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小学科学课课前预习的指导策略》

立项时间:   20##    12    1    

课题类别       个人             

课题负责人  张雪梅                        

所在单位:   沛县歌风小学                 

联系电话:   89090800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报告

三、研究总报告

 

第二篇:徐州市个人课题

徐州市个人课题

“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结题报告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李秀敏

一、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基于研究者的教育实践,研究者发现:仅仅过了一年,学生对幼儿教育的一些现象、问题的认识有了飞跃的发展;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的认识存在偏颇现象,甚至有的学生专业思想存在很大问题。这对于即将踏入工作岗位、成为幼儿教师的她们既是一个缺陷,也意味着潜在的危险:这既不利于其专业成长,同时也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核心概念初步界定

本研究中的“专业思想”系指幼师生对于其即将从事的专业:幼儿教育的观点、看法,主要包括幼师生的儿童观、学前教育观,也蕴含其职业认同、坚持性等方面。

1、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2、学前教育观

学前教育观是如何看待、对待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任务、学前教育内容、学前教育途径、学前教育手段、学前教育方法、学前教育价值等观点的总和。

3、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1)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现状调查。

(2)幼师生专业思想存在的问题分析。

(3)针对学前教育五年制大专不同年级学生专业思想存在问题,提出教育建议,并通过实际教学加以充实、完善。

2、研究意义

了解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现状,既为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职前专业思想教育、师德培养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优质师资,最终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调整

本课题一方面基于对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现状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其思想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对幼师生思想发展现状,研究真正适合于幼师生学习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幼儿教育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性发展。由于时间及人员限制,在课题申请之初,对于该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对个人能力和时间考虑不够周全,因此当时预期的部分工作和研究内容没有得到落实,但是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和教学试验的积累,笔者对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有了较深刻的把握,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及研究过程中,继续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后续研究。

(二)研究方法及调整

总体而言,本研究以质化与量化分析研究相结合。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法

首先,通过发放开放性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学生的儿童观及教育观;通过质性化分析,横向比较五年制大专1-5个年级学生专业思想发展状况;

其次,针对调查问卷所反应出的具体典型性问题,通过深入个别访谈,详细了解学生专业思想发展状况。这与调查法所得普遍结果相结合,就可以点、面结合,全方位立体了解现状。

2、观察法

对三、四、五年级学生见习(实习)作作观察记录,同时辅之以整体录像,并跟踪个案进行追踪研究,分析处理实践问题所表现出的真实儿童观、教育观。

3、实物分析法

对学生见习笔记、实习手册作出分析,研读其观察记录、教育反思,结合访谈法与个案进行深入交流,对学生“隐性”儿童观、教育观作出显性化分析。

4、行动研究法

根据前期所得资料,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教育建议,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1)前期准备,开题实施阶段(2008.10—2008.1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拟定课题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查。

(2)调查资料收集阶段(2008.11—2009.01)

实施调查(问卷、访谈),进行量化、质性分析,初步找出问题。

(3)实地资料搜集阶段(2008.11—2009.05)

搜集学生见习笔记、实习手册等实物,实地观察学生处理教育实际问题的行为表现。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2009.02—2009.06)

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进行总结、整理,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5)结题阶段(2009.07—2009.09)

分析、反馈、总结、提高并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五、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一)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影响因素

1、幼师生身心发展特征

此年龄阶段的幼师生,一方面自我意识迅速增长,“成人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心理上尚处于“断乳期”,社会成熟相对欠缺,难免会产生许多矛盾。貌似成熟,心理还是幼稚;年龄年轻,对社会的认识内容多,但比较片面,认识、处理问题时候往往从自我出发,不能从他人角度思考。再加上此年龄阶段的幼师生,正处于少年期与青年初期的交替关头,心理发展正经历重大的转折。另外,现在的幼师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伴交往,过早与成人交往,这些使得她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部分来自破裂家庭的幼师生,比正常家庭的孩子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2、职业发展要求

幼师生入校时一般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基础知识普遍比较差,绝大部分在入校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技能技巧指导和训练,综合素质不高。思维方面,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即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心理认知受到一定的限制;情绪情感方面,常表现出稳定性差、容易激动等特点。因此幼师生主动积极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比较弱,社会责任感不强,承担角色的能力弱,尚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从课程设臵来看,幼师生除学习文化课程外,还要学习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技能技巧课程,课程门类多,设臵集中,课程量大,并且不同课程类型之间缺少联系;从课程内容来看,

