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精度检测报告 外

制造厂:                              

        齿轮精度检测报告

 GEAR PRECISION INSPECTION REPORT

 

第二篇:齿轮精度标准分析

一、 圆柱齿轮精度标准

渐开线圆柱齿轮是机械传动量大而广的基础零部件,广泛在汽车、拖拉机、机床、电力、冶金、矿山、工程、起重运输、船舶、机车、农机、轻工、建工、建材和军工等领域中应用。齿轮和齿轮箱在国内外都已以商品进行贸易。齿轮的质量以工作可靠、寿命长、振动噪声低为准则。除材料热处理硬度因素外,机械制造精度很为关键。据德国G尼曼、H温特尔齿轮专家资料介绍,制造精度等级相差一级,其承载能力强度相差20~30%,噪声相差2.5-3分贝,制造成本相差60~80%。齿轮的设计、工艺、制造、检验以及销售和采购都以齿轮精度标准为重要的依据。

1 国际齿轮精度标准的发展

在本世纪四十年代,齿轮精度标准有英国BS 436—1940、美国齿轮制造协会AGMA 231.02—1941、德国企业工程师协会ADS提案、苏联TOCT 1643—46、法国NFE 23—006(1948)等,这期间齿轮标准特点是,规定的精度等级较少(4~6个级),从几何学观点规定齿轮参数项目,按极其简单的模式来确定各项公差值。 五十年代由于齿轮制造技术、测量仪器和使用经验的积累,对齿轮啮合原理及精度理论的研究,世界各国都进行了齿轮精度标准的修订,以德国DIN 3960~3967(1952—1957)和苏联TOCT 1643—1956标准为代表,齿轮精度等级和误差项目增多,规定了切向和径向综合误差、建立了综合误差与单项误差的关系,独立规定侧隙配合制度,并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各误差对传对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精度等级及误差允许分类组合的概念。这对评定精度、减少废品、降低制造费用等极为有利。

七十年代国际贸易发展,齿轮精度标准向国际间的统一,表现在误差的符号、定义和公差值的一致,19xx年法国、苏联、英国、比利时和瑞士六国组成ISO/TC 60/WG2(齿轮技术委员会第二工作组),负责制订齿轮精度ISO标准,法国为秘书国,经过十余年的磋商、讨论和验证,于19xx年提出了ISO/DR 1328《平行轴渐开线圆柱齿轮—ISO精度制》(推荐草案)。19xx年3月20日在ISO/TC 60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以20票赞成,5票反对,5票保留讨论通过了“标准草案”,WG2根据各国所提意见又进行部分修改,最后于19xx年通过为正式标准ISO 1328—1975。此国际标准除了德国、美国、日本外世界各国都以等同或等效采用ISO 1329—1975标准修订各自国家标准。同时,由于工业先进国家德国、美国、

日本没有采用ISO 1328—1975标准,形成世界齿轮精度标准事实上不统一。 八十年代ISO/TC60/WG2(齿轮技术委员会第二工作组)由德国、美国等国家参加对ISO 1328—1975标准进行修订工作。ISO于19xx年~19xx年陆续正式颁布ISO 1328—1:1995,ISO 1328—2:1997两个标准,ISO/TR 10064—1:1992,ISO/TR 10064—2:1996,ISO/TR 10064—3:1996,ISO/TR 10064—4:1998四个技术报告组成成套系统替代和废除ISO1328—1975标准。此ISO 1328九十年代齿轮精度标准体系的特点,是在ISO1328—1975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修订,吸收了德国DIN美国AGMA标准成熟技术,使标准更科学合理,从齿轮传动动态性能和承载能力出发,结合齿轮制造规律综合在标准本文和技术报告中,一一明确。凡企业已认真贯彻ISO 1328—1975标准,再熟悉和掌握贯彻ISO 1328九十年代标准,在相同精度等级的圆住齿轮。可有提高传动性能和承载能力及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

