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张洪中学理化生课题组小课题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名称:《理化生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追求教学效率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倡导高效课堂,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之一。

2、 新课程指出,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理、化、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理化生实验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革。

3、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由于过去考试的实验题不重视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指导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挖掘教材本身的价值。多媒体的使用夸大了多媒体显示实验的功能,大搞纸上谈兵,怕麻烦,学生不动手实验。轻视了对学生对理化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应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应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即知识的生成环境与运用知识的环境尽可能相近,这样学习的知识才是适用的、有效的.有效的实验教学就是创造含有丰富的信息,使学习能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环境.

2.认知精制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的已有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制.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思考建构知识,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种顺应认知心理的学习活动,是理所当然的高效学习活动.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物理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物理的主要方式.教材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活动,其中就有许多的物理探究实验,物理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是实验教学有效的基本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现行理、化、生实验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调查分析影响理、化、生实验教学中有效性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进一步树立起实验教学中的生本意识、目标意识、反馈矫正意识、情感意识,努力探索出提高理、化、生实验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理、化、生实验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经验,提高理、化、生课堂教学效益,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以及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我校理、化、生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实验能力,形成实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意义:促进我校理、化、生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实验探究的高效性,提高教师工作效益,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我校理化生全体教师,七、八、九年级十二个教学班。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方法:

用一学期的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我校理、化、生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使老师们加强学习和交流。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我校三个年级400名中学生理化生实验操作能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2)组织学习法。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的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模式、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组织等。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听课、评课,同课异构,理化生科组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小专题进行研究,及时反思,总结得失。

 (4)比较研究法。小专题实施阶段过程中,通过对各阶层学生细致观察,根据   学生整体实验操作能力的进步与否情况前后对比研究,取长补短,提高研究效率,促进学生整体实验操作能力的进步。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年9月—20##年1月底,共分为四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年9月10日—20##年9月20日)

(1)建立理化生课题组,召开理化生课题组会议,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理论学习。

(3)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做好教师分工合作的安排,共同研究。

第二阶段:课题实践阶段(20##年9月20日—20##年11月30日)

(1)对本校400名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调查结论,完成调查分析报告。

(2)根据调查结论,组织课题组会议,让老师共同探讨当前无法高效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具体原因和改进策略,并确定实验教师,安排好研讨课。

(3)把理化生科组制定的新的多种有效培养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方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密切留意各层次学生的综合表现的变化。

(4)通过听课、评课、同课异构、小组讨论、调研取证以及理论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小专题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年12月1日—20##年12月30日)

(1)对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归纳和提炼。

(2)召开课题组专题研讨会回顾与总结经验。

(3)组织理化生科组教师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与交流(20##年1月20日—20##年1月20日)

分别进行课堂展示和研究成果资料展示。

九、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包括: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报告、阶段总结、课题实验报告、结题报告等)

2、通过理、化、生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研究,使我校理、化、生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在:

(1)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通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使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三是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实验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学生进行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意识增强,特别是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课外实践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3)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在实验探究学习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验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不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所以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地探究。具体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课内演示实验:

1.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及其用法、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实验需要说明的问题。

2.简单的、易操作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完成。

学生分组实验:

1.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弄清楚实验的目的、器材、做法 、实验用到的方法、猜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练习设计实验报告等,老师要做好预习检查工作,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实验过程中帮助学生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3.引导学生合理的现象处理和数据分析,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4.适时对应练习,学以致用,及时训练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补充实验:

    1.适当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明确实验生活化、现象常态化,养成爱动手的习惯。

2.设计探究命题让学生也体会一下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3.布置适当的动手任务,训练学生设计学习用具、设计实验的能力

补充 用实验引入课题激起兴趣、知识点的学习过渡、探究或验证学习知识点、总结归纳知识点等等,让学生明白对于自然科学学习,实验是学习知识最有力的工具。对老师来说利用实验教学也是做好教学工作最有利的工具。

3、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一学期来,课题组成员共撰写优秀论文8篇,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0篇,另有3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另有5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计有3人次在各级层次上公开课获得好评或者赛课获奖。

积累了多篇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案例与反思:

(1)《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杜醒民

(2)《什么是声音》-----刘小刚

(3)《二氧化碳的性质》----宋超峰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吴阿丽

(5)《欧姆定律》-----庞雅梅

(6)《变阻器》------吴娅娅

(7)《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赵剑飞

论文和心得体会

(1)《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杜醒民

(2)《如何利用实验创设情景构建物理高效课堂》——庞雅梅  张军文

(3)《也谈化学实验有效性的探究》---- 吴阿丽

(4)《应用多种实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宋超峰

5)《做好物理实验教学 生动物理课堂》—刘小刚

(6)《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探究的有效性设计》  -----赵剑飞

(7)《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吴娅娅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单    位:嘉鱼县牌洲湾镇蓝天抗洪英雄中学

