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若将各种因素都计算在内的话,城乡平均贫富差距要达四倍、五倍甚至六倍。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 分配差距呈现“穷降富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说:“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在增长,但考虑到他们在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大量贫困家庭的支出集中在最易涨价的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上,分配差距正呈现危险的‘穷降富升’两头拉大趋势。”

房地产、矿产、证券成为暴利行业:

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土地、资源、资本———这3种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房地产、矿产、证券等成为“最赚钱”的暴利行业,少部分人借此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也被少数人占据、利用并迅速暴富。在全国产煤大县山西左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这里诞生了数以百计、身家亿万的“煤老板”,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35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400多元。“资源要素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说,这与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缺失有很大关系,突出表现在资源价格成本构成不完全,资源税额低、开采成本低、不承担环境恢复责任等,这是“煤老板”超常致富的“秘诀”,也是分配手段调节失灵、贫富差距拉大的“症结”。

许多专家还认为,近年来,资本市场的“火热”表现,尤其是投机性投资行为的盛行,也进一步强化了资本财富的累积效应,拉大了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实业收益的差距,造成了“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的局面。而且,资本与土地、资源三者之间互相拉升,加剧了贫富差距。

一直存在“屁股决定腰包”的怪现象: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等人说,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一直存在着“屁股决定腰包”的怪现象,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靠“抢身份”和“抢行业”。如果能“抢”到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垄断行业,或是“抢”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就等于“抢”到了高收入、高福利、高阶层。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截至20xx年底,机关公务员退休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的1.8倍。

专家们认为,这种依赖于政策保护和资源垄断的“权力分配”,有悖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严重侵害了个人发展权,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其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间造成收入悬殊落差的同时,也在人们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争抢“吃皇粮”,甚至出现千余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同时,垄断行业的高工资也屡屡遭到质疑。专家认为,国家应通过多个途径,减轻“权力决定收入”的消极影响,平复社会失衡心理。收入分配五花八门。

白黑灰血金“五色炫目”:

“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造成了国民大量“隐性收入”的存在,使得社会财富底数不清。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xx年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推算当时每年至少有4万亿元以上的不规范“隐性收入”。还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工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只有1/3,国家能够监控的只有“白色收入”,这意味着大量收入脱离了所得税调节范围,游离于监管之外。

专家认为,腐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扰乱了分配秩序,初次分配市场调节失灵,再分配领域又形成“逆向分配”,使本该用于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通过非正当途径转移到权力相关者手中,加剧了分配不公;二是导致个人收入无法核清,制度设计失去基本前提;三是处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腐败分子,有能力、也必将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最大“拦路虎”。

分配面临“十字路口”:

“虽然现在社会对贫富差距的忍受力比过去提高了,但如果不遏制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加剧的势头,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去年我国人均G D P已接近3700美元,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结构重塑都进入了关键阶段。拉美国家的实践证明,这一阶段尤其要防止出现经济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动荡。

有关专家认为,要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需尽快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各方配合的原则,结合深层次原因和直接原因设计系统的改革方案。

 

第二篇: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现今维护农民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破解“三农”问题,一直是各地政府、银行、农村信用社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小组以重庆市北碚区居民为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因素,提出了构建重庆市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重庆  农村  小额信贷  需求

An Analysis on chongqing rural microfinance demand influence factors

Abstact

Rural microfinance is a kind of urban and rural low-income class as the service objectof small-scale financial services,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financial service innovation,but also a kind of important way to alleviate poverty. Now farmers interest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lve "SAN nong" questions, has been around the government, Bank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of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 Our group set residents in chongqing beibei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mpirical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demand for microfinance, and propose the suggestion that building the chongqing rural microfinance mechanism.

 Key words: Chongqing ,rural areas, microfinance,demand

1、             调查背景及意义

重庆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仅1.08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少0.33亩,坡耕地占95%,后备资源不足且开发难度较大,土、劳矛盾十分冲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现代农业的不断推广和农民对发展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弱化又造成了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广大农户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农户贷款不足制约了农业投资规模。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解决农户贷

款难问题,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于20##年5月27出台了《 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自 20## 年1月1日至 20##年 12月31日 ,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 5 万元以下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这一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向农户贷款的成本 , 有利于农户的贷款发展。然而 , 一系列的农户贷款政策是否真正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农户的的贷款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有待于考量。我们小组基于农户贷款需求的视角出发 ,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的的方式进行统计计量分析,了解重庆市 北碚区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户生活性贷款和生产性贷款的现状、特点以及农户贷款的需求及满足情况,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因素,提出了构建重庆市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的建议。进而为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能够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作出贡献。

