一般是60元/天。年轻的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大多集中在我过沿海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外出打工者的平均收入为10322元/年,这在家庭收入里面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外出打工是当地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 野生资源利用及保护情况

1、野生资源利用

当地村民主要利用的野生资源是猪苓,每年有不少村民上山挖猪苓,运气好的话一年能够挣到10000多元,运气差点的话,一年也就挣几百元。随着猪苓的减少,现在上山挖猪苓的人已经比原来少很多了,但如果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山上的猪苓迟早会被挖光的。由于禁止伐木,现在种植木耳和香菇的村民也很少了。

2、野生资源保护

当地的政府和保护站一年中会进行2—3次的环境保护宣传,当地的居民知道的保护动物的名称不多,一般就知道大熊猫、金丝猴等,但是村民们不打动物,虽然不知道动物的名字,但是村民们都不会擅自捕捉或伤害野生动物了。当地村民保护动物的意识还是很强的。但是当地居民对保护植物了解甚少,可能是植物没有动物那么容易辨认,但是大部分村民都很少上山了,所以对植物的破坏也不是很大。

四、政策建议

(一)针对当地的农家乐发展的建议

其一,充分开发利用新时代的网络技术,由政府指派专人负责网络宣传,因为网络已经成为都市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游客能够在没有到厚畛子镇之前就联系好房主的话,他们心里会踏实很多;

其二,着重在暑期加强老年人市场的开发,可以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来吸引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已经厌倦了都市吵闹的生活,回归田园是他们的理想选择;

其三,跳过旅行社,可以直接和一些公司企业联系,吸引他们在双休日组织员工前来旅游休息,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可以拉来游客;

其四,引发宣传单,在附近县城散发,或在附近县城才成立一个办事处,专门负责对外联系;

其五;宣传时,重在展示农家乐的特色,还要宣传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然后附上联系方式。每户农家乐都应该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去寻找开发自己的特色之处,形成自己的特色地理位置、特色环境、特色菜肴,还可以开发一些有意思的农活让游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农家乐。总之,特色越明显,就越能吸引游客。

只有更多的人知道了厚畛子,才会有更多的人前去旅游,农家乐才能发展壮大

(二)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的建议

其一,路旁边、景观区,增加环保宣传语,随时提醒游客保护环境;

其二,道路旁、景观区增加垃圾箱、垃圾桶的数量,以方便游客和当地农民处理垃圾,垃圾桶的颜色应该与环境协调一致;

其三,在农家乐较显眼出,贴上保护环境的一些小常识,提醒当地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同事还应定期的给村民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其中应该重点教育当地的小孩,从娃娃抓起,相信那里的环境会一天比一天好。

(三)山茱萸发展的建议

当地应该建立起山茱萸农业合作组织,使全体种植山茱萸的农户形成一个整体,提高自身抵御价格因素导致的收入不稳定。近几年来山茱萸的价格一直处于一个大幅波动的态势,高的时候能够卖到100元/斤,而有些年份则是6元/斤,如此大的价格波幅使得农户收入时好时坏,农户没有抗御价格风险的能力。如果建立起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提高农户参与价格谈判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山茱萸种植技术,一箭双雕。

(四)猪苓栽培种植的建议

当地农户,只要是有劳动力的,都会上山采挖野生猪苓,一年少说也会有几千上万的收入。但长期采挖过重,野生猪苓资源已经越来越少,山高路远,采挖又很危险,当地人已经认识到猪苓可以自己栽培种植。要是政府引导得当,技术

成熟,相信效益甚好。

(五)开发新的产业

当地用水全来自山泉,其水质好、温度低,适合养一些冷水鱼。当地有些村民已经有了这一方面的想法,只是资金和技术不够,若是养殖成功的话,冷水鱼就形成一大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