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素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学生素养的调查报告

平度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学生的学业成绩一直都是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生都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和时间,但良好的愿望和投入不一定都能得到满意的回报,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更需要对此做进一步研究,从而用于指导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把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学校组织了大量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当今影响学生素养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力因素

学业成绩的基础就是学生本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而我们通常会用智商来进行衡量,在对智商进行调查时,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学生。

通过对一至六年级学生抽样调查后,我们发现儿童的智商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它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也密切相关,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养育方式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接触最密切,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科学地引导儿童学习更多的知识,智力就越高。学校和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可影响儿童的智力水平,教育设施优越、教学方法先进、师资水平高则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展也有影响,父母从事相对稳定的工作,生活时间相对规律,有一定的业余时间,就拥有较多的时间能够和家人在一起,从而为孩子创造较好的智力、语言、运动、社交环境,反之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作用。同时,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智商发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够很好地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育,进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同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智力水平也有差别,独生子女的智力水平总体来说优于非独生子女,主要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相对存在着优势。 根据以上考察结果,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关键,学校要提高家庭教育的力度,学校加大对家长的培训力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智力因素或认知因素而言,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注意、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在智力与能力发展中起着动力、习惯和补偿作用。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这些非智力因素通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具有维持、调节、强化等多种功能的动力结构系统,对认识过程起到直接制约作用,在学生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把学校3~6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沈德立《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作为调查依据,从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焦虑、学习责任、学习毅力、注意稳定、情绪稳定、支配心、好胜心等11个非智力因素维度来反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1)在小学阶段,非智力因素各维度的发展在年级、性别、学校间存在着差异;(2)现阶段平度市小学生的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兴趣、学习责任的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但三年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几乎无关;(3)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存在着性别、学校上的差异。

这种非智力因素主要的实例就是:孩子的共同症状是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不是玩铅笔,就是东张西望,写作业边写边玩,或者不能记住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事没有耐心,容易发怒。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但看动画片或打游戏时注意力可以集中很长时间,家长认为是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

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排除不良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可达到促进其学业发展的目的。

三、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对学生有确切影响,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在儿童的早期作用更为明显 。因此,有必要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影响,为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及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对我校四~六年级每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每班随机抽取十名学

生,参加测试学生健康状态良好,智力正常,均无重大疾病。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明显的影响。父母通过家庭养育过程中一系列的行为影响着子女的成长。本研究结果亦提示,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影响也呈显著性。本次研究所包含的家庭因素的9个因子,包含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等养育方式,均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此9个因子均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产生显著性影响,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早期教育重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能力倾向密切相关。如四年级某班蒋新会和张瑞两名同学,父母均为某中学老师,两孩子非常顽皮,智力很好,刚来的时候,从语言表达、反应能力,蒋均在张之上。随着年级的增长,张的听课、成绩渐渐在蒋之上,究其原因,张父比蒋父严厉的多.。 针对此种情况,提高父母素质,改变固有观念,采取适当的管教方式和管教态度对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雨很大作用,学校可经常举办家长学习班,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加强与父母间交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积极因素,共同营造和睦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倾向。

四、教师因素

学生与教师,尤其班主任,都无不存在着关系远与近的若干层次,大概可分为三层:亲密层(教师喜爱的学生)、一般层(与教师情感一般的学生)、疏远层(与教师情感淡漠的学生)。一般而言,学生喜欢教师,亲近教师,那他在教师面前的表现欲望略强于那些疏远教师者,他的成绩也普遍表现为优良层次。相反,那些不喜欢亲近教师、不愿和教师交谈,在教师面前缺乏成功、愉悦心理体验的小学生,往往属于低参与型课堂自我表现类型,其成绩普遍表现为及格和不及格

通过多年的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如果尊重学生、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就是和谐师生关系、和谐课堂的前提,更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在这种前提下90%的学生会特别愿意学习这门课程,而且愿意和教师交流,喜欢听这样的教师教课。反之,指责、批评、抱怨学生,不仅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还轻易导致学生长期压抑在沉闷的课堂环境中,不敢展示自我,不能发现自己

的闪光点,缺乏成功的情感体验。80%的学生会对这样的教师产生敌对情绪,进而不喜欢这门课程,导致学业成绩降低。

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表现意向,必须对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鼓励性的评价能很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活动,对其学业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学生自身能力性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小学生课堂自我表现机会不均等,很大原因是因为学生的主观意志、情感,即性格能力方面决定的。