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技能技巧课程则要求达到一定的专业要求和标准;从学前教育职业本身来看,是时刻要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要直接为幼儿以及各行各业的家长服务。因此,她们并不是向外界看到的那么轻松,在学习生活、职业训练时不可避免会遇到重重困难。

3、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面对目前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的状况,幼师生在人生价值的衡量和取舍上,也会有一些冲突。

普遍印象中幼儿教师文化素质不高,能唱会跳会哄孩子就行。因此也影响幼师生对自己的期望,低要求,重艺体,轻实践。同时,幼儿教师福利待遇普遍不高,对于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之间,感到不平衡,不愿意去辛苦付出,更不愿意回到乡村。

4、学校教育

学校管理上重艺体,轻理论。在管理上,学校管理者往往偏于实用主义,愿意重视能够立刻见到成效的内容。艺术技能课因为其可见性,学生学会一首钢琴曲,学会唱一首歌,能够跳一只舞,画一幅画……,因而被给予较多的课时、较好的教学条件,因此,幼师生都喜欢、愿意上这些活泼能动的课程。而教育理论课因其效果的滞后性、潜在性,虽然管理者会给与较高的地位,实际操作中是比较轻视这些内容的。比如,某管理者曾对研究者说:你们别讲太多,学生也高兴。学生也乐得不学理论,懒得思考,考试背背,最终表现出擅技能,低文化。

但实际上教师的教育理念、儿童观才是深层次决定该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前景的关键,对于其长足发展起着瓶颈作用。也许短期看来,能唱能跳会画让他们初步具备了作为教师的某些基本素质,但是在处理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时,仅仅凭些微的经验而不诉诸理论,往往会造成深层次的问题。

5、同伴交往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同伴对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影响的。是消极面对而是积极思考,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班上同学的影响。经常会听到学生说:“我们班上都是这样做的,又不只有我一个。”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人想从积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也会被一些现实的环镜所干扰而不能进行。

个人都有从众心理的倾向,都想被所属的集体所接纳,找到自己的集体归属感,因此他们会做一些符合集体的行为,以致于他能够被接受。在研究中发现,班集体、宿舍小团体、好友之间会产生交互影响。如果一个班级班风很正,大家的幼儿教育理念、教育观、儿童观也是比较的规范正统,而有的班集体学风不正,对待幼儿教育的看法也颇偏激,对待幼儿的做法存在问题,因此整体就会有所偏差。

6、实习中的耳濡目染

实习是幼儿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到许多在书本上无法呈现的知识,对于他们能力的培养、具体情况的处理增加了实际训练的机会。但实习过程中往往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他们会对实习生专业思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转折性的变化。因为实习生很多,因为现实中的幼儿教师本身素质就不高,难保每个实习指导教师都是优秀的,不免良莠混杂。能够遇见经验丰富的优秀幼儿教师,往往会塑造他们将来为人师的胚芽;而实习生更能看到现实中幼儿教育的真实一面,它往往不同于教育理论上的温情:多出理论值一倍的幼儿人数,少得可怜的玩教具配臵,倾向于小学化的课程,没有音乐舞蹈美术,甚至几乎没有游戏……他们对自己将来工作环境的美好幻想被现实彻底粉碎;而现实中幼儿教师的很多不符合幼儿教育理念的做法等,对于他们不够成熟的理智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心理伤害与摧残。“原来现实就是这样的,我们学的都理论都没有用。”甚至有的就是一些老教师、曾经的师姐,平时都很好,理论也都知道,就是做不到啊。他们也很痛苦,也在挣扎,对于处于青春期转型的他们,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冲击,扭曲着他们单纯的心灵。

