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关于“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

青年志愿服务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的新生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和巨大的社会需求,青年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扶贫济困到社区共建,从公益服务到支教支边,志愿服务的领域与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城市、乡村、学校、街道及各福利场所都可以看到青年志愿服务者的踪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总体来讲,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存在很多问题;理论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对青年志愿服务本身问题上,从青年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发展这一角度进行深入探讨的少之又少,而这一研究角度才是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根本,也是探求解决当前青年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根本。在此社会背景之下,聊城大学“新民学会”与“小雏菊”青年志愿服务队在暑假期间以“青年大学生、青年人、群众、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方式,赴各地对各类院校大学生、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各地居民开展调研,深入了解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现状,进一步探究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我国志愿服务产生、发展状况的宏观把握与对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微观调研分析,进一步探究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了解我国青年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发展,志愿精神的兴起与弘扬,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认识青年志愿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调查概况

(一) 样本选择情况

1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占68%,女性占32%;年龄在20—40周岁之间;本科以上学历占27%,本科以下学历占78%;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占6.4%,团员占60.4%,群众为33.2%;职业为机关干部的占4.4%,文教人员占8.2%,学生占30%,个体经营者占20.2%,工人(包括农民工)占10.7%,其他为自由职业者。

此样本基本符合中国的人口结构现状。

(二) 调查的主要内容

此次调研活动采用的调查问卷面向不同社会群体人员,主要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参与或不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关注程度、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调查。为方便答题,问卷客观题占问题总数的86.7%,主观题占13.3%。

(三)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 份,实际回收问卷 453份,回收率为90.6% ,有效问卷为423份,有效回收率为84.6%。由于调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各社会群体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状况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志愿服务,通过对受访者的调查,尽管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所 2

占比例不足一半(见图1),但这个数字本身已表明志愿服务活动已渗入到部分社会群体的生活抑或工作之中,志愿服务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这个数字也体现出,志愿服务活动如果要充分深入到社会之中,为绝大多数群体所了解并参与其中,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图1、是否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志愿服务

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数据表明,最多的被调查者(44.8%)(见图2)表示最大的阻碍是因为工作或是学习而没有时间,其次是不了解参加志愿服务的渠道,没有人组织(34.5%),;20.1%的被调查者认为最大的阻碍是没有合适的服务项目;因为担心受到意外伤害而阻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被调查者极少。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也许是有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但是会由于时间或信息等各方面的原因而缺少亲身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之中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能有充足的时间或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渠道畅通,将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图2、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3

数据显示,一般利用一天中的课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有13%(见图3),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包括寒暑假)的有 60.3 %,有空时任何时间的则是26.7%。可见,志愿者服务的时间仍存在不稳定性和间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着组织性较弱的问题。

图3、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70.4%的人是通过所在学校、单位或社区的组织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见图4),20.2%的人通过自发的志愿者团体组织参与其中,也有少部分受访者通过个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可见,通过相关组织来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系统化,保证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进而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图4、志愿服务的组织者

青年志愿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助老扶残、扶贫济困、支教助学、法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律援助、科普宣传、科技推广、医疗护理、环境保护、社区服务、为 4

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助老扶残和扶贫济困是最为常见也是群众最愿意参加的志愿活动,各有40%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这两种志愿服务活动(见图5);其次是33.3%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环境保护活动,26.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公益活动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各有20%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支教助学、科普宣传、科技推广活动;13.3%的被调查者选择正在悄然兴起的社区志愿服务;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只有16.7%和3.3%的被调查者分别表示愿意参加法律援助和医疗护理活动。

图5、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

关于志愿者服务的心理感受,39.1%的人在活动过程中感觉很快乐,27.2%感觉复杂、说不清,24.2%的志愿者感觉一般。37.8%的志愿者认为活动后收获很多,49.7%的志愿者收获一般,则还有7.23%的志愿者活动后基本没收获。这表明,志愿服务工作仍然很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一是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活动领域狭窄,无法充分激发志愿者的活动热情;二是志愿者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志愿者积极性不高;三是缺乏资金等各方面的投入,活动成效得不到保障,降低了志愿者的成就感。总而言之,志愿者服务体制不够健全是导致志愿者服务热情不高、收获不多的根本原因。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5

数据显示,51.7 %的人认为是在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见图6),是为了奉献爱心,贡献自己的力量。30.8%的人是为了结识朋友、增加社会见识,7.5%和10.0%的人出于消磨空闲时间和集体组织不得不参加。可见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于志愿者本身有客观准确的认识,在志愿服务活动上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对志愿者本身认识错误的依然大有人在。针对这一情况,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关注并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图6、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

综上以上所得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已渗入部分社会群体的生活,但活动覆盖的社会群体范围依然具有局限性,活动的服务领域也亟待进一步扩大,此外,如有特定的志愿服务组织能为社会群体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与机会,将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

(二)对志愿服务的态度及认识

数据显示,仅有3.7%的人非常关注志愿服务的动态(见图7),而33.3%的人比较关注志愿服务动态,另有44.4%的人对志愿服务活动持一般关注态度,其他18.6%的人不太关注。这表明,“志愿服务”这一概念并没有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抑或工作之中,绝大多数人对志愿服务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这也进一步反应出志愿服务工作的 6

相应宣传力度不够,发展也不够成熟,也减少了对志愿服务机构的社会监督压力。

图7、对志愿服务活动动态的关注程度

9、您是怎样看待志愿者的?

