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中国为西方培养人才“移民赤字”触目惊心

美国曾经依靠“美国梦”聚拢全球人才,在世界格局逐渐变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正逐渐把中国看成是他们新的“逐梦之地”。但现实是,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移民赤字”,需要人才的中国正在按部就班地为西方发达国家培养人才。1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正式发布《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国际人才蓝皮书,该报告提出,中国拥有的移入人口数目一直很低,与庞大的移民到海外人口形成“移民赤字”。随着中国在海外“新移民”阶层出现,“移民赤字”现象日趋明显,很多时候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符。在这部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发布前,蓝皮书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移民潮带来的不是零和博弈,中国应抓住人才流动的红利,尽快建立移民

局,缩小全球化时代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移民逆差。

国际人才“流入流出”失衡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20xx年至20xx年连续两年发布了《中国留

学发展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和《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系列国际人才蓝皮书。在《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国际人才蓝皮书(以下简称“2014蓝皮书”)中,这家由中国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发起的智库通过对海内外中国国际移民状况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中国国际移民现状呈现出“十四大热点”趋势,如:中国在海外“新移民”阶层出现,“移民赤字”现象比较明显;美国是中国海外移民第一目的地,中国为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欧洲成为中国新移民的新目的地,海外购房迎来“欧洲时代”,中国富人开始将“感染文化底蕴与享受精神因素”放在首位;“中国大众富裕阶层扩容”与“偏重家庭子女教育、出境旅游”因素导致移民;环境污染成为推动海外移民潮的重要原因;20xx年中国“蓝领移民”成为关注话题,但移民通道不稳定,应有相应风险预警机制;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来源国,对外国人才吸引力同时增大;但国际人才在中国“流入”、“流出”失衡,人才壁垒有待突破等。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博士把移民移出移进的巨大差距

称为“移民赤字”。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估算,19xx年,移民海外的中国人数量为408.6万人,而同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移民数量仅有37.6万人,当年“移民赤字”约为371万人;尽管此后10多年,移入中国的人口逐步增多,但仍远远小于移出人口。到20xx年,中国的“移民赤字”达到约849.4万人。而“2014蓝皮书”调查统计的“移民赤字”确实有点令人触目惊心。20xx年,仅中国对四大移民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永久居留移民人数就达到148034人,而同年我国的永久居留证发放数量只有1202张,但这已是中国实行绿卡制度以来的最高值。20xx年我国在海外的留学人员达到113.69万,而在华留学生仅有32.63万人,真正读学位的只有十几万;20xx年,我国在海外的劳务人员为85万人,而在华外国劳务工作人员仅有20多万人;中国只在出境旅游方面享有顺差,20xx年我国出境旅游达到7025万人次,而同年来华旅游的外国游客仅有2711.2万人次。

中国“人才移民赤字”、“投资移民赤字”和“留学人才赤字”给

中国带来的影响巨大。“2014蓝皮书”认为,中国海外移民的潜在人群集中在35岁到55岁的中产阶级,他们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相较其他群体要多,影响力也相对较大。这个群体成员的大量迁出,首先造成的是财富的大量流失。20xx年,通过投资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就有6124人。

另外,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二大海外房地产买家。20xx年3月底之前的一年里,中国人在美国购房总价值达123亿美元,占当年外国人在美国购房总额的1/8。更令人惊叹的是,这123亿美元的购房款中,有69%为全额现金支付。就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2014蓝皮书”的几天前,胡润研究院在一份最新报告中称,64%的中国百万富翁已移民或正准备带着他们的财富移民。这些超级富豪的资产超过1600万美元,美国是他们最青睐的目的地。

别让中国人才按部就班地为美国贡献青春

中国的“移民赤字”现象已给世界各地带来细微变化,比如,在

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的国际机场,机场指示牌上只有英文和简体汉字。这座远在南半球的城市呈现出的“中国化”程度令初来者感到惊讶。在市区,街头的中国留学生、商店里操着普通话为顾务的华人员工,满眼的中文广告,无不令人感觉又回到中国。在新西兰境内,有多达近百家华人开办的“换汇”、“金融”和“贷款中介”,这些表面的业务是方便游客兑换外汇,但其真实的交易则难以排除“洗钱”的可能性。据奥克兰一家主要换汇经理介绍,20xx年仅通过该从中国转往新西兰的资金就在5亿新西兰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左右。

