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书报告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书报告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是牛津通识读本,看页数只有一百多页,应该是一本挺薄的书,适合我们这种对考古学了解有限的人看,可惜我看的是电子版,没能尊重作者的知识版权,实在是一件憾事,不提也罢。本书前半部分是翻译版,后一半是原文,可惜本人英文水平还没高到可以轻松阅读英文原版,不得不说也是一件憾事。说回本书,作者保罗?巴恩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获得过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读了此书,果然快乐。

在“前言”中,作者说:“这本小书只想通过提供考古学领域的某些基础知识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希望他们会受到激励去更深入地钻研考古学中的那些丰富的文献,去进行某种研究或实地发掘”,“如果一个年轻人开始不是被这门学科那激动人心或与众不同的特质所吸引而投身其中,那才真叫奇怪呢。”“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里,如果你去问有教养的公众中的一员,让他说出一位活着的考古学家,我敢打赌,他们中极可能没有人能够举出一位来,除了那位虚构的人物印第安那?琼斯。这就是好莱坞的威力,这就是今天考古学默默无闻的现状。往昔的伟大人物都已逝去了——我们也许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同类了,但是一支由略微有些怪癖的、富有献身精神的专家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大军正在地球上勤奋地工作,试图去理解往昔的意义。你也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这本书将帮助你判定你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你也许永远也成不了伟大的考古学家,但如果你不能做好某件事,那就学着从做坏某件事中获得享受吧。”“噢,而且别指望发财。”是挺有趣,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这样看起来,考古学还真是让我向往。现在的社会太过浮躁,金钱至上的言论甚嚣尘上,但是每年依旧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跳进社会的大染缸,找个好工作是一件不折不扣的难事。既然无法找到喜欢,合适,多金的工作,为何不选这种竞争小,虽不多金,却能激发我们荷尔蒙的工作呢?可是现实的我不得不叹息自己是个学生物的弱女子,加上急需建设的家乡与父母期待的眼神,是我无法避免的,考古,只能想想了。

“导言”中引用了《泰晤士报》在19xx年1月18日上的一句话,“很少有什么嗜好会像研究史前考古学那样使人变得如此健康而贤明。”这考古的好处还

真蛮了不起的。“昨天你扔在垃圾箱里的东西,不论多么无用、可厌或是可能令人难堪,现在都已成为了新近考古学记录的一部分。”看看作者自己怎么说考古学,“考古学的乐趣之一就是整个世界都是你的盘中餐,只要你能够筹集到资金开始工作。你可以选择任何地点、任何时期作为研究对象,??在这里,你可以做任何事。”“如果你梦想着从事一种相当活跃或奇异的工作,而且又不愿意进行发掘或探测,那也还有充足的其他选择:例如,试验考古学或人种考古学或岩石艺术研究。你可以待在自己的扶手椅里,或者周游世界,??换言之,从事考古学就好像是同时在上整整一组夜校的课程。”“从更为个人的角度来看,考古学是一门让你能够尽情享受自己工作的学科”。“总而言之,考古学就像是一座最为宽敞的教堂,总能为每一个人提供某些东西,也总是欢迎每一个人”,“考古学是一种终生的探索,永远也不会真正有一个结果;它是一次无尽的旅行,没有真正的终点。”“让我们安下心来相信考古学仍然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可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像冰人与兵马俑这样真正超越常规的发现可以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很少有其他学科能够这样夸口。”原来考古学也算是旅行啊。我热爱旅行,一种随着心情,想到哪里就走到哪里,无需计划,无需陪伴,只要一个背包,一份热忱,一点点Money,一颗勇敢的心。我的旅行似乎也没有终点,这倒是与考古学有点不谋而合啊。