例如从课堂发言方面进行调查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愿意表现自己,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人数占80%左右,但到了中年级,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课堂经常发言的只占全班人数的15%左右。课堂上有些孩子希望表现自我,可当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却显得不知所措,或低头,或搓手,或声音细若蚊丝。也有一部分因表达能力欠佳的而造成语言不流畅,结结巴巴,出现较多口头禅。还有一部分小学生属于不愿意自我表现者。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类“旁观者”:当其他孩子竞相举手回答问题时,他们只是静静地坐着,这并不是他们不会回答,如果他被老师点到的话,同样可以作出正确的回答。以上种种情况很突出,在需要“自荐”的今天,这些“主动让贤”“沉默不语”的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终究是要被淘汰的。而对于个人而言,不仅容易造成学业成绩的下降,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我评价偏颇、人际交往障碍等不良状况。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城市小学生的课堂自我表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大多数学校的实施现状还停留在形式层面,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农村)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更是令人忧心忡忡。因此,我们不仅仅应该鼓励和提倡学生用“我最棒”“我能行”来表现自我、创造自我,还应该扎扎实实地制定一些措施,开辟一些途径,来完善和提高小学生的课堂自我表现能力。

六、意志品质

墨子有一句名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这深刻揭示了意志品质对智力发展与智力水平发挥的影响。美国心理学者特尔曼从19xx年开始对1528名智商都在140分以上的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大规模的追踪研究,前后长达50年,最后对各占20%的最大和最小成就者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最大差别不是智力而是意志品质。可见,个人的意志品质对其成功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例如:A班上数学课时小丽爱开小差,不积极思考问题、爱发呆。老师找她谈话后,下课时认真复习了功课,不再想着出去玩了,而是认真复习。可是,今天的自习,又想着玩,上的很不好,还总想发呆。小丽现在想克服玩,却克服不了自己,有时上课想不玩了,下课又玩。做作业时,勉强将它做完,之后又想着玩。这样反反复复成绩在不断的下降,总之,就是小丽缺乏克服玩的意志品质害得小丽学习成绩一次又一次的下降,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

教师针对学生以上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增添活动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精心设计活动和学习方式

2、确定具体的、可行的目标。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目的、要求必须一清二楚。

3、可以为他们画一张自我鉴定表格,让他们对完成学习计划、良好行为习惯、某种活动目标等情况进行打分。让家长检查,对于孩子进步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七、习惯对小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它也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否则,将使学生的学业受到很大影响。

张江,男,9岁,外来务工子女,去年刚刚从老家转学到B班,随父母居住,还有一小弟弟,平时父母工作很忙,督促检查作业时间较少,沟通交流时间也很少,父母难得来一次学校,偶尔打电话过去,都是停机或关机。主要表现:开始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

时甚至不做作业;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他的课桌和书包常是杂乱无章;书和本子也是邋邋遢遢的;常与父母撒谎“作业做了交了”“我把作业丢了”;轮到他值日时还经常不见踪影,早早地溜走;有时还有小朋友反应有乱拿其他小朋友东西的现象。

要教育这样的孩子尽早脱离这种不良习惯应可采取下面方法: 以身作则,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要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是一个从细致的量变到比较明显的质变的过程。

八、学习效率对小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学习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它与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身体健康或舒适情况、智力因素及周围环境等有关,。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学习效率低,怀疑孩子智力有问题。其实,造成学习效率低的可能因素有多种。

例如:学生甲脑子并不笨,可就是考不出好成绩, 孩子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为什么总是不理想?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练习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数学、英语成绩每次80分左右,在班里处于中游偏下。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自己着急,家长也是十分着急。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越多。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边就存在一个学习效率的问题。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却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帮助孩子:

1、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劲儿使在刀刃上",听课抓住了重点,做习题抓住了典型,大大提高了听课效率和做题效率。

2、帮孩子建立学习目标,孩子心中有了学习目标,才会产生竞争意

识。有了竞争意识才会转变学习态度,从而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九、学生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是智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注意力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准备状态,所以它被人们称为心灵的门户。小学生的注意品质存在着差异性,无数的事实也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明显的差别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坏。

