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 大二 英语一班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    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2.    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3.    他人研究对比:我们在长安大学中学习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校组织中锻炼培养自己,针对长安大学学生的调查可以做得比较接近事实,具有代表性。

④结果与讨论:

调查问卷的初始详细数据:

原始数据:

1、    表格数据(数据表格.excel)

2、    调查结果(附录.word)

讨论一,各类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程度层次不齐,对古典名著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古典名著的掌握程度只有39%,甚至还没有理科类专业学生(42%)的掌握程度高;而其他类专业的学生对古典名著的掌握程度为0%。相对比之下,工科类专业同学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较平均,几类知识的掌握度比较靠前,令人意外。

第二, 各类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情况不佳。不管是四大名著的还是京剧,真正经常看、喜爱看、大都看过的人并不占大多数,而是看过名著中的一两部,看过一些京剧,甚至是从没看过的人居多。

第三,各类别专业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各类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表现出 “积极选择”和“尝试学习”人数最多,“没兴趣”的人数并不算多,而理科类专业学生更是没有人选择此项。

第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学生们多持保守态度。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比较乐观”和 “不乐观/不清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学生们难于定论,似乎乐观中又有些许悲观态度,多持保守态度。下面以第十七题为例:

17.如果学校设有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你会:     [单选题]

第五,接触传统文化途径多样,偏重于课堂、书本。

第六,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外国文化的强势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和 “社会节奏加快,无暇顾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受到外来冲击方面,没有意识到教育缺失这一原因。以第十一题为例:

11.你认为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是:     [多选题]

推断与建议

推断1:

传统节日观念低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大部分人认为外国文化的强势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是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冷漠的主要原因,但是从传统节日的角度上来说其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堪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地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追逐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推断2:

社会现实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国际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大力提倡科技创新,鼓励人们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以适应需求,导致很多高校的文化教学资源方面的匮乏。高校响应国家的号召,把教育重心逐渐转移到培养社会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上,把就业率当作方向,传统文化更被摆在很尴尬的位置,因此国家的教育体制是导致了学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的重要原因。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追求富裕美好的求知欲也更加强烈。于是,社会上的人们做任何事都想要问有没有用?值不值得?因为这些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充斥了人们的头脑,现实的社会让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工作着想,为自己的未来打算,所以大学生就想着要按照社会上的招聘企业的要求来培养自己。有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学子就相信读理科,学好专业的技术知识是最重要的,以后更能找到好工作。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而不重视自己的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的意识偏差,造成社会观念的严重错误,进而造成社会的不正常发展。

推断3:

学校教育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灌输

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校通过教材传播知识进行文化的传承,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是否能有效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学习中国历史,进了大学,历史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程,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一遍一遍的在我们耳边讲起。但是仅仅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是很难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的内容应该实现多样化,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方面,因为在研习经典中,学生能思考生命、感受人生、构建起正确的生活方式。

为了能让学生更多更准确真实的了解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是很关键的一步,第一要能够有一以贯之的个性气质,改变千篇一律、程式固定的体裁纲目;第二要使教材有故事性、可读性,改变烦冗无味、干瘪枯燥的叙述风格;第三教材具有洞察中国历史独有的神韵气数的史识,改变条列史实、缺乏见解的思想苍白。

在经典文化教育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素质教育而言,经典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传承作用。

从阅读方面而言:

要养成规律性的阅读习惯。作为90后的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是王道。每天在茶余饭后捧一本书静静的坐下来畅游在书中的世界,享受着被知识滋润的快乐。养成规律性的阅读习惯,也是陶冶人性情的一种方式。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我们用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精神财富的富翁。

要学会遴选经典,应更注重对阅读本身的理性认知,而不要过多流连于丰富多彩的感性认知。现在的很多作家都是奔着名利而去的,能写出字来就冠以作家的称号,这让很多人开始病态的写或病态的叙述,三流作家开始层出不穷,那些所谓的言情、穿越、宫廷、武侠等等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然而这些娱乐消遣的作品却受到了90后的追捧,也成了他们创作的动力。但是,他们的作品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经典之作,它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带来的只是给人类一个转身的距离而已,最终会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所以,作为90后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看一些经典之作,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去选择,而不是只用我们的感性去判断事物的表面。这样才会对我们自身的成长、成才有帮助,努力做到思想上要有深度和情感上要有广度。

