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野外实习报告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野外实习报告

部 (系)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部        

专    业              生物技术               

组    员 陈磊 白文峰 彭汝喆 白文峰 查焕 徐文

指导教师               张立影                

2011 年 5 月

野外实习报告

组长:徐文

组员:岑万、查焕、彭汝喆、陈磊、白文峰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⑴ 复习、巩固和验证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⑵ 扩大和丰富动物学的知识范畴;

    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鉴定、采集、压制标本,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资源调查,作野外考察,记录,等等;

⑷ 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动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二.实习地点概

汤湖公园地理水文及动植物资源: 

 汤湖公园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内,紧临车城大道,是开发区内第一座市级公园。公园总面积555亩,其中水面面积240亩,历年平均420.3毫米。 芙蓉园位于汤湖公园东南侧,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为4000平方米,绿地面积为9000平方米,景致优美。园内以楚文化和“芙蓉”文化为内涵,按景观设计和需要,栽植白芙蓉、红芙蓉、黄芙蓉、鸳鸯芙蓉、醉芙蓉、七星芙蓉等品种,通过与其它植物的合理搭配,辅以凉亭水榭、花架、亲水平台、小景等,构造出一个生态自然山水写意园。  

汤湖公园内有多个湖泊,主区湖泊水质良好,岸边芦苇、荷花生长茂盛,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湖面水鸟等飞翔,空气清新,是动植物生长的佳处。

目前公园内已建成楚园、高山流水、芙蓉园、长廊等多处精品园林,园内有山有水,地形高低起伏,植物品种丰富,层次分明,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当地原是一片荒芜的山岗和垃圾山,1998年以来,武汉市园林部门栽种了桂花、银杏、樟树等乡土乔木10000多株,灌木7万多株,建成了这座以楚文化为主题,融旅游观赏与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园内除垂柳、木芙蓉、朴树、玉兰、紫薇、合欢、碧桃等乡土植物外,还着重培育了两处樱花林。汤湖公园的樱花以重瓣品种为主,怒放时,一片烂漫,比单瓣樱花更为热烈。木芙蓉是汤湖公园园花,园内散植有木芙蓉4000余株。

鸡公山地理水文及动植物资源: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信阳市境内的豫鄂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1°46′-31°52′,东径114°01′-114°06′,面积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98%。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森林生态系统。

地质地貌

  鸡公山保护区内大地构造位于秦岭褶皱系东段桐柏大别褶皱带,地质构造演化具有多旋回螺旋式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为次。区内岩石主要为鸡公山混合花岗岩和灵山复式花岗岩基。
  鸡公山保护区位于桐柏山以东,大别山最西端,主体山系基本上分布在河南、湖北两省省界上,呈近东西走向。南主峰报晓峰,又名鸡公头,海拔768m;北主峰为篱笆寨,海拔811m;西主峰为望父老,海拔533.6m,东主峰为光石山,海拔830m。全区相对高差400-500m,沟谷切深一般在300-400m,侵蚀基准面海拔高度为100m。由于区内地质体产状的倾角较陡,地表径流侵蚀作用强烈,沟谷切割较深,山坡的坡度多在30°以上。山脉经纬分明,沟谷纵横密布。又因河流横向切蚀山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深谷、峡谷和横向山岭。

   气候

  鸡公山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的边缘,淮南大别山西端的浅山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的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光、热、水同期。春季气温变幅大、夏季炎热雨水多、秋高气爽温差小、冬长寒冷雨雪稀。若以气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则冬夏两季分别是125天、115天,春秋二季分别为65天、60天。鸡公山年平均太阳辐射4928.70MJ/cm2,日照总时数2063.3小时,日照百分率47%。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20.0℃,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活动积温4881.0℃。无霜期220天。年平均降水量1118.7mm。空气干燥度0.84。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水文