书中的正文共分10个章节,读起来还是很有乐趣的。在我的理解中,考古就是一项很呆板严肃而且严谨的事。可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宣扬考古学的伟大与高尚,反而时不时地强调考古学的虚无,比如“当考古学家想要通过放射性碳来确定一份样本的年代时,他常常会预先被要求说出他期望什么样的数据”。再比如,那些对岩洞壁画的解释,“只要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似乎是个好主意的论点(这通常是从其他人那里借来的,最好是借自另一门学科),那就会有无法抗拒的压力要将这一论点应用于视野之内的所有东西,并且要将一种非常不同的现象的每个侧面都硬塞进一个解释之中”,而“被选中的解释往往反映了当代的思想与偏见”。

书中使用了很多双关语,所以,我很想读英文原版体验原汁原味的感觉,只可惜,唉,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作者在第三章“技术”中说到,“一代又一代学者毕生都在对这些石头进行详细分析与归类,但它们对于其制造者来说到底是重

要还是不重要,我们仍然一无所知。石器工具实际上是不会毁坏的,而有机体材料——骨头、鹿角、木头、皮革、肌肉、绳索、筐筐、羽毛制品等等,在最普通的环境下都会腐烂,所以我们已经永远丧失了旧石器时代的大多数成套工具。就连我们赋予这一时期的名字――‘旧石器时代’――也可能会让人误解,也许称这一时期为‘旧木器时代’要恰如其分得多。”最喜欢本章结尾的一句话,“换句话说,考古学可以传送来自远古的重大讯息,但是,天哪,正如古语所云,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太精辟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抵就是如此了罢!

在第四章“人们怎么生活”中,作者写道,“如果某一植物或者动物出现在人类的胃或粪化石之中,那它就确实是被吃掉了,这是不容争辩的。但由于这类发现十分罕见,所以不得不做出它们被吃掉的假设”,“例如,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到处是驯鹿的骸骨,而它的原始居民都是素食者”,考古学家的解释就是“他们只不过碰巧十分痛恨驯鹿!或者他们需要许多骨头、鹿角和皮革,却厌恶肉。”这样的假设还真是有趣哦。

在第五章“人们怎样思想”中,作者幽默地说,“如果你在结婚许多年之后,甚至还不能读懂你的伴侣的思想,那么想象一下去重建——用可怕的行话来说――所谓‘史前的思维方式’该是何等的挑战啊!”说到史前艺术,作者认为“一定也是多重目的的――包括了游戏、神话、叙事、涂鸦、讯息、创世神话和宗教。它的一切并不一定是庄重而认真的,并不一定展示着超自然的恐怖;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活的狂欢,反映着嬉戏和轻浮。”其实也许我们不能确定任何东西。“在一次著名的实验中,一位澳大利亚学者让某些土著人区分一组岩石艺术上的一些动物――他们的区分与由西方动物学家的推理所获得的结果大大不同:在总共22个形象中,西方动物学家认错了15个,而只从表面上认对了另外7个!”

但这不是说,考古学只能在漫长的历史迷宫里乱撞乱猜,他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简化和使得大量庞杂的信息更有条理。”在第六章“居所与社会”中,作者说,考古学家把古人类分为四个非常宽泛的类型:群落、部族、酋长领地和国家。“与考古学的年表区分类似,这些类型纯粹是在一

个连续体上任意选定分界点,所以,常常非常难以断定一个文化是属于这一类型,还是那一类型,因为有些特征似乎显得比其他特征更重要。正如在冰河时代没有人会说,‘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活得不耐烦了,现在我们是不是该开始旧石器时代晚期了?’”但是,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器物、工具制造的废料、动物骨骼等等”进行定位。

在第七章“事物如何与为何改变”中,作者认为,“考古学一直受到理论的重大影响”,比如进化论,比如社会学。从而又影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著述,还对人类学家产生了影响。当然新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对考古学也有重大贡献。考古学“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浸泡在由各个学科组成的整个海洋中,不断吸收并整合着理论观念与技术的碎片”。“迄今还没有人在论述有关过去的任何侧面时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尽管如此,我们究竟怎么才能知道我们是对还是错?知识不过是一种猜测,不断经受着各种检验。证明、真理和客观性这些词汇并不适用于一个由猜测构成的世界。我们只能努力工作以增加我们对这些猜测的信任程度。考古学涉及的是概率,显然,基于可靠资料的明智假设可能比那些凭空想象出来的,毫无论据支持的东西要更贴切一些。”