我们对各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大致可分成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注意力本身没有什么障碍,而在于自我苛求、完美主义的倾向,他们常常要求自己能够学习时,心思百分之百在学习上,若是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倾向于自我谴责。二是对上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对所学内容的意义认识不足、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责任心。三是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环境因素如噪音,偶发事件,新、奇、特等刺激的影响。四是身体因素,包括饥渴、睡眠不足与疲劳、生病等。五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紧张、悲观、焦虑、烦躁等均可导致注意力涣散。

注意力不集中的对策

首先,对于注意力不集中,不必过于自我苛求。你可以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注意力不集中就不集中吧,只要集中的时候我能听好课就行"。不要因为所谓的注意力不集中,就过分关注这件事。正确的态度是,带着这种注意力不太集中的感觉,该干什么干什么,尽力学就是了。

其次,要认识上课的重要性并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因为每堂课的内容都有它的重要性和意义,都有一部分新的知识要我们去掌握。而且老师常常会讲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有经验的教师还能教给学生怎样去学习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第三,排除干扰不受内外影响。当你发现自己有思想不自觉"开小差"的时候,要及时纠正过来,不能任其发展。当课堂上出现不安静,其他同学干扰或外界的影响时,也要排除干扰,不受影响,保持集中注意力的心理状态。考试大收集整理

十、 学生作业时间

家庭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作为学生理解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在发展儿童的非智力因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双休日(节假日)很多教师总会大量的布置作业,以达到学生持续学习,不至于疏忽知识学习的目的。因此出现了作业布置得多,学生作业时间过长,学生厌倦,作业完成的质量差等现象。我们随机调查了一个班级,发现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与学习成绩并不成正比。反之有些学科的教师虽然布置的作业少,学生用的时间少,但学业成绩却不错,继续调查却发现:这些教师能够每天控制学生的作业时间,使学生不厌倦此学科。尝试给学生布置“研究性作业”, 让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课外时间主动地探索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还切切实实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第二篇: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与目的

要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于20xx年3、4月份对教师数学课堂提问中的“谁来问,要问谁,问什么,怎么问”,进行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听课调查,以期了解课堂有效提问在农村基层教师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从而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 调查对象及方法的确定

调查对象:大齐小学四、五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听课调查、问卷调查、谈话调查

三、 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见附件一

调查问卷答案统计见附件二

听课调查(略)

谈话调查(略)

四、 分析与思考

(一)总体分析

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向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的是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提问内容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多数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跃,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二)调查对我们的几点重要启示

1.提问的主体仍然是教师。提问还是教师的特权,“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时有发生,学生只能忙不迭地应对教师的一个个问题,挖空心思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创造性常被扼杀。学生很少有提问的机会。学生的问题没有机会提出来,不懂只能装懂。

2.提问的内容模糊不清。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

3.提问的方式不太科学。⑴一问即答。即老师的问题刚提出来,还没有容学生多思考就请学生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限于几个优等生能够作答,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这时教师已指明某个同学回答时,那些即使没有想好的学生,有的也不再思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所提问题的效益。⑵一问齐答。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习惯提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者比较喜欢让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问题。实践证明,齐答会使一些不动脑筋的学生滥竽充数。这种方式的提问只能求得老师自己心里安慰,而往往掩盖的是问题的真相。

4.问题评价方式过于刻板。现在不少课堂提问满足于传统的结构方式,“生答师评”式。先教师提出问题,再学生接受问题→认真思考→理出答案,接着教师倾听答案→理答评价。这种结构的提问固然具有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弥补学生知识不足、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获得教学效果反馈等多种功能。但这种提问所呈现的是“师→生”的线形结构方式,它拘泥于预设,企盼直抵预设的轨道,因而难以听到求异的、争论的声音。

5.学生的质疑权受“侵犯”。课堂提问应当是双向的,既要有教师的提问,也应当有学生的质疑,两者应当是有机的统一体。教学中,只有二者充分、合理地实施,才是健康的课堂。可是如今当我们深入课堂时,就会发现只重视教师的提问,而忽视学生质疑的这种不平衡性有明显表现,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普遍是缺失的。学生不提问题并不等于就没有问题,一种可能是平时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会或者不习惯于向老师提问题;另一种可能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即使有了问题,也没有勇气提出来。

(三) 相关主要问题对策

1.营造宽松的环境。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里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有果敢的精神,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2.尊重学生的劳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心声,听听他们对 3

