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陈维健)

关于对二十五团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提出

城镇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就业领域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职业转变过程,农民居住地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的空间变化过程,以及农民心理向市民心理转变的过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和积累的过程中,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和整体社会素质的不断提高。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兵团发展提出了“三化”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城镇化”,足见城镇化对于兵团发展的重要性。兵团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兵团城镇化率要达到60%。因为兵团团场大都在自然条件禀赋比较差的地方,处在沙漠周边、边境一线。为了使兵团屯垦戍边队伍稳定下来,兵团成立以来,对于连队建设、团部建设、职工居住条件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兵团推广的、王恩茂总结的“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成为兵团垦区建设的优良传统。

19xx年11月,自治区党委提出“兵团方向,公社特点,长远规划,逐步实现。建设像兵团农场一样的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的五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天,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兵团垦区,看到平整如毡的大块条田,纵横交错、规整有序的各类引水、排水渠道和道路及茂密的林带。兵团的城镇实际上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

当前各个团场正在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主要以廉租房建设、公共休闲、娱乐场地和设施建设、城镇内部的供水、供热、下水管道铺设为主,然后将连队职工群众吸引到团部买房居住。与连队的居住条件相比,团部小城镇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社会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从这些方面看,是符合城镇化的本质特征的,但是,当前团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与城镇化概念不符合的地方,其实,这也是团场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矛盾的根源。

二、调查时间、对象、方法

调查时间:20xx年9月10日至20日

调查对象:团场基建科负责人、城镇居民、连队居民 调查方法:聊天、座谈、走访

调查人:陈维健

(一)职工身份之困

众所周知,作为团场连队职工,是以承包土地为先决条件的。若不承包土地,便会被开除职工队伍。城镇化要实现农村人口就业领域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的职业转变过程,在这里便遇到了死结。职工不会为了住进团部而丢弃自己的职工身份的。现在,各个团部也有一些商店、理发店、棋牌室、菜市场等,但这些几乎都是非职工开办的。团场在团部也没有创办大量的企业,致使职工也无法转移。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把职工全部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连队的耕地由谁耕种,这也是团场城镇化面临的一个棘手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作业地点之困

连队的职工从土地中获得收入,以土地为生,虽然在团部小城镇买了楼房,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到了农忙时节,又不得不到连队进行劳动,这也就出现了冬天在团部居住,春夏秋在连队居住,或者是白天在连队干活、晚上在团部居住的现象。所以,要想实现居住地由连队彻底转移到团部,在这里就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离

团部较近的职工还可以天天住在团部 ,但离团部较远的职工在农忙时节就必须住在连队了。

(三)农民心理之困

现在,团场的职工队伍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老职工子女,一类是新职工。所谓的新职工,是指从内地河南、甘肃等省的农村招聘而来,这部分职工要占到50%以上。由于从农村而来,所以,农民的意识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即便是在团部小城镇买了楼房,他也觉得只是一个住所,没有感觉自己是一名市民。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当前各个团场的城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建设水平不高,导致搬进来入住的职工没有感觉到搬进了城镇居住。

三、调查的建议和分析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1)在城镇化建设中,重规划,轻实施。

换句话讲,很多团场在做规划时,不惜重金,聘请著名规划师或著名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但在实施中却随意更改,不能以一贯之,从而也就导致了团场城镇化建设管理水平低,建设水平较差。此外,团场领导的频繁更换也是重规划、轻实施的一个因素。一任领导一个想法,以个人

看法对前面的规划指手画脚,随意更改。

(2)在城镇化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

尽管地上的楼房、公园建设得很好,但地下的自来水管网、暖气管网、下水管网、网络管网等建设标准低,时间不长,要么漏水,要么堵塞,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

(3)产业与城镇化发展不同步。

团场城镇一、二、三产业比重严重失调,城镇的发展主要依托的是第一产业。这种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城镇类型,城镇的凝聚力和扩张力极其有限,严重影响了团场小城镇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的发挥。加上团场小城镇管理不到位,城镇职能以行政和基本服务功能为主,二三产业规模过小,没有对小城镇经济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团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业经济。楼房建好了,居民来了,但是相应的二、三产业却没有发展起来,城镇的人口集聚效应不明显。

