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报告

水文地质测绘报告

    位: 09水工(1)班

    写: 岳成龙

指导老师:刘伦华 

    期: 20## . 10 . 23 

    

  ----------------------------------------------------------2

第一章  实习区水文地质简介----------------------------4

    第二章  地层、构造、岩浆岩----------------------------7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14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20

第五章  工程地质概况------------------------------------22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24

 绪言

青塘地区位于江西省中甬部丘陵地带,在宁都县西部与兴国县交界的山区,它是一走向为NE至NNE向的小型盆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6°23'-26°30',东径115°48'-115°54',国际分幅编号为C1-SO-52-D有公路通往县城及赣州等地,交通尚称方便。

区内四季分明,最高气温可达42℃,七月份为7℃,最低-5℃,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多集中在4-6月,11月~次年1月降雨最少,区内最大的河为青塘河,该河由北向南径码后流入盆地内至王村树下急转为由东流向西南至水口芋最后流入盆地之外,常年不干,好水期流量约1.16m3/s.

区内以农作物为主,是宁都县商品粮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其他经济作物,矿产开采和初加工业等是该县工业产地之一。

此次实习就在该地区内进行,测绘比例为1:50000地形底图1:2.5万在水文地质测绘结束后,每个测绘小组提交实际材料图一份,每个测绘小组可提交综合水文地质土地貌图各一份并附有泉流量统计表等表格,个人提交实习报告书一份,具体如下: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完成了实习任务。

1.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量和如何定点及线路布置的原则和方法。

2.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野外观测,描述素描和勾图方法。

3.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资料整理综合整理以及报告书的编写和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方法。

本次实习任务如下:

1.    计划测区含水岩组初步查明各含水层组或亚组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水位深度)富水程度,水质概况以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2.    初步查明时区内构造的逐步方向,力学性质,组合规律以及各类结构面的富水性,控水规律。

3.    初步查明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海及动态变化规律。

4.    初步查明青塘盆地内的实习的成因类型,相对时代,岩性组合。

地下水类型等级分析

第一章       实习区水文地质简介

地形地貌

青塘实习区为一北东走向的山间盆地.平面上略呈椭圆形,长约12公里,宽约6—7公里.

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南及西南盆缘为低山丘陵,山体单薄,植被稀疏;北及北东盆缘为中,低山,山脉绵亘,高峻挺拔,山体雄厚,狭谷深切,溪流湍急,谷岸陡峭,气势磅礴.

盆地内地势开阔,四周山前分布着一系列洪积扇群,东及南部为现代河谷地带,地势低洼.纵观整个盆地,由北西向南东微微倾斜.大小溪流均向南东汇集,宛如一只向北西方向伸展着的右手掌.此外,盆地中偏西部有岩溶孤峰矗立于平地之中,景致奇特壮观.

区内最高峰为盆地北缘之洒雷岽,海拔1103米,比高800米,最低侵蚀基准面为区内南东的水口芋,海拔201米.区内水文网以育,较大的河流有青塘河和水河.青塘河从青塘东北缘的石马狭谷流入盆地,经流盆地东部,入口段为北东向断层谷,进入盆地后,大致转为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流动,枯期流量1.16米3/秒.水河源于盆地西北缘的山峰仙下,流经盆地本部的水,然后自南西向北东流经盆地南侧,在盆地东南部的水口芋与青塘河汇合后,穿过水口芋狭谷流出盆地.

盆地内次一级水系均为青塘河或水的支流.发源于盆地北部边缘山地的支流多垂直主要山脊线,呈北西—南东向延伸,以源于盆地东南边缘山地的支流,多呈南东—北西向延伸. 这些支流均呈锐角与青塘河或水河交汇,雨季由降水和地下水共同补给,旱季全由地下水补给.

实习区地形地貌受岩性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按其成因形态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地貌单元.

