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20xx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3月26日在宜昌市第四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宜昌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李乐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而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加快、效益提升、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保持全省第二位。

(一)发展速度继续加快。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实现生产总值820.9亿元,增长15%;全地域财政收入164.35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57亿元,增长30%。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实现工业增加值338.5亿元,增长23.9%;利税237.61亿元,增长47%;利润177.75亿元,增长5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1家,新增81家。农业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实现农业增加值110.3亿元,增长7.5%。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3.8%,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生猪、柑橘、高山蔬菜产量保持全省第一。采花毛尖、秭归脐橙、清江鱼回鱼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旅游业持续升温,宜昌在三峡旅游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接待国内外游客10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亿元,分别增长11%和12%。着力打造旅游精品,三峡大坝进入国家首批5A级景区行列。服务业发展加快,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亿元,增长18.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6亿元,较年初增加l71亿元;贷款余额675亿元,增加127.5亿元。

(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0.36亿元,增长20.7%;市县属投资290.48亿元,增长35.1%。开工建设了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其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7个,完成投资231.5亿元,已有83个项目竣工投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首钢宜昌高磷铁矿开发项目正式开工,南玻多晶硅一期项目进展顺利,三新磷酸3万吨窑法磷酸生产线、宜化60万吨联合制碱、长江电缆一期工程等建成投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磷化工等4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扶持范围。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2%。优强企业倍增工程扎实推进。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28家,新增25家;过10亿元的达到14家,新增5家;过百亿元的达到2家。精品名牌不断涌现。安琪牌高活性酵母、兴发牌三聚磷酸钠被新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三)发展活力快速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夷陵、宜都全地域财政收入过10亿元,当阳、枝江过8亿元。城区经济日益壮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1%,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采取政府协调、公司承接、市场运作方式,积极稳妥化解企事业单位历史债务110亿元。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基本形成,乡财县管试点扩大,义务教育新机制全面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69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脱钩改制扎实推进。投资体制、财政和编制政务公开等各项改革都取得新的成绩。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实现进出口总额8.55亿美元,增长50.3%;外贸出口6.12亿美元,增长49.4%;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增长17.9%;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2.89亿美元,增长1.3倍。兴发磷精细化工园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四)发展方式逐步转变。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继武汉、成都之后,我市成为全国第三个授牌的“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1家,新增1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新增1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其中国家级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9亿元,增长30.3%。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宜昌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宜化、兴发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企业。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造纸、小水泥企业29家。临江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4%。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单位能耗普遍下降。土地调控力度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55.3%。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济发展硬件环境明显改善。完成交通投资41.5亿元,创历史新高。荆宜高速公路、远当一级公路、神兴旅游公路建成通车。云池港区、陆渔一级公路、宜华一级公路、百里洲南河大桥正式开工。江南翻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骨架进一步拓展,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大道夷陵段扩建完工。城东大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完成了港窑路等11条道路综合改造。夜明珠地段综合整治初见成效。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57个对外开放航空口岸之一。商业步行街、中心商务区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国际会展中心完成规划设计。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承载力和吸引力增强。白洋工业园区获得省发改委批准。“三城联创”稳步推进,城市管理不断规范。机关效能建设得到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初步建立,软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六)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1元,增长14.7%。农民人平纯收入4022元,增长17.2%。住房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强,廉租房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35平方米。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

新增就业9.25万人,社会保险参加人员突破200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就业援助力度加大,帮助1254个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帮助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城区1800个困难家庭子女通过“志能”开发、技能培训走上工作岗位。城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采取建设新村集中安臵、就业培训、留地发展等办法,逐步实现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建立,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惠及城乡困难群众18.66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工资人均提高233元。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集中财力开工建设了一批公共设施,广电中心、宜昌剧院投入使用,新图书馆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闭幕式和三峡国际旅游节、龙舟拉力赛,充分展示了宜昌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荣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特别奖。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惠及对象扩大到城镇困难家庭。惠民医院运转良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兴修通村公路2535公里,新增“一池三改”农户3万户,新建末级渠道500公里,解决了14.3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对118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解决了7900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和1.5万名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扶政策稳步实施,三峡工程四期移民搬迁扎实推进,坝区管理规范有序,对口支援卓有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平安宜昌建设深入推进。

(七)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增强。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各项建议提案全部办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干部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思想道德素