(4)社会管理水平低。由于团场城镇社会管理主体和公共服务主体缺失,以至于在团部社区中,没有后勤、物业服务公司,出现问题,相互踢皮球,扯皮推诿。职工、党员的管理更是混乱,他们既是连队的职工、党员,同

时,也是社区的居民、党员,双重身份,无法管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由管理团场、连队向管理城镇、社区和管理团场、连队相结合转变,由管理单位、职工向管理社会、居民和管理单位、职工相结合转变。具体怎么管,还有待于我们进行各种管理方式的尝试。

(5)团场小城镇规模偏小,集聚功能不强。

一般而言,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团场小城镇无论人口规模还是建成区规模都偏小。理论上小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镇区2~3万人以上,才能有效发挥聚集效应。而团场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1万余人,镇区人口不足5000人,同时,标准镇镇区面积应在5平方公里以上,而团场小城镇只有其一半左右。团场小城镇规模偏小严重制约了人口和产业的聚集,致使团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效应极其有限,城镇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这对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引入、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影响团场小城镇整体功能的提高,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调查结果的建议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在30—50%是中心城市大发展阶段,50—70%是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镇大发展的阶段。20xx年兵团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0%,“十二五”末将达到60%,城镇化已经进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要破解制约兵团城镇化发展的瓶颈,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规划

一是设立兵团城乡规划委员会。统筹解决兵团城镇化发展中所涉及的体制、法律法规、政策、资金、规划和管理问题;统筹考虑兵团城镇化涉及的管理制度、行政区划调整、设市设镇标准、城镇建设用地、城镇体系布局、财税体制等问题;统筹城市与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布局;统筹团场小城镇与连队建设的规划与布局。

二是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谋划城镇可持续发展,突出兵团特色的城镇化发展理念,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制定统一的区域城镇经济发展规划。打破原有的师团利益格局和行政区划界限,从区域经济角度编制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区域发展规划。

三是严格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使城镇建设和发展规范化、法制化。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机制,保证城镇规划切实得到贯彻实施,维护规划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二)完善兵团城镇管理体制

一是由中央协调解决兵团管辖城市“市辖区域”与所在师的“师辖区域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对已纳入市辖区范围内的团场保留原团场番号,实行市辖团合一的管理模式。三是请中央授权委托,由兵团师市对本区域范围内的非建制镇团场由“属地管理”改为 “系统管理”,创建在地方城市中的兵团管理的“飞地镇”。四是建立兵地城镇发展协调机构,协调解决因行政归属所带来的利益分配和各类纷争问题。积极争取和落实兵地共建的政策与权益。对兵地共建城区,要与地方政府协商,争取驻地区域师部有相应的政府管辖权和政府职能。要赋予兵团师团一定的城镇管理、税收、财政等相应的政府职能,或垦区区域内的政府管理职能,使建设、投资、管理实现一体化。对共建城区的行政管理、建设、乃至税收分成都要力争分治管理。在不打破其兵团行政隶属关系、保持其行政界限与区

域界限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较完整的财税、行政执法等职能。五是明确城镇社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或事业法人资格,便于社区管委会依法行政。六是落实支持垦区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要加快垦区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建设,还需要国家更多的财税支持,并对制定地方税费分成使用政策,解决城镇享受地方税费返还用于社会公益建设问题。

(三)实施城镇空间集中化发展战略

根据城镇辐射边界范围调整和优化城镇布局,实现从地域型行政区向城镇型行政区的转变。一是优化城镇行政区划,按照一个师建一个市的要求,推进兵团城市行政区划改革,针对城市对周边城镇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将周边城镇并入城市、转型为市辖区(见表2)。二是按照国家建制镇的标准,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选择一批战略地位重要、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垦区中心城镇,以此为核心,将部分人口规模较小的城镇按照地理位臵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原则予以合并,推进中心城镇设臵标准和模式的创新,将部分符合建制镇标准的中心城镇增设为由兵团管理的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并纳入国家城镇规划建设体系。突出发展垦区25个中心城镇,使其尽快发展成为经济

强镇和城市经济次中心。三是调整连队布局和结构,逐步将周围的连队居民点向中心城镇集中,偏远连队向中心连队居民点集中,重点做好50个中心连队居住区和生产作业区的布局规划,推进居民点和生产作业区的有效分离。