教科书的理解,自我解读,尊重他们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予以充分肯定。

3.课堂提问要因材设问、因才施问。课堂提问既要针对教材内容,问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启其心扉,促其思维。“因材设问”,即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问题。比如,依据教学教材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寻求探究性问题的设计:⑴在材料的留白处提问题。有些知识,教材在呈现时出于某种考虑,留下了一定的空白。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予以补充。⑵在材料的可发散处提问题。数学学科不能仅限于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地方蕴涵的问题是开放性的,教学时应抓住这些材料,设计问题,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⑶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提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学习的情景性、师生互动性及主动建构性。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学习者与情境交流回响、双向互动、达成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以问题引发内部冲突。让学生去检索信息,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推动常论的转变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生成新的悖论。“因才施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一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施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施问、根据学生的学习心态施问、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施问、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施问。

4.形成最佳的结构。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参与引导”,这也是我们构建提问结构的依据。提问结构构建应当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如,在有关“知识与技能”教学中,根据“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目标要求,可整合成包括三个部分内容的基本提问结构:基础性提问—辅助性提问—拓展性提问。再如,在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根据“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的目标要求,又可整合成这样一个基本提问结构:诱发性提问—启迪性提问—发散性提问。对问题进行有效整合,目的在于指引学生探究方向,引导学生向深层思考,在“问”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质疑、解疑。

4

5.把握提问的距离。⑴把握提问的“时间距离”。一定要处理好提问的密度。一节课教师一讲到底,只讲不问的“满堂灌”早已为人们所弃;而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满堂问”是否就好呢?寡问,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思维过“弛”;滥问,学生疲于奔命,思维又过“张”。因此,处理好提问的密度是至关重要的,疏密有致方能张弛得体。二要把握好提问的节奏。“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间隔太短,学生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学生思维无法深化,容易造成“卡壳”、冷场或回答失之肤浅;间隔太长,则又使教学显得松散、拖拉。“问”与“答”的时间距离要应视问题的难度而定。⑵把握提问的“空间距离”。课堂提问要调整好学生与问题间的空间距离。如果所提问题空间范围过于空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问题太窄太露学生无需思考,这样又会使提问失去意义。因此提问既要考虑问题思维容量,又要考虑问题与学生的空间距离。⑶把握提问的“心理距离”。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水平。也就是说问题的难以要适度。问题过易起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而问题过难,又会遏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注重提问的角度和深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同步得以训练和提高。

6.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这种纵向提问形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激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讨论、辩论,如此才能构成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问善答,而且要重视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问题不是教材中规定的问题,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实践,经过观察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⑴强化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现代教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向学生渗透质疑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对学生大胆提问的行为要 5

及时予以鼓励,以达到正强化。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①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②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思考到讨论、争论,让他们在寻求解疑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从提出问题开始,由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在问题和探索中获得发展。③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碰撞、相互交流来解决。

7.对提问进行科学评价。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科学的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对提问的科学的评价进行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以下的评价策略:⑴延时评价策略。既不要过早、轻率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和回答,要让他们回答充分,清楚而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听听他们对教科书的理解,自我解读,尊重他们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⑵多值评价策略。要改变传统课堂评价常用的二值判断方法,根据学生思维实情作出多值评价,即不仅指出对与错,还要指出好与坏,简与繁,难与易、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⑶激励性评价策略。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的回答,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对于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教师要多一些对他们的喝彩;对于离题的回答,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适时适势引导,不要做生硬的打断或责怪,相反,要多一些真诚的微笑,多一些鼓励的微笑,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学习的愉快、安详和融洽。⑷多元反馈策略。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你答我评”式的提问评价方式,形成师生、生生、自我的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这当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教师可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本节课中,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是你自己处理的?哪些问题的解决你需要得到帮助?你作出过什么决定?这些决定起了什么作用?这代表了你的最佳成果吗?你怎样评价自己的表现?通过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 6

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同时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这样的对话:我的观点是( ),理由是( );我想进一步补充的观点是( );我不同意某同学的观点,理由是( );我对某同学的观点不太理解,请再说一遍。

7.几点说明:⑴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问卷的设计不够严谨与科学,取样规模也不是很大,故某些结论或提法可能不很准确。⑵由于本人的才疏学浅,故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能不够透彻和准确,可能某些观点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甚至某些分析是错误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⑶感谢这次被调查学校的领导、老师们的支持与配合。感谢专家组导师们的指导与帮助。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互动的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相信只要我们化心思去琢磨。就一定能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燃烧课堂。

附件一:

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问卷调查

因论文需要进行调查问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如下内容,并根据自身实际如实回答,谢谢合作!

