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若将各种因素都计算在内的话,城乡平均贫富差距要达四倍、五倍甚至六倍。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

分配差距呈现“穷降富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房地产、矿产、证券成为暴利行业:

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土地、资源、资本———这3种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房地产、矿产、证券等成为“最赚钱”的暴利行业,少部分人借此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

许多专家还认为,近年来,资本市场的“火热”表现,尤其是投机性投资行为的盛行,也进一步强化了资本财富的累积效应,拉大了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实业收益的差距,造成了“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的局面。而且,资本与土地、资源三者之间互相拉升,加剧了贫富差距。

一直存在“屁股决定腰包”的怪现象: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截至20xx年底,机关公务员退休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的1.8倍。

专家们认为,这种依赖于政策保护和资源垄断的“权力分配”,有悖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严重侵害了个人发展权,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其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间造成收入悬殊落差的同时,也在人们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争抢“吃皇粮”,甚至出现千余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同时,垄断行业的高工资也屡屡遭到质疑。专家认为,国家应通过多个途径,减轻“权力决定收入”的消极影响,平复社会失衡心理。

收入分配五花八门,白黑灰血金“五色炫目”

“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造成了国民大量“隐性收入”的存在,使得社会财富底数不清。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xx年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推算当时每年至少有4万亿元以上的不规范“隐性收入”。还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工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只有1/3,国家能够监控的只有“白色收入”,这意味着大量收入脱离了所得税调节范围,游离于监管之外。

专家认为,腐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扰乱了分配秩序,初次分配市场调节失灵,再分配领域又形成“逆向分

配”,使本该用于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通过非正当途径转移到权力相关者手中,加剧了分配不公;二是导致个人收入无法核清,制度设计失去基本前提;三是处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腐败分子,有能力、也必将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最大“拦路虎”。 分配面临“十字路口”

“虽然现在社会对贫富差距的忍受力比过去提高了,但如果不遏制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加剧的势头,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去年我国人均G D P已接近3700美元,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结构重塑都进入了关键阶段。拉美国家的实践证明,这一阶段尤其要防止出现经济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动荡。

有关专家认为,要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需尽快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各方配合的原则,结合深层次原因和直接原因设计系统的改革方案

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对策分析

1.坚持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扩大农民消费奠定基础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农民消费。围绕农民持续增收,积极建立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基本经营形式,发展富有创意,具有高效益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景观农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发展和创业,借鉴浙江经验、制定优惠政策。

2、完善社会保障,继续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努力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与城镇比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个薄弱环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建立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让农民真正脱离“贫困”。对待子女上学的问题上.应适当对农村居民的子女给予适当的补助。

3、大力改善和优化消费环境。

当人们的消费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消费质量的高低,将基本取决于消费环境的优劣。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二是要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民间投资,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做成各级政府的“民心工程”,如电网改造、电视广播、邮政通讯、信息网络、农村医疗卫生网点建设等等,积极为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消费质量创造条件。

4、加快消费信贷发展的步伐。

通力大力发展和规范消费信贷,可以将广大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品大量生产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推动经济快速发 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既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

 

第二篇:浅析我国城乡贫富差距

浅析我国城乡贫富差距

浅析我国城乡贫富差距

现代经济信息

浅析我国城乡贫富差距

万元 农工党广东省委会 广东广州 510600

一、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同时,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城乡贫富差距却日益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在比较低。据统计,20xx年增长了2.1%,20xx年增长4.2%,20xx年增长4.4%,直至20xx年,在减免农业税、控制粮食最低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农民收入才增长6.8%。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19xx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在19xx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拉大,19xx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20xx年为3.20:1,20xx年为3.32:1。而且,据李实、岳希明(20xx年) 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一些非货币补贴,如城市当中许多人是享受公费医疗的,而农民是没有这种待遇的。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城乡收入比率比这个还要大,可能是5,甚至是6。

差距。

3.政策因素

(1) 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引起的生产率水平差异。我国政府为实现工业化,强调优先发展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农业为工业服务。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工业发展:压低农产品价格,以剪刀差的形式向工业提供原料,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转移到工业中去,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据国务院农业发展中心19xx年的推算,在1953—19xx年,剪刀差估计在6000-8000亿元,而19xx年,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总计才不过9000亿元。农业过多地为工业提供积累,严重削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阻滞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不断衰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2)城乡经济改革力度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同。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的直接动力;政策扶持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改革源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收入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农村后续改革却没有及时推行,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却持久深入地进行当中,产权制度改革、国企股份制改革和国企治理结构的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另外国家大量投资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大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相比之下,对促进农业发展的科研开发、新的生物化学和机械的技术开发投入却严重不足,使原本已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分配政策。我国现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政策对城乡贫富差距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受教育少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提供的劳动的质量比城镇居民低,实行按劳分配,其收入必然低于城镇居民。另外,由于上述各种历史及现实的原因致使我国农村居民拥有的财富等各种生产要素皆少于城镇居民,按要素分配只会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

