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空心村调查报告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看空心村的时代变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务输出机会的增多以及农民增收途径的多元化等,我国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和村内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的空间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农村建设上,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从年龄结构上来看,村外大部分是青壮年居民,村内则大部分是孤寡老人。这种外围新建繁华,村内冷清和大量闲置的聚落现象,被称之为“空心村”。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都把新房建到公路附近等交通便利处, 致使不少院落、老住宅都是“人去房空”, 而新房子又把正在耕种的良田侵占。从村外看, 新房一排一排, 红墙绿瓦; 到村里看, 旧屋一座一座, 残垣断壁, 污水肆流!“说村不是村, 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 草有半人深”, 就是“空心村”的真实写照。

      空心村具有双重含义:第一是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主要是指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大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致使原有村庄剩下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这是一种由于劳动力转移而现成的“空心”;第二是一种地理意义的“空心”,大量的外出务工者在城镇打工挣钱后回到农村,由于新婚、分户以及考虑到区位等原因在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尤其是公路沿线,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空心”

       农村“空心村”现象的存在,既影响村容村貌改善,又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据20##年一次调查问卷,有70%被调查户要求进行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进行规划。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规划不科学、用地不合理、建新不拆旧、外延严重等村庄建设发展的问题,今年全国各级县乡人大代表又通过议案建议、行政立法、检查监督等手段加快“空心村”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破解“空心村”改造的难题,研究和探索农村“拆旧建新”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通过问卷调查、举行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对“空心村”改造进行专题调研,并认真加以思考,为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指明方向,健全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历程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前的30年,全国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浪费,生产效率的低下,农产品供给极度短缺,群众温饱问题等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诸多矛盾日益突出,充分暴露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指导方针政策,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30多年来,中共陕西省委认真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带领广大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多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研究。

      1.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从种植业、农林牧副渔业和农村三类产业三个层次进行的。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二是调整农林牧副渔结构,发展多种经营。1983年初,全省先从53个县(区)的442个公社进行改革试点,而后逐步推开。从1983年开始,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选举产生中共乡镇组织领导班子,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建立了经济组织,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支部。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初步改变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状况。这既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又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和完善了合作经济组织 。其次,在进行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农村的规划工作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为以后的空心村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30年的发展,使农民彻底告别了产品短缺与凭票供应的年代,与改革前1978年相比,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3元增长到2645元,增长18.9倍,年递增10.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7.4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9%下降到36.8%;农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30年间增长了396倍。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年陕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在20##年43个的基础上扩大到86个,补助标准由人均20元提高到40元,参合率居中西部前列。通过30年的努力,全省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200万人减少到20##年的106万人。全省通电率达到98.8%,通电话行政村达到98.1%,全面实现了行政村广播电视和固定电话“村村通”。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农村机械总动力增长了3.2倍,基本扭转了农业生产以人力畜力为主的状况。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陕西30年间累计投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445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3万处,发展灌溉面积2200万亩,兴修基本农田42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31.5%提升到45.3%。30年来,先后建成石头河西安供水、东雷抽黄续建、西安黑河水利枢纽、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泾惠渠西郊水库等25项骨干水源工程,启动了省内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将突破100亿立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跨越,特别是近几年,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质量提高。目前,县域公路总里程达到10万公里,56%的县域通了高速,基本实现了县域通乡公路油路化。初步解决了185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4、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30年发展,农业以粮为主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9.5倍(按可比价),年均增长5.6%。与1978年相比,20##年农林牧渔业中,种植业比重下降了22.4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了15.6个百分点。经过 30 年的布局优化调整,陕西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全省乡镇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500多倍,乡镇企业人数占乡村从业人数比重由6.6%提升到30%以上。县域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接近50%,县域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60%,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5、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城镇化水平提速。1990年11月陕西省黄河防护林工程竣工,该工程全长739公里,实际造林面积128.5万亩,在黄河岸边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1999年国家推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决策,陕西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工程。1999—20##年,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334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28.8万亩),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的1/10,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全省造林2878.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平方公里,新建和加固淤地坝5200座,综合治理小流域1070条,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生态条件。经过努力,全省生态状况正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方向转变。改革开放前,农村劳动力基本以从事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目前,全省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已增至500多万,常年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已超过400万,主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下降到64%。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0.6%,比1978年高出24.3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加工型、商贸型、资源开发型、教育科技型小城镇。