1.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采用的回答方式较多的是( )

A个别答 B齐答

2.课堂上,老师给你们留出提问时间的机会( )

A经常 B较少 C几乎不

3.老师设置的问题,你经过探索,思维能力进步情况( )

A有极大的提高 B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C没有一点提高

4.你存在下述哪一情况较多( )

A多次想发言,但不好意思举手 B有问题,但没有机会向老师提出

C有不同见解,想提出但没有机会 D本不想发言,老师点到我说两句

5.对于课堂提问,你属于以下哪种情形较多( )

A有欲望并主动提出问题 B有欲望,但不敢提问

C想提问,但没有机会 D老师没有要求我们提问E不愿意

6.在课堂上你被提问的几率( )

A几乎每节课都被提问 B有二分之一机会 C很少被提问

7

7.你希望老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时间( )

A没有停顿,直接找学生回答 B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再找学生回答

8.当你回答时,你数学老师的反应时( )

A经常加以简单赞扬B经常加以简单赞扬,并加以点评

C重复你的回答,加以表扬 D不太赞扬 E经常给予批评

9.你希望在你回答时,你数学老师的反应是( )

A经常加以简单赞扬 B经常加以简单赞扬,并加以点评

C重复你的回答,加以表扬 D不太赞扬E经常给予批评

10.当你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你的数学老师是( )

A打断你的讲话,及时纠正错误 B请他人回答

C重复你的错误,提醒注意,引导你自我修正

D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我修正

E给出部分正确答案,希望你补充其余答案

F忽略错误,在后面的讲解中指出并订正。

11.你希望在你回答出现错误时,你数学老师是( )

A打断你的讲话,及时纠正错误 B请他人回答

C重复你的错误,提醒注意,引导你自我修正

D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我修正

E给出部分正确答案,希望你补充其余答案

F忽略错误,在后面的讲解中指出并订正。

12.当你暂时回答不出问题时,你的数学老师是( )

A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己思考后进行回答

B重新解释问题等待你自己作答

C请另一同学回答 D教师自己提供答案

13.课堂上你数学老师提问的分布为( )

A向全班每一个同学提问 B只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

C只向成绩差的同学提问

D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的次数多于向成绩查的同学提问的次数 E向成绩差的同学提问的次数多于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的次数

14.教师对你的课堂表现作出的反馈是( )

A经常赞扬 B具体指出你取得哪些成就并加以赞扬

C对你的成就表现极大的关注和信任,对其价值予以肯定

D把你的成就归于内因,如你自身的努力

E笼统予以赞扬,如好,棒,不错等

F把你的成就与他人对比,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G把你的成就归于外因,如运气等 H根本不关心,不提出建议 15希望课堂上要求被回答的类型( )

A自己组织回答 B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

C选择性问题,只要求回答是或否或者是这个是那个。

16.希望回答着的选择( )

A提问前指定学生 B提问后叫自愿回答着

C提问后叫非自愿回答者 D学生起答

17.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

A老师启发问题提出者自己找出答案 B老师自己回答

8

C几个同学回答后再总结归纳出答案

18.你的教师提问时,较多的采用方式是( )

A自问自答 B师问生答 C生问生答 D生问师答 19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你是否很注意他人发言( ) A非常注意 B比较注意 C不太注意 D完全不注意 20.在课堂上凡有讨论机会,你总是积极发言( ) A从未发言 B发言次数不太多 C发言次数比较多 21.对于课堂提问,你属于以下哪种情形( )

A有欲望,并主动提出问题 B有欲问,但不敢提问 C想提问,但没有机会 D老师没有要求我们提

22你愿意主动举手发言并希望老师让你回答课堂提问( ) A是 B否

23.教师提出的问题,你通常的答对情况( )

A都能答对 B基本上能 C少数能 D一题都不能 24.教师提问题时,教师的表情( ) A温和又微笑 B严肃 C漠然

附件二

根据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问卷调查反应的情况,算出每题选某一选项的同学占总人数的百分率,并制成统计表。

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报告

9

浅谈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 如何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学到知识,又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

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数学课程 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教材有很强的地域性,以校本为主。而数学课程具有严密的体系,规范的例题,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教材,义务