鸡公山主体山系是近东西向或北西向延伸,地形总体上南高北低。主体山系是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山系以北的东双河、九渡河汇入师河,复入淮河;山系以南的环水、大悟河汇入汉水,复入长江。鸡公山雨量充沛、泉源众多、水源丰富,俗有“山中一阵雨,林内百泉流”之说。

   动物资源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还是华中地区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地区之一。陆栖脊椎动物有258种,其中鸟类计170种,隶属19目39科,占河南鸟类总数的56.6%。兽类45种,隶属于6目18科,占河南兽类的61%。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27种。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动物80余种。此外,有128种森林食虫鸟类及一些食鼠兽类,它们在保护林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区的两栖、爬行类也非常丰富。河南已知的19种两栖类中,该区就有15种,全省37种爬行类,该区有28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种类有2种。该区的昆虫资源也非常丰富,已记录昆虫1041种。

   植物资源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植被处于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与落叶阔叶林向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地带过渡,植物资源丰富多彩,南北植物区系相互渗透,为我国多种植物区系成分的交汇带。根据历年采集的植物标本和文选资料考证,鸡公山共有植物251科,903属,2061种及变种。其中药用植物844种,纤维植物127种,淀粉植物46种,油科植物41种,染料植物26种。众多的植物中,属于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有52种,如香果树、青檀、野大豆、天目木姜子等。在植物区系上,该区呈现了以华东、华中植物区系为主,华中、西南区系成分兼容特点,植物区系中含有较多的原始种类、单种属和特有成分。许多还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其中原始类型的壳斗科、金缕梅科等所含属科常为构成该区森林植物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中国原始的特有种杉木以该区为北界,三尖杉科是东亚分布古老的科,在该区零星分布有三尖杉、中国粗榧两种。另外,在鸡公山的单种属植物中,多数属于我国特异或东亚分布在发生上原始或残遗类型,如香果树、大血藤、牛鼻栓、杜仲等。鸡公山茶杆竹、鸡公山山梅花等还是鸡公山特有植物。

三.实习器材

观鸟镜,温度计,卷尺,广口瓶,采集箱,剪刀,各种型号镊子,号牌,吸水纸,标本夹,绳子,展翅板,大头针,捕虫网,解剖器具一套,放大镜,脱脂棉,三角纸袋,解剖盘,毒瓶。

四.实习内容

   ㈠ 昆虫的采集

⑴ 观察法。采集昆虫送先要找到他们的栖息场所,根据昆虫的声音,行动后留下的遗迹,时刻注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⑵ 搜索法。搜索法适用于采集在树皮下、砖块或腐烂的泥土等阴暗潮湿的地方。

⑶ 震落法。许多昆虫有假死性,猛然震击寄主植物,能使其自行掉落后采集。

⑷ 引诱法。利用许多昆虫的趋食性,趋光性和趋异性等诱导其出现,进行捕捉。

⑸ 网捕法。捕捉飞翔昆虫的主要方法,在网到昆虫后要侧翻一下捕虫网,使其形成一个封闭的区域,避免捕捉到的昆虫逃跑。

⑹ 微小昆虫筛取法。对于小型昆虫,可直接用软毛笔刷入瓶,这样既避免伤及虫体,也方便实用。

   ㈡ 标本的制作(干制标本的制作)

⑴ 针刺法。对于瓢虫,西瓜虫等不能展翅的昆虫,或者体型较大,可以用昆虫针直接插在适当的位置。可用吹风机微热烘干。

⑵ 展翅法。对鳞翅目的昆虫蝶类、蛾类,膜翅目的昆虫蜜蜂等可以用展翅法。当昆虫身体未干呈柔软状的时候,选着合适的展翅版,在缝隙处正好放入昆虫躯干,前翅向前展开,后边缘与躯干角度90度为佳,用大头针固定,后翅前边缘垂直于躯干,固定,烘干,取下标本用大头针固定在泡沫板上。

   ㈢ 昆虫的描述

⑴ 鳞翅目(蛾、蝶)