2 我国圆柱齿轮精度标准的状况

我国1960 年以前没有圆柱齿轮精度标准,直接应用苏联TOCT 1643—46标准,19xx年起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力量着手研究,经过分析、研究和验证苏联TOCT 1643—56标准,制订和颁布JB 179—60《圆柱齿轮传动公差》机械工业部部标准。对当时机械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很快达到世界五十年代水平,在七十年代末国家机械工业改革开放,要求迅速赶上世界齿轮发展步伐,机械工业部领导下决心,直接以ISO 1328—1975国际基础修订JB 179—60标准,以等效采用ISO 1328—1975标准,颁布JB 179—81和JB 179—83渐开线圆柱齿精度机械工业部部标准。大力进行宣贯,促进圆柱齿轮精度质量明显的提高。同时带动国内齿轮机床、刀具和量仪的发展,于1998技术监督局颁布为GB 10095—88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国家标准。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指示下,。大量引进德国、日本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机械产品,配件备需要国产化,JB 179—83和GB 10095—88标准不相适应,一方面鼓励直接采用德国、日本和美国标准,另一方面以宣贯行政文件形式进行补充。提出齿距偏差、齿距累计误差、齿向误差四个为必检项目评定齿轮精度等级。宣贯中发现达到齿形误差精度最难。其齿形的齿端部规定不够合理,齿形精度达到要求其齿距精度尚有一定的富余而不相协调。部分贯标先进企业总结国内外技术经验,采取积极的技

术措施,生产出与世界水平相当的齿轮产品。以上这些与ISO 1328九十年代标准相对照,在很多关键地方是不谋而合。当前我国在重大机械装备中所需渐开线齿轮都可以国产化。

现行GB 10095—88渐开线;圆住齿轮精度国家标准是等效采用ISO 1328—1975国际标准的,现在国际上已将ISO 1328—1975标准作废由ISO 1328九十年代成套标准代替。19xx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下任务对GB 10095—88标准进行修订,经过对ISO 1328九十年代成套标准翻译、消化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绝大多数认为我国齿轮产品应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和国内齿轮产品的贸易,发展齿轮生产。修订GB 10095—88国家标准应等同采用ISO 1328九十年代成套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机械工业局鼓励要求技术进步迫切和有条件的齿轮制造企业,直接采用ISO 1328九十年代国际标准作为企业标准生产齿轮先行一步,深入、充份发挥ISO 1328九十年代国际标准作用,为本企业真正提高齿轮性能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走入国际市场。

3 ISO1328九十年代成套国际标准与ISO 1328—1975国际标准、GB 10095—88国家标准的差别

4 结束语

国际ISO/TC60齿轮技术委员会修订和ISO颁布了ISO 6336—1:1996,ISO 6336—2:1996,ISO 6336—3:1996,ISO 6336—5:1996组成正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国际标准,其标准中明确应用齿轮精度等级必须是ISO 1328—1:1995国际标准,二者是齿轮设计和制造的配套国际标准。齿轮产品是国际贸易商品,保证齿轮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国际标准有一定的权威性。

ISO 1328—1:1995等成套国际标准是成熟的最新标准。齿轮产品新设计采用此标准可以明显提高齿轮性能质量,使国内外用户认可和欢迎,齿轮产品老设计改用新标准只要在制造图样上精度等级不变,期标题栏上相应项目及公差适当修改和齿轮坯精度调整后就可以。这样可明显提高齿轮性能,同时减少制造齿轮难度而节省制造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GB 10095—88国家标准的修订正在审批过程中,在没有颁布前,根据国家经贸委、计委、科委、技术监督局联合发文和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35号的精神,引导和鼓励有识企业直接应用ISO 1328—1:1995等成套国际标准的原文和翻译本

进行设计和制造齿轮,这将有助于齿轮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机械工业齿轮传动产品迅速与国际接轨和发展。

新旧ISO齿轮精度、强度标准对比

一、概述 齿轮的质量依据是标准。齿轮强度和精度两项标准提供的是保证齿轮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数据的计算方法。齿轮设计是决定和制约齿轮产品的水平、质量、可靠性和成本的关键环节。近百年来,为研究和摸索齿轮的设计和制造规律,国内外许多齿轮工作者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成果都凝聚在有关著作和不断更新的相关标准中。ISO/TC60齿轮技术委员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以德国的DIN标准为母型,吸收美国AGMA等标准的先进成分,不断修订完善,并最终于90年代正式颁布了ISO1328—九十年代国际齿轮精度

