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滕州市辰龙希望小学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1 选做

实验目的: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

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

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不滴水的馒头却经过较长的时间才长出霉菌。 实验分析:

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份,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2 选做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塑料袋

实验步骤:

1.选4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其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分析: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最容易发霉。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1 必做

实验目的:点燃蜡烛,将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

每组准备: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分析: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物质——烟。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鸡蛋与醋反应实验 2 必做

实验目的:将鸡蛋放入醋中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鸡蛋一个、烧杯一个、醋

实验过程:

1.烧杯中倒入四分之三醋

2.将鸡蛋放入醋中

实验结果:

1.有气泡产生

2.鸡蛋皮变软

实验分析:

蛋放进醋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新物质生成,鸡蛋皮变软,说明鸡蛋皮发生变化,转化成别的物质。

六年级上册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实验名称: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 3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

每组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小勺、盘子、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过程:

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

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分析:

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六年级上册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实验名称: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 4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水泥变化的变化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

每组准备:杯子、火柴、盘子、小勺、盘子、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

实验过程:

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把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

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进行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

实验分析:

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铁生锈》

实验名称: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3 选做

实验目的: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根据其他实验的内容也可以是演示)

实验材料:汽水瓶4个,酒瓶塞2个,电吹风1个,纯净水,食盐 实验过程:

1.将4个汽水瓶分别编号为ABCD。

2.用电吹风将A瓶内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铁钉,并立即用酒瓶塞将瓶口塞住。将蜡烛融化后封住封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的空气无法接触。

3.在B瓶内装入一满瓶煮沸后的水,使水将铁钉完全浸没,再用酒瓶塞将瓶口塞住,并用相同的方法用蜡烛将瓶口的缝隙封住。

4.在C瓶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但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5.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纯净水并加入少量食盐,将铁钉一部分浸泡在盐水中,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也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6.四个试验瓶放在家中观察一周。

实验分析:

AB中瓶铁钉不生锈,说明只有水或者只有氧气,铁都不生锈,C瓶既有氧气也有水,但没有盐,而铁生锈,说明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只是水

和氧气。对比D瓶,其铁生锈的速度比C瓶快,说明盐在铁生锈的过程中起到加速生锈的作用。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

2.在有盐的情况下,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铁生锈》

实验名称:衣服去锈方法研究 4 选做

实验目的:研究衣服去锈的方法

实验类型:分组(根据其他实验的内容也可以是演示)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草酸溶液,冷水,带铁锈的衣服

实验过程:

1.先把有铁锈的地方用冷水浸湿。

2.蘸上草酸溶液轻擦。

实验结果:

铁锈会慢慢去掉。

实验分析:

草酸溶液可以去除衣服上面的铁锈。

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牛奶的变化》

实验名称:观察牛奶的变化 5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牛奶的变化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

实验过程:

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

1.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变成絮状。

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六年级上册第九课《静止和运动》

实验名称:静止和运动 6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静止和运动相对性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墨水瓶、课本、橡皮、铅笔

实验过程:

1.将课本平放在课桌上,墨水瓶、橡皮放在课本上。

2.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相对于课本呢?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本为参照物呢?

实验结果:

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静止的;若以课桌为参照物,课本是运动的。

六年级上册第十课《距离和时间》

实验名称:步测实验 7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米尺、钟表

实验过程:

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10米,测出你用了多长时间。

2.用正常的步伐走5秒、10秒,量出你走的路程。

3.比正常步伐走的慢一点,测出走5米、10米用的时间和走5秒、10秒的路程。

4.然后,比正常步伐走得快一点,测出走5米、10米用的时间和走5秒、10秒的路程。

5.思考:你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图表的方式把你的发现画出来。

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实验名称:惯性实验 8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后的变化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过程:

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实验结果:鸡蛋会掉进鱼缸里

实验分析:

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实验名称:击打棋子实验 9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后的变化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棋子、尺子

实验过程:

把五个棋子摞起来,然后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棋子,观察上面棋子的运动。

实验结果:上面的棋子没有与被击打的棋子一起飞向远处,而是竖直向下落回原处。

实验分析:

上面的棋子没有与被击打的棋子一起飞向远处,而是竖直向下落回原处。说明上面的棋子具有惯性。

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白天与黑夜》

实验名称:昼夜变化的原因 10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过程:

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哪边是白天,哪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有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时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

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时是早晨,正对着“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传,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四季更替》

实验名称:探究四季的成因 11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四季更替的成因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过程:

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度要保持一致。

4.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什么地方?这与四季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分析: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

实验名称:月相变化模拟实验 12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月相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电灯、皮球

实验过程:

1.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

2.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3.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是全黑的,当“月球”亮面转到向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光明的,当月球亮面由向着地球到背着地球时,月球的明亮部分逐渐减少。

实验分析: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发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六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

实验名称: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 13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电灯、圆形小镜子

实验过程:

1.在与你的眼睛同样高的墙壁上悬挂一盏电灯,用它当作太阳,手持一面圆形的小镜子当作月亮,与你看电灯的视线大体相平。

2.面对电灯,闭上一只眼睛,调整“月亮”与眼睛的距离,使“月亮”能完全遮住“太阳”,这时,就发生了日食。

3.保持原有姿势,逆时针方向原地转动,当你的头部(相当于地球)遮住射向“月亮”的光辉时,便发生了“月食”。

4.再重复几次实验,观察“日食”和“月食”时哪边先亏。

实验分析:“日食”时总是太阳的西边先亏,“月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先亏。

六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蚯蚓找家》

实验名称:研究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5 选做

实验目的:研究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实验类型:分组(根据其他实验的内容也可以是演示)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捕捉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过程:

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出和暗处蚯蚓的数量。

实验结果:蚯蚓都爬到暗处

实验分析: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变色龙》

实验名称:拾豆子游戏 14 必做

实验目的:探究保护色的问题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一把黄豆,一把红豆,一张黄纸或者一张红纸,秒表 实验过程:

在红纸上撒一把黄豆和红豆,在黄纸上撒一把黄豆和红豆。让学生在一分钟内进行拾豆子比赛,一次只能拾一粒。

实验分析:

红纸上剩下的多是红豆,黄纸上剩下的多是黄豆。

物体与周围环境的颜色越相似,就越难发现它们。

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植物向哪里生长》

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6 选做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

植物幼苗(玉米,大豆苗等)、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光源,剪刀。

实验过程:

1.准备两个不透光的纸盒,用剪刀在其中一个纸盒上部左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在另一个纸盒上部右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

2.将三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植物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三个花盆中。

3.用两个纸盒分别扣住其中两个花盆(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左开,另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右开),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灯光作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第三盆在自然状态下生长。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不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

实验结果:

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说明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植物向哪里生长》

实验名称:植物根的向地性实验 7 选做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根向地性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刚刚萌发的4粒玉米种子,培养皿,棉花,滤纸,胶带,橡皮泥。

实验过程:

1.取4粒同样大小,同样饱满,刚刚萌发的玉米种子,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培根尖端朝向培养皿中央。4粒玉米分别位于培养皿的4个方向。

2.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上。在滤纸上面填满棉花,并浇足清水。

3.盖上培养皿盖,用胶带把培养皿底与培养皿粘连在一起(切不可密封,以保证通气),整个培养皿竖立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 实验结果:4粒玉米种子的根都向地生长。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