二、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

1.农业的产业特性

尽管当今农村经济包含多种产业,但是农业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产品属于必须品,收入需求弹性小于1,这意味着,居民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其他物品的消费,用于农产品消费的较少。农产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滞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继而造就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

2.中国农民的特点

(1)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采取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制度,排除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剥夺了农民在城市定居和就业的权力,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农村人口城市化被阻止,造成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过大。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造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相对不足,土地资源的相对不足对贫富差距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相同数量的土地,劳动力人数过多会降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进而降低工资水平。

(2)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人口素质不高。教育部20xx年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20xx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有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我国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率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受教育少、缺乏技能,造成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城镇居民,继而农民工资也低于城镇居民。

(3)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我国农业长期坚持分散化的小农生产格局,造成我国农民普遍具有小农经济思想。分散化的小农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温饱型的封闭经济形态,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及转化能力都很薄弱。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严重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势必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

三、缩小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对策

1.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大发展

我国经济经济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阶段,财政支出应当向农业倾斜。首先由国家投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力量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是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农业生态环境,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最后是政府必须增加对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入。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比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大力推广科学用肥、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收入低是造成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因素之一。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Johson 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

(下转第280页)

浅析我国城乡贫富差距

现代经济信息

表格 3

总从业人员

常 熟 市张家港市

苏州

昆 山 市太 仓 市江 阴 市

无锡

宜 兴 市海 门 市

61.8964.07

14.0814.82

23%23%

28.8529.25

47%46%

18.9620.00

31%31%

65.5835.4281.65

3.064.597.56

5%13%9%

43.0923.1146.45

66%65%57%

19.437.7227.64

30%22%34%

80.2363.78

第一产业人数5.525.39

占比7%8%

第二产业人数52.9740.21

占比66%63%

第三产业人数21.7418.18

占比27%29%

际市场。

3.5培养学习型的政府

一个好的县域经济模式往往产生于一套领导班子。 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培养知识型干部人才的同时,丰富他们的基层经验,并将其作为重要经历之一。市直机关的年轻干部以帮扶或锻炼的形式到社区或村兼任党支部书记。同时我们可以定期派些干部去外地进行适当的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其他地方的发展,像海门搞过的“山东考察”、“苏南考察”等等。

参考文献: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电子版)

层次较低会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明显地瓶颈效应,为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海门应及早注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或者与周边高校实行合作,充分利用江苏上海良好的教育资源。

3.4推进市场机制的创新

每一次国家经济发生重大突破的时候,后面往往有着配套的制度保障,这也就可以适用于县域经济。珠三角的经济在全国是最具活力的。究其原因,珠三角的制度竞争力是最高的。县级政府要整合培育一个共同的大市场,统一价格机制,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制订出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以此来面对外部的激烈竞争,杜绝恶性的相互争吵的价格竞争。海门三星家纺城里的各铺位业主,不应相互间进行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而应统一价格去占领国家甚至国

[1]贾勇健,王莉霞,王兆华.典型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

学,2006,34(20):5199-5200,5260

[2]蒋秧生.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EB/OL]..cn,2007-12-19.

[3]江金林.学习苏南经验 破解发展难题 促进海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EB/OL].http://www./infoshow.asp?ID=1264,2008-4-23.

[4]李清娟. 长三角都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9-25

[5]王国昌.晋江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学经济,2007(21):27-38

作者简介:范磊磊 ,(1989.06-) 男, 北京 ,本科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程管理专业 。

(上接第278页)

年,其收入就可以增加3.6%-5.5%。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水平,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政府可通过加强农业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首先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好,使学校成为一个有利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建设,对教师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其次在技能培训方面,一是与农业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门或多门农业实用技术,使农民成为懂科学用科技的新型农民;二是加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专业和课程,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造就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

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抑制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将其所得汇回农村,提高了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提高了农业从业人员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报酬,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所以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首先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在部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其次是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最后是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力在城市的优胜劣汰而不是人为设置转移障碍,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城市准入资格,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

4.深化土地、金融等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务之急,要抓紧落实好惠及农民的各项土地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全面清理和修订现有有关征地方面的法律条款,将土地征用权严格限定在公共用途和符合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防止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侵权行为。要严格制止农村基层干部借土地资源重新配置之机大量寻租,侵害农民土地权利的各种行为。进一步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特别是应将处置权有条件地赋予农民。要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也不失业。与此同时,要大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创新农村信用社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民间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以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实现收入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财经,2004(3):36

[3]贾小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5(9).

[4]刘志英,中国城乡差距现状风险及对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喻汇、李录堂,农业人力资本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6(2).

[6]薛俊丽、罗小连,对山西农民收入增长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3):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