10

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报告

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南海区根据本地区学生的实际,编著了一套综合实践教材,为教师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范本。如何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学到知识,又促进能力

的以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的问题。

一、通览数学教材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一线的老师,首先要通览数学教材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综览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数,数的运算,统计,几何图形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本地区的人文特点编著的教材,许多内容与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教授的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探究人民币》,数学中也有人民币的认识;《纸的世界》与数学课堂中的几何图形;《盐的奥秘》与数学中的百分数应用;《认识电子游戏》与数学中的统计;《让我们的书包更轻松》与数学中的重量单位??而其它更多的是我们在数学课堂中需要或可以渗透的内

容。

二、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把数学课也上成一堂综合实践课。

1、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界限,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数学课设计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实用性、趣味性,把数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相互渗透。比如,在数学课中教学“圆的认识”这个内容时,让学生例数生活中圆的东西,在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后,说一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讲一讲自家出行所用交通工具的变化,畅想一下将来可能会使用的交通工具,从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交通工具的昨

天、今天和明天》的内容渗透进去了。

2、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最突出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出课题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去探求问题的结 11

论。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实验、探究、制作、服务、等一等系列活动,从中获得感悟,得到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来让学生

获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比如,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知识后,利用活动课让学生用学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进行拼图,组合成奇妙、有趣的画面。从而产生创新欲望.让学生们自由畅想,“为所欲为”,从人到物,从地球到宇宙,不少学生创造出了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图画,有蝴蝶、卡通人、宇宙飞船等。同时教师又启发大家,在生活和学习中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大胆的想象,我们就能发现许多新的事物,发明和改进许多在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并举爱迪生的例子。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奥妙。而创造的成果又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把综合实践课中的《我是小小爱迪生》

的内容渗透进去了。

3、探究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又一重要特点。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勇于实践探索,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营造“问”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

相质疑、互相争论、各抒己见。

比如,在数学课中教学估算的内容时,让学生争论一道这样的题:妈妈要买一台3015元的电视机,一个305元的电炒锅,妈妈大概要带多少钱?让学生估算,同学们思维活跃,想到了好几种答案。有的说:把3015元看成3000元,305元看成300元,这样大概要带3300元。有的说:把3015元看成3020元,305元看成300元,这样大概要带3320元。有的说:3000元加300元是3300元,但我看见后面还有零头,所以再加100元,这样大概是3400元。还有的学生说,零头加50元就够,我认为大概是3350元。也有一个学生说,第一个同学的答案不合适,因为带3300元钱不够买这两样东西,我同意第三个同学的看法,买东西时,要多带一些钱,不能算得刚好。学生在互相质疑中,体验着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生活,学生的创造性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同时也把综合实践活动课 12

中的《走进琳琅满目的市场》中的内容渗透进去了,再引导学生开展“购物的学

问”“模拟购物”等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

4、开放性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局限于书本、或学科课程中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些内容本身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而且结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探究过程和途径也因人而异。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个开放体

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学生创造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比如,六年级学生在学完“比例尺”这一内容后,设计一节活动课:根据图纸算出学校足球场的面积,并为学校足球场种上草皮。并提供以下资料:

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报告

要求大家讨论: (1)你认为选种哪一种草好?为什么?如果种你选择的草,大约需要多少钱?

(2)如果你认为老师出示的两种草都不是很理想,你们可以自己上网查找你认

为更合适的。

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下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收集整理后,指定一个同学执笔,写一个学校足球场种草坪的预算报

告,然后发E-mail给老师。

这样,课后要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要学生以发E-mail的形式交作业,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学习提供的方便。这样就充分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可以使学生形成在课后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去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写预算报告,这样就不局限于数学教材要教学的内容,把其它课程的内容也渗透进去了,而且答案是

不是唯一的,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大的空间。

三、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正体验有价值的数

学。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而数学给人的感受是枯燥的数字计算,常常会让人厌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更能使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好学,有

用。

1、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数学教材。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例题,每一道题目只是给老师提供一个范例,是根据书上的例题或练习题按部就班来教,还是创造性的选择教材来教,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而选择、挖掘学生自己身边的事例作为教材的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促

进学生主动的去学。

比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结尾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教师启发式的提问促使学生大胆尝试,进行假设、分析、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才找到了答案。这个过程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把学生关心的话题作为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人民币》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更多人民币的知识和故事,使这个主题单元的学习更丰富、更生动、更易为学生掌