标准(包括ISO1328-1:1995,ISO1328-2:1997两个标准及

ISO/TR10064-1∽4:1992∽1998四个相关技术报告)和ISO6336-1∽5:1996 渐开线圆柱齿轮强度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采用国际标准方面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赶不上世界齿轮技术发展的步伐。相比之下,我国近年来一直执行的GB10095-88精度标准是参照 ISO1328-1975 制订的,GB3480-83 强度标准是参照 ISO/DP6336-1980制订的,均为国际70年代以前的技术水平,且这2个参照标准已经过时和废止。已修订的 GB/T3480-1997虽已等效采用 ISO6336-1∽3:1996 标准(未能达到等同,如精度标准仍然引用GB10095-88标准,而ISO6336:1996的引用标准为ISO1328-1:1995),但由于宣传没跟上等种种原因,尚未推广开。 我们在贯彻GB10095标准中发现存在的齿形误差最难达到要求,齿形的齿顶部规定不够合理,在采用GB3480作强度计算时经常遇到对软齿面或中硬齿面齿轮因计算的KHβ值过大而使强度通不过等问题,在ISO

新标准中都作了有效的改进。

二.新旧齿轮标准对比 1、圆柱齿轮精度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别见表1

表1. ISO1328-1:1995、ISO1328-2:1997及相关技术报告组成的精度标准和GB10095-88(等效于ISO1328:1975)标准的对

齿轮精度标准分析

2、圆柱齿轮强度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别见表2

表2:ISO6336-1∽3:1996和GB3480-83

齿轮精度标准分析

标准的比较

三、讨论和建议 最新齿轮国际标准从齿轮传动动态性能和承载能力出发,结合齿轮制造规律综合在标准文本和技术报告中,使标准更科学合理。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的齿轮产品要和国际接轨同样是大势所趋,而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是产品和国际接轨的第一步。国家鼓励要求技术进步迫切和有条件的齿轮制造企业直接采用国际最新标准。建议加快宣传贯彻ISO1328和ISO6336齿轮精度和强度两项九十年代国际新标准。 参考文献: 全国齿标委秘书处等单位编:

ISO1328--九十年代国际齿轮精度标准 ISO/TC60 ISO6336-1~3:1996(E)

Calculation of load capacity of spur and helical gear

二、 齿轮专家

(一) 梁桂明,1929出生,海南省文昌县人,19xx年参加革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xx年被评为洛阳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市劳动模范。梁桂明19xx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先是在北京公安部二局做经济保卫工作;19xx年,调到洛阳拖拉机厂工作,任技术科长、设计科长、机电科长和齿轮分厂总工程师;19xx年到洛阳工学院任齿轮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xx年赴美国参加国际齿轮会议,宣读的论文提出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解决了国际上两学派长期争论的问题,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梁桂明是国内外著名的齿轮专家,担任国际齿轮强度组织中国成员首席代表、美国齿轮制造者协会中国学术会员、中国齿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发明协会机构与发明学会理事、河南省和洛阳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理事长。先后获得四项科研成果奖励:一是发明了“新型非零分锥综合变位螺旋锥齿轮”,于19xx年获中国发明协会大奖;二是发明了“小型螺旋锥齿轮”,于19xx年获中国发明协会银牌奖;三是发明了“低噪声高温度锥齿轮”,于19xx年获中国发明协会金牌奖;四是综合成果“非零综合变位高强度螺旋锥齿轮”,于19xx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还获得五项论文著作奖。

此外,梁桂明还研制成功一种具有高强度、长寿命、小体积、低噪声的锥齿轮,经机械部鉴定,认为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图片:

齿轮精度标准分析

齿轮、麦穗,环绕着天安门的五星红旗,每一位中国人都会面对这枚图案肃然起敬——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齿轮,在这里是我们民族工业的象征,然而,多少年来,在国际齿轮研究领域,却始终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是洛阳工学院的梁桂明教授填补了这个空白。