一、侵蚀构造中山

分布于盆地北部及北东盆缘地段.主要由石炭系下统横龙组砾石,砂砾石,石英岩与震旦系变质岩组成.尖顶突坡,山脊线呈牙状,溪流深切,谷深岸陡,峭壁嶙嶙,危岩耸立.北部盆缘地段,高峰林立,最高峰酒雷岽,海拔1103米,次高峰王朝山,北部盆缘地段,海拔1044米,王岭岽865米,三峰仙810米,比高为600~800米,这些高峻的山峰,根部毗连,构成盆地北部盆缘,呈北东展布的分水岭.

二、构造剥蚀低山丘陵

分布于盆地南部,西部盆缘和北部中山区之南.海拔高程为300~650米,比高100~400米.主要由石炭系山组,部分横龙组砂页岩系及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山顶浑圆,山坡平缓,蜿蜒起伏.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山麓地带残坡积物发育.

三、岩溶残丘

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坡麓地带及中部的灰石围等局部地段,由于碳系中上统的碳酸盐岩组成.残丘表面溶沟,溶槽纵横密布,石牙丛生,美丽如画.山体内部千窗百孔,洞穴大小不一,形态千差万别有宽阔平坦的地下大厅,有近似水平延伸的多层溶洞,还有通向地面的天和落水洞.洞穴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千姿百态,奇丽多姿.

四、堆积盆地

(一)洪积扇群:

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前地带,是由第四系更新世洪流作用形成的洪积扇毗连而成,以盆地北半部分分布最广.地势低缓宽阔,自山前向盆地微微倾斜.由于洪积扇形成后,经历着地壳相对上升运动,使扇体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形成长垅状,丘包头起伏的岗地貌景观.

(二)河谷尘地

分布于青河塘及水河沿沿岸,由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物组成,地势低洼平坦,微微向河床倾斜,高出河床1—2米,后缘局部保留有不完整的一,二级阶地.

第二章地层、构造、岩浆岩

一、地层

实习区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石炭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其中震旦系出露于青塘向斜外围,为向斜褶皱基底;石炭系下统分布于青塘向斜两翼,石炭系中,上统组成向斜核部,但多被第四系覆盖,且多处遭受花岗岩体侵入,因而,地层完整性及出露条件较劲差.根据野外踏勘收集的资料,将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 :

(一)      震旦系(z)

分布于青塘向斜外围边缘部位,为一套浅变质的变质的变余层凝灰岩建造及变余层凝质砂页岩建造.其岩性,下部主要为变余层凝灰岩,变余长石凝灰质砂岩,变余凝灰质砂岩相间组成,中部为一套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黑色,浅紫色,紫红色,千枚岩,含砾变余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含砾变余凝灰质石英岩,含砾变余长石石砂岩,间夹少量炭质千枚岩和少量硅质岩,上部主要为灰白色绢云母千枚岩,黄褐色变余硬砂岩,含炭千枚岩及硅质岩.总厚度大于3000米.

  (一)本系地层在向斜两翼发育较好,分布较广,可分为上,,下三统.

 1、下统(C1)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海相地层,按其沉积与生物化石,可分为横龙级与校山组.

  (1)横龙组(C1h)

本组地层分布于青塘边缘,构成区内的分水岭,地形上常形成尖锐的山脊或峻峭的陡峰.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厚层状,巨厚层状石英砾石,砂砾石,含砾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青灰,灰黑,灰白含砾石英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含铁砂岩.含铁岩石风化后呈紫红色.本组地层厚374~726米.