(二)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现状与问题

1、专业定位逐步明确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90%学生是迫于成绩较差、无高中可上,在职业院校中,学技术不如做教师体面,家长决定送过来读幼师,或者混沌中过来了,也有10%的学生是源于喜爱艺术、喜爱小孩或者喜欢幼师行业。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一年级时候是最不明白自己的专业是干什么的,懵懵懂懂中只是知道幼儿教育“是教小孩的”,毕业后要去幼儿园。因为一年级时并没有开设任何专业课程,只是普通高中的课程,所以在专业思想上类似于社会一般人,并无特殊之处。二年级开设了幼儿教育的基础课程:《幼儿卫生学》。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对专业的认识有稍微提高。但是在集体性的无意识中,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依然主要依托于自己未经教育的状态。三年级学生经过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加上前两年学习的基础与平时对幼儿教育的了解,专业定位开始初步明朗化。大致开始接受喜欢幼儿教育这个职业。四年级是要转折的一年。学生经过学习《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参加专业拓展训练、观摩实习等,对幼儿教育的专业定位已基本明确,开始对幼儿教育有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有初步的定位。五年级学生经过大实习,亲自带班,为未来教师奠定基础,专业认识也初步成型。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对幼儿教育有了比较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他们或者坚定自己的认识,或者受到现实的影响,在反思、体会中获得成长。

2、教育观、儿童观逐步发展成熟,

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逐步加深,幼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了自己对教育、对儿童的认识,基本的线索是逐步发展成熟的,在这个主要发展前进的进程中也有短暂的混沌、挣扎甚至退步的过程。

幼师二年级学生对幼儿的认识多了些,课上了解到对幼儿进行教保,所以感觉“小孩比较脆弱”,跌着了、冻着了、生病了……,很难照顾;认为幼儿什么都知道,是比较纯洁的;对于师幼关系的定位,认为幼儿教师相当于家长的身份,更多学生比较认可教师作为幼儿的伙伴身份。认为幼儿教师最需要:爱心,耐心,不说脏话,善良,做事认真,细心,知识范围要广但比较简单。能力不需要太强,要能歌善舞,能一般就行,也不要太好。认为幼儿天真好奇,稚嫩,纯洁,天真,也有学生认为幼儿比较复杂,感受到幼儿的想法与老师不一样。虽然这么说了,依然有学生问研究者:“干嘛要那么多?如:数学,英语,还要考级。学那么深干什么?”(为了不让访谈过程受到研究者的影响,在结束访谈之后,研究者给与了详细的解答。)在这些学生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师二年级学生懵懂、矛盾、有些片面,却又不失纯朴的教育观、儿童观,更多是粗略的描述,外在的感觉,还不能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界定。

幼师三年级学生教育观、儿童正在成长,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感受到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挺重要的,知道幼儿园的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对于师幼关系,感觉应该像家人,要呵护、保护幼儿,有耐心的教育幼儿,还要教会幼儿独立,同时教师也应该与幼儿建立伙伴关系。但他们也在现实中看到幼儿园老师并不是这样,他们形象的给我描述亲眼见到或者同学见到的情形:有的踢小孩,打幼儿巴掌,老师罚幼儿在地上一动不动,提醒幼儿挺起来,肚子不要着凉了,“否则你家长还要找我”;对

于不会画画的幼儿,有的老师说你不会做,你就别做饱……所以幼师三年级学生心理面对这个专业充满了矛盾甚至有些害怕的思想。面对幼儿园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觉得“老教师会排挤我们,指挥我们一会干这,一会干那。”所以这也影响到他们的教育理念,认为幼儿不应该在教师的训斥下成长,“在灌输下潜移默化”(这一句话反映了三年级学生在运用一些概括词汇时候的不够恰当,知道一些专业用语,但运用时不够合适);教师应该保护好幼儿,不能让幼儿受到各种伤害(补充:心理上、生理上);认为幼儿最需要游戏,通过游戏可以培养他们一起玩,学习更好的合作、谦让;认为教师要懂得去宽容,有耐心,自己的行为习惯要好(他们还不能想到用教育学的语言:教师的示范与榜样作用)。

