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一、地球运动知识点

1.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增加,西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减小。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都是相对于物体初速度的方向)

3、晨昏线:按照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转化的分界线为晨线,晨线上各点代表此时正日出,它的地方时间为该地的日出时间;由昼半球向夜半球转化的分界线为昏线,昏线上各点代表此时正日落,它的地方时间为该地的日落时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夜半球太阳高度<0,昼半球太阳高度>0。

4、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23°26′)——夏至、冬至

5、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6、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小于7.5舍大于7.5入),区时差=时区差

7、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的地方时间为世界时,也称标准时间,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

8、日期分割: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自然的日界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所以180°经线的地方时间是几点,“今天”的范围此时就占全球二十四分之几),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9、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要加一天。

10、晨昏线中隐藏的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6:00;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18: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昼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0: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夜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12:00.

(请同学们记住)

11、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2、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汽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汽候、热带草原汽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汽候、热带草原汽候消失。

1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14、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就渐长,南半球的昼渐短,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的昼渐短,南半球12月22日最长。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出现在同一天,如北京市。

15、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如海口﹥广州﹥上海,

16、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7、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纬度坐标的度数和此时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互余,经度坐标是此时地方时间为12:00的经线。

二、汽象、汽候知识点

1、大汽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汽增温--大汽(逆)辐射--大汽保温

2、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汽、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汽太阳辐射强;地势越高空汽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地最贫乏。

3、大汽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汽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4、汽温与天汽:夏天白天多云,白天汽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冬天夜晚多云,夜晚汽温较高(大汽逆辐射强)。

5、汽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汽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同纬度),冬季海洋﹥陆地(同纬度)。

③汽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反之,汽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高高低低原则)

6、汽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汽候﹥海洋性汽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7、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①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汽流上升――低汽压(汽旋)——阴雨

②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汽流下沉――高汽压(反汽旋)——晴朗

③垂直方向的汽温汽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汽温降低,但是空汽变稀,汽压降低。 ④来自较低纬的汽流:暖

⑤来自较高纬的汽流:冷

⑥来自海洋的汽流(迎岸风):湿

⑦来自大陆的汽流(离岸风):干

⑧两种性质不同的汽流相遇——锋面——阴雨天汽

8、水平方向汽压与汽温:近地面,汽温高,空汽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汽温低,近地面的空汽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9.风的形成:大汽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汽压梯度力(水平汽压梯度力的作用特点)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0、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订风向:

①确订水平汽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订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1、高空大汽的风向是汽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汽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一般画45°角)。

12、锋面与天汽(冷暖不同汽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大风天汽;过境后,汽压升高,汽温骤降,天汽转晴;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汽温上升,汽压下降,天汽转晴。 ③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的“梅雨”天汽,贵州省冬半年的阴雨天汽与准静止锋有关。

13、汽压系统与天汽(同一汽团作垂直运动):

①汽旋(低汽压)中心汽流垂直汽流上升,中心控制地区阴雨天汽;四周汽流北半球呈逆时针向内辐合,南半球呈顺时针向内辐合 ②反汽旋(高汽压)中心垂直汽流下沉,中心控制地区天汽晴朗;四周汽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向外辐散,南半球呈逆时针向外辐散。

14、三圈环流: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七个汽压带、六个风带(水平分布)(见教材34页,请同学们记住)

③实例:在极地东风的影响下,南极中山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北极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15、汽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随直而移)。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6、北半球冬、夏季汽压中心: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又名印度低压(夏季陆地汽温﹥同纬度海洋汽温),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叫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又名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夏季陆地汽温<同纬度海洋汽温),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17、东亚、南亚季风环流:(见教材38页)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汽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8、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高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汽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9、汽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汽环流(即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垫面性质(即地形、洋流和海陆分布等)、人类活动。我们高一阶段只从大汽环流的角度来分析汽候的成因。

20、判断汽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以温订带:判断热量带;③以水订型:判断具体汽候。

①热带的四种汽候类型:最冷月均温大于15度。

热带雨林汽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汽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汽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汽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