成员组成:殷祚忠  耿协志  李晓梅  游道军  丁天文  骆训莲 

赵清海  沈  平  殷祚树

前    言

我校《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是嘉鱼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为JYZS002),经县课题专家组审议批准。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立足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使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更具实效。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今天,新课改是一股清新的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改的理念已经能够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有效课堂教学似乎成为一个时尚的共同话题。主要是由于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课堂教学一度忽视了实效,一味片面地追求改革,尤其一些公开课、比赛课不断花样翻新,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出现了虚、闹、杂、碎、偏的现象。大家“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于是有效的呼声、话语多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纵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同时也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1重“教”轻“学”,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老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老师要求参与活动。2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活动过程乏味:有些老师教学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3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新课程改革,我国对有效课堂研究逐步重视,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特别是有效教学在实践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有效教学研究近几年来在国内比较受关注,估计受中考、高考的影响。如南开大学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连续发文对中学无效教学进行批判(《中学数学“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年第9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20##年第6期;《理性、我思、致用――例谈中学“无效教学”》20##年第7期)

初中数学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是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的调控把握、课堂教学的设计研究较多。20##年3月6日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开始启动。通过研究,确立了几种学科课型的行为设计。对课堂中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教与学方式、有效的练习、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有了新的认识。

从主体发展层面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正是本课题研究着力突破与拓展之处。学生作为一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巨大潜能的生命体,在动态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要展现生命的潜能,促进生命力量的壮大。

2、有效教学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我们觉得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态势:

(1)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教师要能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具体学情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行为更有效。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

有效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系统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研究有效教学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有效教学系统结构,协调有效教学各要素关系,使有效教学系统的要素、环境、目的达到最优化.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其观念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对具有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要求,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5. 潜力学理论

在人的体内蕴藏丰富的自然,社会的精神禀赋和潜能,即“沉睡着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强大的、无穷的,如果能唤醒它,则能让人奋发向上,提高智能,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足以为证。我们的课题是在人文环境下,学生动手动脑的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兴趣有了,习惯成了自然。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主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低耗时、高效率、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目标并重;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法学法,摒弃无效提问、无效讲解、无效讨论、无效训练等问题。

理论意义: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探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学法指导,是当前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实践意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法和学法,改变初中数学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低效课堂教学,指导教师有效教,学生主动学,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加强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形成“顺学而教,扎实有序”的课堂理念。通过一课多次教,一课多人教,一课不同教法教,主题沙龙,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激活思维,探究主要教学行为与辅助行为的有机结合,课堂管理的科学性,是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2、在寻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优化策略的研究实践中,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倾向的变化(优化),形成有助于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型。根据我们的研究假设,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我们不断调研与改进,并通过积累的大量的丰富的教学案例予以分析提炼,最终总结与形成相关倾向的课型总结与操作要领。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

1、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取得的新经验、新方法。

(2)资料文献法:通过资料和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上网收集查询现在相关的教育新理论及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指导有效教学。

(3)课堂实践研究法:通过集体备课、研讨课、观摩课活动,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年11月—20##年1月)。收集资料、信息,进行文献研究,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立项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年3月—20##年9月)。努力探索提高有效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积累经验,定期交流,聘请专业人员定期评课、导课,召开观摩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年9月-20##年11月)

申请成果鉴定并做好经验的推广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每人完成论文至少1篇。

本课题研究进度有预期成果

本课题计划到20##年9月取得阶段性成果,成果名称表现为优秀论文、优秀案例及优质课;到20##年11月完成最终成果:调查研究报告及论文、案例专集。具体安排如下:

课题研究成果

扎实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得到了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了关注,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增强。

(一)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题研究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教师角色定位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获得成功,实现自我;让老师在教学中引领参与,共同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活力,让他们的主体精神、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培养了教师的反思的意识,上完每节课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节课后都要求自己写好教学反思,可长可短,哪怕是一些感受也是有价值的。这样做的效果,使教师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与不好,也能明白哪些活动是高效的、有效的、低效的、甚至无效的。

3、 课题研究使教师学会有效的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为宗旨,运用多元、真情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获得成功体验。

(二)对学生的影响

1、学生学习兴趣变浓了

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发言,乐于体验,善于提问,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新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了

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从个体思考过渡到小组智慧,最后全班交流,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学生在研讨中体会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所学知识的丰富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三) 提高了备课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开展有效教学发展研究,是一种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通过研究实践改变了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理念,这一切都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成绩均在年级组名列前茅,课题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

思考与问题: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

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使用多媒体。.

2、 把课题实施与成绩挂钩是否太急功近利?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看重分数,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记忆,忽略了发散思维的培养。

3、 受学科为本位的思想影响,只注重本学科,忽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融合。

4、 研究的过程,老师没有最大限度争取学生及学生家长的配合,要知道争取学生的配合是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

5、 我们进行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它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研究的具体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推广起来有难度。

6、 如何建立有效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符合课堂实际的科学论证。

结束语:

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进行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有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努力实现充满活力、愉悦、高效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