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报告

教师成长报告

教师专业化发展并非是一个崭新的主题,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教师教育教学提出的时代主题,是新世纪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需求而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而且要转化为课程改革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是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参加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教师存在着的问题。 20xx年3月广西师大教科院在我校成立科研基地后,师大的教授们从理论入手,认真组织教师们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分析国内外的教育改革现状,带着教师们深入学习各科课程标准,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掌握新课程理念。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深入一线课堂听随堂课,直接指导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教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现转化。我在各项活动中也受益非浅。 第一篇 教学理念的更新 第

一 建立全新的人才观念 “削足适履”是中国较为正统的育人观念,在这种教育理念支配下,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社会化”,学校从早到晚,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追求“统一”,强调“纪律”(其实是训练服从),结果是,许多孩子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嘴说话。学校里,如果哪个儿童把太阳画成蓝色、三角形或什么形状,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那儿得到的一定是训斥。可是,大画家毕加索就是这样诞生的;中央电视一台《实话实说》曾办过一个节目,主持人问儿童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大部分回答:“受教育!”内心真就都这么想?恐怕未必。这是陈旧教育观念产生的必然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反省一下了:到底我们想培养怎样的人?怎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及基地开展的多项活动,我认识到教师起码应确立两点认识:(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学生是有伸缩性的,撇开遗传因素不谈,人的发展还受着生活经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环境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并一直处于不断消长起落的变动之中,教育应首先承认这点。今天的好学生不一定明天一定就行;今天的所谓“坏孩子”,也未必明天不是社会栋梁。19xx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北京大学聘请他为名誉教授仪式上,讲过一句很有意味的话:“我所记得的这个世纪比较有名的科学家,考第一名的很少。”这应该成为教育的座右铭。(2)应在尊重个性中求得共性。如何在个性发展中求得共性?我想其基本点应是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个性才好发挥;只有尊重,学生创造力才能活跃起来;只有尊重,学生才会给教育者以正面反馈,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给教育者以真情回报,自觉不自觉融入学校生活,融入社会。每一个教育者都应明白,一句良言能唤醒一颗破碎的心;一句激励可成就一个英才;一句恶语却有可能把一个好人推向深渊。 第二 教育应具有前瞻性 社会在发展,未来的人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依据社会发展,具有调控自身的能力,不断调整和提高这种知识及能力,使自己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很好地生活。这种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教育必须学会预知未来。 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市场意识,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明白哪些知识生活中用得上;哪些知识今天用不上,明天一定用得上;哪些知识将

被历史淘汰出局等等。未来社会中谁能把握先机,谁就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学校作为主要育人场所,教师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满足于传授古老文明和传统知识,应当站立时代潮头,通过所设计的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价值观、个性品质、知识、能力等方面按照所预定的目标发展,使之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社会,还能大胆构想未来,创造未来。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落伍。 其次是尖端意识,就是指教育必须密切注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和成果,注意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很多老师是贫乏的,有的了解也只是只言片语。实践中了解到,物理老师对量子力学不明不白,生物老师不知道“克隆”的两种技术方法,历史老师不明白“断代工程”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育先行”真实地道出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 摒弃唯书、唯上,教育观念上否定比因循更有价值 教育给人的应是一种认识方法,一种原理,一种精神,而不应当只是一种遗产,以前的教育恰恰是后者而非前者。以往的教育观认为,一个人终生只要有一种经验,或能传授一门知识,就可以自在生活,所以,我国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古训,即使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只要得到一个“祖传秘方”就可以操业,一辈子不愁吃喝。随着知识总量激增,科技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日新月异,学校不仅难以独立承载人们对各种知识需求的渴望,唯书、唯上的观念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撞击。社会正逼迫我们同“因循”的教育观念决裂。否则,我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学生恐怕真的一毕业就是落后的。教育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对待书本,如何对待权威,如何思考。理性的教育和教育者应当有大胆否定自身的魄力,从书中走出来才能真正认识真理,从结论中走出来才能有所创造,知识领域不存在顶尖。“否定”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现成真理,而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二篇 教学行动的回顾与反思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一直都是那么的自信,觉得自已能胜任课堂教学,能把课本的知识生动有趣的传授给学生,能用自己的“一桶水”去注满学生的“一杯水”??参加课改后,特别是多次的培训后,我振憾了、疑惑了、动摇了??那些曾引以为资本的经验,是否成了“拌脚石” ?我对自身的课堂教学的转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第一.“桶水”与“杯水”的关系。“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格言,长期以来它使我对脑袋里装满东西而自信,对许多其它现代教育中所需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克制和原谅。面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面对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已没有什么理由再对之听之任之;应当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因为(1)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得教师再想用自己灌满的这一桶水去教学生时,很可能那桶水已经是污水。(2)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中技术每天都在跃进,如果将生活截然分成学习、工作和退休三个阶段,并想让学生在第一阶段就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必将成为昨日黄花。(3)开放社会必然带来学习开放,未来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将不会是只此一家。课堂上,老师面对的将是真正的社会人,如果这时老师依旧在课堂上抱残守缺,总觉得自己一定比学生懂得多,许多时候会劳而无功。 基于此,老师与其在课堂上老考虑用这一桶水灌满学生那一杯水,还不如给他们找水工具,直至教会他们找水的方法。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再满足于把课讲得如何如何的精彩,更注重如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不再满足讲一课是一课,更注重把阅读延伸到课外?? 第