幼师四年级学生因为已经在校呆了三四年,大部分在年龄上都已成人,对待事物也有稳定、确定的看法。在讲述自己的教育认识和理念的过程中,他们有意识无意识的都已经用到了一些教育的专业术语:“养成一个习惯21天,改变就很难,可能要一生。所以好的习惯要从幼儿开始培养。”“开发幼儿的天分,要从小开始。”“幼儿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讨论师幼关系问题时,幼师四年级学生提到了二、三年级学生会提到的亲子关系、朋友与伙伴,同时在学习《教育学》的基础上,他们提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经提醒知道说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教师是指合作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对于幼儿的需要和教师的基本素质,他们会有意识的分类:物质上需要玩具、图书、动画片,要引导幼儿学习的兴趣;精神需要交流;幼儿需要交往,是社会交往的过渡;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情感。教师语言上要和蔼,注重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要给幼儿家长似的关爱;应该是“活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学到很多东西。需要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要给以一定的引导,再给相应的空间给以发挥;作为大(成)人要以身作则,时刻注意到自己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幼儿等等。可以说,四年级学生开始初步尝试运用所学的理论来表达自己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对儿童的看法,儿童观、教育观开始孕育胚芽。四年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如果能给以有效实际的引导,他们会构造比较稳健而坚实的教育观、儿童观,同时运用于实际之中。但在研究过程中,因为对实际和理论都有了初步认识,也就有学生非常肯定的告诉研究者:“肯定自己干不长,不想干。”也即前面所分析,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工作压力、经济待遇等方面颇不如人意,甚至不如做个小生意,做个售货员工资高,又轻松。

幼师五年级学生在正式的实习工作中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认识更加现实化。因为生计,因为学了这个专业,除了少部分不在幼儿园实习外,90%的学生还是要在幼儿园真正的做教师的。由于要应对许多的事情,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更加复杂、多元而非单纯的对幼儿教育、对幼儿的认识。很少有学生会给我提到曾经学习的的教育理念,似乎很陌生、遥远了。他们挂在嘴边的语词更多的是:很累,事可多了,小孩很烦人。在问除了烦人,还有没有好玩的事情:他们会提到某个孩子可爱的行为让他们感到开心。他们更关注因此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彻底向现实妥协,一般教师如何做,如何省事、省心的处理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他们也就模仿着进行,同时老气横秋地说:老师,现实就这样,没办法。少部分的学生会坚持自己的学习理念,有的是因为遇见优秀的幼儿园和园长,得到了学习发展的机会;有的是在抱怨中坚持原初的梦想,如一个学生的矛盾痛苦很能代表这类学生的观点:“我每次回家都会抱怨(实习)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水平真差劲,又老师这个水平差那个水平差的。我认为教育就是应该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完完全全的教给小朋友,虽然他们只是小朋友,但是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对待工作。朋友说也许是你把你们幼儿教育想像的太完美了,虽然现在说的是从娃娃抓起,但是充其量你们就是带带孩子,你只要把孩子带好保证家长在放学时接孩子是安全的就行。我听了真的很生气,难道我真的认为错了吗?我所学的一切真的就这样荒废了?我不甘心。”这些冲击、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多多少少致使部分幼师生在实习时期已经对幼儿园有些丧失兴趣了。

3、专业行为能力逐渐增强

幼师二年级学生感觉到“不知道小孩想说什么,想干什么”, 因此模糊的意识到应该要知道能够想到幼儿是如何想的,然后才能知道如何与他们交流(这也就是后面三年级时候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对于一些“能”的幼儿不知如何处理,觉得幼儿调皮的时候很烦:不让他干嘛,他就干嘛。某一个做错事情的小孩会一直跟你一直道歉,“是(特殊小孩)个性的体现吧”。幼师二年级学生知道不能偏爱孩子,但具体如何做并不清楚。在问到自己的需要提高的能力方面,学生谈到了专业技能、交往、口才(语言表达能力)、安全措施的了解、组织能力、实践能力、性格的培养、对孩子的慈爱等各方面,知道要积累“适合孩子的专业技能,经验慢慢积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幼师三年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可能与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学习上也比较有了目的性。可以说通过幼儿心理学的学习,对幼儿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