(2)梓山组(C1Z

本组岩层在测区分布广,多与黄龙组一起分布于青塘向斜盆地,主要为滨海沼泽何煤层含泥沙沉积至浅海相泥沙质沉积。其页岩,下段主要为灰白色,回黑的色,灰色含砾石,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沙岩,页岩及碳质页岩夹煤层。上段说要为灰白色钙质砂岩,钙质粉沙岩,粉砂岩,粉土岩,夹灰岩透镜体,底部粗砾或含沙石英砂岩,本组与下伏横龙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25.5米。

2 石灰系中统横龙组(C2h

本组地层在区内出露较差,只是零星分布于复式向斜两侧近核部地段,为一套带碱化的浅海碳酸盐相沉积。其岩性为白色,白云岩,灰岩多大理岩化。有的受构造破坏或溶蚀作用,形成角砾状灰岩。本组地层厚度112米,在实习区内由于被第四系掩盖或断层破坏,其下下伏梓山组结出关系不明。

3 石灰系上统船山组(C3C) 本组地层分布于青塘向斜核部,在区内出露极差。仅见于灰石围残丘中,属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与下伏黄龙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主主要岩性为浅灰,灰色,深灰色厚层状,中厚层状灰岩,结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灰岩普遍受热变质作用而大理岩化,本组地层厚度为224米。

(三)白垩系赣州组(K1g

本组地层仅出露与青塘之东南面,位置已在盆地之外。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页岩及泥岩、厚数数百米,与下伏震旦系、石炭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四)第四系(Q

实习区第四系地层发育,分布面积约30KM2,成因类型多样,有洪积、冲积、冲洪积,还有残坡积及崩塌堆积。按其成因类型和岩性组合关系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地层单元:

下更新统洪积层(Qp1-pl):出露于区内北西侧的山前地带、此外在区内东部的坑口一带也有零星出露。它是区内最早的第四系列产品沉积物,岩性为一套降红色、黄褐色、灰绿色等杂色的粘土、漂砾、卵石砂砾的混杂堆积物。其中发育有粗大的网纹或网斑状构造。粗网纹主要由灰绿色色粘土物质组成。本层分选性极差,结构复杂,不显层理,颜色斑杂。其表部的砾石因受长期的风化作用风化强烈,有明显的风化圈,锤击即成糖粒状碎屑脱落。在地貌上,本层组成青塘盆地古老的洪积扇,由于被后期堆积物的掩盖及新构造上升幅度的差异和剥蚀程度的差异,原始洪积扇的地貌形态已不复破在,人零星出露地表,形成波状起伏的丘包状、长垅状岗埠地形。在硫磺石石部附近见Qp1-pl洪积层的基底为C2+3的碳酸盐岩层。据此处标高扒算,Qp1-pl洪积层的原始沉积厚度应当大于50米。此外,在赤水村边及青塘镇西侧公路边,见Qp1-p洪积层迭于Qp1-pl洪积层之上,二者岩性组合特征差异很大,其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面,产状平缓、为上迭(假整合)接触关系。

中更新统洪积层(Qp1-pl):大面积出露于青塘盆地周边的山前地带,在地貌上形成洪积扇群。岩性为砖红色、黄红色亚粘土、粘土质卵砾石层。局部见其业粘土层中发育有网纹条带,网纹条带由白色粘土形成的蠕虫体构成。粘土质卵砾石层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卵砾石多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稍有分选。沿洪流主流线附近,卵砾石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由山口向扇缘方向,洪积物颗粒具有由粗变细的纵向水平变化规律;在垂直方向上,细粒粘土与粗粒的卵砾石层相间分布,具有多元相结构。在盆地内低洼的小溪流沿岸Qp2-pl洪积层又被后期的Qp3-pl冲积层上迭掩盖。在盆地北侧,见到Qp2-pl洪积层上迭于较老的Qp1-pl洪积层之上。本层厚度为5~15米不等。

上更新统冲积层Qp3-pl:仅分布于青塘河沿岸。在地貌上构造成青塘河的二级阶地。具有典型的二元相结构。岩性:上部为褐红色亚粘土层、下部为砂砾石层,砾石呈滚圆状至次次圆状,砾石层分选性也较好。厚度5-7米,局部大于7米。