“‘移民赤字’问题导致我国人才和资金的外流,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人才和资金流入的补充。”这是王辉耀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他看来,中国还没有开放“国际人才”移民来中国,也没有开放“国际投资”移民来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中国大陆走出去的以留学生、对外劳务输出、亲属移民等多种名义与形式的对外移民,通常被称为“新移民”。这一代移民以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为主力军,具有数量大、层次高等特点。据估计,新移民占海外5000万华侨华

人的1/5,约为1000万。而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我国的外籍人员数量为593832人(不含港澳台),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移民逆差。中国在美国留学的人数,在20xx年为15.7万人,而同年美国在中国留学的人数仅有1.4万人,二者相差十多倍。这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是不成比例的。这也反映出我国对人才移入仍有较高壁垒,相关法律政策还有待完善和提升。

中国向美国的移民现象具有鲜明的人才移民特征,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人才流失国。20xx年一项美国社区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美国的移民,新移民、合法移民比例非常高。在接受调查的华人华裔中,有40.8%的是20xx年及以后进入美国的,而且中国移民的学历层次较高。有研究预测,到20xx年,到美国的技术移民将变为原来的3倍,达到50万人,其中35%-41%以技能为基础。如果不更好地重视本土人才,将会有许多国家为美国培训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向发达国家的流动依然不会放缓。

旅居美国的金融专家张川曾写有《刷卡(信用帝国亲历记)》,对

美国社会有深刻的了解。张川介绍说,美国招揽海外人才有完善的体系,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到外国学生毕业、就业,从申请工作签证到技术移民形成一条龙的筛选过程,把海外人才最优的部分留在美国。一些竞争力不强的海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如不能完成学业,或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做终生教职无望等,这样的海外学子大多只好回流到本国。在这样精心设计的移民体系下,最有竞争力的海外人才被美国移民局挑选,给予永久居留权,最后成为美国公民,而次优的人才分流回国。张川希望,中国在与美国抢夺最精英的人才时,不要招太多那些在美国没法进入实业界和“终生教职”的被美国人才体系淘汰的博士后群体。他认为,因为中国移民和国籍政策的限制,众多在美国和高校中最有创造力的中国人才没法回国效力,只能在美国的体系下按部就班地为美国科技和实业贡献青春。

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希望国家相关部门用更灵活和务实的态度来吸引他们归来,带回资本技术和最新的科学创新。张川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个国家对待移民和人才的开放态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对

自己的自信程度。他认为,相比于美国,中国的人才和资本流失现象确实严重,看上去缺乏自信的吸引外来移民的政策与国籍政策和中国目前蒸蒸日上的国力很不相称。

中国应尽快建立移民局

“2014蓝皮书”显示:20xx年世界移民人口数量达到2.32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2%,比20xx年的2.14亿增加0.18亿。尽管向发达地区流动还是国际移民的大趋势,美国是拥有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但蓝皮书认为,“移民不再是零和博弈”,世界移民回流开始增多,为知识、技术和科技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王辉耀在和《环球时报》记者谈到最新国际移民现状时表示,移民可以让移民输出国和输入国都受益。中国人海外移民不完全是坏事,需要辩证地看,它使人们逐步关注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成为中国反思和自省的动力。移民带走了资金和技术,但也在海外形成中华民族的海外人才库,未来也能为祖国带来更大的效用。所以,中国需要抓住全球化时代给中国带来的人才流动的红利,而不是相反。王辉耀建议,中国应该尽快建

立中国的移民局,迎头赶上和缩小全球化时代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移民逆差。

北京大学学者张颐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的“移民赤字”现象未来还会持续,大家不用为此特别着急,要有平常心,“过去中国人是宁可出国刷盘子也要出去,现在则是因为我有钱了才出去”。他举例说,东亚国家竞争激烈,压力大,像韩国,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但同样有相似的“移民赤字”现象。张颐武说,随着中国国力加强,中国的机会更多,这种“比较优势”会吸引更多外国人来中国发展事业。