但往往课程比较的理论化,如果没有充分的案例教学,学生对幼儿的了解还是比较的概括,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容易不知所措。知道了解更多幼儿特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让她们意识到孩子不是那么脆弱,弱小,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了解一个具体的幼儿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概况。但同样没有很具体的是对幼儿的行为预期不是很确定。对于儿童的认识还在不断地修缮,确定、添加。关于教师需要方面,知道教师要具备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这些制定不同的游戏,要比较了解幼儿的心理。在专业技能方面,比如弹钢琴,某一个曲子代表上课(实习中见到教师这么做)。他们还没有了解到除了技能之外,还有教学的组织能力也是需要去培养的,这是没有接触教育专业课之前的必然状态。幼师三年级学生反应:“我们最需要实践,实践大于理论。”但也知道自己专业知识还不够,对幼儿了解也不够。(因而比较矛盾!)他们无法理解理论的重要性,也同样意识到专业技能方面还不够,比如在舞蹈方面,教师给幼儿排舞蹈做的很好,自己现在做不到;做游戏时不够大方,做的没有幼儿园老师好:手势、语气,对现实情况的处理更得心应手,“我们就很有可能不知所措。”

幼师四年级学生由于对专业的认同上趋于成熟,因此疑问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上。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知道许多教育、教学知识,但仅仅限于知道,并不能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因此就能考虑到许多现实问题:如组织活动时对于每个环节的衔接、语言的速度和音量、组织活动能力、对孩子的驾驭能力、如何吸引孩子、如何进行活动设计、对幼儿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细节的考虑、临场发挥能力、如何处理幼儿的突发事件、讲故事的能力、钢琴的即兴伴奏、幼儿园布臵环境能力。他们大致了解幼儿园运作的概况与流程,但是往往容易受忙脚乱,遇到问题会简略的处理,但对于系统、灵活的、机智、完整的设计、组织、及时应对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幼师四年级对幼儿教育的事情往往会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也很清楚自己“只是知道”而已。因为具体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并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经验与做法。

五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开始尝试应对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在观察、模仿、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的解决四年级时疑惑的问题,具体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渐渐的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幼儿教师。

4、专业思想逐渐形成,但教育理念混杂,简单化处理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名四年级的学生拿一个自己设计的教案给指导老师审阅,准备实习时进行实施,其中教案中一个小节中提到:“通过刚才讨论,发现大家的观点存在分歧,下面我们商榷

一下……”指导教师提出异议,认为中班的幼儿可能不太能理解这样几个词汇。该生振振有词:“老师,你的教育观念已经落伍了!亲子课老师说了,对幼儿的教育不能维持在幼儿原有的水平,要有意识的灌输幼儿不懂的词汇。我是特意这么设计的。”还有部分学生会抱怨:所学理论的无用,实践更为重要;我们不要理论,只要实践。上述学生还是非常好的学生,能够去思考、运用一些问题。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个别学生在现实面前放弃自己的坚持,对于一些违反教育理念的行为屈服,依照现有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粗暴、专制的对待一些自己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学生的专业认识不断丰富,但是相对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逐渐社会化,但受到社会负面影响,不再单纯的坚信幼儿教育的理念,而是很容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从单纯的喜欢孩子到考虑个人的经济效益,从教师的地位较高到幼儿教师地位较低下,对自身的定位从有理想有抱负逐渐变得现实,多擅评价,动手能力尚缺。从上例子来看,其中涉及到几个关键概念就是:幼儿年龄发展特征,最近发展区,教育理念,且不说他所引以为据的幼儿园老师的观点出处何在、科学依据有无,即使有合理之处,但也不能当作真理;其次自己所学理论抛诸脑后;再者不加思索与判断。因而会出现盲目崇拜一线教师的行为做法,唯经验是从,却轻易抛弃所学的理论;对自身定位不稳,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教育观、儿童观。

(三)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存在问题思考

有人认为中同的幼儿师范学校准确地应叫艺术师范学校,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知识也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能力不足。虽不是完全如此,但确实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认同起始较晚

幼师一、二年级学生专业思想主要存在问题在于:虽是学前教育专业,但并没有专业课程安排。因而导致她们学习很迷茫,不知为何而学,也没有努力的方向。作为专业思想教育、职业认同教育也就丧失了最好的教育时机,没有较早抓住制高点,同时技能课程也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动力。

同时较多的高中课程的学习,相对于他们本来就很差的文化基础而言,有些要求过高了:他们本来就是要逃避高中的文化课学习,因而非常抵触学习这些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对于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朗,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学生本身都不知道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何在。同时,课程的设臵上过于学科化而没有与他们自己的专业