天蛾:鳞翅目天蛾科昆虫。全球分布。体粗壮。腹部纺锤状,触角末端成钩状。前翅狭长,後翅较小,翅展5?20公分(2?8吋)。飞行迅速,并似鹰般盘旋,故俗名鹰蛾。一些种类喙长,有的达32.5公分(13吋)。许多种类在吸花蜜时给花(如兰花、矮牵牛花)传粉。

⑵ 双翅目(蚊子)

蚊科:昆虫纲双翅目之下的一个科。该科生物通常被称为蚊或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蚊子属四害之一。其平均寿命不长,雌性为3-100天,雄性为10-20天。

    ⑶ 蜻蜓目

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一般体型较惖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⑷ 直翅目

蚱蜢: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我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 蚱蜢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为害禾本科植物。

⑸ 膜翅目

蜜蜂: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有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被分枝或羽状毛,后足常特化为采集花粉的构造的蜂类。成虫体被绒毛覆盖,足或腹部具有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成蜂体长约2公分~4公分(约0.8~1.6英寸)。

⑹ 鞘翅目

七星瓢虫:体长6.5~7.5mm。翅鞘橙红色,左右各有3枚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枚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⑺ 螳螂目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⑻ 同翅目

蝉:蝉又名知了,黑老哇哇,幼虫期叫蝉猴、爬拉猴、知了猴、结了龟或蝉龟,为同翅目蝉科中型到大型昆虫,约1,500种。体长2~5公分(0.8~2吋),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

   ㈣ 鸟类的观察

    ⑴ 乌鸫

 乌鸫身长24- 25 cm,翼展34-38.5 cm,体重80 -110 g,寿命16 年。雄鸟全身大致黑色,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是黑色。下体黑褐,色稍淡,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嘴黄,眼珠呈橘黄色,羽毛不易脱落,脚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黄色。雌鸟较雄鸟色淡,喉、胸有暗色纵纹。

⑵ (树)麻雀

树麻雀也通称麻雀,是雀科、麻雀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3-15cm。额、头顶至后颈栗褐色,头侧白色,耳部有一黑斑,在白色的头侧极为醒目。背沙褐或棕褐色具黑色纵纹。颏、喉黑色,其余下体污灰白色微沾褐色。相似种家麻雀以及其他麻雀颊部均无黑斑,野外不难区别。食性较杂,主要以谷粒、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大量昆虫,特别是雏鸟,几全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一般均为地方性留鸟,在当地繁殖。世界分布很广泛,遍及中国各省区。

⑶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也具有伯劳的普遍特征,头大,喙短而强壮有力,上喙具凹刻,先端向下弯曲成利钩,能很牢靠地捉住动物,使其不易自嘴里脱逃,脚短而强健。体长达24厘米左右,体重70~90克。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较大,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袭击或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体型较小的鹰常被它追逐。

伯劳灰喜鹊

⑷ 灰喜鹊

灰喜鹊的前额到颈项和颊部黑色闪淡蓝或淡紫蓝色光辉;喉白,向颈侧和向下到胸和腹部的羽色逐渐由淡黄白转为淡灰色;翕部和背部淡银灰到淡黄灰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逐渐转浅淡。翅淡天蓝色,最外侧两枚初级飞羽淡黑色,其他的初级飞羽(6枚)在外翈变为白色,因而在翅膀折合起来时形成一个长形的近末端的白斑,飞羽的羽轴淡黑色;尾羽淡天蓝色,两枚中央尾羽具宽形白色端斑,其余尾羽的末端仅具白色边缘,尾羽下面淡蓝灰色。虹膜暗褐到淡褐黑;嘴、跗蹠和趾黑色。

⑸ 喜鹊

喜鹊属雀形目鸦科鹊属,又名鹊。体形特点是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虹膜是褐色的;嘴是黑色;脚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 体长435~460毫米。雌雄羽色相似。幼鸟羽色似成鸟,但黑羽部分染有褐色,金属光泽也不显著。

