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报告

关于上海市、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经验做法,根据刘立勇副市长指示,2月18日至21日,市发改、财政、农业、市林业、各新城区政府、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设计院、高农生物相关负责人赴上海和杭州、宁波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参观了上海市的孙桥现代农业园、浦东东滩5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上海菜管家电子商务平台,杭州市的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龚老汉水产基地、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桐庐县荻浦村和环溪村,宁波慈溪的杭州湾现代农业综合区,并与当地农业部门进行了座谈。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海市、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本情况

上海市从19xx年开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共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从产业功能上分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设施装备型园区、加工物流型园区、高科技型园区、生产基地型园区等五种类型。园区规划总面积297平方公里,其中204平方公里区域达到“特色鲜明、产业凸现、功能集聚、辐射强劲、运行良好、形象兼有”的建设目标要求。截止20xx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0.16亿元,年产品出口8亿元。

杭州市从20xx年始重点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上下联动,分层次推进,经过三年多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20xx年底,全市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788个、43.42万亩,其中建成省级功能区24个、3.28万亩,市级功能区94个、9.91万亩。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185个,其中现代农业综合区1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22个。到20xx年底已有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共计48个已通过省级验收认定。

宁波市从20xx年开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包括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区等三类,重点建设沟渠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先进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等,市财政每年安排9000万元左右专项资金予以建设扶持。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项目162个,总面积22.93万亩,总投资11.34亿元,其中市级财政专项补助2.74亿元,县级财政配套1.84亿元。目前,已有89个项目通过验收,其中有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9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特色农业精品区成为省级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 上海市、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1、科学规划,注重特色。各农业园区结合实际着眼未来,精心编制园区规划,园区功能分区科学,体现产业特色,突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可行性强,并与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基础设施完善,装备水平先进。各农业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农田排灌系统、道路交通、低压电网等建设为主,绿化等体现休闲、生态环保的建设标准较高。智能温室、钢架大棚、节水灌溉设施、生物防治设施、调水增氧设施,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精准农业系统等得到大量应用。上海各农业园区拥有各类中高档的温室、大棚2.44万亩;杭州各园区建成连栋温室484亩、各类大棚1.4万亩、喷滴灌设施4.9万亩、畜禽舍40.8万平方米、保鲜冷库

2.8万立方米。

3、科技应用广,示范作用强。农业高新技术运用比较普遍,现代联栋温室高效高产栽培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和集约化畜禽饲养技术等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普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土程、细胞土程、胚胎土程、酶土程、发酵工程进行种苗快速繁殖和生物制品生产的现代生物技术提高了园区竞争力;包括精确灌水、精确施肥和信息网络化的精确农业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展示、示范、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等手段,带动周边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农业园区建立研发中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三农”的平台。引进、聘用大批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

4、管理模式多元,园区运行规范。上海经过10多年的建设,12个农业园区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类型。一是从开发机制分。形成了以上实、农工商、浦东孙桥农业园区为代表的企业开发型园区,以金山廊下为代表的“镇区合一”开发型园区,以南汇、青浦农业园区等为代表的管委会加公司开发型园区等三种类型。杭州、宁波也建立了类似的管理模式。浙江江东循环园区成立了跨乡镇的江东区园区管委会,为园区内4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和不休营销,并有意在外省市集中拿地整体向外发展。

5、经营主体实力强,内外部市场导向明显。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入驻或经营,成为大型农业企业与资源聚集平台。如:上实现代农业园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权其在在海外的重要窗口公司――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浦东东滩5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由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开发,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有超大现代农业公司等10多家知名农业企业,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由著名民营企业传化集团投资运营,杭州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有舒兰农业有限公司、东海养殖公司、天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40多家大型企业入驻。园区紧紧围绕市场需求, 利用自身技

术优势、设施优势、信息优势,突出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农产品出口占据较大比重。

6、注重农业休闲,发展农业多功能。各园区注重园区环境建设,园区内整洁、美观,具备了各种各样文化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龚老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水产基地坚持水乡文化特色,孙桥农业园区的农事体验休闲,传化集团园区的科技孵化都拓展了园区的多功能。