2、 文献综述

2.1小额信贷成长历程

国际小额信贷几十年实践,按照杜晓山,刘文璞(2001)的观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试验初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一直在试图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信贷服务。但由国际组织援助和政府支持的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项目,在60一70年代始终没有探索到既能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又能解决信贷机构的自我生存的途径.不少曾经辉煌一时的项目,随着援助资金的转向而奄奄一息。这类项目曾被称为“短命的实验,乡村银行家的梦想”。这类贷款服务项目起步阶段极为繁荣,收到大量赠款以开始它们的计划,效果也极为理想。但当援助组织要求它们独立生存时,它们就无能为力了。应该说这一时期开始试图为穷人发展提供信贷服务的尝试,为今日成功的小额信贷项目和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第二、不断探索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一些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项目和机构,在吸取以往教训的基础上仍在持之以恒地进行艰苦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以盂加拉“乡村银行”(GB)、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的农村信贷部、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BacoS01)、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银行(B从c)、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FINcA)、信贷联盟和众多的非政府组织等一批组织和机构,从小额信贷项目成功地覆盖了大量贫困客户,到小额信贷机构实现逐步制度化自身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掀起了小额信贷运动的高潮。

第三、持续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小额信贷项目将重点放在如何使资金能够直接到达穷人中,并保持高还贷率。初期的银行界和发展机构认为:穷人在高商业风险的环中操作,缺乏正规金融规章制度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农业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市场设施落后,经济衰退,缺乏商业机会以及客户错误地将贷款用于消费活动,此各小额信贷机构将保持高还贷率作为工作的中心也是必然的。这一时期还没有提出在项目展开过程中的操作成本问题,即如何在实现为穷人提供贷款和保证高还贷率的同时,项目仍能自我克服成本的问题。为了吸引当地储蓄和商业银行存款,小额信贷机构必须证明其金融行为具有稳定性,这一点在90年代初期已经实现。一些杰出的机构投资于小额信贷的资金已经是其初始资本的2--3倍。此外,小额信贷机构已经可以争取从当地金融主管部门得到许可证,直接向公众吸收存款,大大增加了其投资和获得潜在客户的能力。

2.2 小额信贷研究现状

2.2.1国外研究现状

小额信贷在迅速推广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有效扶贫方式的同时,也适应各国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熊德平将典型的成功模式归纳为:①NGO(非政府组织)模式;②正规金融机构模式;③正规金融机构+农户互助组织模式;④国家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NGO模式的典型是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其特点是专为贫困群体主要是农村贫困妇女,提供存款、贷款、保险等综合服务。Jonathan Mordueh(2005)在The Economies of Mierofinanee中认为小额信贷是一些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小思想的集合。19世纪70年代,穆罕默德开始向当地村民提供小额贷款之初,他自己也不明确小额信贷的发展方向。当时国有银行为股东提供信用贷款,却以无效、破产告终,尤努斯却坚信他的穷人客户们将会偿还他的信用贷款,到20##年年底。他已经拥有6 500万客户。尤努斯“乡村银行”的提倡者认为这不仅仅是银行业的运动,也是脱贫致富及社会变化厅而的革命。安东尼·桑德斯和玛西娅·米伦·科尼特在Financial Markets

andlnstitutions一书中,提到:“金融公司的主要作用是向个人和企业提供贷款。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消费贷款、商业贷款和抵押融资。金融公司的部分贷款(比如商业贷款和汽车贷款) 与商业银行类似,fFl是其它一些贷款则是比较专业化的——如向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的高风险(低信用)贷款。与银行不同,金融公司并不吸收存款;相反,它们的资金来源于长短期债务。”英国学者Martin对小额信贷做出了如下评论:“尽管绝大多数小额信贷的宗旨都承诺减缓贫困的目标,但是它们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压力。压力来自i个方面:第一,它们需要增长以扩大覆盖面,但这不等同于覆盖贫闲人口;第二,他们需要增长实现操作的规模经济,以实现金融自负盈亏的目标;第三,捐助者的资金非常有限,为了增长需要得到商业资金。”

