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08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08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设计的计算机应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思想品德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  重点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宽厚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软硬件开发技能;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备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教学或技术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农业信息化、电力信息化方面具有一定领域优势;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3.学术素养及能力  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软硬件开发技能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  身心健康,能够适应学习与科研工作需要。

二、学术方向

    1.网络信息系统  本方向主要研究运用主流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开发,侧重在农业信息化、电力信息化领域开发基于Web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基于HTLM5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终端应用系统等。               

    2.嵌入式技术与物联网  本方向主要研究基于ARM、DSP等嵌入式处理器与安卓等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智能在线监控终端;研究运用无线传感网、GPRS等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远程数据传输与处理。侧重在设施农业环境监控、配电网电能质量扰动监测与调控等领域。             

    3.GIS技术与虚拟现实  本方向主要研究GPS/GIS技术、VR技术的应用与集成,开发支持二、三维一体化、支持虚拟仿真的地理信息系统,侧重应用于配电网络可视化分析、农业资源可视化管理以及作物生长模拟等领域。

    4.快速检测与智能追溯  本方向主要研究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条码、二维码)机器视觉、生物传感器、嵌入式技术等农产品品质追溯的关键技术。并从农产品质量安全角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构架、研究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学术型硕士生基准学制为3年,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且成绩优异者可提前1年毕业(按学校提前毕业的规定执行);因故不能在规定学制内毕业的可延长至5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7学分。其中,课程学习要求不低于32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0学分,选修课12学分以上);培养环节5学分。课程学习一般为1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

四、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本学术研究方向讲师以上职称教师组成,研究生导师任组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基础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学风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和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在学术方向的学术交流活动。

1.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负责制,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入学 3 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院。

2.课程学习  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术活动  三年内,每位学生须按学科方向或学术方向做4次学术报告,即:一年级下学期做综述报告,二年级上、下学期均做读书报告,三年级上学期做研究成果报告。读书报告作为研究生班讨论课列入成绩考核。(2学分)

4.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 10 标准学时。(1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3年基准学制安排。

跨专业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本科课程2门(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及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学术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六、考核

1.成绩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该实时跟踪本学科或学科方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查阅不少于60 篇相关学术论文(外文占30%以上),撰写出不少于 1 篇的文献综述报告,并要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1学分)

3.中期考核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工作。中期考核由二级学科组织。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1学分)

4.外语水平考核  通过学校研究生外语水平考试或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应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能表现出研究生具有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作。

2.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年)

3.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遵照国家和沈阳农业大学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撰写(见《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规范性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包括文字、图表、引文标注等,都要符合相应的撰写规定和规范;在内容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论文应该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特别是代表性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进行选题,选题应具有创新性。 

(2)提出的研究内容必须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背景,对涉及的理论分析过程进行详细阐述和推导,对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翔实描述,对实验发现进行解释、分析、比较,并进行详细的讨论,对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3)在论文中,对各部分研究内容应进行系统的融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所有研究和分析应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必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所用化学药品必须标明试剂纯度级别,所用仪器必须标明厂家和出厂年份;

(5)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正负标准差; 

(6)应采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或显著性检验,所有结论必须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支撑;文中的计算公式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7)除了农业工程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可列在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8)引文和注释要符合规定的写作要求,引证全面,不可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

(9)硕士学位论文应有专门的一章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应避免对研究结果的简单罗列,应进行适当的提炼,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信息,供后人参考。 

(10)在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由其他人完成的工作必须明确说明,并且给予恰当的致谢。

 4.质量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应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农业工程某一领域相关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问题。论文研究应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或者具有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潜力;

(2)要求论文结构和条理清晰、规范,文字流畅,表达准确,数据可靠,图标标注符合规定; 

(3)论文中应对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有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在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要求论文内容充实,有一定的工作量和现实意义。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和理论研究方法先进;

(4)社会评价较好,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5)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前,须在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尚未发表学术论文,但提交的学位论文质量较高,经导师同意、学科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查通过,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免发学术论文申请表》,提交的学位论文须经2名校外同行专家盲审,评审结果均为良好以上的方可申请答辩。具体要求详见沈阳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评审的规定》。

八、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提交时间  申请夏季答辩硕士研究生应在当年4月1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4月25日前向学科秘书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由学科秘书统一提交给学院学位分委会。申请冬季答辩硕士研究生应在当年10月15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11月10日前向学科秘书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由学科秘书统一提交给学院学位分委会。

2. 学位论文提交程序  向学院学位分委会秘书提交的论文必须有导师亲笔签名“同意提交”,学院学位分委会组织各二级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对论文质量进行初审,并由二级学科带头人签名同意方可进入质量审查程序。

3. 学位论文质量审查  提交的正式论文必须通过质量审查方可参加答辩。首先是查重审查,查重合格标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其次是校内外专家评审,评审中只要有一名专家结论为不同意答辩,则取消该论文本次答辩资格。

4.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硕士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位外语水平考试合格,学位论文质量审查通过,可向所在院的学位评定分委会提出答辩申请,学位评定分委会上报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由所在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有1名以上外单位专家。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论文答辩过程面向师生开放。学生论文宣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10分钟。

5.毕业与授予学位  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硕士学位授予要求的,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决定,授予硕士学位。

九、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格式见《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表格内文字格式: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第二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及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应用与开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 产 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遵纪守法。

2、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软件设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能。

3、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软件工程素养,能够从事系统软件和大型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应用软件系统规划、设计、组建网络、维护管理的能力;具有工业交通等领域中有关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软硬件的开发、设计、调试、维护管理的能力。

4、熟练掌握英语,具有外语阅读和写作交流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熟练使用多种流行软件环境和工具。

5、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按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培养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相融合;具有创新精神、业务能力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技术应用性,能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发挥骨干作用;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合社会上广泛的岗位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软件

工程、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多媒体技术

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七、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八、课程设置细化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注:1、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学期为1-7学期,每学期16学时,共计2学分。

2、《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在第三、第六学期的形势政策课程中进行专题讲授,同时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增加专业导论教学内容。

3、课程设置细化表中未包含6学分的任选课,该学分可在导师指导下在全校选修课中选修;学生获得的创新实践学分可认定为任选课学分;学生获得的能力资格证书等可由系学术委员会根据行业发展及国家相关政策认定为相应的任选课学分。

九、主要实践教学设置细化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十、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掌握法律、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合格的思想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四年不断线:

1、理科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教学实验和上机,四年不少于250学时。

2、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全国性设计竞赛,资助学生进行产品开发和发明创造。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优势,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3、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科研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实用性强的设计题目,使学生获得工程实践训练。

十一、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十二、专业选修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注:专业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兴趣专长,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获得的学分认定为任选课学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