(四)创新人口聚集机制

1.健全住房保障机制。建立具有兵团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对低收入家庭中的特定住房困难家庭采取廉租住房实物安臵结合租金减免方式保障或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方式保障;对低收入家庭中有一定购房能力的住房困难家庭,采取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补贴方式保障;对新就业大学生及其他特殊住房困难群体采取提供公共租屋方式保障;对拆迁安臵户提供低价位商品房方式保障。

2.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土地集中是人口集中的前提条件,要逐步改变一家一户的农业承包方式,在保留承包权的基础上,鼓励土地向团场农业经营公司集中,实施规模化经营。一是按照明晰土地产权、激活流转机制、规范操作秩序的总体思路,吸引产业资本介入农业,鼓励职工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团场农业经营公司,部分农业职工可以工

人,更多的职工则进城务工经商,如此可获得土地部分收益。二是为解决团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转,建议在城镇让地买楼房,可给予购房补贴,如每户给予10万元购房补贴,或给10亩土经营地(仅保自身收益部分),一包三至五年,减免收费、职工可解除后顾之忧。

3.完善自主创业扶持机制。一是组建创业指导管理专职机构。二是建立创业补贴激励机制。按照培训补贴保成本、后续服务补贴做激励、成功创业补贴做奖励的工作思路,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三是健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管理机制;四是申请立项,建设职工创业促就业基地;五是对劳动者提供不断的与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持续性地提高技能与工作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五)增强产业聚集功能

一是在兵团每个城市要建设一个国家或省级产业聚集园区,在垦区中心城镇要建设一个兵团级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二是在每个城镇培育两到三个有经济规模、有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团场职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条件。三是依据各自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城市周边的

团场城镇和重要交通通道沿线团场城镇要充分发挥区位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城郊农业、休闲娱乐等产业。边境沿线团场城镇要依托口岸和周边国家资源优势,建立出口及来料加工区,发展边境旅游、境外资源开发和劳务输出等产业。其它团场城镇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四是通过住房补贴、人口集中、土地臵换、占补平衡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城镇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地保障。

(六)建立投融资新体制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建设资金,要保证兵团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就要打破单纯由国家、团场投资城镇建设的格局,建立以国家兵团资金为引导,金融资金支持,团场自筹,职工参与,各种经济类型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和融资方式。一是争取国家支持,在非建制镇派出税务所,使城镇拥有税收征管权;二是争取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城镇发展、建设与后续维护;三是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选出好的项目向银行推荐,以弥补城镇建设中的资金短缺;四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改变团场城镇建

设费用配套、自筹的做法;五是将城镇闲臵资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资本化运作,从而盘活存量资产,为城镇建设筹措资金。六是整合运用各类政策,集中各种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以行政引导、社会融资、民间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集中使用支援省市对口援疆资金和项目,用于团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心连队居住区建设。七是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尝试采用项目融资。通过上级无偿划入国有资产充实城投公司资产,做大做实融资平台,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机制,积极探索投融资平台参与土地一级市场开发与经营以及房地产的开发与经营、投资准盈利项目等运作方式,增强城投公司收益,减少融资风险,实现滚动发展,以满足兵团新建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

(七)探索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根据兵团城市和城镇的自然经济条件、经济结构、区域布局状况,按照“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发展理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努力构建以“兵团城市、兵地共建城区、垦区中心城镇(拟建市)、一般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为发展节点,与地方城镇功能互补、分工协调”的具有

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首先,要在战略地位重要、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已有和拟建城市以及兵地共建城区中,坚持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提升在区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其次,要结合团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地扶持发展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型、口岸贸易型、城郊卫星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第三,要快速推进统筹团连发展,抓好中心连队居民点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连队职工群众有尊严地参与和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现代生活。边境一线连队要按照维稳戍边需要合理布局,逐步形成团部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和生产作业点的团场城镇格局。

(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

20xx年兵团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948元,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期。目前需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发展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提升质态、深化内涵转型。一是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城镇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

好,城镇化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城镇化进程应当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持相对的平衡。二是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着力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优化城镇产业结构,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力度,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式城镇化道路。要合理控制城镇建设规模,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紧凑型城镇。通过功能区划建设和税收分成等政策,整合一些垦区的工业园区,促进工业集约发展。三是由行政主导向市场、行政、社会三方合力转变,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兵团城镇道路政府主导的特征明显。要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的内在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集聚、资源优化配臵的基础性作用,使城镇建设和发展更为有序、有效。

