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节选)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面对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面对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化危为机,团结奋斗,务实拼搏,全面完成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生产总值1547.3亿元,增长15.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9.5亿元,增长26.6%;全地域财政收入301.5亿元,增长27.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2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8亿元,增长22.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2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5980元,增长15.3%。 一年来,我们注重区域统筹,加快拓展发展空间。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开发正式启动,宜昌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夷陵、宜都、当阳、枝江生产总值过150亿元,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注重培植后劲,着力推进项目建设。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1.4亿元,三峡全通涂镀板一期、万达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21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净增68家。注重发展转型,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7.5亿元,增长25.5%。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产值增长81.3%。欧赛电池、南玻160兆瓦硅片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竣工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5.5亿元、增长35.7%。注重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0.7亿元。平湖半岛开发等项目进展顺利,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接待国内外游客1522万人次、旅游收入100亿元,分别增长25.4%和27.4%。火车东站物流园、华祥商业中心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稳步推进。注重提质增效,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76.5亿元。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多数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8家。土老憨、天峡鲟鱼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注重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全市财政民生投入65亿元。建成了一批文化、卫生基础设施以及廉租房。实施城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20家。成功举办了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市低保标准提高。新增城镇就业9.4万人,转移农民就业8.9万人。“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明显成绩。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十一五”时期,是宜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宜昌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各种重大风险挑战,趋利避害,克难奋进,创造了“宜昌速度”,实现了弯道超越。我们举全市之力服务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发挥综合效益,成就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我们深入推进“三城联创”,获得国家卫生城市、

1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五年来,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宜昌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综合实力跨越发展的五年。坚持打基础,抓发展,好中求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20xx年的2.6倍、3.2倍、3.1倍和2.4倍;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0xx年的2.1倍、

3.1倍和2.4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23.1亿元和1426.8亿元,是20xx年的3.2倍和2.9倍。五年来,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608个,是“十五”时期的2.1倍。综合实力跃居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进入全国百强。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坚持用规划引导调整,用政策激励调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初步形成。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5%。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91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584亿元。枝江市、夷陵区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过百亿。夷陵区、宜都市农产品加工园成为省级示范园区。耕地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五年落实国家、省级土地整理资金25亿元,新增耕地1.6万公顷。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提高,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56%,农业科技贡献率53.8%。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化工、食品医药、电力产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充分显现,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五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9家、达到1252家。净增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183家、达到246家,过10亿元企业25家、达到3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新增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宜化、兴发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加快转型。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精品景区快速发展,三斗坪、车溪等旅游名镇名村相继涌现。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五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72万人次,旅游收入374亿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

1.5倍和1.6倍。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金东山市场、中心商务区一期等一批商业项目建成营运,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970家,城市商贸流通服务功能增强。金融业稳步发展,兴业、浦发、汉口银行相继在宜昌设立分支机构。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国有企业改制卓有成效,宜化、兴发、安琪等一批企业活力迸发、快速壮大。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市域经济强大支撑。行政审批提速,审批环节减少16%,审批时限压缩67%。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改革逐步深化。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宜昌被纳入国家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引进产业项目864个,实际到位资金766亿元,分别

2

为“十五”时期的1.6倍和5倍。对外开放成绩斐然,五年完成出口40亿美元,年均增长32.4%;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14.5%。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明显,五年争取对口支援资金209亿元,经济合作项目211个。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城乡面貌巨大变化的五年。

坚持以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三峡机场航空口岸顺利开通。沪渝高速、荆宜高速、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建设顺利。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47公里,铁路总里程444公里,港口年吞吐量3614万吨,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95%的县乡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达沥青或水泥路。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过100万人。新建和改造中心城区道路160多公里、城市排水排污管道110公里,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发展大道、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污水处理率86%。城区新增绿地53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平方米。秭归、宜都、兴山获得“国家园林城”称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7%。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劳动保障和就业工作力度加大。解决了一批困难家庭子女培训就业问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3.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五项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332.7万人次。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超龄职工、村主职干部等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解决了“关改破”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等问题。城镇职工医保政策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参保人数达到35.8万人。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扩大到14.4万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初升高比例保持在95%以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国管、省管专家达到188人。群众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宜昌广电中心、新宜昌图书馆、新宜昌剧院建成使用。改造、新建乡镇文化站91个,建成农家书屋1294个。《楚水巴山》荣获全国第十二届文华大奖特别奖。新闻传媒、演艺娱乐、图书音像等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97%。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1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99%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5.8万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得到缓解。五年建设经济适用房14256套、廉租房7324套,发放租金补贴22401户,改造棚户区10570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落实各项惠农补贴23.3亿元。新建“一池三改”农户20.7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2912户,完成通村硬化公路10885公里,建成末级渠系3908公里。解决了99.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13.3万人。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3

农家店1463家,村级综合服务社505家。民族地区对口扶持力度加大,落实帮扶资金9.4亿元。城乡居民家庭财富普遍增加。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实干、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市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五年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512件、政协委员提案1992件,办结率100%,解决了一批关系全局和群众关注的问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政风行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同时,援藏援疆工作深入开展,援建汉源县项目全部完成。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对台、侨务、外事、宗教、保密、信访、档案、方志、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气象、防震减灾、人防、老龄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打基础、利长远”积蓄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在宜中省单位和广大外来投资者,向驻宜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宜昌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宜昌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保持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始终把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用改革、开放、市场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靠团结凝聚力量,靠实干成就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够仍然是宜昌最大的实际,我们的综合实力离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显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政府服务、治理能力和机关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勇于面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