有29.6%的受访者认为志愿者本身是播种希望、奉献爱心的“爱心天使”(见图8),62.9%的人认为志愿者是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人,其他占7.5%,而没有人认为志愿者是傻瓜或是在多管闲事。数据表明,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90%以上受访人群的赞同与认可,并且意识到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民生的关系,认为志愿者精神是值得在整个社会倡导的。

图8、对志愿者的态度

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最需要的条件是高度的责任感及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见图9),约18.0%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的志愿者 7

认为时间和精力最重要,14.4%的志愿者认为学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金钱等因素是最重要的条件,另有7.6%的人认为只要乐意即可。可见,大部分人认为态度决定行为,青年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责任意识及爱心奉献是其成为一个真正的青年志愿者的必要条件。

图9、志愿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有18.5%的受访者认为志愿者应该接受服务对象给与的报酬或赠品(见图10),22.2%的人认为不应该接受,另有40.8%的人认为若服务对象坚持可以接受,其他18.5的人认为无所谓。数据表明,如若志愿者接受服务对象的报酬或赠品,多数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志愿者毕竟有过付出。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作为志愿者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服务是所应当。所以对于志愿者的回报问题,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

图10、若服务对象给与志愿者报酬或赠品,是否应当接受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8

11.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志愿服务应该纳入政府的工作序列(见图11),14.8%的人认为应该由民间力量来推动,而74.1%的人支持志愿服务应该由政府与民间力量合作。可见,绝大多数人认为志愿服务工作应当由民间与政府共同推动发展,这是大势所趋。其原因也在于中国的社会管理模式中,党政机构处于领导地位,尤其是地方党委对各项工作具有支配性的领导功能。所以,当一项社会事业进入党政重视和支持的范围时,其拥有的资源就会迅速扩大,发展的步伐也会迅速加快。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群众团体力争得到党政机构支持的原因。

图11、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志愿组织应该如何发展

数据显示,44.5%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为志愿服务立法(见图12),29.6%的人认为必要性不大,还有25.9%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这表明,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法制保障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其实志愿者活动不仅是一个道德的规范,也应是一个法治的规范,要把志愿者服务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法律体系,为志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志愿者活动才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公民的自觉行动,志愿者队伍也会日益壮大。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9

图12、是否有必要专门为志愿服务立法

13、如有必要立法,您认为这项法律应当包括下列哪些方面?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应当在法律中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服务性及志愿服务和服务对象之间的非营利性,规定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及志愿者的权利与地位,此外还应当明确政府、企事业及社会团体对志愿服务的资金投入,志愿者所享有的优惠政策及对志愿者的评估和奖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青年志愿服务及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已得到了绝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支持与认可,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如要想志愿服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法律的保障。

(三)我们的认识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诞生的新兴事物,由于适应社会成员的需求而获得较快发展,成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一种示范。然而,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以及人们观念意识差距的影响,在发展中也遇到种种困难、产生不少问题。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志愿者资源不足。

由于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偏差及对志愿者群体的误解,使得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

调查报告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

10

这就致使一些典型的、集中的服务活动,由于志愿者人力资源的缺乏还没有做到将服务网络延伸至所有社区,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难以避免的问题。

2.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

由于志愿服务观念上的差异,使得服务领域的开发受到阻碍。国外的志愿服务已经从神圣化向日常化转变。神圣化是指专门从事特殊的、有崇高意义的服务;日常化是针对社会成员任何合理的利益需求开展服务。许多志愿者,仍然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志愿服务就是专门针对老人、残疾人的服务,或者特殊者的服务,而不能将服务视野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这样,严重局限了志愿服务领域的开发,甚至出现了“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状况,降低了服务效率。

3.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也大都来自于民间募捐所得或是志愿者个人。而仅仅依靠者两方面的力量是难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及时提供的。所以,如何实现资金筹集的及时、充足、有效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

许多志愿者组织是与共青团组织合成一体,团干部是志愿组织管理者,团员也是志愿者,服务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生命力。志愿团体是由社会人士独立组成,独自策划服务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的中间团体。然而,由于特区仍有传统计划经济及管理模式的影响,志愿服务也受到传统组织模式的制约。如聊城市义工联的一些服务活动受到团工作的影响;人员与经费的支持有时也要靠市委、市政府领导特殊批准,对“人治”的依赖程度较重。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 11