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p3al-pl):略具二无相结构,上部为厚约2~3米的灰黄褐色亚粘土,含砾;下部为含少量粘土的砾卵石层。砾卵石呈次圆状至次棱角洪积锥(扇),镶嵌于较老的洪积扇之中。分布位置较低,其分布长度远大于宽度。这些冲洪积层是在侵蚀冲刷老洪积层的基础上发育堆积起来的,往往以老洪积层为基底,使得区内新老洪积层相互迭置。厚度4~8米。

全新统冲积层(Qhal):为一套河流相冲积层,主要沿着青塘河及赤水河两岸颁布构成河漫滩或一级阶地,具典型的二元相结构。上部为0.5~1米左右的灰色、灰褐色轻亚粘土、砂土、下部为灰白色砂砾石层,分选性较好、砾石磨圆度也较好,多呈滚圆状和次圆状。厚2~5米不等。

残积层(Qal-pl):主要分布于盆地内部边缘的山麓地带,在地貌上形成坡积裙地貌形态。岩性为粘土、亚粘土夹碎石的混杂堆积分选性极差,厚度变化大,由数十里米至数米不等。在地势陡峻的山麓地带残坡积物往往与崩塌堆积物混为一体堆积下来,厚度有时可增大到10余米。

二、岩浆岩

实习区内出露的岩将岩主要是燕山期第一阶段侵入的酸性花岗岩岩体。按侵入的时间顺序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次不同的侵入体,现分述如下。

1、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第一次侵入体

茶山径侵入岩体(r52-la):分布于茶山径一带,露布面积6.5KM2,其分布受新华厦系大义山式张扭性断裂控制,大致呈北西向展布,呈岩株状侵入于石炭系地层中,接触带分别产生角岩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等接触变质现象。

R52-la之岩性为中——粗粒似班状黑云母花岗岩。斑斑 晶主要为钾长石,有时含少量石英斑晶,基质的矿物成分,浅色矿物为长石、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岩石具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块状构造、表层风化很深,锤击破碎成砂状碎屑。风化深度大于30米。

2、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第二次侵入体

赤水岩体(R52-lb)呈岩滴,岩脉状侵入于茶山径岩体中,其分布零星。受新华夏系构造控制,以NW(300°)、NNW(350°-355)、NNE(5°-20°)三组方向为主,根据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可分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含斑细粒钾长石花岗岩.岩石具细粒等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赤水岩体搞风化能力较茶山径岩体强,地表见及岩石一般致密坚硬.

3、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第三次侵入体

水府岩体,多以脉岩形成侵入于茶山径,赤水冉体中,和它们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大致沿NNW,NW,NNE,NE,NWW等几组方向侵入.水府岩体之岩性为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面长石,石英,白云母,偶见黑云母等暗色等暗色矿物.岩石具细粒等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风化十分剧烈.

三  构造

    (一)概述

实习区位于亚洲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南端的武夷—戴云隆起褶皱带的西缘,即于山构造带中,可划分为新华夏系,华夏系和反S形构造.新华夏系及华夏系,主干构造醒目,配套组合齐全.

(二)构造体系的划分与特征

华夏系构造体系是实习区内较早生成的构造体系,它主要由北东向复式向斜及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北西向张裂面及其配套近于东西及近南北向的两组扭裂面组成.由于受生成较晚的又非常强烈的新华夏系复合改造等影响,分布不连续,主要有青塘复式向斜,孙屋背--三峰仙,子同山—白石坳两个主断裂带.

青塘向斜核部由石炭系上统船山组地层组成,两翼由石炭中上统之黄龙组,下统梓山组及横龙组地层组成.核部为低凹的负地形,多被第四系覆盖,出露极差,两翼地层出露较好.

孙屋背~三峰,仙断裂带,分布于青塘向斜北翼,呈北东向延伸约15公里,南北宽2~3公里.由2~5条压性,断裂组成,继裂带内片理,劈理,擦痕等压性构造特征明显.

