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浦廉州方言的形成的调查报告

广西合浦廉州话形成原因的调查报告

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因此,在不同的地方,通常都会有不同的方言。而研究自己家乡方言的形成发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笔者在暑期于20xx年7月20日至8月10日到合浦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进行了跟班实习,重点对合浦廉州话形成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查阅了《汉书》、《合浦县志》、《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浅说历代在合浦任职的清官》、《试谈合浦海洋文化》、《南珠与南珠文化》等相关文献资料,并走访了相关资深人士,整理完成了这篇调查报告。

笔者的家乡广西合浦县,古属廉州府,因此,当地方言被称为廉州话。廉州话是合浦县的主要方言,通行于廉州、环城、党江、沙岗、西场、乌家、石湾、石康等乡镇和常乐镇、闸口镇以及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的部分地区,与合浦县毗邻的北海、浦北、钦州、防城、博白、灵山等市县的部分地区也有部分人讲廉州话。合浦县历史悠久,在古代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长期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移民,所操的语言各相殊异。明清时期,廉州与广州贸易极度频繁,大批客廉粤商云集廉州,使广府话终于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最大优势。在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发弥漫于合浦城乡的广府话,经过吸收部分古越语的“积淀”和受周边的客家话、福州话、闽南话等方言的影响,使其自身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形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新的汉语方言。那么,廉州话具体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这就是笔者所要调查研究的内容。

一、古越语与廉州话的形成发展

要研究廉州话的发展形成,首先就要知道廉州话最早的形态。合浦古属“百越之地”。但是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那么,合浦又属于哪一个种姓呢?《汉书·地理志》记载:“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三国志·吴书·士燮传》又记载:“权(孙权)以交趾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合浦县汉时本属交州,三国吴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可知,合浦古为“交广之界”。而据《南方异物志》记载:“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可见,合浦古代属于乌浒。

那么,乌浒人作为合浦的土著居民,乌浒话就应该是廉州话最早的形态。又,根据《壮族通史》考证,乌浒人,乃是壮族的先民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假定,廉州话最早的形态,就是乌浒话,即古壮语。

而实际上,现在的廉州话,也还保留有壮语的成分,如:娜(母亲)/na1/,老娜(母亲)/lou3na1/,老吒/lou3ja1/(父亲),腩(腹面)/nam3/,凸欂(柚子)/de3bo7/,菠萝(凤梨)/bo1lo2/,马蹄子(荸荠)/ma3tei2ji3/,巴渣(形容人仪容不整)/ba4ja1/等等。

二、中原人南迁对廉州话发展的影响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又,《史记·南越 1

列传》记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这是中原人第一次迁移到合浦地区。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征集“楼船十万人”,水陆并进,“会至合浦,征西瓯”,并留下部分军队戍边定居。这是中原人第二次迁移到合浦。东汉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征交趾时,也留下部分军队戍边。这是中原人第三次迁徙合浦。唐朝咸通年间,高骈征南诏,曾屯兵三万于合浦时,也留下了不少军队戍边定居于合浦。

当然,也有因为朝廷的调任或者贬谪、流放,而来到合浦的官员、文人及其亲属。《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记述:“根据史籍的不完全统计,汉代贬徙合浦的官员中,有皇后1名,国丈2名,封侯者12名,驸马都尉1名,尚书、京兆尹至抬手以上的高级官员8名,郡功曹、黄门郎、郎中令各1名,还有1人是篡汉建立新朝称帝的王莽侄子的大舅父。”而汉朝以后,被调任、贬谪、流放到合浦的官员、文人著名的有宋代苏轼、危佑,明代李逊、王鉴,清代康基田等。

除了上述因为政策迁徙、军队戍边、官员调任、贬谪或流放而到合浦定居的外,由于中原战乱,也有不少中原人迁徙到合浦。总共有四次之多,计有: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唐末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时期;南宋末年以及明末清初。

以上从中原迁徙到合浦的中原人,即后世所谓“客家人”。随着客家人大量地迁入合浦,在客家人与合浦人的交往中,廉州话也受到了客家话的影响,夹杂了不少客家话的因素。直至今日,廉州话也夹杂了一些客家话的词汇,如:屋(房子)/og5/,跌(遗失)/did5/,暗(黑)/em2/,乜人(谁)/med1gnen2/等等。

当然,也因此保留了古汉语的成分,如:行(走)/hoeng2/,企(站)/ki4/,着(穿)/joeg5/,抌(用拳头捶打)/dem3/,抝(折)/ao3/,索(绳子)/sag3/,膝头(膝盖)/sed5tou2/,日头(太阳)/gned2tou2/,老成(成熟)/lou3xen2/,大虫(老虎)/tai4qong2/等等。