二.老师讲未必重要,课堂实际才真正重要。 美国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提出这

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有时老师干脆中断正常内容与学生讨论很长时间,这在我国教坛上绝对难以看到。以前在备课时我下了许多功夫:备教材、备学生、甚至备这节课的每一个组织环节、过程,遇到公开课,观摩课更是如此,有时甚至把提问的学生也批注在教案,真是严谨周到。同一教材内容,不论讲多少班级,讲几年都是一个模式。其实也难怪,以往课堂的优劣只看老师讲课过程中有无漏洞;什么电化手段,什么多媒体运用,一切都只为迎合某些管理者的喜好或某些时髦提法。实际上,不同班、不同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情况是不同的,老师也深知其理。“应当面对大多数学生”,“怕完不成教学计划”,“时间不够用”等等,千万条理由都是想让学生围着老师转。 现在,虽然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能做到给学生讨论、争论的空间,可真正到了公开课、观摩课,对那些平时争论不休、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还是得提前打声“招呼”,以免完不成教学目标,还是有些穿新鞋走老路的味道。师大专家听完评完随堂课后提出:一节好课要有起有落,错落有致,既照顾到全体,又注意到个别;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得相对完整独立??。看来今后对课堂的教学还得多下功夫研究。 第三.结论该由学生下,教师帮忙别太过。 与许多老师探讨过“一节课应达到什么效果”的问题,普遍认为是下课后学生的课后作业能做就行了。这并不错,但达到目的的方法大多欠妥。如数学课,随着例题中式子的一步步列出,老师总爱问:“是吗?”“对不对?”怎么可能不对、不是?“教师为主导”,许多的老师包括我自己就经常想把学生‘导”进自己的思维中去,学生能不跟着走?又如有语文课,很多老师把课后练习题,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的出现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抄下来就完成了。再如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过程三段式,每一步都掰碎嚼烂喂到学生嘴里,老师从不嫌累。这就难怪了,许多媒体报道,把我们国内学生同国外的放在一起,我国学生很少个性和探索、冒险精神,常表现得唯唯喏喏。可见,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早已超出课堂范围,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做人做事。长此下去,他们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我们怎么同人家竞争! “现在做老师真难啊!”我也和许多的老师有同样的想法,就怕自己老把学生“导”进自己的思维圈中;就怕自己老担心学生不会而谍谍不休?如何能更好地“导”学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三篇 收获与成长 经过三年的课改实验教学,参加多次的课改培训,加上近两年的基地活动,我感觉自己就像凤凰涅磐,经过烈火的洗礼得到了新生一样;又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在基地的摇篮中逐渐长大、成熟起来。 1.教师不等于权威 我懂得了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协作者、引导者。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学生靠教师哺育,科学、文明靠教师们来传承。我要认识到有时候做教师的并不比学生优越,我要把所谓的师道尊严放在一边,在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中更了解他们,教好他们。 2.对学生存投入更多的感情。我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逐渐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过去的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对教育事业的兴趣,对科学文明的向往;知识的交流,感情的交流;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等都是对学生情感的教育。 “情商教育”在我的课堂已弥漫开来,我相信对学生的爱的影响必定会

在他们身上得到延伸。 3.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教育、对待学生。我不再允许自己用昨天的眼光看今天的世界,用昨天的知识去武装明天的人。我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注意优化课堂教学:课堂内容以实效为宗旨,抓住宗旨不放松;课堂教学以“活”为原则,既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要照顾学生的实际;以“趣”为切入点,激起学生的兴奋;以“美”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新”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课堂有终、学无止境。 5.积极的进行教学自我反思。紧紧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主题策略思想,根据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策略,认真反思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提高自我。 第四篇 结束语 最后我想用几名话作为结束语,也作为今后课改教学工作中对自己的鞭策与勉励: 走进课改是一种责任 体验课改是一种人生 实践课改是一种创新 提升课改是一种革命 收获课改是一种兴奋 享受课改是一种幸运 让我们与课改一起成长 让学校与课改一起前进 让科研基地带给我们更鲜活的理念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教育教学的美好明天

2004.11. 理论参考:本校教科研基地培训资料 《走进新课程》 《赏识你的学生》 《课程理念的更新》 《教师角色的转变》 《与新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人民教育》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