子同山—白石坳断裂带;分布于青塘向斜南翼,呈北东向延伸20余公里,南北宽1~2公里.由2~3条逆冲断层组成,倾向大多为南东,分组向大多为南东,倾角陡直.其它特征与三峰仙--孙层背断裂带极为相同.

2、新华夏系构造;

测区新华夏系仅见于东部为山龙村,西部为黄砂坑,中部为黄坳—龙下主干断裂所限制的地段.构造带呈北北东向延伸.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零星,配套组合齐全.除北北东向斜列展布的压性,压扭性断裂及硅化破碎带外,走向北北西的张裂面交织切割主干断裂,紧密相伴.新华夏系具多次活动特征,它复合改造形成较早的华夏系,控制了燕山期各类岩体的分布,对区内各类生矿产的生成极为密切.

3、岩前—青塘反S形构造:

系由海西—印支构造期的北东向褶皱断裂等华夏系构造,再经两端北北东向新华复断裂复合扭动改造而成,呈北东偏北北东向延伸30余公里,宽7~8公里.北东向展布的青塘向斜,在青塘北东逐渐转为北北东向,构成青塘—黄坳反S形构造的首部.           

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19度,最高38摄氏度,最低-5度.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左右.无霜期达280天.

实习区为一完整的水文地质单位,分布有数个含水系统,各含水系统中地下水的赋存,分布,富集,动移规律存在明显差异.补径,排条件也各具有自已的特点.

各含水系统的富水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控制.

由石炭系下统碎屑岩系,震旦纪变质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盆地边缘中低山区,基岩裂隙虽较发育,但因沟谷深切,地形陡峻,地下水水力坡度大,径流途径短,致使区内的基岩裂隙含水系统贮水条件差,地下水资源相对较贫.

青塘盆地是一个完整的向斜盆地.盆地内地势低洼,平坦开阔,同时分布着富水性较好的岩溶含水层和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在盆地中泉水分布普遍,水量可观.在近向斜核部出露的泉水多以上升水流的形式涌出地表,流量一般为数公升\秒.在盆地内可溶岩裸露区岩溶通道十分发育,地下暗河屡见不鲜,流量由十几公升\秒至数十公升\秒,从地下水露头显示情况分析,盆地内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本区地下水可供开发利用的远景地段,也是我们这次水文地质填图实习应重点研究的地段.

综上所述,实习区内由石炭系中,上统可溶岩类构成的岩溶水系统以及由第四系冲积层,洪积层构成的孔隙含水系统,富水性较强,是区内主要的含水系统.其余各岩层构成的含水系统富水性相对较弱.但在基岩裂隙含水系统的一定构造部位仍有裂隙水富集的可能.实习区东南外缘分布的白垩系赣洲组红色碎屑岩,泥质含量高,空隙不发育,且被泥质充填,含水性极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西,北东及北北东向三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的力学性质多为压性~压扭性,规模虽较大,但断裂带内的岩层处于被压紧状态,帮这两组断裂带本身含水的可能性较小,往往具有阻水作用.区内北西向断裂极为发育,延伸较远,破碎带规模也较大,且为一组张扭性断裂,它切穿了区内不同的含水岩层,使不同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区内有众多的泉水出露于北西向断裂带中,从泉水出露情况分析,北西向断裂富水性强,是区内主要的含水导水断裂构造.

实习区内地下一般为低矿化的淡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水质类型属HCO3—Ca2+--Mg2型.

根据区内进一步水类型,含水性及岩性组合特征,可将实习区内的岩层划分出如下几个含水岩组或含水系统.

