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察报告

建筑考察报告

房屋建筑

土木工程1013

                                                       赵耀东2010118506328

                                                       苏群辉2010118506327

                                                       马彩叶2010128506356           

         昆明是历史的名词,但历史的佐证却在渐渐消失…..

国庆期间,我们找寻着昆明的历史痕迹,参观了位于昆明翠湖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旧址。这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旧式军事学堂,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经历了辛亥革命、大革命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培育了一代代杰出的军事将领,对历史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风景名胜区翠湖畔,可以看见一座走马转角楼式的两层砖木建筑,建筑的样式和墙面的颜色,很容易把游人带回到过去。这便是成立于1909年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学校里穿着军装的学员和他们训练时嘹亮的呼号声,但是依然时不时有几个游人会到这里拜访。大概不是为了风光吧,应为与它相临的就是美丽的翠湖公园。但无论是出于敬仰还是好奇,这所昔日的学堂都会给人们展现其别具一格的风采。

  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后者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正因为如此,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

                                                                                             

         现存的讲武堂只是其核心建筑,但它依然是一个保存最完整的旧式军事学堂。穿过其高大的校门,迎面就是昔日的训练场。学堂并不大,整个建筑呈四合院样式,以训练场为中心四周是教室和学员宿舍。在操场上,还存留着一百多年来学员训练磨圆了的沙粒,不禁让人眼前浮现出当年的青年学子为国为民发愤图强,挥汗如雨的场景。

     

                                                 

 当时,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 云南陆军讲武堂 。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1909年(宣统元年)8月15日, 云南陆军讲武堂 正式开学,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术科两项。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时,讲武堂已为云南新军输送中下级军官600余名。

云南陆军讲武堂于1988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当地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是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

?      武堂这个巨大的米黄色四合院,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存下来的主要部分,它是1907动工兴建的,大门是哥特式的门楼,属于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寓意着海纳百川,广泛吸收东西方军事思想。 讲武堂的屋顶是中式人字坡覆以黑瓦,门窗则加以西式圆拱纹饰,姜黄色的正门外体是法式风格的。可以说既有法式建筑风格的影子,又脱不了中国传统心理。 法式风格建筑元素——屋顶多采用孟莎式,坡度有转折;屋顶上多有精致的老虎窗,且或圆或尖,造型各异;外墙多用石材或仿古石材装饰;细节处理上运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线条,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整个建筑多采用对称造型,气势恢宏。

?      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讲武学校;30年代末,改为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50年代初,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今主体建筑整修一新,被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当我们再次聆听了有关它的讲述,了解这座百年老房子本身的建筑价值,才深深感到讲武堂之所以仍被人称道,不仅仅它是自洋务运动以来目前国内保留得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军事院校,培养了朱德、叶剑英等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而且它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依然有着许许多多可供从事现代建筑的人学习和借鉴。它的创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新的思想已经产生,封建思想依然顽固,新式学堂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其建筑也反映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影子。四合院式的布局、西式的大门、传统的瓦片屋顶、西方教堂式的窗户、中式的大石狮子…这些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潮的巨变。

?      陆军讲武堂,据考证,是中国现今最大的一座四合院,又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壁式的建筑。至于这座老建筑究竟有多少房间,比如教室有多少间,宿舍有多少间,由于年代太久,多次改造,变化太大,如今的人谁也无法按照当时的状况一一细数细说。但二楼上那条贯通东、西、南、北楼全长480米、毫无阻隔的长廊,称得上是中国最长的楼中通廊,特别是这座建筑四边转角处竟无一点伸缩缝,更加体现了它完美精湛的建筑艺术。用专家们的话说,这不仅在90多年前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就是在现代建筑中,要用此种手法建造这么一座如此之大的楼房也十分不易。可惜的是:讲武堂的建筑档案早已荡然无存,它的很多特点和奇迹,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百年之秘”,而也正是这样的一些“百年之秘”,冲动着我们去追寻它那叱咤风云的历史。

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   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所蕴涵的文化和艺术。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

不仅让我想起 余秋雨的一番话: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建筑敌得过时间,却敌不过人类自己。

 

第二篇:建筑专业考察报告

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专业考察报告

课程名称:建筑学专业考察

学  号:**********

班  级:建筑122

指导教师:

建筑专业考察报告

一、考察时间:

20xx年5月9日至5月19日,共11天。

二、主要地点:

四方当代艺术中心、苏州园林、周庄古镇、上海各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中华艺术宫、嘉定图书馆、外滩建筑群、1933老场坊。

三、考察目的:

通过对选定的不同类型实习场地进行考察,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及空间规划方面的现状特征,通过认识城市几种主要类型的功能区,切身感知城市不同功能区在城市的区位分布特点、功能地位、内部空间组合式、景观结构、道路交通组织等内容,加深对所学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最终可以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理论与规划设计课程的相关内容。

四、考察内容:

1、四方当代艺术中心

参观了南京的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当属王澍的三合宅和马修斯·克劳·里斯的睡莲。