       进入21世纪,农村发展的资源禀赋约束和结构性矛盾凸显,“三农”问题形势严峻,党中央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对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做出重大调整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发展战略,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农村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回望我省走过的新农建设的这条路,我们豪情满怀,硕果累累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把农村产业调整、农民增收始终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而忽视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导致村庄外围集中着新建住宅,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同时,村外大部分是青壮年居民,村内则大部分是孤寡老人。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空心村问题。

二、现阶段我省“空心村”的基本现状和成因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庄中心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 出现废弃和闲置, 形成空心村。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殊社会体制塑造的独特农村聚落空间形态。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空心村” 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 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

 目前,西安市13个区县有3161个行政村,102.35万户,创9.77万人,实际建设地面积37934.3099万平方米。宅基地823427宗,面积14726. 5424万平方米,占建设用地18.82%;闲置宅基地4345宗,面积71. 0877万平方米,占建设 用地0.19% ;一户多宅3655宗,面积66. 1496万平方米,占建设用地0.17%;空闲土地2477宗,面积298. 7698万平方米,建设用地2.6%;无建设规划的村庄有1561个,占村庄总数49.38% 。

重点调查的36个村庄,涉及11280户45507人,占全市1.5%,面积2941593平方米,占全市建设用地0.78%;闲置宅基地509宗,占全市11.70/0,面积84062.9平米,占全市建设用地0.02%;一户多宅517宗,占全市14.15%,面积102804.7平方米,占全市建设用地0.3%;空闲土地646宗,占全市26.08%,面积278314.6平方米,占全市建设用地0.07% ;36个村庄中,元建设规划的村庄24个,占村庄总数的0.76%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我市农村宅基地需求基本饱和,总体发展呈平稳下滑态势;空闲宅基地数量增加,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庄。

1. 农村闲置宅基地数量逐年增加。多年来,由于农村宅基地在管理使用中出现村民建新不交旧、长期外出务工和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等原因,造成农村大量宅基地闲置,数量逐年在增加。据调查,目前我市闲置宅基地和空闲土地有10477宗,被
调查的36个村庄就有1806宗,长安区庞留村就达243宗

2.村闲置宅基地主要集中在经济落后的村庄。经济落后村庄的明显特征是地处偏僻、环境农差、人员思想观念落后,村民多占宅基地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大量宅基地空闲。调查中,从蓝田县对10个乡镇、11个村庄、3520农户实际用地面积950265平方米的调查情况看,闲置宅基地面积576580平方米,空闲土地面积99560平方米,分别占村庄实际用地60%飞10%,一户多宅202宗,占村庄总户数5.7%;长安区庞留村和光辉村两个村庄,地理环境差,元农副产业,经济比较落后,村庄空闲宅基地问题十分突出,现有闲置宅基地243宗、186宗,分别占村户数的39.8%、35.2%。

       

           3.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并有加剧趋势 。近年来, 我省空心村现象呈现逐步加剧的态势。我省农村居民点多数是自然形成的, 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 个体上表现为占地规模大、村内结构松疏、布局混乱、占用耕地较多、环境质量低劣,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不能形成集聚效应。“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站在村外看,新房一排排,进到村里看,旧屋一片片”,这是眼下广大群众对所谓"空心村"的真实描述,也是陕西省的的空心村现状。