第八章“少数与女性”中谈到,“考古学像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责任,考古学家不应当粗暴地对待其他少数群体。考古学家的基本困境是,如何一面表示对过去人的尊敬,一面有意打扰他们的遗骸、毁坏他们的陵墓并移出他们的尸体与墓葬品”,“但是,总体来说,考古学已经有了进步――在这一问题上,它不再那样大嚷‘无心的过失’,而是更多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罪孽。如果说坏医生埋葬了他们的错误,那么好的考古学家就应当重新埋葬他们的错误。”希望那些墓穴的主人,能够理解我们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好奇与探索,原谅我们的罪孽吧!嗯,虽然我不是考古学家。

在考古学中,“学者们常常将某些活动视为完全由男性从事(例如狩猎、石器工具制造与岩石艺术),然而人种论研究表明女性也经常从事这些活动。男性学者们要么忽略这一事实,要么准备忽略这一事实,结果产生了一幅有关过去的扭曲图像”。作者希望“真正向前的道路是和谐的、没有性别歧视的考古学”。可以想见,学习考古的女性同胞的增加也许会改善这一情况,但道路仍会很漫长,制约我们的依旧是这个男权的社会,与女性神圣的使命。

第九章“将过去呈献给公众”,作者强调,“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必定是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而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那些最终为考古学工作签字付支票、为考古学家发薪水的人”。除了博物馆、普及读物、文物杂志、电视和影像制品外,考古发掘者还“通过激发公众的兴趣可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收益与其他额外收益。所以他们组织开放日、发放宣传单、进行媒体报道”,“有时甚至组织付费旅行”。这可是一个好办法,即可普及公众对考古的兴趣,又能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在第十章“过去的未来”中,作者焦虑地说,“许多最著名的遗址已经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狮身人面像受到极端气候与附近贫民窟的污水渗漏的影响;图坦卡蒙陵墓已遭到地层断裂的威胁与19xx年洪水造成的毁坏;巴基斯坦的莫亨朱达罗遭到了侵蚀与盐碱腐蚀;雅典的卫城受到了污染与天气变化的影响??”“然而,对考古遗址与素材的主要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然环境或人为疏忽,而是人类以各种方式造成的损坏”。包括大众到遗址旅游,战争或军事演习,对古墓的盗窃和对文物的劫掠。“其实,现代收藏家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作者希望随着现代新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使得“大量的考古旅游将在家里进行,人们坐在扶手椅中,这将减轻对遗址的压力”。这才想起来,原来我们的很多旅游就是考古旅游呀!想想新疆的克孜克里克千佛洞、哈密回王陵、克孜尔千佛洞等等,以后还是不去了吧,在家里看看DVD也还是不错的,毕竟想到“到此一游”还是很心痛的。

纵观全书,使我对考古学有了更多的理解,引起了我相当大的兴趣,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实在厉害,这本书完美诠释了语言的威力。同时又能给我们普及考古学知识,很推荐那些不了解考古学的同学看看。

 

第二篇:思想的未来读书报告

《思想的未来》读书报告

12124287 陆昕旖

劳伦斯·莱斯格在《思想的未来》第一章中,由导演拍摄电影所需的场景、物件的拍摄使用许可权的限制,所谓的电影“结算权利”,即电影中涉及的所有具有专利权的物件如果没有经过律师报备,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电影禁演等。以此引出贯穿全书的问题:“产生这种极端又愚蠢的规则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用似乎与创新和创作毫无关系的规则来给创作过程添加负担?”