握。

2、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有价值的数学。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以前我们关注得更多的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总是一带而过。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事情都要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才能让他们由衷地爱上数学,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解决我们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把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就更能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让学生觉得数学是

有用的。

14

比如,在数学课学习统计图表的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把全校各班的人数,男女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并了解上一学年学校各班的人数情况,然后制成统计表,再画出统计图,让学生分析学校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学校发展的情况。

让学生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数学,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再比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而荒废学业的情况,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电子游戏》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一组少年犯犯罪成因的数据和对身体影响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因电子游戏而导致犯罪的百分率,与同学们一起分析,认识电子游戏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有价值的

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程整合,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利用数学课堂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品格。这样,课改才能真正落到

实处。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这学期上两个班的数学课外,还兼任了这两个班的综合实践课。接到任务,感到压力很大,只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却没有现成的教材和系统的教学任务,让我感到无从着手。最后还是离不开用一个数学教师的眼光去思考:我能不能在数学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素材,使之延伸、提升、综合、重组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同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促进数学知识的综合和拓展,让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整体呢?于是我从数学作业的设计入手进行尝试学科的整合。 1.追求作业目标的多元化。 我们长期以来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们设计数学作业时内容封闭、形式单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在做作业时感受不到作业所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作业在学生面前就失去了“吸引力”。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的素材,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课外实践。例如,在学习利率知识时,我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纸上谈兵”,我特意设计让学生到周围的储蓄机构去调查有关储蓄的知识,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布置学生测量计算一棵树的横截面面积;学习体积后,布置学生测量一张#9@k牌的体积,学习了重量计量单位后建议学生回家称一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学习了“比的应用”后,安排学生调制奶茶或配兑饮料;学习了面积知识后,让学生为学校画一个平面图……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具体问题打下了基础。如果只找些机械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新理念下,教师在各类作业设计时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2.追求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延续性,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广阔空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作业设计过分强调纯数学化,练习内容常常脱离具体的情景,不能为学生提供应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造成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脱节。为此,我结合有关的数学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调研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 所谓“调研型”的作 15

业就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的资料,再运用多种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法”时,为了使计算课不再单调、乏味,我针对白色垃圾的泛滥现象,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一项课外调查: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月呢?一年呢?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学生呢?……这些塑料袋相当于在祖国土地上盖几层呢?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这些有趣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学生纷纷行动起来,经过一星期的调查,最后反馈上来,利用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计算,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的家庭每天丢弃塑料袋多达七、八个,少的家庭也至少丢弃两个,假如每户家庭平均每天丢弃三个塑料袋,全班56位同学所在的56个家庭每天共有168个废弃塑料袋,一周就有1176个,一个月就有4704个,一年就有176448个塑料袋被废弃,全校25个班的话,一年就有4411200个塑料袋被扔出去,有的在风中飞舞,有的被埋在地下不能腐烂。如果每个塑料袋的面积是0.08平方米,那么全校师生所在家庭扔出去的废弃塑料袋总面积有352896平方米,可以把我们校园覆盖30层。算到这里,同学们一阵惊叹,想不到通过自己的调查、计算发现这么大的环保问题。于是有同学建议把自己统计出的各种数据寄给环保部门,并希望针对塑料袋问题能采取合理的治理方法。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觉地将数学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再如:教学完“折线统计图”后,我又布置如下一道实践作业:(1)到附近一个浴室调查统计某一个星期内每一天顾客人数,制成折线统计图;(2)根据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请提出自己的建议;(3)完成时间及方式:一周内完成,可以小组合作。一周后摆在我面前的研究作品琳琅满目:他们不仅数据精确,制图美观,而且提出的建议颇具独到之处。摘录一位同学的建议如下: 以前,我每次星期六或星期天去洗澡,都是拥挤不堪,总怨自己的运气不好。现在,迷雾终于解开了,老师让我们到浴室调查统计一个星期内每一天的顾客人数,并制成折线统计图。从我们小组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上获得了这样一条信息:星期六和星期天去洗澡的人数最多,原来大家和我一样,都喜欢星期六和星期天洗澡。但是我想平时浴室烧很多水,却很少有人去洗,太浪费了。如果有一部分人能改在平时洗就好了。那么,哪些人去改变洗澡习惯呢?我觉得我们学生平时有家庭作业,功课太紧;上班的人有工作,太忙。所以希望不上班的人平时洗,上班的人和学生星期六和星期天洗。你看,这么烦恼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一下就解决了,数学真有用。 这样的作业“纸上谈兵”是永远得不出答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答案。在活动中把学生置入了一种动态、生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获取新的研究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 虽然以上两个案例表面上是数学作业,但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不仅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3.追求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全新的课程出现,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追求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把知识一点点地灌进学生的头脑,只有当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时,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在一个星期五的数学课上,一个同学完成作业后无意的浏览数学书,当他看到版权页上,写有开本:890毫米×1240毫米 1/32,印张:5.25,字数:100000时,这位同学产生了疑问,就在课堂上问我开本是什么,印张又是什么呢?我对开本和印张的知识,知道不多,不敢冒然回答,但是这是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的真实问题,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提出问题,以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对该同学大加赞赏,表扬他勤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但是老师也不是很清楚这方面的知识,不过我们大家可以共同研究,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家调查研究这个问题,将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16

