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离婚——评论

书看完了,总体上不错,不过作者的题目有点托大了,这本书讲述的夫妻关系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并不能代表全部,充其量也就是三分之一。当然,也不能要求太完美,作者的选材必须要集中反映矛盾所在,要有戏剧性和代表性,从这方面考虑作者做的还是不错的。不过,本书的剧情发展不是很合情理,让人不甚认同,这算是本书的败笔吧。

从倾向上看,作者几乎是一面倒的把错误归结于女主角的。男主角(代表中国正派知识分子)在整个婚姻走向败亡的过程中,只不过是犯下了几个错误,有些错误是误会,有些错误是男人本性的一时冲动,从旁观者的眼光中,都是可以谅解的。但是,由于女主角(代表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国女性)的怀疑、猜忌甚至后来变得歇斯底里,使得婚姻关系愈来愈差,最终不可调和。

正常的婚姻走向败亡,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本书中,是人生目标产生了分歧,分歧产生的矛盾不断在日常琐事中体现出来,然后升级为关系的恶化;矛盾不解决,关系一旦恶化下去,两个原本相信相爱的人内心就会改变,最终形同陌路。可以说,性格或是理念的不合,像是一颗埋藏很深的定时炸弹,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显露出来并爆炸的。

婚姻关系是复杂的,作者能从中找出一定的逻辑代表性,很不容易了,让人看的通顺,更加不易。因此,此书中的一些个人物描写、故事发展,一些个细节方面,有多种可行性,我们也不必深究,我们只谈主线。作者描述了三种男人,有本事但沾花惹草不能忠于一人的,不顾礼法、自私自利、随心所欲的(不得善终最终失去爱情),正派的人性化的好男人(因为人性化所以有弱点)。对女人的描写,没有那么脸谱化,描写上多是一些性格的体现,比较复杂多变,有单纯,有城府,有坚强,有势力,有狭隘,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水性杨花、喜欢优秀的男人。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夫妻双方互相包容,方能长久,这是作者想表达的吧。

 

第二篇:中国式离婚的元凶在哪_

安徽经济报/20xx年/4月/14日/第007版

婚恋家庭

中国式离婚的元凶在哪?

王霞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证实,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几乎有三分之一走向彻底破裂,许多夫妇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如果你也正准备与配偶走向红地毯的另一端,以下的事实一定要先认识清楚。

错误观点:一段婚姻能否长久的关键是运气和浪漫情调。

事实:比运气和浪漫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和相敬如宾。几十年恩爱如一日的夫妇把他们的婚姻形容为一件付出巨大劳动才创造出的作品。最幸福的爱侣也是一对彼此分享生命中感动和兴趣爱好的朋友。

错误观点:学历越高的女人越难嫁出去。

事实:最新婚姻调查表明,如今,拥有大学学历的妇女比没有大学学历的妇女更容易找到爱情,不论她们是否年纪偏大或有过一次婚姻经历。这与过去相比是一个重大变化。

错误观点:未结婚就长期同居能使两人更好地了解时方、适应对方,将来能够比婚前未同居过的情侣,拥有更和谐美好的婚姻关系。

事实:大量调查结果证实,婚前同居者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分手的概率更高。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既然那么轻易就把自己交给对方住在一起,婚后一旦出现矛盾也会轻易提出分手。专家指出,婚前同居的夫妻遇到困难时缺乏解决问题的锐气。

错误观点:现在的人不能像过去的人那样期望一生一世相守一段婚姻了,因为现在的人寿命长多了。

事实:现代人寿命的延长是由于婴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虽然我们比祖父祖母辈寿命相对长一些,可我们的结婚年龄也比他们晚了不少。一段不分手的婚姻的长度,几乎和50年前人们婚姻的长度是相当的。而实际上,现代的很多夫妻远未达到金婚银婚纪念日就分手了,还有很多没有熬过7年之痒。

错误观点:离婚率这么高,既然不快乐的人都已经离婚了,那么仍维持婚姻关系的就都是快乐的人了。

事实:现在的婚姻满意度比过去二三十年有所下降,因为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很大,而且夫妻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太少了。

无性婚姻、婚外恋情、网络恋情……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社会,给了现代人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有人固守一方城池,忍不住朝外张望;有人挡不住外面诱惑却又丢不下围墙内的风情,只好趁着春光偷摘一支花;有人则义无反顾地把曾经的风景统统抛脑后,冲出城外。面对着越来越简便的手续,越来越多的诱惑,结婚的人多,离婚的人也多,那么多的人都想挤进去却又急不可待地跳出来,中国婚姻,真的告急了吗?婚姻的忠诚度又在哪里?

第1页 共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