、松散堆积层孔隙含水岩组

由第四系洪积层,冲洪积及残坡积层共同构成.根据各种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其中地下水的赋存运动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四个含水亚组.现分述如下:

(一)      冲积层孔隙含水亚组成

由Qhal与QP3-al冲积物共同构成,分布于青塘河及赤水河沿岸。含水层岩性:上部为灰褐色、褐黄色轻亚粘土,亚粘土;下部为砂砾石,砂砾石分选性好,砾石磨圆度高。冲积层厚度约3~7米,下部砂砾石层一般厚约1~3米,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下部砂砾石层中,水位埋藏浅,一般1~3米,透水性,富水性均较强,且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开采条件下,可直接得到地表水的补经。该亚组含水量丰富,属中-强富水层。

(二) 冲洪积孔隙含水亚组

由Q冲洪积组成,主要分布于青塘河及赤水河支流沿岸,上迭于区内较老的洪积层之上,形成区内时代较新,规模较小的冲洪积锥地貌形态。剖面上略具二元相结构,上部岩性为褐黄色亚粘土,轻亚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层,其中可见铁锰结核和失锰薄膜,砾卵石往往被铁锰质胶结成半固结状态。 总厚度为5~8米,有时可大于8米,上部亚粘土层厚约3~5米,具有相对隔水性,孔隙水主要赋存在下部砂锅砾卵石层中。当孔隙充满下部砾卵石层时则具微承压性质。该亚组分布地段地势低尘平坦,有利于降水的入渗补给。此外,本亚组分布地段往往发育有现代小溪流,使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丰在水力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得到地表溪水的补给,因此,该亚组水量也较丰富,是区内主要含水层之一。

(三)洪积层孔隙含水亚组

由Q及Q洪积层共同构成。其大面积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前地带。在地貌上为洪积扇群,一个个洪积扇相互毗连组成山前倾斜小平原。由于后期剥蚀作用强烈,使得洪积平原的原貌得以改变,因而形成现今的波状起伏的垅状平原。其组成岩性为黄红色亚粘土,网纹状亚粘土,粘土质卵石层,卵砾石层呈透镜状,似层状展布,在垂向上常见亚粘土,卵砾石层相间分布形成多元相结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粘土质卵砾石层中,水位埋深3~10米不等,含水层央性在水平方向上自山前扇顶-边缘有放射上具由粗变细的沉积规律,因而使其富水性相应地由大变小,透水性由强变弱,水位埋深由深变浅。

在本亚组分布区常见泉水出露,水量可观,且水力特性略具承压性质,帮其与下伏央溶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可能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从泉水调查资料分析,本亚组中的地下水得到了下伏岩溶水的补给。本亚组地下水除了接受大气降水和下伏岩溶水的补给外,在山前还可以获得基岩裂隙水以及上游地表水的补给,故其补给条件较好,其富水性虽然不及区内冲积层和冲洪积层强,但其分布面积广大,在下水总贮水量可观,因而品学兼优本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远景地段。

(四)残坡积层孔隙含水亚组

残坡积层沿着盆地内边缘的山麓分布,组成一些坡积裙地貌形态。岩性为亚粘土,碎石的混杂堆积,分选性极差,碎石呈棱角状,孔隙不发育,富水性弱且不均匀。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残坡积层与下伏基岩的接触面间。

二、碳酸盐岩溶含水系统

该岩溶含水系统除在西北边缘有山麓地带局部出露外,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其主要分布于青塘向斜的核部和近核部部位。                      区内盆地地形与向斜构造相吻合,从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承压盆地蓄水构造。赋存于其中的岩溶水多具承压性质。在盆地中部常见岩溶地下水冲破上覆第四系盖层上升溢出地表形成岩溶上升泉。因此,在地形有得的部位,可以在其中获得自流水。在区内可溶岩裸露区,地表溪流消声隐迹,潜入地下转为地下水,在可溶岩体中运移一段距离后,因受阻水体的阻挡又溢出地表,这有流与伏流相互转化交替出现的现象,亦为常见。