       据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截至20##年底,陕西省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0.55万公顷,其中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为52万公顷,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4.6%。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村民将新居迁建到交通沿线或新村规划区,原有旧宅基地被废弃或闲置,有的村庄整村搬迁,遗留个别困难户在原地居住,形成了“空心村”,这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断增加。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浪费,阻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了农村和谐发展。据省委政研室有关资料, 陕西全省村内空闲土地1.8万公顷, 其中闲置宅基地0.31万公顷,,占17.22%。废弃旧宅多年来无人问、无人管,杂草丛生,倒塌严重。“空心村”问题已成为目前陕西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成为多占和浪费耕地、障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而据调查,渭南市澄城县目前各类废弃地( 包括废矿场、废砖厂、废土坑、废水渠、废池塘、废道路、废村庄院落和零星闲散“十边地”) 总面积达到3.4万亩, 其中面积在60亩以上的成片废弃宅基地( “空心村”)多达161处,涉及全县14个乡镇、126个行政村,总面积2万亩以上,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8%。冯原、安里、交道、善化、雷家洼五个乡镇1.07万农户有废弃宅基地, 面积9386.25亩, 分别占总户数和总面积的49.6%和3.2%。我们调查的程家洼、刘卓、段庄三个村庄486户有废弃宅基地,面积847.5亩, 分别占总户数和总面积的47%和5.5%。

(渭南市  澄城县)

在咸阳市三原县,全县行政村207 个,自然村1288 个,根据摸底调查,其中40%的农村居民点出现萎缩,北部山区出现萎缩的比例高达60%。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下,伴随传统农村的转型,其资源要素同时发生相应的重组,但在目前的农村经济制度条件下,土地、资金和人力难以优化重组。通过对两个乡镇,200 多个自然村的调研,笔者发现大量青壮年劳动倾巢而出(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目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总数的1/3,有的农村居民点已超过一半,调查中还了解到,各农村居民点上报的数字比起实际劳动力外流的数字都偏低。当地干部反映,10 年前,出外打工的人数还不多,这几年突然增多,村内留下老弱劳动力与孩童,农村劳动力已无剩余。主要原因是农业收入太低,种地的收入远比不上打工的收入。同时,调研中,笔者发现在山区贫困地区从村干部到群众搬迁意识都表现的特别强烈。山区的一些自然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留下的老、弱、病、残、妇女、小孩连简单的基本生活也难以维持。所到的几个山村,都反映就医难、孩子上学难、吃水难、下地干活难。比如牛安村的2 组,30 多户人住在山沟里,相当分散,四周尽是悬崖峭壁,出门都很危险,农业生产十分艰难,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但这部分人口搬出来却很难,没有地分。目前有些家庭面临自然灾害威胁已经搬了出来,租了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的房子住,租外出务工的农民的地种,租金一般是每年每亩50 元。与之境况相反的是,临近的农村居民点属于条件较好的大村,农村居民点中间几乎都是几十年以前的老旧房屋,其中至少有50 多户常年无人居住,多数只有老年人居住。农村居民点的外围多是新盖的房子。这与全国普遍存在的“空心村”现象如出一辙

以下是三原县乡村状况的一些基本数据

表一

      目前陕西省诸如此类的乡镇不在少数,所以解决空心村问题变成了当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空心村”问题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村庄空心化影响因素诊断

      1.农村基层政府没有规划意识 。 各地普遍存在规划意识淡薄情况,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村镇规划建设所有的名存实亡,有的与土管所两所合一各唱一台戏,有的干脆撤销机构分流人员。有些乡村干部随意批宅基地,对于得到新宅基地的农民又没有按照规定收回他们的旧宅基地;有些农民只要给村里和乡镇交一定数量的钱,或者同相关干部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就可以自己选择新的宅基地,并且他们所选择的宅基地一般都选在村边靠路、风景好、有商业价值的地方。还有些地方将建房指标分割减小面积或干脆作废,变相纵容、故意怂恿农民超面积建房和未批先建,从而达到“创收”目的。西安市3161个村庄中,无建设规划的村庄有1561个,占了近一半。被调查的36个村庄中,元建设规划的村庄有24个,占了三分之二。蓝田县519个村庄,其中232个村庄未作建设规划。还有不少村庄虽有建设规划,但没有按规划执行,使规划成了摆设。