②亚热带汽候类型和温带海洋性汽候: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地中海汽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汽候:冬季—东北风--低温少雨,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汽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③温带汽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汽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温带季风汽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汽候:全年受大陆性汽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1、主要的大汽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2、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汽中CO2增加——大汽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汽逆辐射增强

③大汽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汽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3、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汽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汽;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汽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汽、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三、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汽候为主的河流,其

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汽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汽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汽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如塔里木河)。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地下水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一般是河流分布区的枯水期),地下水、湖泊水补给河流;反之(一般是河流分布区的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湖泊。这样也可以判读该河流分布区的季节)。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既有春汛也有夏汛)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暖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凸向较高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凸向较低纬度。(高高低低的原则)

5.洋流的形成:订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6.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②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或自东向西),夏季呈顺时针(或自西向东)。

7.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汽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顺逆风、水)

④影响海洋污染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人口出生率 和 人口死亡率 共同决定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社会

生产力水平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二战 后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非洲、南美洲、亚洲、北美洲、

大洋洲、欧洲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实现了民族独立 ,经济发

展较快,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

政策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 、兵员不足

10、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

12、原始型的特点 高 出生率、 高 死亡率、 极 低 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的特点 高 出生率、 高 死亡率、 较 低 自然增长率;过渡

型的特点 高 出生率、 低 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 低

出生率、 低 死亡率、 低 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 过渡型;我

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型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过渡型 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由开发地区迁向未开发地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

17、二战后, 发达国家 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发展中国家 由

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规模小 有组织, 方向由经济发达地区迁向待发达地区;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 农村向城市、内地向沿海、山区

向平原 ,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四川省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 减小生态压力,扩大对外交流 弊 劳力、人

才流失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利 增加大量劳力、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弊 环境压力增大,就业压力增大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 政治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自然环境

22 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 有关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 表示,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与环境

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 资源状况 经济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与环境人口容

量成反比的是 物质文化消费水平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 的资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

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合理人口容量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1、城市的地域形态 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放射式 。平原地区城市形

态是 团块式 ;兰州的城市形态是 条带式 ;重庆地处 长江

和 嘉陵江 交汇处,城市形态为 组团式 2、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

高度集中。

2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 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 边

缘、高坡、与文化区相连 ,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低级 住宅区的分布地。

4、商业区多位于 城市中心 ,主要为 交通干线两侧 或 街角路口

分布。

5、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6、工业区的布局原则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城市地

域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10、一般情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城市人口规模 来划分的,可划分为特大城市

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15、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有 3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等。 ,拉力有

16、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 后期阶段 三

个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 加速 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是

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后期 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的是 初期 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 后期

阶段。

1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区别

18、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4

5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混合 农业。

32、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 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利润

3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

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等

34、不同工业类型的布局

6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35、鞍钢区位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 ;宝钢区位 接近消

费市场,且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供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36、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 (增强或减弱),交通对工业布

局的影响力 增强 (增强或减弱),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减

弱 (增强或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减弱 (增强

或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 (增强或减弱),信

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 (增强或减弱)。

37、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 煤炭 → 铁矿 → 港口和市场

38、空气污染型企业的布局原则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城市郊外 水污染工业的布局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

39、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

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

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

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

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

润,获得规模效益。

7

40、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40、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 网络化 、 高速化、 专业化

方向发展。

41、集装箱运输的出现,标志交通运输向 专业化 方向发展。

42、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

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

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

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

镇发展的关系。

c.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

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

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

8

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

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

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43、我国“火车拉来的城市” 株洲 ,日本的科学城 筑

44、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的影响至关重要

45、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 小于 平原商业网点密度。

46、商业网点建在市区环路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

交通 为原则;商业网点建在市中心,符合 市场 原则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历史回顾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 利用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

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②、环境问题的表现:

9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③、环境问题的分布: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3、可持续发展

①、 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②、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课本P96图)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0

一、 必然性:

1、 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

3、 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纲领:19xx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三、 途径

1、 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 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11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