⑹ 黑水鸡

黑水鸡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额甲鲜红色,端部圆形。头、颈及上背灰黑色,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和两翅覆羽暗橄榄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及翅缘白色。下体灰黑色,向后逐渐变浅,羽端微缀白色:下腹羽端白色较大,形成黑白相杂的块斑;两胁具宽的白色条纹;尾下覆羽中央黑色,两侧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羽端白色。幼鸟上体棕褐色,飞羽黑褐色。头侧、颈侧棕黄色,颏、喉灰白色,前胸棕褐色,后胸及腹灰白色。

虹膜红色,嘴端淡黄绿色;上嘴基部至额板深血红色;下嘴基部黄色。额板末端呈圆弧状,仅达前额。脚黄绿色,裸露的胫上部具宽阔的红色环带。胫的裸出部前方和两侧橙红色,后面暗红褐色。跗蹠前面黄绿色,后面及趾石板绿色。爪黄褐色。

⑺ 山斑鸠

中等体型(32厘米)的偏粉色斑鸠,成年个体体重约260~400克,起飞时带有高频“噗噗”声。与珠颈斑鸠在食性、活动区域、夜间栖息环境等方面基本相似,外表区别在于颈侧有带明显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上体的深色扇贝斑纹体羽羽缘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脚红色。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大。

虹膜-黄色;嘴-灰色,质软;脚-粉红。

⑻ 白鹭

中等体型(60厘米)的白色鹭。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

  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绿,于繁殖期为淡粉色;嘴-黑色;腿及脚-黑色,趾黄色。

  

叫声:于繁殖巢群中发出呱呱叫声,其余时候寂静无声。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及候鸟,分布在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迷鸟有时至北京。部分鸟冬季到热带区越冬。

习性: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

⑼ 雉鸡

雄鸟:体大(85厘米左右)、原引自中国的、为欧洲及北美洲所熟悉的雉种。雄鸟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宽大的眼周裸皮鲜红色。有些亚种有白色颈圈。身体披金挂彩,满身点缀着发光羽毛,从墨绿色至铜色至金色;两翼灰色,尾长而尖,褐色并带黑色横纹。雌鸟形小(60厘米)而色暗淡,周身密布浅褐色斑纹。被赶时迅速起飞,飞行快,声音大。中国有19个地域型亚种,体羽细部差别甚大。东部诸亚种下背及腰浅灰绿色。亚种具白色颈环;及s无颈环或仅有部分颈环;其他亚种均有不完整颈环。亚种 及胸绿而非紫。西部诸亚种翅上覆羽白色,下背及腰栗色,并具不完整的白色颈环。胸绿色,胸紫色。诸亚种翅上覆羽黄褐色,下背及腰皮黄色,白色颈环缺失或不明显。这些亚种中,胸部紫红,余者胸部均为绿色。

⑽ 戴胜

 

戴胜是佛法僧目戴胜科戴胜属的1种 。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鸡冠鸟,臭姑鸪。

不会错识的中等体型(30厘米)、色彩鲜明的鸟类。具长而尖黑的耸立型粉棕色丝状冠羽。头、上背、肩及下体粉棕,两翼及尾具黑白相间的条纹。嘴长且下弯。指名亚种冠羽黑色,羽尖下具次端白色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低柔的单音调,同时作上下点头的演示。繁殖季节雄鸟偶有银铃般悦耳叫声。

五.总结

    全组思想总结:野外实习各项任务的完成,是实习全体队员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野外实习对实习对的组织纪律、团队精神的考研,同学们的团结互助、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合理的分工是野外实习成功的关键。第三小组在野外实习活动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知道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经验的充分交流可能是我们组的特点,正因如此,我们任务才进行的顺利。第三小组的成员将会在今后的任务乃至报效祖国的路程中继续坚持优良作风。

全组任务总结: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大量的动植物,获得了大量的知识,采集了大量的标本,采集结束后还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系统的了解了整个流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小组成员签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