他倾其44载年华潜心于齿轮研究,发明的“非零综合变位曲齿锥齿轮技术”,突破了近百年来国际齿轮界的有关定论,成为国际最著名的齿轮机构——美国齿轮协会第一位中国代表。他的另一项成果“统一公式”论文,使国际齿轮会议的讲坛上,第一次插上了五星红旗。

如今,他的这些成果已经在国内工业的8个领域21家企业里得到应用,创造了累计近两亿元的经济效益。

“非零变位”由神话到科学

齿轮传动是现代工业最常见的传动方式,其形状千变万化,但是,唯一不能改变的是轴交角及其相应的“零传动”,即一对齿轮的厚薄大小等数据变化必须同时进行,变位系数设计为0,否则,将无法实现传动。这种设计虽然极大地限制了齿轮的应用和质量,但由于它的不可更改性,使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沿用近百年,成为定论和真理。 最惊人的创造往往从最普通的应用开始。19xx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的梁桂明,来到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当时,对农业机械化充满热望的中国农民,将全部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东方红”拖拉机上。

然而,由于拖拉机中央传动锥齿的寿命不足2000小时,致使厂里出现农民排队买配件的情景,一位买不上备件的乡村干部将一脸的怨气甩给了拖拉机制造者:“卖了黄牛买铁牛,买了铁牛变死牛!”

这句话深深印在立志以技术报效祖国的梁桂明心里。要提高齿轮寿命,必然要增加强度,挑战“零变位”。在所有同行们的眼中,这是异想天开的神话,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梁桂明的信心。一台从苏联进口的锥轮铣齿机,在调试时发现达不到设计精度,对方派了高工和技师到现场屡修不复,只好进行赔偿。一直在旁边观察的梁桂明心想,对方只注意到制造精度,如果在装配精度上下些功夫呢?他自告奋勇另辟蹊径,结果不仅修好这台价值数十万元的设备,而且精度比原来还高出半级。

善于总结的梁桂明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相对性和条件性有了新的认识:换一个

思路想问题,就可能有成功的突破。

按照这个观点,他采用逆向思维,将传统理论中“零变位”的成立条件易位,推导出一套与传统理论计算不同的体系及其计算公式。紧接着,他对现有机床进行特殊调整,普通刀具就可以加工出“非零变位”的各种新型齿轮,不必另做工艺装备的投资,使理论变成了现实,更为今后成果推广创造了条件。 19xx年,第一批新型锥齿轮面世了,经过两年试验,齿轮累计工作寿命一万小时以上,具有综合强度提高30%、寿命延长50%、低噪声、小体积、广适应性和零投资六大优点。机械部的鉴定为:“国内外皆属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大力推广。” 这项发明的全过程耗去了他27年的心血。

从实验室走出的亿元效益

19xx年,梁桂明被调入洛阳工学院,在此建立了全国高校唯一的多功能锥齿轮实验室,开始了所创成果的推广工作。

推广比发明更难,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经济上没有新产品风险资金,体制上造成企业负责人致力于短期利益,因此面对送上门的新产品,生产者也不一定顺利接受。 深知自己这项发明巨大经济效益的梁桂明,成了一位坚定的推广者。梁教授为此担任两个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科技专家的梁桂明,为了使企业接受自己的设计,带领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生产条件,设计出“好、短、快、省”的实施方案,这是梁教授的强项,尽管每适应一个用户,都是一次再开发和再创新,他乐此不疲,迎刃而解。

作为推广者的梁桂明,必须使自己成为社会活动家,在浩若大海的市场里寻找合适的用户、去解决必不可少的资金、与各种人打交道等,这是梁教授的弱项,但是,科学家崇高的使命感,使他奇迹般适应了这一切。

在此期间,梁桂明还出版了5本200万字的著作,培养出十二届博士、硕士研究生,由“非零变位”总结出的独特的“创造学”,经他讲授后,成为工大校园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非零技术”以其综合效益,获得19xx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由于一等奖缺位,这是该年度的最高奖项,在这个过程中解决的六大齿轮界难题,也都是世界性的突破。