质明显提高,涌现了刘恨钱、王忠平、方玉明等一批先进典型。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源头治理腐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进一步深入。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有序开展,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民政、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防、档案、新闻出版、方志、保密、信访、防震减灾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与广大外来投资者、中省在宜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宜昌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还有较大差距,产业竞争力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不够。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特别是今年初全市遭受50多年来最大雨雪冰冻灾害,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物价高位运行,给居民生活尤其是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知难而进,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同时,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务实创新,好中求快,着力提升经济总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发展活力,推进工业强市,强化农业基础,加快三产兴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8%以内,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4.4%,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3.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做好今年工作,我们将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更加注重解放思想。切实把解放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起点,着力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开放、大流通、大发展。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着力构建承接平台。紧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全民创业,为宜昌持续快速发展打造不竭动力。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坚持从实际出发,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解决问题上,敢想敢干,敢闯善创,在改革

开放、科学发展上敢为人先,勇趟新路。

二是更加注重好中求快。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只要有质量、有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节地和环保要求,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是预期目标、保底目标,我们将用最大的努力,争取实际工作结果突破和高于这个目标。

三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首要位臵,多办一些利民惠民的实事。把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向社会事业、公共事业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共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倾斜,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四是更加注重项目主导。坚持不懈地把项目建设作为抓调整、抓发展的根本举措,切实做到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论实绩。增强抓项目的意识,强化抓项目的措施,落实抓项目的责任,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引进市外项目,激活民间项目。

五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坚持“服务第一”,切实让职责权力服从服务于发展需要,让办事程序服从服务于效率需要,让目标考核服从服务于发展业绩。

六是更加注重协调持续发展。坚持一手抓县域经济,一手

抓城区经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支持夷陵、宜都、枝江、当阳加快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县市前列。支持三峡库区、贫困山区和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工业化的突出位臵,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模范。 三、20xx年工作重点

(一)坚持工业强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宜昌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增长18%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增长16%以上。 一是深入推进沿江突破。按照“一区多园”思路,完善园区和产业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创造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东山、猇亭、白洋园区建设与发展。加紧启动白洋园区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项目引进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发挥沿江地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投资成本低廉等综合比较优势,继续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工业经济集群集约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到沿江开发区园区兴办项目,继续实行基础共建、产业共育、利益共享、环保共担。

二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紧紧围绕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具有较强配套服务功能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磷化工、多晶硅两大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宜化、兴发、三新等骨干企业持续不断增加投资,上新项目,壮大企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磷精细化工产业突破性发展,逐步做强做大磷化工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南玻多晶硅项目加快建设,确保一期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大力引进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等延伸项目,加快培育多晶硅产业集群。力争经过三至五年努力,形成两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招商引资和做强做大现有骨干企业两手抓,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建设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59个,总投资174亿元,年内完成投资77亿元。重点支持首钢高磷铁矿60万吨采选、三新40万吨窑法磷酸、宜化40万吨醋酸、兴发18万吨有机硅等骨干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产。深入推进优强企业倍增工程。支持优强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在宜中省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进程,力争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0家,过10亿元的达到20家,过30亿元的达到4家,过200亿元的达到2家。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鼓励全民创业,营

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建立健全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

四是着力培育精品名牌。引导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支持优强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打造精品名牌。对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继续实施奖励政策。力争再创1至2个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

(二)坚持城乡统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和有效使用机制,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构建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继续实施“百企反哺”工程,引导工业企业完善帮扶规划,加大帮扶力度,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基地建设、

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四大关键环节,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努力在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上实现新突破。下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企业、投资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0家,过10亿元的达到5家。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探索、培育和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解决龙头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题。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努力在生产基地配套完善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六大特色产业板块基地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和完善150万亩柑橘基地、135万亩蔬菜基地、50万亩茶叶基地。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组织化”方向发展,着力提高畜牧业比重,确保年出栏生猪540万头、山羊90万只。实行以奖代补,支持精品基地建设,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色农业。努力在品牌培育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培育采花毛尖、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清江鱼、火烧坪蔬菜等10大品牌,重点抓好柑橘、茶叶两大产品品牌宣传和整合,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努力在营销网络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

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网络。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村能人牵头兴办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轻简栽培、生态养殖等实用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降低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完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把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6%以上。 四是畅通农民转移增收渠道。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巾帼创业、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资源,增强各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