在盆地西北边缘的山麓地带,由于断裂构造的切豁破坏和岩夺浆岩体的侵入,将该系统的可深岩体侵害成互不联系的块体,致使在每个可溶岩块体中各自形成了孤立水流的暗河系统。在这些暗的发育方向多为北东和北西向展布,它们的发育受区内构造格局的控制极为明显。在这些暗河中富集有丰富的地下水,暗河出口的流量一般为(10~20)t\s.在盆地中部,可溶岩体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形成覆盖型的岩含水系统,由于其分布于青塘向斜的核部和近核部部位,此处在向斜形成的过程中应力集中,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促使着岩溶作用强烈进行,因而岩溶发育趋于均匀,形成了相互连通的岩溶管网系统,赋存于其中的岩溶水,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力联系,岩溶水流具有统一水面,具相对均匀的性质。

总之,区内岩溶含水系统,水量丰富,水质良好,但岩溶水的分布极不均匀,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基岩裂隙含水系统

由石炭系下统碎屑岩系,震旦系变质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体构成。这些岩层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动,不同程度地发育了各种裂隙空间。这些裂隙空间的发育为该系统中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创造了良好的先决,其力生质,发育程度和充填胶结程度等控制着该系统的富水规律和富水程度。该含水系统中裂隙水的分布具有均匀性质,在裂隙密集发育的地段往往富集有丰富的裂隙水,而裂隙不发育的部位则含水微弱,基于无水。地下水在其中呈脉状的形式分布。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的涌入。该含水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分水岭以,地表切割深度大,赋存于其中的地下水流动途径短,水力坡度大,径流速率快,地下水很快以散流的形式或泉的方式汇出地表,转化成地表水。出露于该系统中的泉,流量不大,一般〈1升、秒,故该含水系统为弱一中等富水程度。、

四、红色碎屑岩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由白垩系紫红色泥砂岩,粉砂岩,页岩等组成,由于这些岩层泥质含量高,孔隙裂隙不发育,且多被泥质物充填,不利于降水涌入岩层内,帮其含水性极其微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

、本次实习均在Q3pl冲积层中进行的,只在建议民井抽水试验和试验坑渗水试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只能标出渗透系数。

1.由试坑渗水试验所以的得渗透系数,试验值径60cm外环直径为50cm.内环直径为25cm。水渠为6.6cm由于试验在粘土层中进行,故应该考虑到毛细力对渗透水量得影响,渗透水量毛细力相当于该店土毛细上升高度HK的一半(由于Q3pl冲洪积层中粘性土主要为亚粘土,故Hl可取0.8m)通过实验可知Q=0.0075L/s(抽水实验资料及整理见小组记录本)I=(Z+0.3HK)/h.h=3.3(通过麻花钻可得),所以I=1.14,K=Q/IW=2.68m/d.

2.由简易民井抽水实验所得的渗透系数,试验点位于屈原庙水面民井住在旁的一口井中,井壁地质剖面图基本清晰,均是Q3pl冲积层组成,本次试验采用定降深术稳定流量,该民井静水位为1.2m。水深5.5m抽水实验见小组记录本,通过试验可以得到S=0.15m  Q=185328l/d.由于R值未知,改用计算法来求K值,采用经验公式,R=2S 2S 进行计算得出K值当K=200时。185.7不等于173.4当K=190时,175.7不等于171.7以此类推,直至达到最佳为止,当K=185时170.7与170.9最为相近,存取K=185将K值代入R=2S2S中得K=8.46m。

  由此可知,在Q3pl冲洪层中非饱和松散层的渗透系数为2.68m/d,在此类松散层中地方修建水库水坝,属滤水的渗透问题,在Q3pl冲洪层中含水部分富水性好。

二、地下水径流模数的设计及地下水资源的计算由于在第四系分部地区来进行水文测流,故无法对松散岩层进行具体的地下水资源计算,只能根据基岩地区下水资源,地下径流模数计算由于未知,其中地下分水岭,故只能粗略地将地表分水岭后为地下分水岭面计算M值,其计算相关值如下表:

第五章 工程地质概况

 区内不良自然及工程地质现象较为发育,其类型较多,主要有岩石风化,岩溶、滑坡、滑塌、崩塌、冲沟等;工程地质现象主要有地表人工塌陷、矿坑冒顶等。这些不良工程地质现象规模大小不等,对工程建筑的危害程度也各异。

 1、岩石风化

区内普遍存在风化现象,由于岩石的种类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和胶结程度不同,加之所处的地貌位置和经受地质构造变动不同,故区内各类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也不同,总之,岩石的风化过程直接受岩性、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说控制。区内岩石风化罪剧烈的是花岗岩体,其次是白垩系的红色岩层,第三位石炭系梓山组细碎屑岩等。

    2、斜坡变形破坏

    区内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较多,常见到的有滑坡、滑塌、崩塌、倒石堆等。

    滑坡

(1)位于青塘钨矿采石场一带,滑坡面积约60*80㎡,主滑轴线方面向为北东,滑体由残坡积物组成,滑床和骨壁为花岗岩,后壁高度约6m,滑坡体长大于100m,前缘呈舌状,滑体中可见有多级台阶,滑体体呈拉张和鼓张以及扇形裂隙较明显,裂隙宽3-8cm,已有杂草以及小灌木丛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矿山工程建设或采矿过程中对坡脚开挖,产生临空面,坡体自然平衡状态破坏后,失稳并沿滑动面整体滑落。

(2)位于石马河旁边,枫树脑山脚下,属中山地貌,为凸型坡,坡角约为40°,植被较发育,坡体由第四系残坡积物组成,褐黄色含砾粉质粘土,下部为梓山组地层,夹煤系地层,滑坡体的后壁呈半圆状,前缘22.5m,后壁约10m,滑距约3m,后壁高度约2m,坡向296°,坡角约35°,后壁陡坎直立,坡体上植被未见醉汉林,后壁产生裂缝,缝宽约10cm,经访问,此处滑坡已经修筑挡土墙,由块石砌筑而成,长度14.6,宽度约50cm,滑坡见三级台阶,高度分别为2、1.5、1.0m,挡土墙埋深2m,下部高度4m,该滑坡至少滑动3次,产生原因由于修筑建房,形成临空面,雨水浸入滑坡体中,其中又夹有软弱夹层,进而形成滑坡。

3、崩塌

位于河背村往东约120m,此处位于微地貌单元,属岩质崩塌,组成物质为第四系残坡积物,灰黄色,塌面凹凸不平,塌面周界约22.0m,前缘宽度约10.3m,塌落壁高3.5m,塌落体为砖红色粉砂岩,铁质砂岩,磨圆度、分选性差,呈菱角状,颗粒大小不均匀,最大粒径约50cm,一般为10cm左右,崩塌下部为石炭系下统梓山组铁质粉砂岩和粉砂岩,主要为强风化岩层,产状为166°75°,节理产状265°67°,节理形状呈锯齿状,节理面充填程度6条/㎡,充填物为粉质粘土。形成原因由于人工开挖,形成临空面,雨水浸润形成崩塌,形成的倒石堆未对房屋造成危害,但有危险,建议修筑挡土墙,修筑排水沟,不定期进行观测。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个月的实习结束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的影响却没有很快随之消失,通过本次实习,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不仅如此,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到野外观察采集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很多工作是自己独立操作所不能完成的,需要老师指导,需要同学配合,经过组员之间的分工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通过本次实习,初步了解了有关地下水类型和泉的类型等,地下水有碳酸盐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泉的类型有侵蚀下降泉、断层上升泉,裂隙下降泉等,及岩溶地区的暗河。以及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总地来说,这次实习是成功的,我个人在这次实习中受益匪浅,更多的方面的收获是隐性的,在将来的学习中,必将逐渐体会到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更多收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