地下室里的大教授

这是北京一处廉价的招待所,一位个子瘦小的老者,双手端着热水走向地下室自己的房间,一个冒失的年轻人由下而上,撞翻了老人手中的脸盆,热水盖顶而下,头上肩上顿时冒出大片水泡…… 随着越来越多的探视者,招待所门卫发出惊叹:这个总是住地下室的老头是个大教授呀!在梁桂明身上,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巨大贡献与清贫艰苦的生活,形式了强烈反差。

“非零”发明推广的两个阶段,梁桂明是在这样两个空间进行思考研究的——洛拖宿舍楼内,他简陋的家里有一处储藏室,勉强放得下一张小桌和一架书柜,一系列世界级的运算推测决断就在这四平方米的空间里进行;后来,在洛阳工学院有了像样的实验室,住房却暂时不能落实,为了节约时间,他就在实验室辟出一角,安放一张折叠床,直到六年后有了住房,这里至今依然是他最理想的去处。有一年冬天,老伴把饺子送到这里,他才恍然大悟:“哦,今天是除夕夜呀!” 为了节约资金,实现他的推广费用“滚动发展”,每次出差,他都要千方百计找最便宜的旅馆,也从不享受教授的软卧待遇,就连十几元的订票费也舍不得花,自己起大早排队买票……这种艰苦的旅程并非一两次,有心人统计,他在1992、1993的两年里,共在10省20市出差50次,平均半月一次,连跟随他的年轻的研究生也自叹不如当时

已经64岁的梁教授。

梁桂明并非苦行僧,他爱好音乐书法,喜爱和小孙子一起做玩具,但他更明白科学和国家的现实,这种现实需要他过简单的生活。如今,负有盛名的梁桂明依然一身朴素的装束,提着自家缝制的花布书包,悄无声息地劳作着。(图为梁桂明教授在工作室。)齿轮传动是现代工业最常见的传动方式。齿轮,在机械中无处不在。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机械构件,我国从研究到制造一直处于很低水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仰人鼻息,依靠外国的技术和材料。改变这一状况的正是梁桂明教授。

很长一段时间,翻开任何一本机械学教科书,它都会告诉你一条齿轮制造的“金科玉律”,要改变一对齿轮中一个齿轮的变位系数,另一齿轮必须作相应的负变位。这样,一对齿轮的变位系数和为0,称为“零变位”。这种设计虽然极大地限制了齿轮的应用和质量,但由于其百年来被国际齿轮界奉为圭臬,几乎不容任何人怀疑。发达国家都是在遵循“零变位”理论的前提下,靠革新材料和提高

加工精度提高齿轮的强度。然而,在材料研究及制造技术低下的中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能否从改变齿轮的形状上另辟蹊径呢?能否在强化一个齿轮的同时不弱化另一个齿轮,做到“非零变位”呢?被逼无奈,梁桂明决心挑战“零变位”的理论禁区。

梁桂明在自己的“非零变位”领域辛勤地耕耘着,1985年,国家机械部组织对梁桂明教授的“非零变位”锥齿轮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和“零变位” 锥齿轮相比,在材料不变的前提下,“非零变位”锥齿轮具有六大明显优势:综合强度提高30%、寿命延长50%、噪声降低2~3分贝、体积缩小1/3、适应性强且不必另作工装投资即可在普通机床上加工。鉴定认为:“在国内外皆属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在齿轮王国耕耘数十年的梁桂明,不仅提出、论证、实践了锥齿轮的“非零变位”理论,而且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提出了计算齿轮强度的“统一公式”。 “非零变位”技术由理论变成现实生产力,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利用率低下是科研体制造成的痼疾,梁桂明教授要尽自己力所能及改变这种局面,他不愿意自己的数十年心血仅仅成为各种展览会上的展品,他说,任何科技成果,如果不转化为生产力,那么它的意义就等于零。

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督促着他投身于“非零变位”技术的推广工作。从1984年至今,梁桂明教授几乎跑遍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在出差最为频繁的1992、1993两年里,他共到10个省出差50余次,平均每半月一次。 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梁桂明教授创造了连续坐火车90小时的个人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19年来,“非零变位”锥齿轮技术成功地在全国工程机械、机床、船舶、机车、坦克和石油、煤炭等14个行业中得到应用,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数以亿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梁桂明教授已是年逾七十,但他仍在“非零变位”领域里执著跋涉,仍在技术推广的征程上奔波。