当然,不排除阅读的应试、功利作用,但是,阅读也可以改变个人气质,提高生活品味。阅读需要静下心来,才能真正融入书中,这就能培养一个人心平气和的心态、处事不惊的能力。一个人阅读多了,对身边的事物都会有更深度的认识,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在选修课方面:

在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时,要对自己要选的课进行粗略的了解,不要只看到课程名称就按自己的理解,以为影视文学就是看电影之类的,一时冲动就选了,但是上了两堂课后,又觉得没意思,从此就不再和老师碰面了,这是对自己不负责。另外,要考虑到所选的课程是否对自身的能力有提升作用,因为我们做任何事都是要有一个目标的,不能付出了时间,到最后一无所获,这样完全是在浪费青春。所以,需要认真的选课,选了就要认真去上,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的尊重。

鉴于学生对选修课的不重视、消极态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实现寓教于乐,通过个人因素吸引学生改变课堂的沉闷气氛。有些老师往往采用“说书”的授课方式,比较死板、枯燥,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津津乐道,可有很多学生却在台下神游,根本提不起兴趣这样的教学无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老师应该和学生互动,有互动就会有交流,这样也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课也能上的很轻松,让教与学得到充分完美的结合。同时,作为学生,就更应该自我约束、克制,保证秩序。

然而最关键的原因并非就是学生和老师的问题,选修课的运行机制问题应该为主导原因。比如,选修课总是安排在周末和晚上,大量占用课余时间;教师上课内容过于随意,却缺少相应的监控,考核机制也相对松散;大量同学对于感兴趣的由于已经选满而未能如愿选上,学校没有应其诉求给予回应或增加开设。当然,哲学上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要改革选修课的运行机制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还得依靠学校的合理安排和协调。

 

第二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xx年12月第32卷增刊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Dec.2010

Vol.32Specialsec.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新华

(三峡大学党(校办),湖北宜昌443002)

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其文化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

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无可比拟的地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本文在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重视,

义之后,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改善中国优秀传“古为今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选择,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是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优秀;

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编号:1672-6219(2010)增刊-0010-03

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自豪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都是由值得我们民族乃至全世界引以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朱熹、王为豪的哲学家创造的,

夫之等。把他们的观点放在世界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里,与西方的类似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先进性,走在了西方历史文明的前头。例如“水是万物之本原”管仲提出的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把他和“水是原则”西方泰勒斯提出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人虽然提出了同一问题,但是管仲提出的“水是万物之本原”的思想要比泰勒斯早一个多世纪。再如将老子辩证法思想和赫“古代辩证法老子应当获得拉克里拉特作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的奠基人”的称号,而不是赫拉克里拉特

[2]

中图分类号:D648.2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各种需要,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文化、思想、物质等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1]

。中

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事业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当前,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加入了WTO等国际组织,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在物也不断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较好地贯彻质文明建设过程中,

了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则。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看到这样一个个

一、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它往往持久而强烈,使人一往情深地热爱自己的民族,倍加关注自己民族的现在和未来,愿意为自己民族的繁荣昌盛倾注毕生心血

[2]

的比较,不能不让我们对伟大的中华民族心生崇敬。所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用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大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修身的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其人格和道德品质,学会做人。

“自天子以至于《论语》最核心的精神归结为一句话,便是;阐述了怎样做人,皆以修身为本”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庶人,

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继承儒家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有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学会做人。行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

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大学语文等课程的特别是我国建国六十年来,国家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开设,

收稿日期:2010-10-25

作者简介:刘新华(1974-),男,湖南攸县人,三峡大学党(校办),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许多关于修身的理论和知识,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历来备受人们推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厚和包容精神深受大家提倡。所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注重对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生道德素质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华,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对于大学生来说,现代高校教师不仅仅扮演课堂教育者的角色,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担负起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

培养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的任务,为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提供服务。

