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版:应用经济学自验收报告

应用经济学自验收报告

(一)学科简介

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湘潭矿业学院经济系。19xx年成立产业经济研究所,20xx年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xx年3月被湖南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确定为“湖南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即现在的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20xx年获得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xx年6月产业经济学被评为湖南省教育厅“十一五”重点学科,20xx年验收评定为优秀。20xx年获得国民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xx年经湖南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成立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20xx年应用经济学被确定为我校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20xx年获得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与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被确定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经过长期的建设,应用经济学学科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和国际贸易学5个稳定学科方向上特色鲜明。

(二)各项支持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1、学术队伍方面:一是加强了海内外著名高校的人才引进力度。采取了灵活与优惠的人才引进措施,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二是加强了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校际合作渠道,选派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与高校做博士后与访问学者。三是加强了学术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以学科方向组建创新团队,

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对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2、科学研究方面:一是发挥团队集体的力量和协作攻关的精神,积极组织学科团队骨干力量申报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与教育部重人文社科大课题攻关项目为代表的国家级项目,注重理论创新与服务“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二是制定和完善科研扶持和科研激励的政策和措施,设立专项经费对科研获奖、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给予奖励或资助,强化科学研究的目标管理,对应用经济学各二级方向的学术骨干实施岗位目标制。三是加强了与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湖南省经济信息研究中心、湖南省调查总队等政府部门的合作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3、人才培养方面:一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细化了责任教授、首席教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建立并完善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优机制;二是加强了学科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三是以“三知、四干、五力”工程为牵引,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积极发挥科研、教研服务教学的功能,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带进课堂,鼓励学生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参与各种创新性实践活动。

4、培养条件方面:一是组建了宏观经济与产业分析室、研究生创新实验室、国际贸易与金融模拟实验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二是大幅增加了本学科条件建设的投入,购买了学科发展所需的各种软件与设备,订购了与本学科相关的国内外期刊和电子期刊及数据库,逐

步完善了博士生培养条件;三是创造条件,为每个博士教授配备了专门的工作室。

5、学术交流方面:一是积极承办国内大型学术活动,加强与知名专家的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二是开设“立言讲坛”,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设“惟新论坛”,组织校内博士教授开展学术演讲与研究成果报告;三是积极实施了湖南省海外名师计划与我校湘江学者计划,聘请海内外名师与知名专家来校指导与讲学。

(三)建设成效

1.学科特色

应用经济学学科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紧密结合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等学科方向形成了自身特色。

区域经济学方向:主要围绕产业转移与区域布局、产业集群与园区建设、区域创新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1)构建了产业区际转移、产业空间重组、产业布局优化的互动演进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创新产业承接模式、促进中部产业布局优化的系统方略。(2)构建了园区建设的产业集群分析框架,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发展导向推进中部地区园区建设的系统路径。(3)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国际竞争力耦合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以区域创新体系为载体提升中部地区国际竞争力的系统模式。产业经济学方向:主要围绕技术创新与传统产

业升级、两型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污染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1)重点研究产业集聚中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动力机制与演化规律,提出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集群式全产业链升级发展模式。(2)重点研究企业环境责任以及传统企业向“两型”转型的机制、路径与政策,提出了以两型企业促进循环发展、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模式,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规律。(3)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设计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国民经济学方向:主要围绕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一体化、资源配置与农业农村发展、农民转移就业与农民工市民化等重要问题展开系统研究。(1)从专业化、多样化、迂回化和组织化等方面研究“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超边际经济学理论框架体系。(2)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引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线,系统研究了推动资源要素尤其是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的动力、机制与政策。(3)从扩大转移就业容量、有效推进就业转移等方面,研究了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市民化的战略引导、产业吸纳、空间承载、自生能力、综合保障等长效机制。经济统计学方向:主要围绕巨灾统计理论与方法、巨灾风险管理与保险、碳核算与低碳发展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1)设计了巨灾间接损失统计模型与指标体系,拓展了基于过程控制的巨灾统计理论与方法,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数量分析工具。(2)探索了灾后恢复力评估、恢复重建投入与效益评估等巨灾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我国巨灾保险风险串联分散机制。(3)系统研究碳足迹评估方法、碳足迹核算标准、碳减排与碳排放核算体系等绿色统计问题,为经济可