梁桂明,一位普通的中国学者,普通得一如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齿轮;梁桂明,中国科学家的骄傲,辉煌得亦如他终生为之奋斗的“非零变位”理论。

(二) 雷 光 19xx年生。,大学毕业。主要业绩:国内外著名齿轮专家。主要是和中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从事齿轮专业的设计和制造科技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主编的:《机械工程手册》第六卷、《机械工程手册》补充本、《齿轮手册》上、下册、《现代机械传动手册》,合计字数一千万字。其中《机械工程手册》第六卷获19xx年中国出版者协会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正在主编《齿轮制造手册》和《机械工程手册》二版传动设计卷。成功经验:三十年一直专心研究齿轮的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团结国内外120余位齿轮专家、学者和教授,长期合作。

(三) 王立鼎19xx年12月2日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辽宁辽阳人。19xx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超精密齿轮工艺与测试研究,建立了相关精度理论与“正弦消减法”等误差补偿方法。 研制出最高精度等级的精密齿轮和渐开线样板,用于工程和计量基准。80年代开展亚微米级传动链精度及高平稳性工作台等研究,用于光盘母板刻录设备。19xx年组建中国第一个微机械(MEMS)研究室,19xx年组建MEMS研究中心,开展单元与系统设计、制作、测试及运动学、动力学研究。先后担任国家攀登计划“微电子机械系统”项目组专家,国家S--863计划微型机械主题规划与执笔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等职。是中国超紧密齿轮工艺技术的开拓者。19xx年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工作,带领百名科技人员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近年来,他致力于微型机械(MEMS)的研究,已取得3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2项二等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科研成果优秀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译著1本。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生9名、博士后2名。19xx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技成就

超精密齿轮与高精度渐开线样板

王先生带领高精度齿轮研究组稳定的制造DIN标准2级精度齿轮(国际先进)已用于我国重大装备,其相关技术推广到五、六个研究所和产业

部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再提高齿轮制造精度,碰到首要的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齿轮的齿形加工与测试技术,提出了完全符合渐开线发生原理的构思,并设计与制造出最佳的成型设备。该类加工与测试设备没有阿贝误差,对其他误差源也有若干补偿措施;针对精密滚动摩擦传动中的“滑移现象”,首次提出“弹性蠕滑”概念,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实施有效补偿。其理论成果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成型设备上制造的高精度渐开线样板有两种应用:一种样板(凸轮)装到齿轮磨床上磨制出1级精度齿形(国际领先);另一种样板做为国家计量院渐开线精度传递的实体基准(国际先进),统一全国量值,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研制

80年代,为国家发展可擦重写光盘,在没有可借鉴资料的条件下,由王先生组织光、机、电、算近百名科技人员,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刻录光盘母板的纳米级精密设备。该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日、西欧对中国发展光盘的控制,从此有能力制造自己的光盘母机,并为发展中国自己的CD-ROM和VCD等光盘服务。同行专家认为:“该机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我国光盘刻槽机的空白”,“在单元技术上有不少突破和创新之处”,“其中,空气轴承和主机的结构及动态传动精度以及双光束刻录技术等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拓MEMS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

19xx年王先生介入微型机械或称微机电系统(MEMS)领域,并在19xx年于长春光机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微机械工程研究室。20xx年,在大连组建了规模更大的微系统研究中心,20xx年组建了微系统与微制造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在王先生组织承担的30项科研任务中,取得五项(应力场压电微电机、微型机械运动参数测试仪、微小压电马达及LIGA工艺研究、非接触式微电机力矩测试仪、微操作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19xx年起,王先生负责撰写“十五”863 MEMS发展规划,20xx年参与了撰写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的纳米技术与微系统分专题,已成为国内该领域有影响的带头人。 (四) 李钊刚 1944出生,山东荷泽人,教授级高工职务:副总工程师曾获奖励: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机械部“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3、南京市“中青年

拔尖人才”4、南京市机械局“机械建功立业”活动功臣5、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6、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