相联系:比如高中课程本身就是学科体系,为做研究而准备,而现在的他们可能更需要类似于科普知识的教育,既有趣又实用。

2、羞于表现出规范的教育理念

二年级学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有个别学生言语中表现出教育理念比较超出他们一般水平的状态,也即对幼儿教育更趋于科学、理想的认识时,其他同学反而认为她“假”,跟别人不一样,会受到孤立。再进一步沟通时,别的同学表现出不好意思说出自己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说不出比较正式的语言,只是大致知道幼儿教育有一定的要求,比较规范化。

3、脆弱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由于实习期间遇见不同的实习指导教师,因此对她们的教育观、儿童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她们对于教师的期待,对于幼儿需要的解读主要是依据于实习期间见到的教师的做法,体会到书本甚至理论是无用的。她们有些小脆弱和受到打击,因为他们单纯的心理里关于幼儿、关于教育的想法,在那些不够好的甚至素质差的教师的影响下,已经比较无力。不像五年级的学生有力去抵挡社会世俗,有力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

现实存在就不见得是合理的,更不能说是正确的。幼师生明明知道一些做法、问题是不对的,却向现实妥协,为什么?因为不够坚定,没有毅力,偷懒,还有自然的恶的倾向。理论一定是要坚持的,这是为人、为师之根本。一方面,理论的有用就在其无用之中,正因为它的无用,不那么现实,不那么世俗,他才能保持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向社会中的不正确的做法作斗争,影响更多人向善的方向发展。而另外一个方面,理论真正的有用在于你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空头的理论是无效的,真正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深深打动人心。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教育理论学科从理论到理论,玩味理论,而与现实脱节,而学生又没有达到这样的层次,只能感到理论的无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依托(全实践),贯穿理论的讲解(可能又会导致另外一个极端,理论基础极为薄弱,没有系统性)。以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以及兴趣所在,可能比目前的理论为根基,实践为点缀更为有效和受欢迎。所幸的是,幼儿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与实践相结合了。

4、擅言辞,弱行为

四年级学生在讨论关于你如何认识幼儿教育这个职业的时候:四年级的学生往往面面相觑,然后笑着说:这个问题很深奥的。在分析时候了解到,他们往往下意识的去思考:老师问这个问题是干什么的?应该怎么回答才好?一个比较典型的回答是:“幼儿教

育最具有挑战性的,你对幼儿有最深的影响,幼儿时期给予最好的规范,会对他们影响很深远。”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二、三年级的脱口而出,四年级学生边思考边说,而且很慎重,生怕说错了话。这也是学生经常表现的行为,就是发表的言论的有高度,实践行为却较低。如知道幼儿的主体地位,却一再的进行灌输教育;知道尊重幼儿,却会嘲笑幼儿的幼稚;知道发展幼儿的能力,却一再的替代幼儿做事。

5、重实践,弃理论

关于实践问题,实践是比较重要的,实践也是必须的。但是仅仅有实践就可以了吗?想一想,让你一年级直接去幼儿园可以吗?让你二年级直接组织游戏可以吗?让你现在直接上课,可以吗?可能不够,心理的成熟,对幼儿足够的了解,组织能力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完善,这都需要积累。至于实践,教育不是工业,生产出一个不好的产品扔了就扔了,我们面对的是幼儿,那么幼儿的发展如果因为自己的不善,不够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做法而产生一定心理影响甚至不良的后果,那么这些都是无法再复原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是富有吸引力、非常具有发展潜能,实践的后果与其他不同,因此不能让你直接通过实践来进行把握。另外,实践中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各方面都要获得发展,这不是你在幼儿园进行训练就可以的,而且班级教学制效率最高;同时,作为教师要全面发展,仅仅是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够的。她涉及到政治、社会、家庭方方面面,幼师生想的过于简单。

(四)讨论与分析

基于以上幼师生对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现状、问题的思考,研究者对幼师专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幼师生的自立、自信、自主性 传统的师范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塑造”(把学生作为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塑造),非常强调管理的严密性,教师管得非常细致,由此形成了幼师教育的一系列特点:一是管理上侧重外在管理过度约束、过度保护,既“严”又“死”。女学生们常伴有缺乏主见,依赖性强,随大流等弱点。管理者和教师常经批评、训斥、处分等方式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为了不受惩罚而遵守规章制度,其主人翁意识不强。二是学习上依靠外部“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采取一言堂的单向传导方式。对教师没教的,学生也不过问,不思考,因而知识面狭窄,思维呆板、灵活性差,面对新问题常表现得束手无策,开拓创新精神更是欠缺。三是生活自立能力差。她们的生活自立、自理能力差,心理承

