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中年段课文背景资料‘故事化’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界定

1.核心概念

(1)中年段:是指小学三、四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认知上处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已经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迁移的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力也比一、二年级有了较大地提升。

(2)课文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

(3)“故事化”:是指根据本班学情,老师与学生将收集到的背景资料,选取重要的部分,改变其固定的呆板模式,创作成易于学生接受或感兴趣的故事形式。

2.课题界定

“小学中年段语文课文背景资料‘故事化’的策略研究”力求改变小学中年段语文中课文背景资料的生涩,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将背景资料改编成易于中年段学生接受或感兴趣的故事,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精髓所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享受语文,拥有语文。

二、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确定为“总体目标与内容”之一,还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动机系统理论认为兴趣是个体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使个体积极地寻找满足他所产生的认识和了解的需要的途径和方法。趣是经常推动认识的机制,是个体活动动机的重要方面。

3.“多元智力论”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所在,它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的表达方式促进以往被忽视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素质教育三个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4.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以培养发展和弘扬儿童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强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教育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

三、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可是如今教参或网上的背景资料的叙述语言都比较专业,缺乏语言叙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背景资料原原本本,一股脑地介绍给学生,学生的接受则是生涩的、囫囵吞枣的,甚至可能抹杀课文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年段的孩子来说,出示这样的背景资料,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是最佳的情景工具,人人都喜欢故事,人在一听到到“以前,有个人??”的前奏就开始聚精会神起来,而往往一听到理论的东西就会昏昏欲睡。究其根本,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使人不自觉地扮演和思考。诸如圣经等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将历史流传千年。 笔者所论将语文课堂中的背景资料“故事化”,就是将出示的背景资料转化成由背景资料改编而成的故事,或将背景资料转化成故事化的语言,由学生或教师讲述,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文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习作表达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

四、研究的目标

1.教师怎样做到将课文背景资料“故事化”?通过研究,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法与策略,让教师选取与课文有关的,并且适当适量的背景资料,将其“故事化”,并且其“故事”应是有一定的趣味性,科学性的。

2.学生怎样在教师指导下将收集到的背景资料“故事化”?本课题的另一个重点是旨在指导学生善于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并精当内容,将其改编成具有儿童语言特色的故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五、研究主要过程

1.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xx年5月-6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xx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随堂听课,问卷调查。

(3)实施阶段:(20013年11月-20xx年3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班。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4)总结阶段:(20014年4月-5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的选择

(1)调查研究法。

(2)对比研究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出示原版背景资料和“故事化”后的背景资料取得的效果。

(3)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小学语文中年段背景资料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4)行动研究法。制定相应对策,在课堂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3.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中年段课文背景资料运用的调查与研究。利用随堂听课、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调查各种形式的背景资料运用的效果。

(2)初步研究与制定课文背景资料“故事化”的策略。通过观察课堂反应与学生听课效率,初步刷选与制定将背景资料“故事化”的策略,

(3)研究、制定教师与学生有关背景资料“故事化”的不同策略。指导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有意识将资料“故事化”并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通过老师的故事,学生的故事,对课文进行充分的补充,达到完美的结合。

六、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化”故事,就是教师把所需要介绍给学生的背景资料“故事化”,把背景资料改编成故事或以故事化的语言来叙说。在很多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都离不开介绍“背景资料”,如果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采用“故事化”这一形式,不但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给课文教学很好地做了铺垫,相信课堂会更流畅又精彩。笔者认为,教师把背景资料“故事化”,继而呈现给学生,应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故事要贴切

语文课本是由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或诗文组成的,且不说有些文章是否需要背景资料(例如科学小品文),有些文章的背景资料也无法将其背景资料“故事化”(例如写景文章)。语文课本的多元化特点需要语文教师们深度钻研教材,不同的课文选取贴切的背景资料,再根据文本特点将其“故事化”,切忌为了“故事化”而“故事化”。内容要贴切,形式不拘泥,“故事化”既是改写成全新的故事,又可以运用故事一般的语言将原本的资料重新述说。

以诗歌为例,特别是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理解起来有困难。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许多教师都会运用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专业理论式的“诗人简介”在学生眼里就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对于诗歌更加迷惑。若能用“故事化”的方法重新演绎“诗人简介”,则能化繁为简,化单调乏味为精彩有趣。

有一个案例:某老师教授王安石《元日》,进行到理解诗意时出示了这样的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王安石既是诗人,也是政治家。《元日》这首诗是他当上宰相推行新的政策时写的。他想借这首诗表达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其实这位教师出示资料的时机是很好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元日》中蕴含诗人除旧布新的伟大抱负,但是效果却与预料相差甚远,学生是接受不了或很难理解这样非常专业的结论性的资料的,这时如果教师能根据当时人们的生活,王安石的生活来改编小故事,再声情并茂地讲出来,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2.语气需多变

笔者认为,一篇好的文章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揣摩其感情基调的,而教师改编背景故事时,也应该要贴近文章的感情基调,讲时配上相应的语气语调。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显得很融洽,是一个整体;二来,从教师所讲的故事中,学生就能感受到课文的感情基调,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使课文教学事半功倍。