三合宅的引人之处在于建筑的外表不失威严庄重,又能完美运作,并为生活作息及日常活动创造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放的建筑,空间形态与人的身体做缓慢、沉重的却没有中断的移动。房子中间围着一方浅池,水波、睡者、房子相互荡漾,难怪被人称作是“睡着了的房子”。

睡莲基地狭长,平缓的坡地沿着小溪向湖面展开,别墅依平面展开成折线带状空间,通过形体的处理,协调了坡地、水体和道路。除了局部的承重墙,平台和入口,建筑的外围是完整的透明和半透明的玻璃表面。屋顶略高于旁边的道路,是一个水生植物园,浅浅的水池中散布着如睡莲一般的圆形石板,自由散落的圆石小径颇有中国园林的味道。

2、拙政园

拙政园的布置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一水为主,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连接,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等,构成了一副宁静幽远的画面,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园林的建筑色彩比较统一,粉墙、黛瓦、栗色的窗和柱就是建筑的全部色彩了。因为整个园林囊括了太多的建筑,如果色彩太过繁杂,将会影响到园林的视觉效果,而用单调的色彩则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园林中的建筑都是比较典雅的,并不像现代建筑给人一种刚硬的感觉,给人的只是淡然与舒适之感。

3、周庄古镇

周庄镇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4、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以“城市、人、环境、发展”为主题,是上海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规划馆外观通体白色,线条流畅,雄伟典雅且富有海派风格,展馆大楼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暗喻建筑与城市存在着内在联系,整体以中心对称体现着中国的传统美学以及和谐美感,其顶部造型犹如四夺盛开的白玉兰,乃上海市花,并且网络状的结构使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在功能划分上,全馆由底层至四层展厅,展示面积达70000平方米,分为序厅、夹层、二楼临展厅、三楼总体规划一厅、四楼总体规划二厅、五楼休闲环廊,空间流线组织明确,空间利用率高,使用方便,使观展者可自上而下自由漫步于展厅中来浏览全馆展品。

5、中华艺术宫

中国国家馆坐落于上海世博园区A片区,位于世博轴东侧,由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静堂担任总设计师。

其构思方面,中国馆的整体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的主题,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在设计中处处体现中国元素:(1)建筑外观色彩为“中国红”;(2)彰显中国特色的外观设计——“东方之冠”;(3)其上印有二十四节气的篆体字;(4)屋顶花园——新“九州清晏”。国家馆主体造型恢弘气派,雄浑有力,犹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彰显大气让游客叹为观止。

在整体造型方面,中国馆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四组巨柱就好像巨型的四角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使整体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很有力的攒打出力量感和权威感,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巨大挑战。

6、外滩建筑群

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江畔,此处东临黄浦江,西面坐落着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站在浦江边上,从北到南举目望去矗立在西面一字排开的高高低低、样式各异的建筑物,就如同走进了世界建筑博物馆。

在建筑形式与风格上,上海外滩早期建筑的形式多为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和中西结合式。到了近代,钢筋水泥框架在建筑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有意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艺复兴式和集仿古典式的建筑形式。如今外滩的各个大楼大都经过改建,但它们的基本风格都保持不变,直至今日所见的巍峨雄峙、上有钟楼的英姿,乃为欧洲古典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

7、嘉定图书馆

嘉定图书馆位于上海市嘉定区裕民南路1288号,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师马清运。

图书馆有几个梯形体块排列而成,建筑两侧和中间三面围合的庭院都制造出环水效果。如果说把具有连续性坡屋顶的建筑比作山,那么他和建筑周边的水则构成了一副真实的山水画,建筑的设计很巧妙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

建筑的外表面是木质+石板+玻璃的结构,整个建筑给人以严谨肃穆,却又不失简洁与现代之美。进入大厅,吊灯、景观和空间的留白让人惊艳,建筑内部亦设置了两个内院,与图书馆室内空间以透明玻璃相隔,既保证了视野的通透性又很好地做出了空间的分割,里面的竹林景观也给这个现代化建筑带来了自然之美,楼梯扶手处的灯带,转角处的吊灯,无不体现设计者的匠心。

8、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静安区静安雕塑公园内,由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参与设计。

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螺”的壳体结构,盘旋而上的绿植屋面从公园内冉冉升起,静动有致的建筑宛如一只“绿螺”。建筑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合“山水花园”的设计风格,采用“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中心景观区的160多种植物呈岛状分布,犹如“原始森林”一般,与五个大小不一的“水池”组成一座“山水花园”,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

该馆基本陈列面积共5700平方米。陈列内容包括古动物史、人类发展史、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史四大部分。

9、1933老场坊

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改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继承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由于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赋予了其独有的魅力。见证废旧的工业老厂房如何脱胎换骨的建筑正在这个艺术觉醒的时代重获生机。

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

整幢建筑风格朴实无华,大气而不张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从它似乎不经意的精美装饰细部中,感觉到当初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如此流畅的生产工艺,精密的房屋结构,卓越的建筑设计,出现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开一先河。即使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其他的也都无从可寻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