      2. 封建迷信思想严重。 老村庄因无统一规划, 宅基布局乱, 房屋间隙小, 出路狭窄。而许多农民相信“出门冲墙, 心灰意凉”;“厕所对厨房, 倒霉不吉祥”等封建信条, 尊奉“树挪死, 人挪活”的古训,或听信风水先生“宅大进财, 路宽出官”的胡言乱语, 纷纷向村外寻求“ 风水宝地”。以前由于不富裕, 无力重建新房,只能囚居于老屋。一旦富裕起来后, 为求“风水”, 就舍弃老宅破屋, 在村外或公路边修建新房, 以满足自己占风水、摆阔气、高人一等或“想致富, 临公路”的狭隘心理, 纷纷在村庄道路出口旁修房, 导致东边六七家, 西边八九户, 村中空闲一大片的现象。

      3.农民传统的宅基地私有观念浓厚 。 许多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占着了就是自己的,所以千方百计批地建新房,新屋建成后不拆旧房;二是有的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老房子是祖业,再穷也不能拆祖屋,阻碍了拆旧建新的实施;三是有的农民认为拆旧建新不划算,新房建起后自己住新房,父母老人住老房子,怕“老”人在新房有霉气,并且旧房还可以用来堆放杂物及圈养禽畜;四是有的老房子是几兄弟或几户几姓共有,由于经济条件不一样,有的建新房走了,有的还住在老房子,或者全部建新房搬走了,但由于先前居住产生的矛盾、隔阂以及补偿等问题导致房屋所有人间无法就老房子权属及拆建达成一致,导致无法拆除旧房。

      4.旧宅基地纠纷多。 一些农民的旧宅基地,或是祖传下来的,或是与人串换的,大都很不规则,因采光、通风、排水、出路等实际问题,很容易与左邻右舍发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难以相处。翻建新房时,高了惹人闲言,遭人忌恨;低了对己不利,心里别扭。倒不如弃旧图新,在村外找处新宅基地建房,省心省,悠闲自得。

      5.农民缺乏土地法制意识。 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观念,认为我自己的责任田,我自己负责税费,盖个房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这样责任田或自留地就变成了宅基地,村里的老房子空下来闲置、倒塌。还有一些农民互相调换责任田建设新房,罚款就让他罚吧,反正也不在乎这几个钱

      6.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有些农民通过经商等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还有些农民在城里打工站稳了脚跟,并落了户籍。这些人由于政策允许他们保留原来在农村的宅基地和责任田,所以他们的宅基地并没有上交,形成了空置。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通过考学、当兵等方式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不愿将父母接走或父母不愿入城仍住在乡下,怕人说闲话,就通过关系批地建房供养老人,因而将老房子闲置。在一些地方还新建宗祠等形成大量房屋闲置。

7.自然条件的原因。有些老村庄自然条件并不算好,比如地势低洼、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注重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有条件的人首先选择离开原来的旧宅,另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建新村,原来的旧宅也就成为了“空心村”。     空心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

 

 三、消除“空心村”是统筹陕西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1.“空心村”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突出问题造成大量土地浪费。“空心村”现象的存在,既影响村容村貌改善,又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一边是土地闲置,一边是许多地方无处建房,土管部门每年都要从有限的耕地指标中拿出一部分,安排缺房户建房。首先,我国的人均耕地本来就已经很低,而陕西省的人均耕地面积给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做了很大的贡献,如果陕西省的空心村问题长期这样下去,对国家整体的的空心村问题的解决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那么保障生命线将是一句空话。其次,“空心村”现象也使道路网络、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难以按规划实施。此外,“空心村”还对农村的安全构成隐患。“空心村”中遗留下来的旧房子大多为木结构,房屋大都年久失修,在发生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倒塌事故。第四,空心村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空心村”许多地方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 随处可见粪土堆、柴草垛、鸡狗乱刨、蚊蝇乱飞、尘土飞扬、污水遍地。