五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饮水安全、乡村公路、“一池三改”、土地整治等工程。解决20.1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改造、新建通村水泥路1400公里,新建抗旱水池1万口,新增“一池三改”农户4.4万户,改造末级渠道500公里。全面完成长江上下百里洲及沮漳河堤顶公路147公里建设任务。抓好东风渠、大溪、王家坝、东干渠四大灌区节水改造。高标准实施

高产农田和丘陵岗地低效林(园)改造工程,改造低产田4.5万亩、低效林10万亩以上。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十镇百村”工程,抓好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再启动11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解决0.8万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和

1.4万名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三)坚持三产兴城,加快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进一步强化措施,推动服务业发展由慢变快,加快建设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加快建设鄂西渝东区域性物流中心 一是推动旅游业转型增效。全面落实《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以三峡大坝为龙头,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动宜昌旅游由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既要努力提高游客数量,又要着力提升旅游质效。加强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提升景区品位,打造旅游精品。不断完善三峡大坝、三峡人家、车溪等景区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清江画廊、屈原文化村、大老岭和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支持三峡人家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示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三斗坪镇创建国际旅游明星镇。树立大公司办旅游理念,支持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环坝旅游集团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加快上市步伐。巩固三峡游船市场整治成果,建立三峡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

台,加强旅行社、星级饭店标准化管理,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突出“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主题,精心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精心组织“奥运在北京,旅游到宜昌”系列促销活动,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实施旅游惠民工程,面向市民推行三峡旅游景区年卡,扩大旅游消费。用《楚水巴山》等一批文化精品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整合三峡旅游资源,精心策划和建设一批能够留住游客的线路,不断完善休闲、娱乐等要素设施,延长游客在宜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提高旅游效益。

二是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认真落实国家、省扶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积极支持流通业态创新,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联合、重组、上市,实施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支持宜昌国贸集团、金东山大市场、三峡国际茶城等商贸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打造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商贸企业的步伐。

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资金投向服务领域,引导服务业向高端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会展、金融保险、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建设商业步行街、中心商务区、现代商贸物流

中心、华祥物流中心、易中物流中心、长江市场等骨干项目。努力构建金融信息、信贷服务、社会信用等服务平台,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四)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改革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市县、市区联动投入机制,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充分调动各级各方面积极性,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部门预算,健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范政府采购,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金库和财政专户管理。稳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启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逐步妥善化解“普九”债务。切实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年内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安排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设立市级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工艺创新。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力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增加值突破60亿元。 三是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依托骨干企业,加强企业创

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力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6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五)坚持开放先导,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一是科学确定承接重点。加快构建承接“两个转移”的快速通道,切实做到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发展环境对接。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结合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眼于发展产业集群,下大力引进一批有市场前景、有比较优势、有经济效益的产业转移项目。充分利用我市用工、用水、用电等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化工、建材、纺织、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我市水陆空交通便捷的优势,做好“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争取工作,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企业。依托多晶硅、有机硅等基础产业,积极承接半导体、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依托水电、磷矿、铁矿、石墨等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优强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落户我市的东部企业引进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配套能力。着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水平,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长远发展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

二是努力打造承接平台。切实加强开发区园区建设,下大力改善基础设施,营造环境比较优势。加强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切实为市场主体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积极争取用地计划,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确保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要。锲而不舍地抓好软环境建设,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加快宜昌水运口岸建设改造步伐,努力营造“大通关”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促进行政服务提速增效。切实形成重商、亲商、安商的社会氛围,为投资者提供便捷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快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承接机制。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原则、产业布局、激励办法等,形成市县联动、市区联动招商引资机制。坚持招商引资大员上阵,组建专班,常抓不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东部沿海设立招商窗口,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发展要求,分行业、有重点地收集沿海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态势、投资方向、经营战略等信息,建立招商信息库。加强与沿海工商界的联系,摸清沿海产业转移趋势、企业转移意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寻求合作。精心组织参加中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用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的政策优势,积极推