团场的城镇化建设时一个庞大的工程,不是简单的盖楼移人的问题,而是建好、管好的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结合团场、连队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团场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篇:珠海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 目: 《珠海城镇化建设报告》

姓 名: 周翠雅,邱丹丹,黄少湘

学 号: 09090120,09090119,0090122

班 级: 0901

完成日期: 2011.8.27

指导教师: 李玉珍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

调查时间:20xx年8月27日

调查地点:珠海市

调查对象:珠海市民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人 :周翠雅,邱丹丹,黄少湘

调查分工:周翠雅:问卷设计,统计数据

邱丹丹,黄少湘:总结

前 言

改革开放30年来,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珠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居全国领先地位,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县,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和文明进步的花园式海滨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在体制创新方面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好成效,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居于全省第二位;“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全面启动,正在形成和培育起一批优势产业。经济功能区建设初具规模,发挥了重要的集聚效应,成为全市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重点区域。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 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广东省文明城市”等称号。目前,珠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由小康阶段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创业时期迈进。但同时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高素质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改革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市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经济结构调整远未完成,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急需加快。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国家就这一问题,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十一五”期间珠海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这一主要观点。

内 容

(1)受访人群范围

接受调查者以18-30岁为主体,而18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分别占了总人数的32%和16%。。在这些调查者之中,市区居住者比例稍高,但总体来说调查者居住地区分布较均匀,比例相当。更能显示出数据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2)农村经济和人口发展趋势

对于国家鼓动城镇化建设,有10%的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农村应该有农村发展的道路,一味的城镇化只会适得其反。而赞同者和中立者的人数则不相上下。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下城镇化建设是需要的,但必须切合实际,不能本末倒置。另外有30%的人觉得只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真的好,认为应该城镇化是必要的阶段。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市民认为中国的农民人数太多,要发展高度城市化似乎是不可能的。

(3)城乡差异

现在的珠海发展趋势表明,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农村人口不断的向城镇转移,认同这一说法的占所以调查者比例的80%。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速度,提高生活水平,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原本单一的第一,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的第三产业。这也是历史所趋,受访者所提供的数据也和这一事

实相符。

(4)文化建设

城市化差异是城市化建程中不可避免的,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社会总供给的不公平,但只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措施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就能引领整个社会朝前发展。而城乡的差异和城中村的出现则是城市化差异的一个较为显著问题。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珠海的城乡差异和城中村现象严重,只有少数人认为没有城乡差异,而38%的人则认为目前珠海的城乡差异程度一般,仍可以接受。这样的数据依据不同的地域而言的,居住市区和城镇的居民可能就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对于农村的人来说就没有多大的感觉。在一些市区,城市化是必须的,这不仅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还能够显示国家引导经济建设的实力。也许到了经济超发达的状态,就会出现逆转,但也是未来的事啦。所以,就目前而言,这种城中村,城乡区别的感觉只会越来越重。

(5)不足与改进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是对它们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珠海的人文素质现状,只有22%的受访者觉得满意,已经达到了以后总较高的程度。而大部分的人觉得珠海市民的人文素质一般,另外还有16%的人觉得珠海的人文素质低下,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一个人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之后就能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是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加快城市水平的提高。多数的人都认为珠海的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而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扩展速度也较为一般。这样的数据可以说珠海不算特别发达也不算落后。经济固然重要,但是文化建设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应该大力的陶冶优秀的文化,有时这种文化,这种素养境界比经济建设更加可贵。珠海正在处于文化建设上升的阶段,也是为更好的搞好经济建设做了更好的思想准备工作。

我市的住房条件正日益改善,但市民们还是对此有一些看法与体会,并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各有25%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住房质量不好,社区内的配套设施不齐全,周边环境差,例如水质,噪音方面。对于入住后小区内的业务服务质量则有14%的人认为不够好,如改善医疗条件、完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等等,另外还有小部分人认为住房面积太小。因为珠海也是个人口较多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小,拥挤,吵闹声都成了必不可少的因素。珠海的城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活质量好的地方环境也很好,生活质量差的环境质量也较恶劣。这样就导致这种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公共建设也是反映地区经济的因素。对于这些问题,住房的开发商、社区的管理者之外,还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