      2.“空心村”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于农村三个文明的建设。“空心村”的存在意味着大量人力资本的流失和自然土地资源的流失。由于流入到城市中的农民大多数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大撤离,致使农村基层组织中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严重缺乏,使得农村面临人才短缺的危机。我国人力资本占到财富总额的1/2 以上,人力资本的抽离意味着大量资本从农村撤离, 农民对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减少,同时伴随着与农业相关的其他产业资本的共同撤退,造成资本在追求利润的动机下从利润率较低的传统产业转向利润率较高的产业,从而引发了农村产业空洞化,如不加以重视,,及时治理,会阻碍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解决空心村问题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必经之路。战略的需要,尽管目前陕西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快,但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不小,要实现2020 年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尚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而伴随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就意味着要占去更多的耕地。出于保护耕地的需要,国家每年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量事实表明,在陕西省开展“空心村”治理,是解决这一矛盾,保障建设用地需要的有效途径之一。

      4.整治“空心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空心村”整治可以大力改善我省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在村庄改造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新建大量的居民住宅以外,还要进行道路等公益设施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和集体将不断完善提高住宅和公益事业的水平,这些都将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整治“空心村”,扩大了耕地面积, 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催生了一批居住集中、规划整齐、基础设施完善的农民新村,有效地整合了农村生产要素,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5.是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空心村”治理可使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大减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节约了土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通过整治不仅节约了用地,而且保护了耕地,稳定了基本农田,为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了贡献。“空心村”治理,置换了建设用地指标,消除了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用地“瓶颈”的制约,保障了各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6.整治“空心村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首先,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的生活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建设小康村、生态村,靠单家独户,拆除几间旧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在村镇规划指导下,实施整治,才能彻底改善人居环境,消除旧宅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集体意识和消费意识增强,这都将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此外,整治“空心村”还减少了农民反复投资建房浪费的资金,村庄改造建设后,按照统一标准建起的农村住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落后,数十年不需再投资建新房。结合村庄改造建设,村集体投资通路、通水、通电、通气和植树绿化,并且通过整治“空心村”, 统一了标准,排除了不平等、不公正、不透明的建房占地,从根本上消除了纠纷和矛盾,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改善,干部和群众也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经济、谋发展。宅基地引发的纠纷从根本上得到了消除,农村社会也更加稳定,经济也会更加发展,这些都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消除“空心村”的对策建议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完善政策,堵塞管理使用漏洞。县政府牵头,成立由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农办、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县“空心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空心村”改造工作,组织开展试点,做好项目立项、竣工验收、资金安排、检查考核,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空心村”改造的政策处理、业务技术的服务与指导。各级规划部门要依据《城乡规划法},严格执行"一村一案",落实好新农村建设标准,凡规划不落实,不得通过重点村验收。做好编制工作,加强经常性的督导检查,确保农村规划编制工作落到实处。要贯彻落实《土地法》,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不断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有出卖出租或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房屋、违反计划生育规定超生、一户一子(女)有一处宅基地、户口己迁出不在当地居住等情况之一的均不得审批宅基地。在确保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允许村民在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下通过村委会对一些闲置宅基地进行流转。严把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关口,对村民第二宗宅基地、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住宅的不予受理,对超面积建住宅的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规划、土地等部门要研究制定在村庄规划、宅基地管理等方面检查评比的量化标准,每年对区(县)乡镇村分批次进行一次评比,兑现奖惩,并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公布。