三、经商贸易对廉州话发展的影响

合浦县是南珠之乡。珍珠是一种比较美丽而稀少、具有观赏价值的宝物,因此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自汉代起就成为商人们用于交换的重要对象。而明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可见,南珠更是珍珠中的佼佼者。早在西汉时期,合浦人便以采珠为业,并已将珍珠用于商业交易。而有些采珠之户,往往暴发成为巨富之家。《汉书·王章传》载:“成帝时,王章死,妻子皆徙合浦。王商辅曰:‘还章妻,子故乡,其家属皆采珠,致产数百万’。”到了东汉时候,合浦郡的珍珠买卖已经很盛。《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常通商贩,贸籴粮食。”《晋书·陶璜传》载:“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记载:“越俗以珠为宝,合浦有珠市。”珠市即珍珠买卖交易的场所。唐朝时候,也允许珍珠的自由买卖,项斯在《蛮家诗》里就有“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的句子。冯梦龙《喻世明言》开篇之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也记载了宋朝湖北商人蒋兴哥到合浦做珍珠生意的故事。到了明清时期,合浦珠市更是与广州花市、东莞香市、罗浮药市并称“广东四市”。可见,古代合浦县的珍珠贸易之发达。

2

正因为合浦珠市如此兴旺发达,各地的商人都有到合浦做生意。而廉州话也正因为长期与各地人群的频繁交往中,相互影响、吸收,在廉州话中,也夹杂了毗邻的福州话、闽南话等方言的词汇。与福州话相同读音的,如:天暗(天黑)/tin1em2/,汗衫/han4xam1/,下底(下面)/ha4dei3/,粥(稀饭)/jog5/,箸(筷子)/qu4/等等;与闽南话相同读音的,如:祖公(祖宗)/ju3gong1/,阿公(祖父)/a1gong1/,金瓜(南瓜)/gem1gwa1/,菜头(萝卜)/qoi2tou2/,衫(衣服)/xam1/等等。

到了明清时期,廉州与广州交通贸易极度频繁,大批客廉粤商云集廉州,使廉州话深受广州话的影响,从而使廉州话也夹杂了大量广州话的词汇,如:马骝(猴子)/ma3lou1/,餸(菜)/song2/,翻风(刮风)/fan1fong1/,倾偈(聊天)/ken1gei 4/,搵(寻找,例句:“我搵你。”即“我在找你。”)/vem3/,仔(指儿子,或是男孩子)/jai3/,车大炮(吹牛)/qe1tai4pao2/,衰(倒霉)/xoi1/,呃(欺骗、哄骗,例句:“你呃我。”即“你骗我。”)/ngoeg5/,遮(伞)/ja1/,蒌(大衣)/lou2/等等。

四、外来词与廉州话的发展

近百年来,西风东渐,各种各样的洋货挟同西方文化浸灌祖国大地、廉州古城,并不例外地蒙受外来事物的深刻影响,这无疑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廉州话的发展形成,致使廉州话的日常用语中,新增添了一些音译的意译的外来词成分。有如:波(球类)/bo1/,领肽(领带)/len3tai1/等等。

也有一些舶来品,廉州话习惯上在前面加一个“洋+”或“番+”、“西+”,如:洋烛/ying2jog5/,洋遮(伞)/ying2je1/,西医/sei1yi1/,西餐/sei1qan1/,番笔/fan1bed5/等等。

五、小结

廉州话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一说为廉州话即马留话;一说为廉州话是由广州话蜕变而来;再一说为廉州话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乌浒话为基础,夹杂了大量其他方言而成。

廉州话即马留话说。马留话,又作麻佬话。马留话与麻佬话却是两种不同的说法。马留话,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将带来的军队留守在这里,才流传下来的,故称马留话。《桂海虞衡志》记载:“马援还,留不去者,才十户,隋末滋衍至三百,皆姓马。俗从其寓,故号马留人。”在当地及一些地方客家方言中,因此认为说廉州话的人即马留人,廉州话即马留话。但是,马留话,是马援的军队流传下来的,而马援的军队又是中原人,那么,马留话应该属于客家话,因此,说廉州话即马留话,是不妥当的。而麻佬话,是因为合浦土著以麻布为衣,故而,被从中原迁来的客家人称为麻佬,他们的语言,即是麻佬话。那么,廉州话即麻佬话,似乎就顺理成章。但是,我们对麻佬话所认知,也仅此而已。这样,麻佬话也只能作为廉州话的别称来看待了。

广州话蜕变说。但是,经过了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这是错误的看法。因为,廉州话最先是以乌浒话,也就是今天的壮语为基础,受到了秦汉以后不断南迁的中原人的客家话的影响,后来又受到了毗邻的广州话、福州话、闽南话等等方言的影响,多种方言夹杂糅合而形成的,并不是简单地由广州话蜕变而来的。当然,必须指出,明清时期,由于廉州与广州交通贸易极度频繁,大批客廉粤商云集廉州,使廉州话深受广州话的影响,因此,广州话仍是对廉州话的形成发展 3

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乌浒话为基础、各种方言夹杂糅合说。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说法。正如前面推翻广州话蜕变说时所论述,廉州话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是以乌浒话为基础,受客家话、广州话、福州话、闽南话等诸多方言的影响,又加入了从西方传进来的外来词的因素而形成的。

综上所述,廉州话的形成,漫长而又复杂,影响它形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是以乌浒话(古壮语)为基础,主要受到了广州话、客家话的影响,又夹杂了一些福州话、闽南话、外来词综合而形成。可见,在诸多不同方言的混合下,才形成了这种新的独特的汉语方言——廉州话。

