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从20xx年11月份开始申报,经过审查鉴定,于20xx年12月被确定为微型课题之一。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2)“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推进的需要。“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是孩子们自主的课堂,个性张扬的课堂,一堂成功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要求很高,因此,“预习的有效性”决定着“活动单导学”模式这种新课堂模式成功与否之关键。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 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二、课题界定

1

课前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预习即课前的自学,即在上课之前对课本内容作预先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学生通过预习对自身语文素养和活动单导学课堂效率提升的标准。“‘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就是为了“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实施的有效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培养及对策。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筹备立项内容

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但离开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科研,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我主要阅读了以下杂志、书籍:《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陶行知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魏书生谈语文教学》著作。

除了通过阅读学习,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还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对学生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另外我还通过上网搜寻有关的理论文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二)、围绕课题内容,展开策略研究

我自编《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调查问卷》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归类统计和细致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本校学生参与预习的面比较广,但很多学生预习缺乏独立性、主动性,探究意识不强;在预习中虽大多数学生关注基础知识预习,但预习不够全面,且对预习要求以及预习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预习做的不够扎实,预习质量不高。所以我们高年级语文教师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同时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教参,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2.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体认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安全的氛围, 2

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超前预习。

3.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高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4.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5.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群体教育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教育。

另外,我还通过实验法、行动法,摸清班级学生目前的预习状况,根据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认真分析。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我还在班级开展培养学生有效预习习惯学习,和其他老师进行有效预习的研讨活动,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五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照抄《课课通》的研究。(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3)通过调查表对年级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馈的研究。

在初步调查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对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分析,和理清相关研究问题的概念,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撰写《“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调查报告。

(三)、完善实施方案,研讨预习有效度

从第一阶段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工作做的不扎实,以至于课堂效果也不高,所以我从以下几点来构建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1、学生思想入手,树立预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在班级,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摸清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表演鼓励优秀者、积极者。搜集论述预习重要的名言介绍给学生。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评选预习小明星。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 3

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的兴趣,我还设计了形式丰富多样的预习,诵读型、讨论型、表演型、练习型、收集资料型、观察实验型等形式。我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我还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督促,使他们也能产生预习的成功喜悦。

2、教会学生有效地预习,掌握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先行尝试的活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上预习指导课,二是在平时的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读(读课文)、查(查字典知字音、义)、思(思考课后问题)、圈(圈画重点句)、问(提出不懂的问题)、找(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六字作为预习的基本要求,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具体操作中,我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查找资料法、批注法、质疑法??

把好了预习关,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课堂上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于有了一定知识的积淀从而有了自我的见解,有了主动的表达,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创新的火花,课堂就如同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水,有浪花轻舞,有音乐轻扬,令师生陶醉。

3、组织了丰富的听课、评课活动

通过听研究课、观看录像等形式,针对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评课与吸取他人的闪光之处,提高个人实验研究能力;每位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反思,总结,整理成文,同时积极撰写实验论文及案例,提高科研能力。开展了实验课型:《小露珠》《军神》《珍珠鸟》??;进一步把课题的研究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对研究资源进一步分析、整理,形成学案、教案等。

4、个案研究,促进预习的实效性

在课题研究中,我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了个案研究分析,在研究中采取矫正、培养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被试学生的分类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做事认真,预习效果很好,而有的同学抱着应付的态度来预习。通过让态度认真、预习效果好的同学介绍经验,交叉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带动了态度不认 4

真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本人认为预习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通常采用以下指导过程:

首先.预习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进行预习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其次.预习要遵循预习内容“具体化”,预习过程“精思化”、“求异化”的原则 。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布置的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活提供一定的预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疑问一一罗列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如果通过老师、同学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能集中寻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求异化”,是指每位学生完成预习的效果是不同的,存在着差异性,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感受、体验和理解层次深浅不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5、为学生设计、提高丰富多彩的预习形式

课堂预习形式的优化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机械单调的预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取以下几种预习的形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①搜集资料型预习,拓宽学生视野。②表格型预习,让学生自主掌握课文要点。③实验型预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发现的能力。④广泛阅读,提高认识。⑤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对《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课题相关理论进行了系列学习、初步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 5

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

2 、语文检测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

3 、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探语文课前预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爱学、善学。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4 、学生的课前预习由被动转为自主

常规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甚至机械地学习活动,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行动研究开展的初期,教师借助家校平台,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评价的形式去鼓励、引导、督促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

5、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提升,初步形成了有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一些典型案例,为推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6、形成有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有效性研究”主题探究活动相关论文。一共开了22节研究课。

五、课题反思

盘点课题实施以来的研究轨迹,我发现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我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同时,产生了一些困惑和疑问,主要如下:

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该如何组织教学?预习习惯中哪些属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要素呢?

②预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我校的情况特殊,学生家长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这一困难该如何解决?

6

③预习习惯的培养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我课题组成员该如何提高当前的师资能力和水平?

④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效果是隐性的,需要两年或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养,而每一年教师都会有改动,如何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文集》

2 、《叶圣陶教育文集》

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

4 、《语文新课程标准》

7

 

第二篇: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