7、注重生态打造,发展循环产业链。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区域内农业园区,形成农、林、牧、渔、游等多业立体共生,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共兴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结构体系。10万亩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生态循环农业集成,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全面实施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以及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微蓄微灌等技术,鼓励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等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科学使用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环保饲料,促进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减少煤电消耗,推进示范区内农业节能减排。预计到20xx年,示范区内绿色防治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化肥利用率氮肥施用量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在20xx年的基础上分别提高5%、减少8%和10%;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使用率、规模畜禽养殖场达标排放率均达100%。

据当地农业部门介绍,上海和浙江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一是城市发展速度太快,使建成园区生存空间受挤压,影响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用地政策限制了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办公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影响了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三是存在农业园区非农化现象,部分园区面积出现萎缩。

二、上海市、浙江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主要做法

上海、浙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良好发展,是两地多年来倾心打造、长期建设的成果。在农业园区的建设中,两地有许多做法和经验修复我们学习和借鉴。

1、政府强力推动。上海和浙江很早就出台了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政策意见,对园区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并相应建立健全了各级工作机构。各级政府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的园区建设领导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及时研究和协调现代园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园区办的日常管理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力量,落实专项经费,为园区办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园区的建设工作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2、财政持续扶持。上海市截止20xx年底,12个农业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亿元,其中政府扶持资金23.8亿元,占56.6%,农业园区自筹资金18.2亿元,占43.4%。杭州市财政安排有关省、市二级“两区”基地的建设资金从20xx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了目前1.5亿元左右,2010—20xx年全市已投入园区建设资金18.6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72亿元、市财政投入资金2.36亿元。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总投资3.78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投入资金0.57亿元、杭州市财政资金投入0.66亿元。宁波市建立农业园区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专项资金从20xx年开始由3000万元增加到9000万元,20xx年宁波市财政又安排4000万元用于先导区的现代农业公共服务(展示)中心建设。

3、规划引导有力。坚持将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保障农业园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强化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施跨镇村、跨区域联合规划布局。注重园区功能区规划,构建“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现代营销—休闲观光—生活社区”等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的空间结构。注重园区现代产业规划,培育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吸引和集聚一批优势产业化经营主体,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群,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

4、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重点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5、经营主体引进培育富有成效。两地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农业园区建设的重点,通过搭建平台、优选项目、精心包装、制订政策吸引客商。既注重原有企业的培育壮大,又注重引进优质实力强的企业,如慈溪现代农业示范区引进正大集团整体开发数万亩发展农业,规模示范效应明显。

6、管理模式运营机制灵活。农业园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各类法人治理制度,明确权力和责任,使得管理主体的有效性得到保证,科研、生产、市场等要素得到紧密的结合,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现代农业园区的运作打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政府指导、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已逐渐被现代农业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具体实现,在实践上落实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借鉴和启示

1、整合资金,打造示范。比较其他城市,武汉市对农业的投入比较大,政策也很优惠,都市农业基本成形,但一直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形成,示范带动不够明显,急需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布局清晰、产业分类科学、示范引领导作用明显、经济社会效益好,能满足居民消费多元化与高品质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使都市农业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产业。

2、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示范园区建设投资大,涉及面广,在建设中尤其要注重顶层设计。按照“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方式,逐年推进园区建设,实行年度目标管理,确保进度和质量。确立的项目符合相关规划,项目所在区域至少20年不能改变用地性质,面积规模适当。强化政府统一领导,统一选址布局,统筹处理各方关系。在园区建设中,突出政府在规划设计、基础投入、招商引资、管理服务、利益协调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切实为园区高水平健康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3、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确定园区项目过程中,必须保持延续性,不能另起炉灶,力求“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效果。选点的园区土地、产业相对集中连片,插花地带必须有项目建设计划或招商方案;园区内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有一定规模的建成农业项目,整体水准较高,能体现示范性和先进性;规划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配套功能。