受力不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足。有的学生对小事斤斤计较,稍不顺心便会闹情绪,缺乏对困难、挫折的心理适应能力。毕业时,总是希望有个舒适、安逸、稳定的环境,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因而,在传统幼师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专业化幼儿教师尚有较大差距。对学生自主教育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师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必将影响教师专业化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因此,要培养具备按照教育目的自主策划和设计幼儿教育活动的能力,有效地组织和领导幼儿一日活动的管理能力的未来教师,在管理层面上就要自制自律;在学习层面上,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凸显幼师生的学习主体,提升研究能力;在生活上,培养自信自立的健康心态,树立自主的形象特征。通过各种心理健康讲座、思想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培养自主、自信、自立的幼师学生。

2、加强专业思想引领

19xx年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19xx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报告,同时提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目标。我国也于19xx年在《教师法》中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强调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性。20xx年,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是寄托了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期望,要求幼儿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专业思想引领要提早占领学生思想,如普适性教育讲座、幼儿园见习观摩等,潜移默化的对幼师生进行专业熏陶。研究者建议在幼师低年级尽早开设专业基础课,在他们思想还比较纯正的时候,恰是最佳培养根正苗红的幼教师资的恰当时机。这既有利于幼师生良好教育观、价值观的养成,也有利于幼师生专业情意的产生。专业情意包括:第一,专业理想,这是幼儿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幼儿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幼儿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专业情操,这是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是构成幼儿教育价值观念的基础,也幼儿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第三,专业自我感受,这是幼儿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的效果。而在实践中,幼师生缺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实践的切身体验,没有真正遇到过教育问题,因而无法对教育理论产生强烈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把幼儿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作为教学的重点,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帮

助学生学习领会和运用学科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对学生进行教育情感的培养。

3、优化教育技能训练

幼师生教育技能分为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一般教育技能是指教师指导幼儿活动所必备的弹、唱、跳、画、说、写、算、操练、观察、护理(对幼儿常见及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和制作能力等。基本教育技能是指教育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活动的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衔接技能、媒体运用技能(主要指玩教具的演示、电教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结束技能等。综合教育技能是协调运用各种基本技能的教育行为,包括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技能、沟通与应变技能、分析与评价技能、获取信息技能、家长工作与人际交往技能、改革创新能力等。

进行训练中,要组建一支由有相应特长的教师组成的技能培训队伍。

首先,从单项技能入手,运用微格教学的方法,一次集中训练一两种技能,当每种技能都达到要求以后,再把它们整合起来,统一到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中,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整体的教育能力。

其次,对各要素进行局部练习,再结合进行整体训练的方式。例如:可以将提问训练程度设计为:训练提问的数量、练习提问的流畅度、训练提问的技巧、整体练习,考察该项技能运用的科学性。

再次,感知、模拟、反馈训练相融合。通过提供音像示范或现场示范让学生观摩,鼓励学生针对某项技能的应用,进入特定情景进行模拟演示,亲身体验教师角色,运用和掌握教育技能。再次,利用音像反馈,使学生通过音像记录直接、清晰地观察体验自己的教育行为,然后进行讨论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四,模拟训练与下园实践相结合进行训练。一般教育技能和基本教育技能的训练,多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扮演“教师”角色,把自己对某项技能的理解用行动表现出来。综合教育技能训练注重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主要通过开设“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外活动进行训练,并定期下园实践,给学生带来许多直接参与实际教学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促成学生在校时初步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4、重臵实践课与学科课关系

鉴于幼儿教育实践性和幼师生强烈的实践愿望,我们建议重臵实践课与学科课的关

系:改变传统的以上学为核心,以实践为辅助的形式,形成以实践课统整学科课,以学科课渗透实践课.实践课是学科课的统整平台,学科课是实践燥的延伸与提升。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各实践要素诸方面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在理念上要全息浸透,在课程体系上要全面统整。