第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关于学习态度和目的。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

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关于学习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二是关于学习方法和内容。在学习方法方面,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

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同时要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学会学习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快,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形成了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

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为了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学生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很多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想。如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强调“道法自然”,人要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强调为而不争”,为人处事要平和、宽容、自然。这些思想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为人处事、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方法论的学习有利于使大学生学习到很多适用的方法,而非结论。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鉴别是非等各方面的能力,“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大学生将学习到的方法论应用到学习生活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就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人和成才。

第四,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只是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的一小段,

但是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内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

将其中积极的内容传承了下来,保护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会出现断代的现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备了极佳的物质载体,为我国的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文化多元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为社会所共识和普遍接受,成为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同时削弱乃至肃清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3]

。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

极化条件下,一方面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整体。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争取更大的国际利益,从各个方面日益加强对别国的干涉和渗透,

将自己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其他的国家,对别国实行各方面的控制和管束。而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外来干涉必然与本位文化产生严重的冲突。另一方面,外来干涉也给本国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方法,

思想更为自由,这也给本国在思想上有了选择的余地。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特征发生的改变和网络世界的发达,对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特征和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个性和自由,

他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和追求。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要找到不同于以前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没能充分及时拓展自己知识的领域、扩大信息收集的来源和掌握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能够及时收集、分析、网络信息,捕捉受教育者关心的重点问题,架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的渠道和桥梁。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有着不容忽视的冲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衰的国魂、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进的一面旗帜

[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随着经

11

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日益融合为一个整体,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国家的疆域和界线。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内涵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5]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

的浪潮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渗透,

同时还向其他国家兜售自己国家的民主等等,造成了其他国家思想上面的混乱。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

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育主体意识已经发生了改变,现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更加广泛和自由,已经与以往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区别,二者有时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价值观,而且往往会发生各种形式的冲突。以往的那种教育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与此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可能固定一成不变地执行以往的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必须要与时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紧扣时代的脉搏。只用改变原有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改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选择

第一,构建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立体系统。首先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的功能,加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或选修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次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加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一是定期邀请

“国学”名师、专家开展系列讲座,解读经典著作,指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课外学习和研究。二是开展传统文化研究论坛,学习、研究及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和网络资源。在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它影响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通“国学”网站,开辟“国学论坛”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智者,才智”。儒家伦理中的智包括知人之智,知事之智、知物之智和自知之明,即所谓“言智者必及事”、“待物为智”。智的最高境界为大智,即洞悉万物,高瞻远瞩

[6]

。教育者

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同样需要大智。大智必经修炼而得,即先“正心、诚意、修身”

。教育者需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12

炼,包括知识修炼、理念修炼、意志修炼、组织修炼等。在追求大智的同时,实现大德。事实证明,大智和大德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现代青年大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础和后盾。

第三,改善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紧扣时代的脉搏。

首先,要让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相关传统文化课程应该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

纳入教学计划中。课程范围应包括古代哲学、道德、教育等领域的思想,以弘扬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发扬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为重要内容。应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全面,较系统,较深刻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剔除传统文化中封建性的糟粕。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要把握方向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四有”新人;二要把握评判继承原则,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其次,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不能流于形式,应教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综合创新。我们不是复古主义者,应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为原料,主动适应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有活力的新型文化。正如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所说:“中国文化也在变,不断吸收,不断变化更新,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创造。”她还告诫我国年轻人:把中国文化的精华学到手,同时吸收外来的文化,再熔为一炉,创造出有你们特色的新文化来。”大学生在学习文化中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之,我们高等学校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来教育我们的学生,

使当代大学生从古老文明的薰陶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进而为加速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奉献自己的青春。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的蓬勃发展,“于丹现象”的出现,我们有理由、有信心能够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以其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参考文献:

1]陈慧华.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4(9).2]隋都华.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现代远距离

教育,

2004(4).3]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

动态,

2004(6).4]赵金元,饶清翠.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J].云南社会科学,学习十六大精神理论专辑.

5]乔永忠,葛雅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探索,

2004(6).6]贾秀兰.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道德体系建设[J].西南民族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