在中硬齿轮减速机范畴内实现新冲破,开发上范围、上档次、高技术附加值的 DNK 、 DQJ 、 DZQ 系列通用和吊车用点线牙齿咬紧齿轮减速机,把点线牙齿咬紧齿轮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劳动力;在硬齿面齿轮减速机范畴开拍发具有世界一水流平可与国外任何公司的产物相抗衡的 PR 系列模块式齿轮减速机。在 8 年的 PR 减速机研制中,曾用了 3 年很长时间间作了 10 多台样机的疲劳寿命测试;从样机到最后定型,减速机的外形已经过 3 次大的改型;并完成“ PR2000 ”用户选型专家系统编制,为用户方便、正确、合理地选型提供好帮手。 PR 减速机具有纯粹自立的常识产权,水平不如任何企业差,是以,可以自豪地称其为“中国自己的重载齿轮减速机”。 PR 减速机的问世,意味着无力抗衡国外挑战的局面结束。

齿轮精度标准分析

前排 左三 朱孝录 、左四 厉始忠 、左五 徐鸿基 、 左七 孟惠荣 ; 前排 右

四 王声堂

第二排 左一 张元国 。 右六 李钊刚

(五) 朱孝录:齿轮传动设计手册主编

(六) 厉始忠 圆柱齿轮精度制应用指南

(七) 郭永:XTGDES齿轮设计专家系统 介绍了按照G.Niemann&H.Winter著《机械零件》中的齿轮设计方法以及90年代最新齿轮国标标准开发的,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软件--齿轮设计专家系统XTGDES

齿轮精度标准分析

的研制依据、开发思路、技术特点及能为企业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对齿轮理论研究非常深入,尤其是在软件方面,编写了《齿轮专家系统》,是国内齿轮+软件开发方面的顶级专家

齿轮大师:欧阳志喜、刘镇湖、郭永

(八) 欧阳志喜:19xx年3月出生,丰富的实战经验,对齿轮、刀具、塑料齿轮及其模具设计理论级实践都非常的丰富,是国内小模数齿轮刀具行业的顶级专家: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住权,19xx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齿轮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齿轮专业│协会全国小模数工作委员会唯一高级技术顾问。欧阳志喜先生从事军│民产品仪表齿轮轮系及硬质合金齿轮刀具、塑料齿轮注塑模具等设计│与制造和精密?细恕⒙莞死湓 ひ昭芯砍ご锼氖 嗄辏 群笤诒 鞑咯?重庆江陵机器厂(现重庆长安公司一分厂)和中船总重庆前卫仪表厂│任副总工程师、重庆大学及成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荣获│全国、(原六机)部、(四川)省、(重庆)市级劳模(含先进工作│者)十六次,曾任四川省人大代表、省党代表、省科协代表各一届、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协委员、市工会委员(两届),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三项、省部级两项。两本齿轮与

齿轮刀具科技│专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其中19xx年的一本专著(50万字)被评│选为国防工业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纪念优秀图书。在国内外科技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有十几篇获省、市、全国优秀论文奖。20│02年以来任本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主要从事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和座│椅位置记忆电位器等的产品开发,产品制造中各种特种工艺的攻关等│现任双林股份公司高级顾问

现年70岁的欧阳先生退休前在重庆国防系统工作,他从19xx年起享受国务院津贴,还16次获得过全国、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两年前,由于公司老总的极力邀请,他从遥远的西部来到宁海西店镇,从事汽车配件的开发,给公司第二次创业注入了活力,他也在创业过程中再度焕发了青春。

双林集团10多年前以生产电视机的配件电位器起家。这几年,随着液晶、数码等产品的崛起,电位器已经是夕阳产品了。如何让企业第二次腾飞?两年前,公司老总瞄准了汽车市场,北美三大座椅厂商已经给双林发来订单,但由于双林对齿轮和蜗杆技术难以攻关,公司一直生产不出产品。公司老总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技术高手,终于在一个军工厂找到了欧阳先生。当时欧阳已经67岁了,但是搞齿轮和蜗杆是他退休前所从事专业的延伸,同时再度创业的激情也激荡在他的心中,20xx年3月,欧阳签下3年合同,独自来到宁海,扎入了技术攻关的海洋中。