张川说,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类似中国目前的人才和资本流失的过程,但有的积极采取改革措施,为人才和资本回流提供条件。比如,印度作为对西方科技和工程业的人才输出国,前几年实行印度海外公民政策,给予在欧美国家的高技术印度裔海外公民资格。这样的印度海外公民,可以自由回印度创业,只是不能参与印度国内的选举政治。这样的政策吸引了印度人才回流,促进了印

度IT外包服务业发展。据了解,加拿大每移民一个高端人才到美国等地,他们便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吸引四个高端人才平衡流失。

具体到中国如何减少“移民赤字”,吸引更多国际人才的问题上,有专家学者建议,应打破国际人才来华壁垒,可以从相关政策上降低国际人才移民中国的门槛,比如:尽快取消限制外国留学生毕业在华工作的政策,开放外国留学生在华工作实习签证,吸引优秀外国人才在华工作,建立中国国际移民体系,如果外国人能够在华找到高精尖行业的工作,准许其长期居留,甚至发放绿卡;对待海外华人和加入外籍的中国留学生,通过开放长期签证,发放侨胞证和开放的国籍政策也可以吸引外流的人才回流中国。让中国变成一个开放的国际大国,人才有进有出,以此平衡国内“移民赤字”,方能促进我国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中国才可以在人才移民的同时通过吸引他国人才来扭转“移民赤字”,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国际人才来中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环球时报驻美国、新西兰特约记者纪伟王淼环球时报记者谷棣】

 

第二篇:中国移民报告发布

中国移民报告发布:亿万富翁近三成已移民

时间:20xx年12月17日 16:54:49 中财网

我国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的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在考虑移民。专家表示,富人热衷于移民,是想寻求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更安全的投资环境和更高的生活品质,超过八成人最直接的移民原因是子女教育。

今天上午,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No.1》。蓝皮书指出,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而投资移民已经成为我国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xx年,中国对世界几个主要的移民国家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其中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达87017人,在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紧随其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海外,其中,投资移民已经成为我国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移民人口中中产阶级越来越多。

我国海外投资移民年龄普遍为30-40岁,其中很多人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各行业的佼佼者与引领者。

蓝皮书指出,截至20xx年3月,中国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达到270万人,平均年龄为39岁。

高净值人群为私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人士。在我国,个人资产达到亿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约为6.35万人,平均年龄为41岁。

近年来,我国高净值人群中具有移民意愿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报告表明,我国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超高净值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一千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

我国海外投资移民的主要目的国还是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传统移民国家。

分析

保障财富安全是投资移民第二大因素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表示,这些人移民后,投资多集中在房地产、外币存款和股票等领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更安全的投资环境和更高的生活品质。

中国海外投资移民发展迅速,富人群体的快速崛起是我国海外投资移民群体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子女的教育是投资移民考虑的第一因素。80%以上的申请人最直接的移民原因是子女教育。

同时,新富阶层更倾向于把财富转移到在私人财产保护方面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的国家。转型时期社会制度、体制的漏洞以及法律、道德与文化的缺陷造成了一些人获取财富的手段不合法,保障财富安全是投资移民考虑的第二大因素。

尽管20xx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但很多中国富豪还是担心国家会对拥有非法私产的个人展开"秋后算账"。

北京理工大学洪堡学者、北京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刘国福表示,国内商业竞争环境的不规范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也导致了"移民潮"、"跑路"等现象。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已移民或正准备移民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已移民或正准备移民

一现状:1),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的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在考虑移民。

2),20xx年,中国对世界几个主要的移民国家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其中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达87017人,在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

二原因:1),,专家表示,富人热衷于移民,是想寻求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更安全的投资环境和更高的生活品质,超过八成人最直接的移民原因是子女教育。

2),保障财富安全是投资移民第二大因素

三分析:1)爱国为何停留嘴上,是不愿还是不能!

2)国外对“富翁”为何有如此吸引力

3)一部分人为何这么容易的成为“亿万富翁”

四对策:1),面对问题不回避,政府应伏下身子,认真倾听民意,在此事上多倾听“富翁”们的真实声音,做到对症下药。

2)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振国内教育软硬环境。从立法角度,从远近目标入

3),要法制不要人制,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执行要到位,要彻底。保护合法收入,依法打击非法收入。在国内取得的非法收入,无论当事人是否移民,都要依法彻底追究。 在保护合法收入方面,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采取民主、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处理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