其中的创作不仅是指电影的创作或者笼统的艺术创作,而是泛指一切的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因特网的诞生也是源于信息技术方面革命性质的创新,并且在因特网诞生的最初一段时间内,为创新与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机遇,促进了创新与创作的发展。

早期的因特网,具有与以往一切平台不同的创作和创新能力。这种自由促成了人类字工业革命以来的最伟大的技术革命,带来与过去不同的充满创造力的世界。

因特网保护了创新的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包括自由资源和受控资源,自由资源可以公开获取,受控资源必须获取许可才能使用。自由资源对于创新和创作至关重要。缺少它们创作就会被削弱。因特网的独特设计为资源的交换营造出一个中立的平台。最广大范围的作者们可在此平台上进行试验。围绕此平台的法律架构对这一自由空间给予了保护,以使文化和信息——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能够自由流动,从而激发出了空前广泛的思想成果。因特网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公域理论。在给予知识公域足够的重视时代,以实现利益的平衡。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的网站被改造。法律环境的改变,使我们失去这种自由。创新不同于我们最初的期待。这种转型的推动者有法院、立法者以及构建早期网络的编码者。

用法律促使因特网背离早期的形式转型、改造因特网环境的规则源于旧制度的拥护者。旧体制中的成功者不信任新体制将有益发展,于是抵制新体制以防范其对旧体制产生威胁。新体制的构建者不足以强大到与旧体制中的成功者对抗。因此在可能的未来里,自由受到约束,创作激情难以萌发。

以美国政府为例,美国正在做出的选择涉及两个方面:宽带接入政策、知识产权政策。这种政策有利于保护因特网上创新和创作的专利权,但是过度的规则则会造成第一章中提到的电影拍摄的窘境。僭越的规则影响创作,所有导演想要描绘景象、表现人物的元素必须经过验证,这些冗长繁琐的过程必然禁锢自由的思想,以至于年轻的导演若想好好发挥创作精神,只能在空房间里拍摄电影,不然连背景里的海报都可能会遭遇结算。

政府毁损因特网未来,保护旧工业,运用法律规制运动扼杀技术创新。这是源于旧体制对新体制的不容忍。另一个原因是改变因特网赖以存在的规则,以致结束这场因特网革命,可以避免对新体制生成过程中的质疑而产生过于高昂的成本。

美国法律发展,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与早期自由和开放的法律传统背道而驰。被法律限制的因特网的发展与30年前自由开放的传统背离。美国曾经不保护国外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平衡重的例外,同样侵害了美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认清美国政策中的过激主义弊病,其他国家自主选择平衡的政策。

作者提出,世界各国应当自主选择最佳的规制因特网及其未来发展的政策,保有规制、知识产权同时的平衡,确保创新和发展的机会不收旧有工业的威胁。

因特网自由权与控制权的平衡是健康发展的保障,然而如今的因特网失去早期自由创新

的环境,并且作者预测未来反对力量占据统治地位,对因特网的创新和发展实施控制。正确

的方式是管理者应该掌握好开放与管控的平衡,赋予自由的权利,管控过度不利于因特网长

期健康发展。

劳伦斯·莱斯格认为因特网不会宣告终结,但是其特质的改变将使其不再 是出于人们最早本意而产生的因特网。因特网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它的独特之处将被埋没。

对创作的约束,有对创作客体上传播技术的约束。而在信息化的时代,技术层面是未来的各

种创造力成为可能,法律则对其强加的约束,剥脱其传播的自由。

互联网未来的选择,决定互联网能否成为我们企盼的创新和发展的平台。作者认为现在

的所做的选择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开放源代码和自由软件提供独立自主

的软件工业发展的机遇,平衡的知识产权体系使中国得以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

未来的资源。 书的结尾的话发人深省:

“我们赢得了反对政府控制的政治斗争的胜利,却是为了重新确立以市场为名的控制;

我们以自由言论的名义而战,却是为了将权力交给那些将控制言论的人。我们正在移走一种

创新的架构,而再次采用一种控制的架构——没有通知,没有抗拒,没有疑问。受到自由技

术威胁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控制这些技术。杀戮正在进行,我们却无动于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