2.2.2国内研究现状

我们小组参考了有关小额信贷方面的国内文献,他们对此的问题的分析结论有:周薇在农户信贷市场现状和需求状况的调研中得出,小额信贷需求受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总收入,过去及目前的贷款情况和今后的贷款意愿等因素的影响 。(1)越是富裕的农户越是倾向于对贷款的需求,出于消费性贷款让自己过 得更好的想法或则生产性贷款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想法 。当然了,总收入的高低作为重要的还款来源 ,使得这一部分收入高的农户有一个可靠的资金实力作支撑,因此 ,贷款需求会强于其他农户。(2)户主的文化程度可大致体现在农户对 银行信贷服务的认知度上,在调查中发现 ,很大一部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户对贷款的政策以及贷款的申请程序等一无所知,更是没有对贷款的需求。而文化程度高的农户,信息灵通,见识广阔,往往想借助贷款进行投资生产。(3)农户对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选择,很明显的对正规金融的贷款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说明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徐鹏在重庆市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的结论:(1)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与耕地面积存在关系。农户家庭耕地规模与借款农户个数的分布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2)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与农户非农收入之间存在关系。非农收入与农户的借贷需求呈反向变动趋势。非农收入低的农户对贷款的需求最为旺盛,而非农收入高的农户对贷款的需求相对较少。(3)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与户主手艺存在关系。有手艺的农户发生小额信贷借款行为明显高于没有手艺的农户。(4)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与户主健康状况存在关系。是从被调查样本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来看,患有疾病农户发生小额信贷借款行为的比例反而要高于健康农户的比例,这可能是由于患病农户因医疗支出负担沉重而使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增加了通过对外借款来满足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的可能性。

朱青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得到:(l)受访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收入来源等影响小额信贷需求。“以前农信社借款行为”负向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选择。文化程度越高,眼界越开阔,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农户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文化程度提高,个人技能越高。越需要与资本结合创造利润。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当前更倾向于小额信贷需求;若来自于非农生产,小额信贷需求较少,因为小额信贷额一般较低,不能满足(2) 农户对贷款利率、额度的不满意也会限制小额信贷需求。(3)“年龄”、“耕地面积”和“小额信贷在生活中的作用”正向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样本中65岁以上受访者相当少,也就是说,小额信贷的需求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群体。耕地面积反映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耕地面积越大.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和规模也越大。在农信社优惠政策下,尤其像小额信贷的开展,有助于他们投入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解决临时资金短缺困难。信贷资金在解决购买大型家电、婚丧嫁娶、医疗、教育等生活性用途方面的作用明显。因而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意愿也越强烈。“小额信贷在生产中的作用”不显著主要与农业生产周期长。非农业生产投入大的特点和农户没有将用于生产与生活的资金分开加以利用有一定关系。再有,广西大学商学院的方平、周保吉、以及陆受义教授在此方面通过对农村小额信贷需求量和影响农村小额信贷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得出非农业开支因素为首要影响因素,而农民个体因素也对其有一定影响的结论。

3、             调查设计与安排

3.1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小组调查员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重庆市北碚区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户的贷款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抽样调查。

3.2调查时间

本小组外出的调查时间为20##年4月11日和12日两天。

3.3调查地点

本小组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北碚区静观镇花园村和集增村等进行了调查。

3.4问卷设计

对于问卷的设计,我们参考了有关小额信贷的有关问卷,然后根据自己的主题和目的,保留有用的问题,新增有针对性的问题,经过老师的修正后,对问卷做了模拟调查,模拟对象为同学,根据信息偏误经过调整得到我们最终的问卷。

(问卷为附表一)

4、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模型的选择

  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我们选择了二元离散决策的Logistic 模型(逻辑回归)来进行分析。

  在此,我们构建的模型为:

   Y = C(1)+ C(2)*X1 + C(3)*X2 + C(4)*X3+ C(5)*X4 + C(6)*X5 + C(7)*X6 + C(8)*X7 + C(9)*X8+e

   其中Y是决策变量,当农户有贷款的意愿时,Y=1,如果农户没有贷款的意愿,Y=0。X1、X2、X3、X4、X5、X6、X7、X8代表的是农户基本情况的一个列向量,它们是影响农户贷款需求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等,在变量叙安全区里会做一个详细的说明。C是指待估系数。e是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代表被模型所忽略的但是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的总体效果。

4.2.变量的设定

  农户的贷款需求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在我们调查的结果中,我们选取了最有可能影响农户贷款需求的八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下面是变量的设定:

1.性别(X1):男设定为1,女设定为0。

2.家庭人口数(X2):将家庭人口数分为2、3、4、5、其他,依次赋值为1、2、3、4、5。

3.年龄(X3):把年龄由小到大依次分为小于30岁、30-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五组,依次赋值为1、2、3、4、5。

4.文化程度(X4):把文化程度按由高到低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四组,分为赋值为1、2、3、4.

5.家庭年总收入(X5):根据重庆市合川区农户的平均年总收入情况,将家庭年总收入分为10000以下、10001-40000、40001-70000、70001-100000、100000依次赋值为1、2、3、4、5.

6.耕种面积(X6):因为不是很了解重庆合川区农户的耕种面积情况,我们采取的是填空式的方式,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将耕种面积分为1亩以下、1-2亩、2-3亩、3-4亩、4亩以上,分别赋值为1、2、3、4、5.