4、突出公共,体现先进。建设内容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科技能力方面的先进示范性,比创建前有较大提升。园区建成后应具备农业休闲、体验、观光的功能要求,使建成后的园区成为市民乐园、文化传承的载体。园区要有公共管理机构(如园区管委会或授的单位)及办公地点,具备产地市场、冷库、专业合作社、检测室、培训室等配套设施的用地审批手续。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满足园区内项目运营所需要的主次干道(含绿化)、主排灌渠等水利设施、输变电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

4、撬动社会资本,发挥市场作用。园区内单个产业项目有明确的企业(含国有农场)或合作社为建设主体,且具有承担本项目资金的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积极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使园区内的企业能请得进、留得住、经营好、有效益,激发园区的生命力。

5、重视生态循环,推进资源节约。要强调农业园区的生态效应,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或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协调以及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两型农业。

 

第二篇: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借鉴成功做法,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水平,5月11日至13日,由市政协副主席、市财政局副局长吴延利带队,市农委和怀远县政府、县农委有关同志,赴上海市奉贤区考察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团与奉贤区农委相关同志进行了交流座谈,听取了当地农业发展情况介绍,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实地参观了上海申亚乡村度假农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山合集团。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海市奉贤区农业基本情况

奉贤区地处上海市南郊,区域面积720.44平方公里,辖8个镇、5个开发区,常住人口近100万人,户籍人口52.28万人,农业人口18.45万人,其中从事纯农业劳动力4.8万人。

奉贤区耕地面积37.4万亩,占全市的11.4%。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4.5万亩,小麦、油菜、绿肥种植面积12.5万亩,蔬菜7万亩,花卉林地11.8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南美白对虾4.67万亩),全区上规模的畜禽养殖场1900个,存栏生猪40万头、禽300万羽、奶牛4000头。

20xx年奉贤区水稻产量8.55万吨、蔬菜总产47万吨;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285家,实现销售额18亿元,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达6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3180元,增幅连续6年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考察中,我们边听、边问、边看、边学,精神振奋,感慨万千。奉贤人敢闯敢试,积极探寻符合上海都市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点上有精品、块上有特色、面上有提升”的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创意农业、从单一农业到融合农业、从低端农业到高效农业、从城郊农业到都市农业的跨越,形成了功能多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组织化、布局园区化、服务体系化、安排制度化为内涵特征的“高效、生态、创意”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誉为“奉贤模式”。此次考察虽然时间很短,但感受颇深、启发很大。

(一)对现代农业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奉贤隶属国际大都市上海,农业发展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充分说明他们对农业的认识非常深刻。从市到区都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人员配置、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据了解,20xx年,各级财政对奉贤区“三农”投入资金达26.26亿元,同比增长18.45%,财政支持“三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二)不断更新农业发展观念。这是奉贤农业发展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统领奉贤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奉贤农业发展不是一个产业、一个部门的单兵作战,而是多产业、多部门、多方面措施形成合力整体推进。一是充分发挥自身“三大优势”,做强产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推进“科技兴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优势,着力提升品牌内涵、打造特色品牌,获市级农产品品牌58个、上海市名牌9个、国家级农产品品牌11个。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开展跨区域合作,在15省、市、自治区建立水产外延基地3.5万亩,与哈尔滨、吉林等地联手建立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奉贤的特种珍禽、特种水产、特色食用菌、特色果品四大优势产业分别占全市份额的70%、50%、40%、和20%;二是与其他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产业间的相互促进。坚持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接二连三”推进产业联动、协调发展,高标准发展农业加工业、农业旅游业、商贸物流业,不断提高农业附加值。通过园区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加快技术创新,使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通过农业旅游业、商贸物流业,使农业与第三产业联动,形成产学研、工农贸、产加销的一体化功能。