步并积累了极为可贵的经验,但是,与社会成员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与外国青年志愿服务水平比较也有极大差距。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理念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倾向,在社会转型期,志愿服务本身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针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报告

就今后一段时期如何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做好宣传工作

诚然,青年志愿服务的目的不在于宣传,重要的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弘扬一种精神。但是,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间的一些宣传工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保证力度到位,才能更好的将志愿服务活动为更多得社会群体知晓,并籍此呼吁更多的人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之中。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来进行青年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宣传、投诉、咨询、表彰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优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并以此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力量,弥补志愿者资源不足的状况。

2.规范队伍管理制度

要保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首先应建立健全符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修订相关章程,明确青年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制度,实现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工作,使青年志愿服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可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更好地发挥注册认证制度的积极作用。

3.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目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普遍呈现单一化的特征。随着当代 12

青年人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更喜欢独立地观察社会、透视人生,形式单一、形式主义的活动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要求。志愿服务从招募之时就应该贯彻着一种自主、自愿的思想,根据实际,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形式,使之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青年人,也有义务将自身的奉献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把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拓宽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将视野扩展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只有这样,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同时才能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在大力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及服务领域的同时还要注意品牌活动的打造。活动的形式既要结合时代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来组织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脚踏实地地把活动做好做精。

4.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各方力量支持

志愿服务活动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活动才能更好地展开。目前,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应该从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上争取社会认可,吸收社会上更多的人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予以重视,共同来关注和关心青年志愿群体。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力量,为个社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以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也应该主动承担部分责任。政府在关于政策、法规、资金等方面都应该大力支持,帮助解决志愿者行动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这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较高的社会影响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青年志愿服务会给我国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本世纪以来,志愿服务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一种世界性的社会运动,在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 13

开始大规模地发展青年志愿服务,志愿者在服务大型活动、服务社区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誉,成为“当代社会主义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的特殊时期,它以结构转换为核心,带动社会体制的转机、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变化等(郑杭生《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目前,社会成员必须适应两个转变:一是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环境;二是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护状态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状态(谭健光《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者服务》)。

伴随着体制变革和产业变革的调整,人们的生存、发展随时可能面对难以预见的情景,如若缺乏相应的社会援助或正在政策上出现失误,很有可能损害自己的生活并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在当亲的社会转型时期,尤其需要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社会工作(social work)、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又译“义务工作”)提供支持功能。然而,仅仅依靠政府统包统揽式的社会保障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在建立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功能受到极大制约。因此,中国转型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对于改善民众生活、支持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

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递爱心与传播文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服务体现了人的本性:利他主义。社会整体的生存与发展是个体生存与志愿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社会关照和社会回报的精神,以及集体主义的意识。否则,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每个人的生存也将受到严重威胁。志愿者行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仅在于对道德的呼唤与重建,更重要的是它广泛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从而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同。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一如既往地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 14

神,促进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同时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群体的道德责任意识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增强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促进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广义的社会保障是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辅助内容,以物质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为保障层次的综合性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社会经济领域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运作,不可能完全顾及“弱者”的利益。政府机制追求的是公民的普遍权利保证,即从最普遍的意义上关怀公民的现实生活,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公民或者某些特殊群体的方方面面。一些弱势群体既是市场所不能顾及的,也是政府无力关注的。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还存在资金不足、内容有限、覆盖面狭窄、服务保障薄弱等问题和不足。这些都需要青年志愿服务来弥补社会弱势群体在物质、服务和精神保障方面的需求。

中国志愿者行动通过扶贫助残、社区服务、敬老爱幼等志愿工作主要参与了服务保障与精神保障这两个层面的社会保障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与较广泛的社会影响。而随着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扩大与规范化,在这些方面的参与还将继续深入。青年志愿服务履行了社会保障许多方面的职责,并建立了其思想基础和群体意识,这对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

3.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难免出现各种分化,过分注重个体利益和个人生活的封闭性使得人的信息联系日益扩大的同时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这样不仅损害了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客观上也造成社会结构的分裂,引起种种社会问题;近些年来,许多人文学者、社会学者批评的“现代社会病”逐渐出现,导致社会整合的困难。 15

志愿组织作为民间中介团体有助于加强社会与个体之间的联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弘扬一种“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互助,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接触,减轻、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从而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

这样,社会、团体、个人在新的互助基础上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进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结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正是在“帮助自己”。青年志愿服务的产生和发展,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开展多少次服务、帮助多少位对象、解决多少个问题,更加深层的价值在于倡导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爱温馨、宽容信任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的是,青年志愿服务适应当代青年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组织和引导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调动了青年的内在积极性,促进青年发展及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当代中国,由于各种客观现实性原因,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各项体制的愈加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志愿服务工作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