7.以前是否有过借款情况(X7):有赋值为1,无赋值为0。

8.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选择(X8):1表示非金融机构,0表示金融机构。

  

4.3 样本变量描述分析统计

为了更好的对我们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小组对显著变量进行了基本的分析如下:

4.3.1  显著变量频数统计

4.3.2年龄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

4.3.3文化程度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

4.4.4家庭年总收入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

4.4.5耕地面积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

4.4.6  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选择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

4.3估计的结果

  根据调查数据以及以上的选取变量,得出模型:

Y =-12.0551078765-2.74325958931*X1 -1.94388590456*X2 - 2.79404992749*X3 + 3.00413792191*X4+4.04643510529*X5+3.66072027855*X6+ 4.46783356754*X7 - 4.63932729502*X8



4.4回归模型结论分析

   1.不同年龄的人,对贷款的认识是不同的,通过我们这次调查发现,不借钱不差钱安安稳稳过日子的观念在农村还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年龄比较大的老一辈人的心里。所以,较年轻的往往是愿意贷款的,而老一辈的人们急需用钱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亲戚朋友,不愿意贷款,一方面是因为复杂的贷款手续,另一方面可能是观念上的差别。

   2.文化程度对农户贷款需求也是显著影响的。在调查中发现,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相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对贷款的政策信息获得方面是比较弱,对申请的程序一无所知,往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要敢于借款进行投资生产。

  3.一向的观点认为,富裕的人家都不用借钱,可是情况恰恰相反,越是富裕的人家越是对贷款有着强大的需求,家庭年总收入作为农户重要的资金和还款来源,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富裕的家庭往往有扩大生产的想法,也往往通过借款扩大投资的方式取得收入。

  4.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耕种面积对贷款需求是负影响的。耕种面积比较大的家庭一方面可以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也忙于耕种往往不会有扩大生产的想法,这次调查发现,往往耕种面积比较大的家庭不会最富裕的但也不会很贫穷,也许先天的有些优越的条件往往能让人安于现状。

  5.根据生活的习惯,我们发现以前有过贷款行为的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贷款,以前没有过贷款行为的则更多想到的是像亲戚朋友借,当然这种生活的习惯也是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等影响的结果。

  6.农户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选在,往往会对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产生替代效应,非正规金融机构往往有着手续简单方便快捷、利息低手续简单等优点,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农村。

5、   政策建议

5.1 强化市场化运作
  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减少政府干预,区分政府扶贫与小额信贷的功能,小额信贷作为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功能是是欠发达农村的广大农户得到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将小额信贷从单一的扶贫中解放出来,一方面把小额信贷机构发展逐渐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原则进行经营,创建可持续资金运营的基础模式。另一方面弱化地方政府对小额信贷机构的过分干预,避免其成为新的金融体系不良贷款的来源。
5.2寻求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和信息沟通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信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以有效调节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状况。在个别地区,可以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农信社自主上浮存款利率,以缓解资金问题。此外,农信社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疏通横向资金融通渠道。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区域性的农村信用社资金融通网络,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全国性的资金市场,从而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对于了解相关信息比较慢的农村,政府应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信贷信息。派相关工作人员到农村去了解农民的情况,一方面可以了解信贷机构在这个地方发放贷款存在风险的高低来制定相应的政策,二来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要,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民享受到更优惠实在的好处。
5.3 适当调整信贷利率,区分要求信贷担保
  针对多数农户想贷款,但是缺乏担保,利率过高这一情况,地方政府不应强制性规定具体利率,在放开利率水平,根据当地资金需求情况,自主地制定利率水平,比如可以采取由借贷双方自主协商的方式来确立交易利率。创新信贷产品,对不同产品实行差别利率和差别担保。例如,对于生产性贷款和非生产性贷款就可以实行不同的利率,即对于生产性贷款实行较为优惠的利率和担保,甚至可以不要担保,以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5.4 加快小额信贷监管框架的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不同形式的农村小额信贷,应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允许吸收公众存款的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综合性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事业部,适用“低门槛、严监管”的审慎性原则,将其纳入银行监管框架中。对于一些硬性指标,如最低注册资本、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风险集中度等要严格规定。 而对于那些“只贷不存”的专业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则适用非审慎性监管原则,为小额信贷机构设计行为准则。包括对小额信贷的信贷业务准入、客户保护、利率政策、法律规范等问题进行监管。 出台针对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给予现有的小额信贷机构合法地位,并为其提供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如免除小额信贷业务的营业税,降低所得税,发放低利率的政府再贷款等。
 

本文参考文献:

周薇 农户信贷市场现状和需求状况的调研  科技向导    2011

周迟 小额贷款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财政与金融  2012

徐鹏 重庆市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朱青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西部金融 2011

金媛媛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研究  学问论文  2007

方平 周保吉 陆受义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广西农业科学 2010

王志刚 梁爽 李腾飞 黑龙江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桦川县为例    农村金融研究  2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