三是推进“六化模式”,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高度。推进农业经济特色化,在“特色”上下功夫,重点建设“一核四园”现代农业园区(一核:上海现代农业园区;四园:庄行现代农业园区、柘林绿都园区、青村申隆申亚园区和海湾都市菜园),总面积达6.6万亩,以全区17.6%的农业可耕地,创造了20.7%的农业总产值。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化,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做强、做精、做优四大优势产业,培育水产、食用菌、都市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链14个。引进和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70多家。推进产业经济规模化,在“集约经营”上找突破,依靠企业带动,注重联动发展,形成庄行蜜梨、青村黄桃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板块。推进规模经济品牌化,在品牌内涵上抓提升,推行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农产品品牌认证总数达80个。推进品牌经济科技化,在“科技兴农”上抓深度,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贡献率。完成科技项目140多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00多项,创新成果70项。农业主推技术入户率超90%,带动农民增收10%-30%。推进科技经济市场化,在“市场拓展”上抓力度,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和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搭建平台,加大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提高产品知名度,提高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市场份额最大化。

(三)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奉贤人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一是发展“要素市场”激活农业资源。奉贤区成立了上海市首家农业要素交易所,充分挖掘和激活农业要素资源价值。建立了农交中心网、农买网、帮帮农网等一系列电子交易平台,分类经营产权、产品、物资等板块,累计开发农业企业股权、知识产权、农业旅游经营承包权等项目190个,发展会员120个,实现平台交易3000多万元,平台外交易更是高达185亿元。二是“三田机制”创新为农服务平台。创新为农服务机制,加大为农服务力度,在田头搭建产学研、农科教、产加销对接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和推行“田头研究所”、“田头学校”、“田头超市”为农服务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市场流通,取得了良好效果,走出一条促进农业科技支撑、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市场流通的特色之路。共组建“田头研究所”27家,取得成果100多项;建“田头学校”50家,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建“田头超市”61家,年销售额2亿元。三是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推进农民宅基地归并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统一规划、建新拆旧,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统一土地复垦整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实施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组建村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承包使用权统一入股,明晰村级经济,明确分配方式。通过综合整治,实现了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农业更趋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效。四是创新合作社模式,提升组织化水平。按照“三个三”的工作理念(确立三大目标、抓好三个规范、建立三项制度),推行“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技部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促进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创新合作社模式,组建谷华粮食种植合作联社等更具规模、更具实力的合作联社;鼓励组建资源型、土地入股型村级区域合作社。成立农产品新经济组织联合会,吸收合作组织成为联合会会员,抱团组合、协同发展。目前,奉贤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285家,实现农产品销售18亿元,组织化程度达到68%。

三、几点启示

此次学习考察,使我们对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建设产生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要正确认识并真正重视“三农”工作。通过考察发现,但凡农业农村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当地干部群众对“三农”工作的认识都比较全面、比较到位,各级领导也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奉贤区作为大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反观一些传统农业地区却无法相比。工业强市或工业强县的口号一定不错,但更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这篇文章做得更足。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重视农业、大力支持农村、快速致富农民。

(二)解决“三农”问题,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我们要坚

持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加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三)必须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实施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运作。先进地区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需引入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克服小农意识和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缺陷,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通过行政和市场双重推动,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广大农户与现代技术和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必须突出区域特色优势,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产品,做活市场。考察中发现,奉贤特种珍禽等四大规模化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市占比非常高,经济效益也远远高与其它农业产业,这充分说明现代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必需依托区域优势和传统优势,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建设大基地、引进培育大龙头、做响大品牌、拓展大市场。结合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把糯稻、蔬菜、生猪、肉牛、甲鱼、螃蟹、泥鳅等一些具有较强生产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构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五)发展现代农业,政策是基础,科技是支撑,投入是保障。要坚决贯彻“三化同步”的战略决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共创和谐;要强化科技意识,在新品种引进、新的种养技术、农业科技等方面加强创新、应用和推广,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信贷投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

(六)坚持以土地整治为抓手,以示范建设为引导,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较好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缺钱、工业化城镇化缺地、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市各县、区也在加快推进此项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必需坚持把土地整治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结合“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和“111”示范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让农民主动参与、全程监督,土地整治工作要让群众满意;二是坚持农民新居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建设新型农民社区的同时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统一土地复垦、规范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出效益,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三是结合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典型村、样板村,示范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