介和引进投资项目,做好跟踪服务,增强招商实效。

同时,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机电、磷化工、纺织、农产品和电子元器件等5类出口基地建设,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争创出口品牌。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两型社会”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是强化节能减排。继续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地、各相关单位和各个企业,跟踪监督,严格检查,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切实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重点推进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改造,对美联、安能热电厂,秭归、当阳矸石电厂实行限期治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低效燃煤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资源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 二是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尽可能利用荒地坡地。积极引导工业项目集约发展,引导农民建房相对集中,少占土地。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和推进“企业内循环、产业间循环、园区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抓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支持宜昌开发区采取产业链条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热电能源共享等方式,全面实施生态化改造。抓住循环经济试点机遇,着力引进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壮大园区实力。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源控制、水资源保护、废弃物防治及利用等工作,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在化工、建材等资源消耗或废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配套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工程项目。

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三峡库区、黄柏河等重点区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加快特种废物处臵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突出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

(七)坚持建管并重,加快完善城市功能

紧紧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一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推进九大城市组团建设,拓展城市骨架,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坚持以交通引导城市发展,通过城市道路新建和综合改造,推动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产业结构等调整

优化,实现城市道路延伸到哪里,城市功能就完善到哪里。加快城东大道二期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全线贯通。加紧启动城东生态新区建设。抓好沿江大道上段、夷陵大道下段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318国道伍家岗至云池段综合改造。实施伍临路、中南路、八一路、珍珠路、西陵二路下段综合改造。做好东山四路建设、桔城路改造前期工作。支持新火车站、火车南站加快建设。开工建设火车站广场、运河公园。抓紧建设江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确保杨家湾220千伏变电站4月份建成,促进宜昌电网由通道型向受端型转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抓紧建设城市快速通道。加快推进港口整合,合理利用岸线资源,逐步建设三峡航运中转中心。

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江南翻坝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宜巴段。确保沪渝高速公路宜昌段全线通车。加快建设宜华、陆渔2条一级公路,宜巴、保兴、沙渔、宜兴4条省级公路和东山、当阳、枝江、渔洋关4个客货站场。加快云池港区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基本完成水工工程。全力支持宜万铁路、汉宜城际高速铁路加快建设。完成百里洲南河大桥主体工程。

三是精心打造城市品牌。以奥运火炬在宜传递为契机,精心组织“激情宜昌、琴奏奥运”大型钢琴音乐会等城市品牌建设系列活动,提升宜昌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力推进“三城联

创”,巩固“楚天杯”创建成果,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把“三城联创”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确保圆满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标,力争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探索网格化管理办法,形成分工明确、反应迅速、处臵及时、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全天候、无缝隙。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实现中心城区基本无出店经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9%,优化人居环境。

(八)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一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以发展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规范企事业单位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全年社保新增扩面10万人。逐步推动城镇、农村低保“扩面提标”,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二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今年秋季开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加快组建三峡旅游职业学院。积极稳妥地推进文

化体制改革,增加文化投入,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新图书馆建成使用。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切实办好惠民医院。 三是扎实做好移民和后扶工作。全面完成三峡工程四期移民和清库任务,确保175米水位顺利蓄水。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坝区管理,为三峡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抓好雨雪冰冻灾害灾后重建和救灾复产工作,确保实现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目标,做到大灾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不放缓、城乡群众收入不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加快因灾倒房户家园重建,确保6月中旬前全部住进新房。加大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粮、油、肉、禽、蛋等重要商品价格监管,保障市场供应,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完善和落实各项价格补贴政策,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加快经济适用房开发,健全廉租房制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规范房地产开发,加强供水供气管理,确保市民住放心房、用干净水和安全气。 五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构建“平安宜昌”。认真落实“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深入开展国防教育,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切实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快发展对台、侨务、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事业。认真做好新闻出版、防震减灾、档案、方志、保密等各项工作。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一定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恪尽职守,开拓进取,着力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让全市人民满意。 一是切实做到牢记宗旨。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办一些利民惠民的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是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按规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监督,支持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三是切实做到求真务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让推进发展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检验和历史检验。凡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决策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付诸实施时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支持、共同参与。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虚心向群众学习。密切关注、积极支持基层和群众的工作实践,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提炼,加以推广,以此指导、推动全市改革与发展。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电子政务,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

作透明度、公信力和办事效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开展政府工作绩效评估,提升工作效能。

四是切实做到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人民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努力形成靠制度管人制权理事的有效机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严肃查处腐败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

各位代表,宜昌前景无限美好,发展事业催人奋进。历史激励着我们,时代召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有信心把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在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共同开创宜昌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