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l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l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l  天体系统的层次:

 


l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l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l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l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l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l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l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l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l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l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l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l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l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l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l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l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l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l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 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l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P15)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

l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l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59’

l  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P13

l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h。P14

l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h),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地球公转:

l  绕转中心:太阳

l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l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   黄赤交角(23°26’):黄道面+赤道面

地球运动的意义:

●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26’)

地球运动的计算:

●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l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l  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l  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l  “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东早西晚)

光照图的判读

l  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l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l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l  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l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

l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l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l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l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  日界线:原则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西增东退)

●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P16

●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l  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l  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

l  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分布:

l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l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

移动,这个半球的昼

就渐长。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Ø  莫霍界面

Ø  古登堡界面

l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l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l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l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篇: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认识过程2、可见宇宙:半径 140亿 光年3、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太阳系: 中心天体( 太阳 ):质量占 99.86% 2、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组成 --- 地月系: 地球 和月球3、总星系: 银河系 和 恒星世界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2、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3、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4、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2、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波长范围: 0.4~0.75为可见光波段。 太阳常数: 8.24焦/平方厘米?分。 3、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活动概念: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类型: 黑子→出现于 光球 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 日冕 层。3、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11 年)。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一、概 况 方 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周期: 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速度: 角速度为 15°/时。地球表面除 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 低纬向 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二、地理意义①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2、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

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3、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时 ,又称 标准时 。4、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5、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6、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7、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8、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一、概 况 1、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2、方向:自西向东3、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4、周期为 1年 ,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5、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66.5°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二、五 带 1、名 称: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2、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2、节 气春分 时间:3 月 21日 直射点位置:赤道 移动方向:向 北 B夏至 时间:6 月22 日 直射点位置:北回归线 移动方向:向 南 A秋分 时间:9 月 23 日 直射点位置:赤道 移动方向:向 南 D冬至 时间:12 月 22 日 直射点位置:南回归线 移动方向:向 北 C四、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2、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相关推荐