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将实践环节安排在学程中期和后期。重臵后的实践环节则是从新生入学的始业教育起就让学前专业学生接触幼儿园实际,每周一个单元,一直持续到毕业。这样的延伸虽然给实践基地带来了相当的压力,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安排也相当麻烦,但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幼儿园保持着鲜活的联系。实践这根神经始终跟其他所学课程贯通着,通过实践反思将课程中的公共理论转化成幼师生的个人理论。学前专业过去的实践课(实习、见习)、技能课与文化课是相互脱节的,特别是学科课程多数不重视实践环节或没有针对性。对此我们就建议制订实验实践教学大纲,对各门课的实验、实践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并规范操作程序和学习目标,为专业课建立了专门实验室,由此将实践理念渗透到各门课程中。

幼儿教师的职前、职中、职后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且这种践行与反思是一体的,它是“行中思、思中行”的统一,这种思行合一的成长状态是体现一个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本真状态,也是幼师生成长、完善的平台,在实践整合课程的情境下,幼师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节来实现个体的完善。

六、课题研究中的收获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辛苦、收获同在,思考的过程既是痛苦,也是完满的体验,有庆幸: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和专业成长,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同时更有遗憾,因为课题设计时考虑不够周全:庞大的数据,思维混乱,因而不知如何收场!幸好其他教师的支持下,及时刹车,调整思路,还好有所得。现将收获与不足总结如下:

从参与参与研究的幼师生而言,在互相的讨论、对话中,她们更多感受了理论的真实价值,通过对自己儿童观、教育观的审视,直面实习中遇到的困境,述说自己存在的疑惑,明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时问题所在,增强书本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机会,从而提升

了对幼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同时提升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学生对教育理论课程兴趣增强,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同时,对幼儿教育专业定位和情感认同得到提升,这对学生是一种教育,也达到了本研究的其中一个目的。

从研究者本人而言: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观察、研究与总结,对幼师生接受教育理论学科学习的现状,存在的疑惑和问题等,进行思考,对其学习、实习中表现出的儿童观、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对学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更懂得学生。因而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得到转变,更对自己一贯秉承的教育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前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很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接受状态,而对“授人以愉”的感悟,因而在备课中特别注意去“备学生”,让幼师生在有趣、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更能感受和理解真实的儿童观、教育观。

其次,提高了本人的科研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本人在参与个人课题研究之前,只是参与一些课题组工作。亲自作为一个课题主持人之后才发现科学研究的生动性、严谨性和客观性。研究之前必须对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认真审查,详细思考,多方准备,否则可能会遇见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也正是课题研究的魅力所在:展现自我,拓展能力,艰辛与收获并存。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每个研究都多多少少存在不足和遗憾,本研究更是如此。研究暂告一段落时,研究者反思,本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虽然研究者对南京应天学院、南京幼儿师范、开封幼儿师范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很多接触,感觉各地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差不多。但本研究对象仅限于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代表性还有待验证。

研究的深入程度。作为对实习生专业思想发展的研究,因为研究时间只有一年,因此,本研究可能还不够深入,流于表面。

研究的完整度。如前期设想对于1——5年级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进行量化处理,但现实因为时间压力和量化存在困难,因而改为质性分析和描述,虽有收获,但尚欠完整。

(二)今后的设想

对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研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短短一年的研究和现有的结论,

研究者今后还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包括:

1、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纵向追踪研究。因为个人课题限定一年时间,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横断研究,缺乏详细深入的描述一个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者准备从幼师一年级学生时进行追踪研究,或可较好的反应幼师生专业思想发展的历程。

2、幼师1-5年级学生专业思想量化比较问题。虽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放弃了,但在之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依然会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3、幼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问题。在研究结果中,研究者提议“重臵实践课与学科课关系”,在今后的教学实习等工作中,希望能将这一设想小范围实验。

附:

读书笔记:

1、略论幼儿教师的性别问题

2、《走进童心世界——幼儿观察笔记》读书笔记

3、《新手老师上路啰——幼儿教师入门必读》读书笔记

4、《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 》读书笔记

案例分析:

1、案例1:忙于纪律(常规)的维持

2、案例2 知道为什么不能做到?

3、案例3 如何增强实习生的反思意识

4、案例4 组织活动时与幼儿互动的适宜性

注:以上八篇文章本人认为质量较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