在下周星期三的综合实践课上交流讨论。 课后我立即到网上查找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发现这些知识正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鲜活数学,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于是我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了一节综合实践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书的开本、印张、页码,并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星期三的综合实践课上,我刚一提问:“同学们回家进行了调查研究吗?”学生纷纷举起手,于是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是通过什么方法去了解的,有学生说在网上查询,有同学说是在专业书上看得,有同学说是打电话问的自己的亲属,学生对这个问题这么感兴趣,而且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调查研究是我始料不及的,心里暗自高兴。在课上,学生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很快弄清了书的印张、开本,页码的一些知识基础知识,并且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为何都是同样的开本,大小却不相同?页码和开本、印张有什么联系?书的价钱是由那些因素决定的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的真实问题,和生活紧密联系,蕴涵了丰富的学科知识。由于我在数学课上及时抓住动态生成的研究素材,才使得有了一堂精彩纷呈的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组织形态,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有明显区别。它没有整齐划一的目标,也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作为教师不能刻意地把综合实践活动当学科教学一样来教,不能让呆板、机械的教学模式一点点抹杀了学生活动的快乐。只有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现象或事件,引导他们有机地将综合实践课与其他课程知识融汇贯通,让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携起手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浅谈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

“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就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迁移到数学学科教学之中。一方面把数学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另一方面把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数学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使两者间的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性产生共振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如何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学到知识,又促进能力的以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整合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 17

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

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例题,每一道题目只是给老师提供一个范例,是根据书上的例题或练习题按部就班来教,还是创造性的选择教材来教,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而选择、挖掘学生自己身边的事例作为教材的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主动的去学。

比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结尾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教师启发式的提问促使学生大胆尝试,进行假设、分析、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才找到了答案。这个过程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把学生关心的话题作为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 (二)转变教学方式,整合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界限,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悟和体验。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我们可以把数学课设计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实用性、趣味性,把数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相互渗透。比如,在数学课中教学“圆的认识”这个内容时,让学生例数生活中圆的东西,在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后,说一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讲一讲自家出行所用交通工具的变化,畅想一下将来可能会使用的交通工具,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实践的欲望。

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例如,在教学 “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小卖部”,用模拟钱币对“商品”进行自由买卖,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锻炼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更感性地认识了事物。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加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学生自己创造出的“生活”更富有现实意义。学生从中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 19

联系,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三)转变评价方式,整合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实践、着眼创新的学科。而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同样也是新课标下数学学科所应追求的目标。因此数学学科在评价方式上应借鉴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关注过程而非结果”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评价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全方位”。现今单纯的一张期末测试卷已经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做出评价,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因此,除纸笔测验外,可以增加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形式。教师在评价时应全面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例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如何,在活动中与他人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如何;克服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等等,这些都应在评价中得以体现。并且在将评价过程转化为评价结果时,要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如在课堂上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应更多地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形式,还可以请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更显出评价的全面公正性。

“有弹性”。要认识到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评价每一个学生,让“每个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要对学生进行纵向评价。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闪光之处,不管活动结果如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第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都得到认可。要把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20

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不要轻易判断对错,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想象,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在书面考试中,如果学生自己对测评结果觉得不满意,可以允许他们重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重测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后,就以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这种延时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却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状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延时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

因此,在数学学科中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丰富了小学数学学科的内涵,而且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基于以上认识,作为数学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数学学科的知识整合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用综合实践活动去拓展学生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

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