4

 

第二篇:襄阳方言

襄阳方言

▲膀煞:膀子宽厚、身体结实。

▲报喜:妻子首胎生产后,丈夫到妻子的娘家去报告喜讯。 ▲拨拉盖儿:膝盖。

▲不观场儿:不观察眼前情势(说出不恰当的话、做出不恰当的事)。 ▲不靠气:不可靠,靠不住。

▲不上气:不争气、不往好处努力。

▲不识眼色:不识相,不识时务,不知趣。

▲不使闲儿:总是做事或者做出动作,一会也不闲下。

▲不收潮:湿度大,衣物不易干。

▲车轱辘菜,也叫车轱辘草:车前草。

▲车轴汉儿:身体矮壮有力的男人。

▲吃死食儿的:①不劳而食的人。②一动不动等着吃要到吃的人。 ▲酬客:因好事、喜事设宴招待、答谢客人。

▲酬月里客:即酬月子客,生小孩后尚未满月时设宴招待、答谢客人。 ▲大驴儿大骑儿:“大家驴大家骑”的简缩,比喻大家要怎么样都怎么样。

▲蛋鸡巴儿:无聊、琐屑、庸俗、不正经、无关紧要的话题和事物。 ▲捣叽:①幽默,开玩笑。②说人坏话。

▲笛子草儿:穿山甲。

▲地地菜:地菜。

▲斗磨:①将就。②打磨、撕磨。③捉弄。

▲儿娃子:①儿子。②男子、男劳力。③丈夫。 ▲干腰儿:①女子绝经。②身上一点钱也没有了。 ▲高文仙儿、豁鼻子仙儿:风水先生。 ▲搁:放置。

▲嗝噎:反感、厌恶。

▲嗝噎人:使人反感、厌恶。

▲过门儿:女人结婚;出嫁。

▲过期:结婚。

▲喊叫:大声叫嚷;大声斥责。

▲好的拐弯:非常好、特别好。

▲红奶奶:红爷(媒人)的妻子。

▲红爷:媒人。

▲猴使翻儿:十分好动的人,多用于男孩子。 ▲回门酒:结婚的女方在男方婚筵后举行的婚筵。 ▲毁了:糟了、坏了、坏事了。

▲荆荆花儿、荆荆菜:黄花菜。

▲井拔凉:刚从水井里打起来的水。

▲说媒:撮合婚事。

▲捣叽包:爱说幽默笑话的人。

▲送月礼、送月里客:给生了孩子的人家送礼(常在一个月以内)。 ▲送祝礼、送祝妹:娘家的人到姑娘家去送月礼。

▲土克拉:土块儿。

▲围腰子、围腰儿、围裙儿:系在腰间戴在胸前以免弄脏衣服的遮挡布(工作服)。

▲瞎鸡巴:①白费力;事情落空。②指望不就的人。

▲谢媒:结婚后,新郎、新娘带上礼物上门答谢媒人。

▲一句一个仰视眼儿:你说他一句他看你一下,形容不听督促、劝告,犟着不做事情。

▲一蒙儿:一会儿。

▲嗑松话:说引人发笑的幽默话;说笑话。

▲嗑瞎话儿、嗑蛋鸡巴儿:①闲聊;聊天;②玩笑性地斗嘴。 ▲暖郎席:即将结婚的男方先一天晚上所设的筵宴。

▲懒得动看:身体有病;身体不舒服。

▲老鳖衣:①老实木讷而常受欺侮的人。②非常吝啬的人。 ▲老鸹:乌鸦。

▲妈儿、妈妈儿:①乳房。②乳汁。

▲满荡荡儿:几乎从容器里溢(流、泼)出来,形容十分满。 ▲满摊儿的:到处。

▲猫儿(发音时,“儿”音拉长):跟幼儿藏猫儿(玩捉迷藏)。

▲拿八子、合八子:订婚的一种仪式(八字相合后,就拿八子:订婚)。 ▲尿尿:拉尿(小便)。

▲屁股巴子:屁股。

▲启媒:到媒人家请媒人启动婚前程序、商量结婚事宜。 ▲嚷:责备、批评。

▲梳头酒:婚期先一天中午女方所设的筵宴。

▲不沾弦儿、不套甲:不沾边、差得远。

▲差根弦儿、少根筋、夹板、二百五、缺相电:脑筋不够用,考虑事情不周全。

▲胳夹窝儿:腋窝。

▲号水、叉水:趟水。

▲拣(niǎn)菜、叨菜:用筷子夹菜。

▲特(tiè.)会(huǐ)儿的:专门的。

▲揳(xié)死你:打死你。

▲丫夹、夹板、不清浆儿:糊涂、不明事理或不太明事理。 ▲咋法儿:怎么、怎么办。

▲咋法儿的:怎么的。

▲胀:吃,含贬意。

▲找不到:不知道。

▲知牛儿:知了。

▲指望不就:靠不住;期望、希望不能预期实现。

▲走人家:走亲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