3.内容必有趣

“故事化”就是将枯燥、理论式的背景资料变化成有趣、吸引人的故事。无论是改写现有的故事,还是根据真实编写故事,都力求符合学生年龄层次,贴近学生生活,击中学生兴趣点。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更考验教师的文字基本功。另一方面就是内容不宜过长,有趣的东西肯定是新奇的、独特的,过多的内容就会显得喧宾夺主而且失去了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4.时机须适合

“背景故事”在精不在多,更在时机!时机不同,作用不同。课堂伊始,激发兴趣、引起期待;课堂中途,帮助理解、促进内化;课堂末尾,散发思维、拓展延伸。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拉萨的天空》为例,这一课语言清新优美,用精彩的文字描写了拉萨的天空的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一方面为了学生能加深对拉萨天空的美,能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一方面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让孩子搜集了有关拉萨的资料作为补充。作为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搜集资料容易,但有计划有目的地整理和筛选资料却是不容易的,所以在让学生搜集资料的同时,我也积极搜集相关资料。我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尽量规避一些晦涩的、学术性太强或专业术语太多的资料,而去选择一些优美的传说或生动的故事。所以

在上这一节课时,我不时穿插一些小故事,比如:在课堂伊始环节,我给学生介绍“拉萨”名字的由来;课中讲起文成公主,讲起“惹萨”,简短而生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对学习课文有了极大的兴趣。

(二)学生“化”故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学生“化”故事,就是在学生层面,学生把搜集到的背景资料“故事化”,在课堂上通过演讲的形式呈现给其他学生。学生的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在让学生“化”故事时,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必须研读教材,依据学生的年段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本。

在此附上笔者在实践时的几个案例:

1.上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孩子们讲宋庆龄的故事。一个个小故事,串起了宋庆龄的一生,她那一身正气,奋斗终身的高尚品格也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在理解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时就水到渠成。

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是谁才能写出这样好玩有趣的小诗?当然要去了解大诗人白居易啦!“我说白居易”,孩子们口中的白居易,在历史里,在故事里,更跑进了孩子们自己的心中。

3.什么样的人值得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故事可是孩子们的宠儿,一听到“诸葛亮”三个字,男孩子们早就眼睛发光啦!干巴巴的介绍能引起孩子们这样的兴趣吗?拒绝“人物简介”式背景资料,让名人活在有趣的故事中! 图式理论强调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即输入的信息必须与头脑中的图式相吻合),否则人们将无法理解输入的新信息。让学生来把背景资料“故事化”正是一种将新事物与自己“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背景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搜集资料,改编资料,演讲故事,倾听故事等一系列行为,既理解吸收了背景资料,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语文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的策略是多种形式并存,开火车式(一个背景资料一个同学按顺序进行)、小组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化”)、自告奋勇式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搜集,锻炼筛选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搜集背景资料不仅需要学生动手

翻阅书籍、搜寻网络,还要求学生能够辨别信息。一是现在是大信息时代,报刊、书籍、网络,大量的信息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搜集到资料不难,难就难在选择这些信息,筛选有用信息为我所用;二是选择资料时还需要学生提前阅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选取与文本相关信息,这就锻炼了学生提前学习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改编,提升习作水平

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改编成可以演说的故事材料,这是再创造的能力。要把现有的材料改写成有趣的故事并不简单,需要学生认真地思考,组织书面语言,还要想象情节细节加以润色,使其变得有趣。但是如此持之以恒,学生却是经历了多次的写作训练。通过故事反馈,学生又能够及时了解改编作品的优缺点,便于修改及下一次的改进。

3.演讲,培养说话能力

改编后的故事要通过演讲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学生,这就要求学生改编的故事不仅要有趣,而且在演讲时还能把趣味性表现出来。通过肢体表达、语气的变换,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练大了胆量,锻炼了口才,提升了说话的能力。

4.倾听,养成良好习惯

在一位或小组学生演讲其故事时,其他学生则要求认真倾听,学会“倾听”能使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改编故事时的不足;也能使学生受到启发,触类旁通,优化自己的“故事化”的策略,提升自己的水平;还能养成尊重他人、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反过来,有趣的故事、精彩的演讲和比拼的欲望也能促进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生越是认真改编故事,越是会认真倾听,形成良性循环,促性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故事化”的背景资料可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把补充资料编成小故事,它也可以是用“故事化”的语言来表述补充资料,也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人或物的传说故事等。而这种“故事化”也不能单单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该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生生互说、生生互评、生生互改,以学生的故事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在呈现形式方面,不宜以文字图片等媒体为媒介,口头演说会达到更精彩的效果。

七、反思

“故事化”的背景资料成就了精彩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着学生的能力,但是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这样的“故事化”肯定不适用于所有的课文,课文的选择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钻研;这样的“故事化”量是什么,是否会对某一篇课文造成喧宾夺主的反作用;这样的“故事化”的新鲜感会存在多久,学生会不会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兴趣索然。这样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在平时的实践中去找答案,并反思修改,找出一条更适用于课文背景资料教学的路径。

八、参考文献

1.赵凌云,《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料的介入》,语文学刊2010(01)

2.沈庆九《例谈背景资料出示的契机方式与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8)

3.尹丹《巧用背景资料 优化古诗教学》,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11)

 

第二篇: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本班留守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立项时间: 2008 年 12 月 1 日 课题类别 市 级 课 题 课题负责人 罗君 所在单位: 新沂市棋盘镇筛子小学 联系电话: 88710244

一、基本情况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二、工作报告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三、研究总报告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