据他介绍,蜗杆是最难开发的产品,也是汽车配件中的核心技术。两年多来,欧阳带领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大胆接受挑战,从开始的供样到小样生产,到进行各种试验,公司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欧阳先生的头发也白了更多。成果终于出来了,公司也终于可以向北美厂商大批量供货了,一个月可以达到10万套,公司第二次创业成功!为拓展市场,公司还在重庆买了地皮,准备生产汽车配件。

欧阳已经工作了50多年,但是他的退休工资只有800元。和双林公司的合作协议到明年3月到期,欧阳先生说,在双林,他又一次找到了奋斗的乐趣 (九)

李大开李大开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图片:

齿轮精度标准分析

出身年份: 1953

性 别: 男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最高学历: 学士

工作经历: 李大开,男,50岁,汉族,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历任陕西齿轮总厂研究所产品设计室主任、经营计划处处长、总经济师、厂长。现任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不可思议的92%

92%,这是迄今为止在汽车零部件配套产品中一个奇迹般的数字。这个奇迹属于李大开和他带领下的法士特。

三年前,很少有人知道李大开,三年后,当法士特生产的变速器在15吨以上重卡市场占到92%的市场份额时,“李大开”这三个字已经在中国汽车界变得响当当。

法士特重型变速器目前除原有的中国重汽、陕汽、重庆重汽等用户外,已经将产品扩大到一汽、东风、福田欧曼、奔驰、柳汽、汇众、春兰、华凌等重型汽车厂。用法士特人自己的话说“目前在中国,凡是造重型汽车的厂家,几乎都采用了法士特的变速器。”

不撞南墙不回头

“冷娃”在陕西方言中有拼命硬干的意思,首席执行官;用“冷娃”来形容李大开这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也算入木三分。从19xx年接任陕西齿轮厂厂长时陕齿的那个烂摊子到如今法士特齿轮厂的产品不但遍及全中国而且走向了世界,他谈不上认死理,但在他看来,“一旦看准的事情,无论多大的困难和压

力,都要坚持把它做好,做成功。”

他的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劲,造就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法士特。 未雨绸缪,主动出击。“我们宁愿自己淘汰自己,也决不能让对手和市场来淘汰我们”。当双中间轴变速器还风靡市场的时候,李大开就想着怎样让法士特生产出领先市场的产品。再引进操作简单,可以迅速拥有新的产品,但只能跟在老外的屁股后面吃人家的剩饭,循环往复直到永远。

技术引进死路一条的情况下,李大开选择了走一条自主创新的路。由于本身技术出身,在科研发面也算是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带领自己的能兵强将们研制出了领先国际的12挡和16挡重型变速器,而这两个产品无疑成为其在重卡市场博得头筹的重要砝码。

中国人不是“冤大头”

李大开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这样的一段经历。

他曾经参观国内的一家生产混凝土泵车的企业时,见到了某跨国公司售价20多万元的AMT变速器,据一位外国朋友告诉他这在国外也就六七千欧元(相当于六七万元人民币)。

还有一个例子,老外卖给中国人售价为600万元人民币的混凝土泵车,在国内生产出来同等泵车售价200万元时,老外会立即将自己产品的价格降至300万元人民币。

“为什么外国企业能够如此?归根到底是中国的技术不如人。”李大开总是在恰当的时机用这句话唤起企业中每个员工的民族尊严,更激励研发人员不断推出新的技术。

如今的法士特,不但将变速器卖到国外,更通过将技术转让到国外的形式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现在的李大开又在琢磨如何固守大佬的地位:投巨资尽快建成国家级汽车传动研究院,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扩大产品范围,向整个汽车传动系拓展;在原有重型汽车市场的基础上,向中、轻卡车、大客车全面进军;在几年内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而且出口额要占到一半以上

(十) 郑昌启,弧齿锥齿轮世界顶级专家,曾是格里森公司技术总监。据称用了20年的时间潜心研究,19xx年出版《弧齿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推导演绎了格里森的核心计算公式,19xx年被格里森挖去,全家移民到美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