2.建立严格的宅基地审批程序, 严格控制新建房用地杜绝乱批乱建现象。对村民建房进行严格的审查, 严格控制新建房用地, 确需用房者在村庄内部予以解决。建立完善群众监督,严格用地指标飞审批条件和结果三公开制度,是贯彻落实《土地法做好宅基地审批工作的有力举措。一要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审批宅基地,必须按照本人申请、村民会议讨论飞乡(镇、街道)审查、报区县土地行政部门审核等程序进行;审批的住宅必须按照村镇建设规划进行,由乡镇、街道、土地所和村委会人员"三到位",对附报的规划位置、面积进行实地审核,做到准确真实无误。二要加强宅基地管理监督。对经批准划定后的宅基地超过一年未建房的,由原批准机关注销并收回土地使用权;对未经批准或采取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或乡镇级人民政府限期拆除或没收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房屋,并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以买卖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建房的,由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没收买卖和其它形式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并对当事人处以非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从源头上遏制和杜绝宅基地乱批乱建现象。

3.加强政策法规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开展土地法律法规教育活动,向群众宣讲目前的国土资源形势和任务,大力宣传“空心村”整治的目的和意义,使群众明白“空心村”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广泛开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有关农村土地、住房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性质、农民审批建房条件、耕地保护、村庄规划的认识,让农民明白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是属村集体,个人仅有使用权,并且规定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建房要先批后建、先拆老屋后建新房,并要按照村庄规划建设,为“空心村”改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执行“一户一宅、先拆后建”。村民在审批宅基地时,必须拆除原有老宅,将老宅基地交还村集体,除合理分家析产外,不得以隐瞒、变通、买卖等手段规避老屋拆除、退回老宅基地,坚决防止产生新的一户多宅;除对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经县名城办认定,不予拆除,经过适当经济补偿后,统一收回村集体,修缮后开发经营或作公共场所,其他老屋一律实行新房建设前拆除。

      5.推行宅基地管理“三统一”。对现有的老屋、空闲宅基地、自留地进行专项清理,做好调查摸底,分门别类清理,限期拆除违法占地房屋和违章建筑、新建房屋后应拆未拆的老屋、按照村庄规划必须拆迁的老宅、不符合“一户一宅”规定且超标的老宅,对新建房屋后应拆未拆的老屋视作违章建筑处理,列入“空心村”改造的实施村,由乡镇街道组织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集中予以拆除;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或村规民约,适当调整土地承包关系流转归集,对集体宅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使用;探索农村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办法,对住房及附属设施占有使用集体土地的超标部分收取一定租金,对自愿拆除老屋、将空闲宅基地交还村集体,村集体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所有新审批的建房户必须在规划区内建房,杜绝少批多建现象,提倡联建统建。

      6.加快中心村建设。科学规划中心村、整治村和搬迁村,在集镇、城郊确定一定数量的中心村、移民新村的对象与选址,搬迁村实行只拆不建,不再审批新的建设项目,并规定撤并期限,整治村只允许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维修和拆建,中心村作为移民搬迁安置的重点,通过“空心村”改造和搬迁村用地置换等办法,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和接纳外来人员,在集镇安排宅基地,村集体可向宅基地安排对象户收取整理成本和区位差价,移民户可凭宅基地安排村证明迁入户口,城郊建造多层农民公寓,推行立改套,尽快落实选址,启动新的移民新村建设。

7.大胆创新,探索流转交易途径。搞好闲置宅基地的整理复垦,关键是要如何解决好宅基地的流转问题。一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流转交易新途径。在整理复垦宅基地过程中,要给农民明确村庄整治、旧村改造腾退土地的产权界定、处置飞使用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充分考虑农民土地补偿及腾退土地收益,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安居,对接城乡用地供需,既使城市发展有了土地保障,有效配置建设用地资源,也使农村村庄规划走向正规,农民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复垦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的流转交易,以填补城市用地缺口,有效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项目。

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传统,成为了解中国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生动地展现着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们看似陈旧,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们融自然山水、传统道德、伦理秩序、民风民俗、文化理念、建筑特色于一体,表达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亲切动人之处。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展开,抢救古村落,留下宝贵的文化遗存,已是刻不容缓。

空心村的改造将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十二五期间关键的的一步,它的改造将有力的推动我省经济发展,为我省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