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国际贸易学方向:主要围绕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贸易发展与金融支持、中部开放与外贸发展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1)探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技术进步效应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拓展了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分析框架。(2)探讨金融支持贸易发展的新手段、新方法;研究了金融市场风险的统计分布特征与信贷风险的概率密度分布类型,为国际贸易发展与风险防范提供系统策略。(3)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南扩大国际与区际开放、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的国际贸易政策与策略。

2.学术队伍

以学科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为重点,学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1)培养了由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组成的领军团队。(2)形成了以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博士为主体的骨干队伍。(3)优化了队伍结构。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32人,其中,教授38人,占28.8%,副教授45人,占34.1%,讲师49人,占37.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5人,占64.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0人,占30.3%;“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湖南省“121 人才工程”人选7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海外名师1人,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省学科带头人及其培养对象5人、省青年骨干教师及其培养对象10人。兼任校外博士生导师3人。经长期积淀而成长起来的领军人才与骨干是学科建设的主力,成为本学科可持续发展与培养高层

次人才的重要保障。

3.科学研究

20xx年以来,以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为代表,共计获科研项目289项,其中国家社科、自科基金26项,教育部项目40项,省级科研项目127项,科研总经费2385万元。

20xx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985篇,其中,在SSCI、SCI、ISTP、EI原刊发表和被收录论文62篇。在《Economics Letters》《Energy Economics》《Pacific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20xx年以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29部;获教育部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特别奖1项。

4.人才培养

加强教书育人,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培养。20xx年以来,本学科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08 年以来,本学科招收研究生240名,授予硕士学位118名;2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湖南省“芙蓉学子”,3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研究生;20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人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

20xx年以来,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成效显著,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连续3届获“用友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冠军;连续3届获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连续4届获湖南省一等奖;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6项。

5.培养条件

20xx年以来,以国家级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科研教学条件与环境建设。拥有“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经济学专业”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3个国家级平台;拥有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筹建)等多个省级平台等平台与基地。

20xx年以来,学校投入购买经管类电子期刊、纸质图书杂志专项经费720万元,拥有经管类中外文藏书31余万册,经管类中外文期刊325种。拥有较多中外文数据库,获取资料的技术手段比较丰富。

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2700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7台(件),仪器设备值1165万元。本学科与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Scotland、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外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交流协作与资源共享关系。

6.学术交流

20xx年以来,开设了“立言讲坛”,先后邀请了7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座;对内开设了“惟新论坛”,邀请了30余位校内博士教授进行了学术演讲,极大地提高了

学术研究水平,活跃了学术氛围。先后选派了10多位教师到国外或境外进行短期访学与交流。

20xx年以来,承办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先后派出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300多人次。聘请了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为我校海外名师,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陈耀波、孙广振、陆铭等为我校湘江学者。

经过5年建设,应用经济学学科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立项建设任务。

(四)努力方向

应用经济学学科自20xx年立项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学术队伍、研究条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建设任务,超额或提前完成了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任务。尤其是,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突破;在《Energy Economics》《Economics Letter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开始了迈向国际化的进程;在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农业分工与城乡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还存在博士生导师(兼)数量较少、国际一流刊物论文有待突破等不足,为此:

1、壮大创新团队。大力引进高层次海内外优秀人才,着力培养和壮大中青年骨干队伍,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打造以应用经济学学科为龙头,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群,成为我校提升高等

教育质量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坚力量。

2、提升创新平台。面向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参与“2011计划”,把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和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整合提升成为理论创新与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

3、优化创新机制。在组织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与选拔、成果评价、资源配置、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形成有利于持续创新、协同创新的人文环境和机制保障。

4、增强创新能力。以国家与教育部重大项目为依托,坚持理论创新与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集体攻关与个人探索相统一,全面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着力推出成系列的高质量成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