结 尾

快城市化进程是“十五”期间珠海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只有通过城市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加快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

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按规划先行、逐次发展的原则,优化中心城区的布局和功能。新开发区建设要提高规模和档次,实行综合开发,并与旧村改造相结合。除了香洲、拱北等老城区外,珠海市可分为三大块区域对外发展“协调与合作”关系,分别是北部以大学园区为主的唐家湾区域,中部横琴岛区域,以及西部以机场、码头为主的斗门—金湾区域。对于珠海市而言,积极“协调与合作”,谋求自身优势与外界的互补,或许是一条奇兵突出的发展之路。强化住宅开发的小区化,稳步推进现有“城中旧村”改造。继续改善市容、市貌。中心城区要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建设和完善各具特色的购物与服务中心、步行街、城市广场等,增强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全覆盖。通过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促进城市文明观念的传播,逐步发掘居民的自治能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和文明小区活动,力争60%以上社区、小区达标。完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网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城区建筑的容积率和密度,加强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的建设。改善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创建全国优秀示范小区。加快完善经济功能区的市政工程配套为重点,推进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加大关系全局的紧迫的重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解决高新区、临港工业区、保税区,以及“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等区域市政设施配套。综合考虑到“城市-大学-人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珠海大学城园区应该在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功能”的同时,寻求与把握珠三角西岸城市(中山、顺德、南海等地)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时机,以其专业镇与产业群的基础为依托,以发展"高新技术中试功能"为突破口,促进珠海大学城园区“整体与特色”的综合发展。

附件:《调查问卷》

第1题:你的年龄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18岁以下 16 32%

18到30 26 52%

30岁以上 8 16%

第2题:你居住的地方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市区 18 36%

镇[县] 16 32%

农村 16 32%

其它 0 0%

第3题:你对国家鼓动城镇化建设的理解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赞同,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应该大力发展 22 44%

反对,农村应该有农村发展的道路,一味的城镇化只会适得其反 5 10% 不大好说,一切都得看具体措施,真实效果而定 23 46%

第4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下,你认为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城镇化的建设是必要的,只要经济能够增长,生活水平好了就是真的好 15 30% 城镇化建设是需要的,但必需切合实际,不能本末倒置,只追求经济发展 26 52% 城镇化的建设没多大必要,农村就是农村,中国那么多农民是不可能发展高度城市化的 9 18%

第5题:你认为现在珠海农村人口是否不断向城镇转移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是 40 80%

否 10 20%

第6题:你认为珠海"城中村"问题大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大 29 58%

不大 21 42%

第7题:你认为珠海的人文素质如何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很好 11 22%

一般 31 62%

差 8 16%

第8题:你认为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在珠海扩散速度如何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迅速 13 26%

一般 25 50%

很慢 12 24%

第9题:你认为珠海农村地区现在是否出现更多第第二第三产业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是 35 70%

否 15 30%

第10题:你认为珠海城乡差别大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大 26 52%

一般 19 38%

没差别 5 10%

第11题:你觉得你所在的镇区这几年经济发展如何...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很好 7 14%

一般 24 48%

有待改善 19 38%

第12题:你觉得你所在的镇区文化建设跟得上经济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跟得上 19 38%

跟不上 31 62%

第13题:你对你目前住房条件最不满的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住房质量不好 12 24%

面积太少 4 8%

周边环境差 14 28%

配套设施不齐全 13 26%

物业服务差 7 14%

14题:你认为政府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方面最需要...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改善水质 12 24%

改善空气质量 11 22%

改良土壤 6 12%

保护森林 10 20%

增加绿地 11 22%

第15题:你认为政府目前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最需要...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提供饮水水质 24 48%

加大垃圾清扫设施和人力投入 27 54%

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20 40%

改善医疗条件 31 62%

完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 30 60%

第16题:你认为你所在的城镇建设城镇化需要改进...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空气质量 12 24%

饮水水质 13 26%

城镇噪音 19 38%

街道的整洁程度 20 40%

住房条件 20 40%

文体娱乐设施 12 24%

绿化和公园 14 28%

社会治安 24 48%

公共交通 16 32%

购物,就医和就学的方便度 23 46% 污水垃圾的处理 21 42%

社区文化 15 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